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抗战时期中共的科技政策及活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抗战时期论文,试论论文,中共论文,政策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抗战时期,中共不仅颁布了政治、经济、军事纲领,而且制定了一系列科技政策。中共创建的抗日根据地成为中国抗战的坚固后方。抗日边区的巩固和发展与中共的科技政策密切相关。抗战时中共的科技活动是中共科技事业的始点,为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抗战时中共的科技政策对我国现在的经济建设、科技发展也有许多借意义。
一、抗战时期中共的科技政策
抗战时期,中共中央和各边区政府制订了一系列政策来促进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
1939年3月3日,中共中央妇委发出了关于目前妇女运动的方针和任务的指示信,要求“利用一切机会灌输抗战常识、社会科学、防空防毒、医药卫生、救护保育等常识”。(注: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2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3月,第1版,第31页。)1940年2月3日,中央、军委发布了关于培养财经人员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指示。在中共中央发表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指导下,1940年8月 30日,中共晋察冀边委公布了目前施政纲领,着重强调“建立并改进大学及专门教育,加强自然科学教育,优待科学家及专门学者”。(注: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八册,第440页。)
1941年4月23日, 中央军委发布了《关于军队中吸收和对待专门家的政策的指示》,指出“一个军队没有大量的专门家(军事家、工程师、技师、医生等)参加,是不可能成为一个有力量的组织的。”“对于特殊的人才,不惜重价延聘。要尽可能购置他们所需要的科学设备,在战时要尽力保证他们的安全。”“为着切实执行中央指示,要坚决反对狭隘,反对不科学及反科学的落后现象,反对脱离社会的孤高自赏。只有我军尊重科学,并与科学结合起来,才能更进一步提高我军的军事建设。”(注: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1941年5月1日,由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第十四条规定“普及国民教育,……奖励自由研究,尊重知识分子,提倡科学知识与文艺运动,欢迎科学艺术人材,”(注: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同时,中共中央书记处作出了“关于党员参加经济和技术工作的决定,”要求“向全党解释,各种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是革命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具体的革命工作。”“一切在经济和技术部门中服务的党员,必须向非党的和党的专门家学习。”“党必须加强对经济和技术部门工作中党员与非党员的领导,照顾他们的政治进步,并在各方面帮助他们。”(注: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
1942年1月,晋西北根据地提出“谁是技术干部, 行署就优待你”的口号。5月26日, 中共中央书记处制定了相关的《文化技术干部待遇条例》,陕甘宁、晋察冀、晋冀鲁豫等边区政府也都制定了相应的条例。针对敌人的经济封锁,陕甘宁边区出现严重经济困难的情况,中共中央提出“用自然科学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打击敌人的文化政策”的政治口号,开展广泛的自然科学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
二、抗战时期中共推行科技政策的原因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是中国抗战的一个稳固的后方,这就为中共进行经济建设、发展科技事业提供了客观的条件。日本全面侵华,使中国内地原来薄弱的科研条件遭到破坏,科技人员分散流失。延安是当时革命青年所向往的地方,其中一部分科技人人材涌向陕甘宁边区。朱德在“论发展边区的经济建设”一文中就讲“抗战以来,我们已收容了一些起码必需的技术人员、熟练工人,以及部分的机器,并且累积了一些经济建设的教训。”(注:《新中华报》,1940年10月10日。)许多学习自然科学技术的青年也到了陕甘宁边区,在各种建设岗位上工作。陕甘宁边区政府建设厅、医院、实验农场、通讯机关和军工部门都有科技人员在那里工作。
中共中央、边区政府把吸收、引进人才和自己培养人才相结合,扩大科技人才的来源。陕甘宁边区创办了自然科学院、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青年职业技术学校等,为了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中共中央在延安创立了第一所自然科学方面的高等学府——自然科学院。徐特立任院长。这是自然科学工作者集中的地方。除了高校、研究院之外,各工厂、企业、农场、军工等部门,也逐步培养自己的技术干部。朱德曾讲:“培养大批技术干部,这不只是边区自然科学院的任务,而且是各个工厂的任务。各工厂应加强对工人的政治文化和技术的教育,并把成绩特别优秀的工人,培养成为工程师。”(注:《新中华报》,1940年10月10日。)
