深入学习邓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坚定不移地贯彻科教兴国战略_科教兴国战略论文

深入学习邓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坚定不移地贯彻科教兴国战略_科教兴国战略论文

深入学习邓小平同志教育思想 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坚定不移论文,同志论文,思想论文,科教兴国战略论文,学习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遵循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按照实现我国跨世纪宏伟目标的要求,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当前,全党和全国人民正在深入领会、认真落实。现就全国教育界如何深入学习邓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谈一点认识。

一、全国教育系统深入学习、研究和宣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简要情况

根据党中央在全国建立五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地的统一部署,国家教委于1994年1月成立了全国教育系统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理论中心”成立三年来的主要工作有:

——召开了三次较大规模的全国教育系统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召开了全国24所高校参加的理论研究中心的工作交流研讨会。

——组织专家学者开展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道路研究”等若干国家级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的研究。配合教委有关部门组织编写出版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读本》和《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文献选编》。

——推动一批高校成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校级研究中心或相应机构,部分高校已经在本科生、研究生中开设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课程。

——我委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等单位还举办了20多期高校领导干部、中青年干部、各级教委机关处级以上干部的理论培训班,培训干部近两千人;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举办了邓小平教育思想研讨会,并出版了专题论文集。

总结近年来的工作,我们的主要体会是:

第一,必须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大关于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决定,全面、正确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把理论的学习、研究与宣传结合起来,同学校的教学工作和学科建设结合起来,同机关、事业单位的业务工作结合起来。

第二,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优良学风。要认真读书,学好理论,同时坚持从实际出发,紧密联系社会实践和思想战线的实际,联系学校工作和群众中提出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推进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

第三,必须从教育系统的特点出发,把邓小平教育思想的研究摆在重要位置。要采取适当的组织形式,进一步建设好理论基地,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教育工作,推动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二、科教兴国思想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邓小平科教兴国思想的提出和发展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同志始终把教育发展和科技进步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根本问题,进行理论思考,提出战略设想。

早在1977年“文化大革命”结束、重提我国实现现代化历史任务的最初时期,小平同志在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就提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8页)明确地把科教的发展作为发展经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先导。

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小平同志深刻地论述了经济快速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又依赖于教育的关系。他指出:“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同上书第2卷第95页)培养专门人才和劳动后备军,“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远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要求,而且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同上书第2卷第108页)从战略的高度强调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的重要意义。

1982年,小平同志在论述20年内我国发展战略的重点时强调:“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我看这是关键。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同上书第3卷第9页)

1985年,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小平同志重申:“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同上书第3卷第108页)同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小平同志号召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教育工作认真抓起来,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同上书第3卷第120页)

1988年,小平同志深刻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上书第3卷第274页)这个划时代的论断,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学说,揭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历史必然性。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再次指出:“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同上书第3卷第377页)他号召全党全社会通力合作,为加快发展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多做实事。

邓小平同志从7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依靠科学和教育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科学论断,为提出和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根据邓小平同志的这个战略思想,党中央在1985年先后发布了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和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分别确立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战略方针。

1992年,党的十四大依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定了90年代我国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江泽民同志在会上明确提出“必须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1993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在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主要原则中明确指出,“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必须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并且提出了落实教育战略地位的重大举措。

1994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贯彻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的精神,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动员全党全社会认真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召开全国科技大会,首次正式提出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阐明:“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重申“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95年6月5日)同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列为今后15年直到整个21世纪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针之一。1996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正式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科教兴国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

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党中央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分析我国现实国情的基础上,从全国全局的范围和跨世纪的高度提出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发展规定了明确的指导方针、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

(二)科教兴国思想的理论基础和主要内容

科教兴国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他的科教兴国思想,结合世界教育科技的发展趋势与经验,在科学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方针,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教兴国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一百多年前,当科学及教育对推进工业化的重要意义刚刚显示出来的时候,马克思就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211页,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刻地总结概括了当代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光辉论断。江泽民同志指出,小平同志的这个科学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学说和生产力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小平同志曾说过,当今世界是一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7页)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当代社会只有靠科学技术才能迅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构成了科教兴国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用这个科学观点来教育武装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头脑。

