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摘要: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是一幅庞大的壁画,在这里英雄的战场被扩大到宇宙的边界。而在这神话般的战争中被砍碎的巨人像洪水前的大蜥蜴那样又重新长出肩膀;意志的主题又重新投入烈火中冶炼,在铁砧上捶打,它裂成碎片、伸张着、蔓延着...生命的韵律嫣然已经中断…命运的呼喊微弱的透出那晃动的紫色雾幔...整个乐队跃起欢迎他,因为这是生命的复活。
关键词:音画联觉 音乐色彩 点线旋律
《星月夜》与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序曲有极具相似之处。在此乐剧中,瓦格纳运用一个动机连续推动旋律,用不断变化的音量如同蛇一样蜿蜒上行并不断模进最终达到高潮,形成一个不协和音,然后释放。这种情感的体验、渴望的表达、氛围的渲染及色彩的呈现,无一例外也可以在此处找到一一对应,这足以说明二者之间的共通性,也使色彩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个体体验。
我有幸看到了罗铮的美术作品——《布列兹》。该幅作品实际上就是他在听了布列兹那首《没有锤子的主人》之后有感而作的。在该画作中,罗铮以他独特的形象构思精准地抓住了作曲家创作中的典型特征,这种与生具来的天赋不得不令人为之惊叹。
这是一首为六件乐器和人声而作的室内乐曲,曲中采用了象征派诗人夏尔(Char)的同名诗作词,初听便会让你感受到乐曲中那种冰冷的金属质感,冷冷的、森森的,令人仿佛身处在一种冰冷恐怖而干燥的空间内,周遭都散发着金属的灰色质感,在罗铮的绘画中,恰好就是以冷色调为基调。因此,两者在这种情感的宣泄途径上不谋而合,令人不禁观画闻乐。铺好整个画面的基调之后,我们再去细细聆听便会发现,音乐的旋律进行是如此的“散乱”(因为该音乐中音的进行均以大跳为主,音与音似乎互不统属,各自独立),各种音乐旋律以点状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恰好,在该画中对这一点也正好有所反应:在冷色基调的背景下,画家以点块状的绘画手法将这些反应内心复杂情感的墨绿的点、黑色的点、红色及橙色的点以不规则的手法随意分布在画面上,似乎呈现出一种随性而为的“混乱”,这与布列兹音乐上所推崇的“有秩序的混乱”又再一次的不谋而合,这足以说明音乐与绘画与生具来的双重性质,后者乃前者直观诠释的符号。
德彪西的《水中倒影》是一篇运用色彩性和声描绘光影的杰出范例,它深动的描绘了水与光的千变万化,勾勒出天际浮云与岸边花木在流水中浮动的倒影…在罗铮为该作品所创作的绘画中我们不难看出,在清澈见底的湖面上,浮云轻掠,倒影摇晃引人遐想。所用笔触始终如此轻柔、飘逸,色调又如此淡雅、朦胧,这一切都刚好体现了水波与光影的浮动与变幻,给予人一种“音韵”之感。这不正是运用印象派绘画技法来表现印象派钢琴艺术?一切都以光影、色彩为主,没有绘画构图的限制,是色彩与光影的跃动之美。
每每看到毕卡索那幅《哭泣的女人》画像时,总让我想起巴赫某首复调作品。他们都是在一个平面上试图表现出更多不同的艺术家。这是一种思维的解放与发展,这种思维的延展性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去适应、理解和感受的,这是一种建立在平面或横向流动之下的发散性结构的再现,给予我们一种平面化却充满立体意味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摘自——贝多芬之《命运交响曲》赏析
[2]摘自——朱建评论《水中倒影》1995.9.7
作者简介:张译丹(1993年—),女,汉族,山西太原人,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为音乐与舞蹈学。
论文作者:张译丹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8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7/30
标签:色彩论文; 瓦格纳论文; 倒影论文; 音乐论文; 光影论文; 贝多芬论文; 基调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8月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