党中央和边区政府的重视,中共领导人的亲自参与,极大地提高了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加速了边区科技事业的发展。
在斯诺访问延安时,他与毛泽东进行了多次交谈。据斯诺回忆,“毛泽东问过我很多关于美国的地理、气候和人民的问题。”“他对美国文明的科学和机械方面似乎有强烈的兴趣。”(注:洛易斯·惠勒·斯诺《斯诺眼中的中国》,中国学术出版社,1982年2月,第173页。)毛泽东不仅对自然科学有浓厚的兴趣,而且非常重视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
1940年2月5日,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在延安成立。参加成立大会的有机关、学校、自然科学界的各方面人士一千多人。吴玉章当选为会长。大会宣言指出,成立研究会的目的,是“要加强自然科学运动,掌握与提高自然科学成为抗战的战斗力量,……配合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抗战”。(注: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主编,《党史研究资料》第5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69页。)毛泽东和陈云等中央领导出席大会并讲话。毛泽东在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包含有自然科学,大家要来研究自然科学,否则世界上就有许多不懂的东西,那就不算一个最好的革命者。”(注: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主编,《党史研究资料》第5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70页。)陈云讲“自然科学的研究可以大大的提高生产力,可以大大的改善人民的生活,我们共产党对自然科学是重视的,对于自然科学是尊重的。”“有中国共产党的尽力支持,希望大家抱着不怕困难,决不灰心的奋斗精神去进行自然科学事业。”(注: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主编,《党史研究资料》第5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70页。)
为了与各抗日根据地的自然科学界取得联系,1940年5月4日,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吴玉章会长在致安徽自然科学界的信中“热烈希望全国各地,特别是在敌后坚持抗战的自然科学界同志们团结起来,组织起来,成立各地区的自然科学研究会,开展自然科学运动。”(注: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主编,《党史研究资料》第5册,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70页。)从1940年至1945年, 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自然科学学术团体相继成立,有晋察冀自然科学界协会,晋西北、冀太区、山东、晋冀鲁豫的自然科学研究会,苏北自然科学协进会,胶东化学研究室等等。
三、抗战时期中共推行科技政策的作用
抗战时期,中共的科技政策及活动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卓有成效的。
在中共中央科技政策的指引下,科技工作者加强了对自然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和实践,极大地改善了边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就强调“自然科学是很好的东西,它能解决衣、食、住、行等生活问题,所以每一个人都要赞成它,每一个人都要研究自然科学。”(注:《新中华报》,1940年3月15日。)朱德在自然科学研究会第一届年会上更明确指出,“自然科学,这是一个伟大的力量。自然科学的进步,工农各业的发达,……使人民获得富裕的生活。”(注:《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第1版。)通过科技研究,晋察冀的工人学会用化学方法,从植物油中提炼煤油、汽油的代用品。农业专家经过科学实验,使小麦增产10%,玉米增产10—20%,茄子增产40%。林业科学工作者掌握了枣树上“步曲”虫的生活史及预防办法,对于花椒树上的蚜虫蔓延,采取了蚜虫防治办法四条。陕甘宁边区的科学工作者解决了磷的试验,使火柴工业原料自给。党中央提倡科学,反对迷信,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注重防疫工作,使边区人民战胜了各种瘟疫灾害,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按照中央的科技政策,通过创立自然科学研究会,自然科学工作者为战争和生产服务,取得了一定成绩,对支援中国抗战胜利起到一定作用。朱德在“科学与抗战结合起来”的报告中指出,“现在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的抗战建国过程中,不论是要取得抗战胜利,或者建国的成功,都有赖于科学,有赖于社会科学,也有赖于自然科学。一切科学,一切科学家,要为抗战建国而服务,……以科学方面的胜利来争取抗战建国的胜利!”(注:《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第1版。)在党中央的号召下,边区科学工作者经过不懈努力,科学实验取得一些成就。如,胶东化学研究室从1941年至1945年,完成了军工、医药、普通工业品等七十多种化学原料的试验与生产,其中能生产硫酸、硝酸、硫磺等化工原料;能生产枪炮上使用的发射药、爆炸药、猛炸药等等。