科教兴国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坚持教育为本、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小平同志认为,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担负着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发展教育不仅是经济持续增长、科技发展创新、社会全面进步的必要条件,而且是提高全民族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一条必由之路。小平同志说:“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同上书,第120页)可见,小平同志是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高度提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的。这一高瞻远瞩的思想得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集体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各项重大决策充分证明,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科教兴国战略的核心内容。

科教兴国思想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正确处理经济、科技、教育相互促进和协调的关系,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在当代世界,一个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益,特别是经济发展的后劲,将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和专门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同时,科技进步与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小平同志从70年代到90年代一直坚持和提倡实现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是关键,基础在教育的重要思想,党中央遵循小平同志这一正确指导思想,要求各级党政领导在当前工作和中长期规划中把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与教育事业三者统筹考虑、紧密结合,力求形成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人们看到,在中央以正式文件明确提出“科教兴国”之前,全国不少地区就已经提出了“科教兴省”、“科教兴市”和“科教兴县”。可见,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与广泛共识,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迫切的客观需求。

(三)科教兴国思想的重要现实意义

科教兴国思想为我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现代化建设、加速经济和社会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指明了有效途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创了改革开放、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新局面。但是,我们正处在科技革命迅速发展和以经济科技竞争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我国作为一个有12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科技及教育的水平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从当今时代特点和我国具体国情出发,注意吸取现代各国发展的有益经验,正确确定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是我们必须解决的重大历史课题。理论和实践都表明,从小平同志提出和倡导的科教兴国思想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正是对这一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和动力的重大课题所作出的科学回答和最佳选择,是符合当代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我们必须深入地学习,自觉地贯彻执行。

科教兴国思想同可持续发展理论相结合,是符合我国具体国情、保证三步走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正确抉择。从1992年“环境与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以来,世界各国均在考虑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未来的长期发展战略,但是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采取可持续发展战略必然需要足够的智力资源的支持。我国人口多,底子薄,综合国力还不够强,在这个国情背景下,小平同志始终把加快发展教育、加速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同时指出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要以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第31页,学习出版社1995年版)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对实现科技、教育和经济的紧密结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此,我国同时选择了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作为中长期现代化建设两个基本发展战略,概括起来就是:“加快科技进步,优先发展教育,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李鹏《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报告》)这是国情的需要、历史的必然,着眼于人类未来的事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三、迎接21世纪的挑战,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础条件和面临的新问题

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指导和有力推动下,我国教育和科技事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据1995年统计,全国91%以上人口所在地区普及了小学义务教育,近40%人口所在地区普及了初中义务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很快,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占整个高中阶段在校生的比重已达到56%;高等教育有了较大发展,1990-1995年间,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在校生数平均年递增8%,已达550万人,在校研究生年增长率为9.3%,现为15万人;同期全国扫盲工作、岗位培训和成人继续教育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全国每年扫盲400万人以上,青壮年文盲率已由1990年的9.3%降到现在的7%以下,1.4亿人次职工和3亿人次农民参加了各类文化和职业技术培训。专门人才和劳动者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我国科技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八五”期末,全国专业技术人员已近2000万人,比“七五”期末增加了80%;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明显。通过科技攻关、技术开发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我国不同产业技术装备的设计、制造和生产技术水平已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缩短了与国外的差距。同时,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正在深入进行,教育法制建设日益加强。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也有了重大进展。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将面临着很好的机遇和巨大的压力。首先,到2010年,我国受学历教育人口将达到近3亿人,15年间约需新增近1亿人的受教育机会。全国儿童、青少年人口群和劳动年龄人口群将形成庞大的义务教育和义务教育后正规和非正规教育的需求。其次,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要求我们深化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断解决教学内容陈旧、部分课程脱离社会生活和生产实际需要、教学手段和方法比较落后、学生知识能力结构不够合理等问题。第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当代世界风云变幻,我国既有西方发展国家经济和科技优势的挑战,又面临着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的压力。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市场的缺陷和负面影响也会反映到教育中来。因此,各级各类学校必须认真重视和切实解决这些新的课题,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面对21世纪的艰巨任务和严峻挑战,我们需要解决好以下一系列新的问题和难点:第一,在继续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科技、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务使科教兴国战略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等重要观念真正成为全体公民特别是领导干部的自觉意识,使企业和部门充分认识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性作用。第二,尽快建立起全社会兴办职业教育的机制。努力解决我国历史形成的科技管理分散,科技人员和资源配置不合理,以及高等教育“条块分割”,专业划分过细,高校布局设置重复、教育结构雷同,办学效益不高等问题,使我国教育和科技事业的体制改革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面向21世纪的需要。第三,进一步协调好教育和科技发展的中长期宏观规划。通过普及教育和发展科技,使我国沿海、内地和边远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水平逐步缩小差距,趋向平衡。

