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新技术与环境承载力的发展_环境承载力论文

论高科技发展与环境承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承载力论文,高科技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从高科技发展角度论述了高科技发展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关系,并对已有的环境承载力理论做了补充和改进,使之更能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发展观。本文还对不同国家在处理高科技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的途径做了概要阐释。最后指出,高科技污染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关键词:高科技发展;环境承载指数;污染

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这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举措,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同时,《决定》指出:“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与人口、社会的协调发展和持续发展”,“抓好一批环境、生态、资源的保护治理与综合利用等示范性工程,建立一批以科技引导社会发展的综合实验区。”,“实行环境保护和资源的永续利用”[1],体现了国家对科技发展和持续发展协调关系的高度认识。

一、高科技竞争是国际竞争的焦点

纵观历史发展,发达国家都是在最近一、二百年通过极力推进科技和教育而发展起来的,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能置身于科技发展的潮流之外,也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不谋求通过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去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当前,随着前苏联的解体,国际社会之间的竞争已由“军事冷战”转为“经济热战”,各国都在新的世界格局中,调整战略,寻找新的优势,不约而同地把竞争取胜的支点放在了科技和教育上,纷纷采取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出台重大科技计划、兴建高科技发展基地等一系列重大举措。

我国在高科技研究和产业化方面也取得了很多成果,比如,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洲际运载火箭、杂交水稻、黄淮海平原中低产田综合治理等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成果,在生物医学方面,脱氧核糖核酸具有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基因重组技术的发展,开创了生物科学的新时代,等等,高科技研究和高科技产品层出不穷。

虽然如此,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欠发达国家在处理高科技产业化与新发展观,特别是持续发展的关系上却采取着不同的战略。

二、高科技发展与持续发展的平衡点:环境承载力阀值

在不同的国家,人们对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应该优先解决哪一类问题持有不同的观点。在埃及的“全球人口与发展大会”上,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就这个问题争论得非常激烈。发展中国家认为,人类首先要考虑生存问题,只有在生存的基础上,才能考虑持续发展,不能这代人饿肚子而给后代留有发展的资源。而发达国家则认为,全球资源有限,过度滥用,只会破坏生态环境原有的协调机制,而形成一种新的协调机制则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实现。保证生存基础,改善生存条件,提高生存质量是必需的,但人们也应该支持和促进本国现代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免遭破坏,更应注意全球范围的生态环境问题。

在进行高科技研究和开发过程中,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高科技产品的开发对环境的压力,也就是所谓环境承载力问题。环境承载力可表述为: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能力。有人定义环境承载指数Φ=人类的经济活动(载荷现量)/ 环境承载力[2]。这个公式的缺陷有以下几点:①人类自身再生产被排除在载荷限量 之外,因它不是经济活动,但人口问题恰恰是造成环境承载力超越阀值,或者说是对资源的过度消费造成环境原有的协调机制被严重破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3]。 ②这个定义忽视了人类经济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包括污染等问题,这些消极因素同样会造成环境承载力的下降。因此为了便于说明,我们定义环境承载指数Φ为:

显然,若Φ>>1,表明人类发展对环境的索取、对资源的配置远大于环境对发展的支持度,环境已严重超载(或曰资源已过度消费)。若Φ<<1,表明人类发展对环境的索取、对资源的消费远比环境所能支持的社会发展程度低,环境允许社会进一步的发展。若Φ=1,表明环境基本上处于满负荷状态,此时从持续发展角度考虑,应对现有资源进 行重新配置以满足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对高科技而言,环境承载指数Φ的分子就变成了“人类的高科技发展活动”,分母则变成“环境对高科技发展的承载力”。由此可知,高科技发展和持续发展的平衡点就是人类的发展活动达到环境承载力的阀值。

高科技发展与持续发展的平衡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着的,是随着环境资源的重新配置和合理配置及高科技发展而呈非线性变化着的。要深刻理解这种平衡关系,必须首先弄清楚影响社会环境的改变、资源配置模型发生转变的因素有哪些。最近的研究表明,除了市场调节及政府干预外,社会结构转型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资源的配置模型和社会发展的方向Φ[4][5]。

现在定义,在某一时刻,高科技产品有m种, 每种产品消耗资源R[m],每种产品对环境产生污染而损失资源L[m],每种产品又可能产生新的资源或可再生资源P[m],此时环境承载力为E,则环境承载指数Φ为:

上式中,假设在一定时期t内,分子三项都稳定, 社会结构没有发生大的转型,市场调节也基本稳定,政府也没有大的政策干预,此时环境承载力E显然不稳定,因为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 环境承载力是不断变化着的,一些不可再生资源用过就再也没有了。因此,在时间t 内任意两个时刻t[,1]和t[,2],(t[,1]<t[,2]),E[,t1]<E[,t2],也就是说Φ不稳定。从非线性动力系统的浑沌理论[6]可知,Φ成为平衡点, 在高科技发展和环境承载力的关系中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这个动力系统时时刻刻在运动,有时趋向阀值,有时远离阀值。在中国目前这种经济转轨时期,市场经济本身尚没有形成完全自由的价值规律模式[7],社会结构转型的“非常时 期”,要达到高科技的发展和环境承载力的稳态平衡几乎是不可能的。

三、寻求平衡的道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选择

一些发达国家,由于其环境承载指数较早出现大于1的状况, 因而他们最早关注也强烈支持寻求高科技发展与环境承载力的平衡,表现在行动上,主要表现在:

1.发达国家将本国高科技发展对环境承载的负面影响转嫁到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通过跨国联合、组建跨国公司、实现双边多边合作以弥补自身缺陷或实行行业间的跨国联合等形式[8], 利用这些国家环境承载指数<1的状况,将高科技发展对环境承载的压力转嫁到发展中国家去,以寻求实现本国短暂的平衡。

2.用先进的高科技生产再生资源,提高环境承载力,为寻求平衡铺平道路。发达国家由于具备世界最先进的高科技产品,因而比发展中国家更有可能优先找到新资源和降低资源的合理配置费用,从而促进这些资源的变动方式和方式的选择以及环境的保护[9]。

3.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谋求高效益、高产出,从而为高科技的发展提供有效的资金,缩短高科技发展与环境承载力的距离。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就是中国的三资企业。当然,这些企业给中国创了不少外汇,这是积极的一面。在我国环境问题尚不十分突出的今天是行之有效的。但对中国资源的消费,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就成了严重问题。这中间也有一个发展和持续发展的问题,这些问题已引起有关单位的重视。据说印度也在积极效仿中国,在吸引外资方面可能会成为中国有力的竞争者。

4.发达国家也在国家内部积极推行社会、经济、环境持续发展的计划。比如在加拿大,“联邦政府绿色计划”早在1990年就已由联邦政府发布实施了[10],该计划基本反映了加拿大政府对解决国内和全球环境及持续发展问题的基本立场和采取的战略对策、行动措施,是加政府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表明了加政府对持续发展和环境承载问题的高度重视。

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也在积极进行环境保护、生态平衡、资源合理配置及缩小区域发展差异的尝试[11]。但发展中国家由于环境问题不象发达国家那么突出和形势严峻,因而更多地注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努力[12]。甚至在衡量社会发展水平时仍将“人均资源消费量”做为正向的衡量指标[13]。笔者建议用人均资源消费量/环境承载指数做为上述指标的量化替代指标去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才能真正体现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和持续发展的新发展观。

四、不应忽视高科技产品的污染

作为新工业社会的领导力量,高科技已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人们对高科技的认识也随之深入。与其干净的外表相比,高科技给环境增加了多少污染却是鲜为人知的。

1.高科技产品虽然在生产过程中保持“洁净”,目的是保持生产材料和产品的“清洁”,但却忽视了对工人和环境造成的不清洁。比如,生产计算机软磁盘需要大量的塑料,没有人注意这些塑料对环境和对工人的影响。

2.直到现在,环境保护的焦点仍然是集中在“可见”的“废料”处理上,对“不可见”的污染很少关注。比如,高精密化工产品对环境的影响。

3.高科技产品因需要较高技术水平,且多属于保密范围,因而不利于预先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计划和预防措施。比如,硅谷存在的地下水污染、空气污染及半导体工人的职业病等[14]。

高科技由于其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的特点,使得防治其污染变得更加困难,提出有效的防止污染的方法往往需要更高的高科技,因而实际上几乎是不可能的。

五、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得出结论如下:

1.高科技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和竞争的焦点。

2.高科技发展和环境承载力的平衡是动态的,是一种浑沌现象。新的高科技可能带来新的环境承载力,新的环境承载力又促进新的高科技的发展,两者相互影响,又能产生互动效应。

3.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处理高科技发展与环境承载力这一问题采取不同的策略。

4.高科技污染需要引起足够重视,清除高科技污染的代价巨大,且需要新的高科技出现。

收稿日期:1995—08—20

标签:;  ;  

论高新技术与环境承载力的发展_环境承载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