通过科技活动,普及了科学知识,为党培养了科技工作的后备人才,为新中国的科技事业打下了基础。从1940年至1945年,延安自然科学院一期又一期地招生,规模越来越大。边区政府除原有的纺织厂外,在延安开始炼铁,有了自己的“重工业”,医疗事业、军工通讯有了更大的发展。抗战胜利后,延安自然科学工作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纷纷离开延安到新解放区去,与敌占区、国统区的自然科学工作者一起从事科技研究工作。通过他们,中共更加容易做那些没有去过根据地的科技人员的统战工作,也更了解了自然科学研究的新情况、新问题。大多数在延安工作的自然科学工作者,后来在科研中都能独当一面,成为许多工作部门的骨干。就是延安自然科学院的学生,后来也在不同的岗位上起了很大的作用。1949年11月,在原中央研究院、北平研究院和延安自然科学院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国科学院。
党中央已经注意到多学科和跨学科的研究,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相互影响,并提出马克思主义应该包含自然科学的观点。
据于光远回忆,1940年初,毛泽东在延安大砭沟文化俱乐部召开的新哲学年会中,对他讲,“搞哲学的也要搞自然科学,也要搞社会科学,因为很多问题是联系在一起的。比如讲过渡的问题,你从自然科学讲到社会科学,这挺好嘛。”(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图书资料室编,《中共六十年纪念文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3月)1940年2月5日,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更进一步指出,“自然科学是要在社会科学的指挥下去改造自然界,但是自然科学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却被阻碍了它的发展,所以要改造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注:《新中华报》,1940年3月15日。)在此, 毛泽东初步谈到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联系及相互作用;并把自然科学的发展与研究同社会制度联系起来,在思想理论上有一个新的高度。
四、抗战时期中共推行科技政策的特点
抗战时期,中共的科技政策及活动具有许多时代特点。
1.科技活动与革命战争密切结合
边区、根据地当时处在战争的特殊环境下,因此,中共中央十分强调科技活动与抗日战争紧密结合,从而推进抗战的胜利和边区经济的发展。在“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明确规定“一切科学研究,不论是一般的还是专门的,理论的还是技术的,都应该服从于发展抗日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以达坚持长期抗战增进人民福利。”(注: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一切为着抗战,一切服务于战争,这是边区科技工作者的战斗口号。科技工作者深入各兵工厂,进行军事科研工作。边区政府“不惜重价延聘制造手榴弹的工人技师,并开办炸弹工人技师训练班,以培养此种专门人才。”(注:《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九册,第23页。)1945年,朱德在中共七大上讲,“为了将来的反攻,我们从现在起,就要学习掌握新的技术,最重要的就是学习炮兵技术。……我们全军需要继续学习,去掌握一切我们所必需掌握的新军事技术,这是很重要的。”(注:《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第1版。)
2.科技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为了改变边区工农业生产落后的状况,适应社会发展和抗战的迫切需要。中共中央多次号召边区科技工作者要研究如何提高工、农、商和运输业的生产,要帮助35万家农民做到“耕三余一”,使边区工农业生产全面达到自给自足。1941年5月, 中央军委发出“关于陕甘宁边区部队生产工作的指示”,要求“加强后勤所属各工厂的生产”。(注: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1945年2月1日,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中国解放区成立了职工联合会,目的是“如何进行工业的恢复和建设,以便使落后的工业技术提高一步。”(注:《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5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9月。)