面对21世纪的多方面挑战,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真正使科技进步和教育发展成为加速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有力地推向前进。

(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重在落实

当前,从总体上看,全党全社会已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取得共识,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关键在于落实,也就是说,要认真分析我国教育科技发展的现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把握21世纪面临的挑战,作出总体谋划,逐步付诸实施。

第一,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要先行科教、先兴科教。

小平同志曾经强调,“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否则,我们已经耽误了二十年,影响了发展,还要再耽误二十年,后果不堪设想。”“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5、377、275页)按照这些原则,首先要抓紧落实教育和科技事业今后15年发展规划的目标,使教育和科技的实力足以支撑今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运行规模。为此,一定要努力保证到2000年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和全社会科研开发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规划目标(其中教育为4%)。到2010年还要使两个比例进一步提高,达到一般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同时,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多渠道筹措教育和科技经费的机制,使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获得较可靠的经费保障。

第二,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教育必须有明确的奋斗目标。

培养和造就科学技术大军,教育是基础,各行各业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也离不开教育。教育周期比科研开发和经济活动的周期都要长,教育的效益往往在十几年或几十年后才逐步显现出来,直接影响着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因此,发展教育要瞻前顾后,循序渐进,着眼于未来,有分阶段的奋斗目标。

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其实施意见的部署,要保证教育的优先发展地位,到本世纪末,全国要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全民受教育水平有明显提高;城乡劳动者的职前、职后教育要有较大发展;各类专门人才的拥有量基本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到2010年,全国将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有更大发展,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重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有较大改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这样,国民素质的较高水平和人才资源的优势将逐步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显现出来,真正体现科教兴国战略的成效。

第三,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教育必须主动承担起振兴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历史使命。

最近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的经济工作正在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性转变’。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我们的教育工作必须解决好两个重要问题,一是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二是要全面提高办学的质量和效益。这也可以说是当前全国教育工作面临的‘两个重要转变’。”(江泽民同志与上海、西安、西南、北方四所交通大学领导座谈时的讲话)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执行江泽民同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5页)的原则,适应“两个重要转变”的需要,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正确确定教育的发展战略和目标,认真贯彻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为重点、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适度发展高等教育的中期发展战略,使教育的体系结构、发展规模和速度符合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继续对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教育投资体制、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招生、考试、收费和毕业生就业制度、学校内部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教育体制。要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深入改革学校教育的课程体系、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教育还要主动地、自觉地、积极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按照中共中央十四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各级各类学校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要根据不同阶段教育和受教育者的年龄特点,加强基本国情、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团结的教育。注意对中小学学生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对接受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道德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我们要从振兴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历史使命角度来落实科教兴国发展战略。

落实科教兴国发展战略,从现在到21世纪只有短短四年时间,要求很高,困难很多,任重道远。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振奋精神,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积极主动地担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努力开拓科教兴国事业的新局面。

(本文是作者在全国第三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讨会上的发言)

标签:;  ;  ;  ;  ;  ;  ;  ;  ;  ;  ;  ;  ;  

深入学习邓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坚定不移地贯彻科教兴国战略_科教兴国战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