在农业方面,边区政府提倡精耕细作,兴修水利,改进农业技术,如在靖边县修水漫地,关中分区修埝地。同时,设立光华农场,进行科学试验,推广优良品种。光华农场“选育的优良品种叫狼尾谷,产量每亩六斗七升,比边区较好的干捞饭高出10%,”“选出金皇后玉米亩产一石五斗,比本地玉米高一倍以上。”(注:朱成甲编,《中共党史研究论文选》,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3月,第71页。)
自然科学院和各研究会组织考察团、考察队、采集团,分赴边区各地周密地勘探油、煤、铁、森林等自然资源,大力开拓边区的生产原料。1943年12月,陕甘宁边区召开第一届劳动英雄代表大会,来自工厂、农村、部队、学校等各行各业的劳动英雄代表共185人,参加了大会。 他们互相交换生产经验,学习本事,加强了科技与生产的联系和应用。
3.实事求是和自立更生
由于敌人对边区的经济封锁,边区当时极其缺乏必要的科学实验材料与设备。物理化学实验不是无酸,就是缺碱,连一般的实用天秤也没有。动物、矿物、植物的典型标本也极其有限。见于此,中共中央能实事求是,从实际情况出发,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1943年8月, 朱德讲,“学习技术,也和学习其他的东西一样,必须老老实实,按部就班地来,应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到深。”(注:《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第1版。)针对延安干部学校存在的理论与实际,所学与所用脱节的现象,1941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明确规定“延大、鲁艺、自然科学院为培养党与非党的各种高级与中级的专门的政治、文化、科学及技术人才的学校。”“凡带专门性质的学校(军事的、自然科学的、文艺的、医学的等等)应以学习有关该项专门工作的理论与实际的课程为主。”(注:《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九册,第169页。)按党中央的政策, 边区科技人员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自己动手制造了“制图仪器”、“地球仪”、“实用天平”、“牛角听诊器”等教学仪器和科研设备。没有参考书箱,就靠回忆或找相近的资料来启发自己的思想;没有动、植物标本,就在野外考察中收集研究。
1942年12月,聂荣臻在晋察冀军区卫生会议上作了很好的总结,“为了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在今天自力更生的困难条件下能够解决问题,这就是边区科学家可贵的地方。”“边区的科学家是能够在边区现实环境下想出办法来。一面不否认科学,一面要使科学运用在具体环境,这就是我们对科学家的态度,也就是科学家对科学应有的态度。”(注:《聂荣臻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第223页。)
4.科学大众化运动
边区科技人员在进行科研的同时,也开展科学普及,让边区的人民都能了解科学、应用科学。毛泽东特别强调机关干部要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并亲自在干部和部队中普及自然科学知识。1942年1月15日, 聂荣臻在“目前形势和今后工作”的报告中强调,“我们的具体工作,进行政治教育、文化教育、科学常识教育。”(注:《聂荣臻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7月,第1版,第171页。 )在党中央和政府的号召下,边区从城镇到乡村,普遍建立识字班、读书班。延安各机关组织了“自然科学普及小组”,建立学习制度,规定机关工作人员每日二小时的学习时间。中央党校、马列学院、自然科学院专门开设和讲授“自然科学概论”、“自然科学史”、“最新自然科学简介”等课程。徐特立、温济泽经常担负巡回演讲工作。
1941年11月21日,边区可以看到日蚀现象,自然科学研究会借此机会,在延安举办“关于日蚀的科学知识”的科普讲座,发表“日蚀在科学上的意义”的文章,并组织实际观察工作,用科学知识来教育广大群众,破除群众中当时流行的“天狗吃太阳”的迷信传说。研究会还在《解放日报》上开辟《科学园地》、《卫生》等副刊,以及《自然界》、《农业知识》等专栏。中宣部、中央文委、通俗读物出版社出版发行大量科普读物,仅1942—1944年,出版的《司药必携》等科普读物和宣传材料就达78200册。边区政府还先后举办工业、农业、 自然科学等展览会,以此向边区人民宣传科学知识。仅1944年举办的延安卫生展览会就吸引一万多群众参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抗战时期中共的科技政策对中国取得抗战的胜利起了积极的作用。抗战时中共的科技活动是中共科技事业的出发点,为新中国的科技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抗战时期中共的科技政策对我国现在的经济建设、科技进步也有许多借鉴作用。
标签:延安时期论文;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论文; 抗日战争论文; 科学论文; 自然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