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大国综合优势——中国经济竞争力的基础及框架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大国论文,框架论文,竞争力论文,优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是处在“转型期”的发展中大国,经济技术及地区的发展不平衡。整合“多元结构”的优势,可以形成融发展中国家优势与发达国家优势于一体的“大国综合优势”。这个理论是分析中国经济竞争力的基石,在此基础上构成了中国特色的中国经济竞争力框架。
一、“大国综合优势”的提出、内涵及模型
在考虑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和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时候,有两个重要问题引起了我的深思,促使我阅读了一些经济学著作及国际上评价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料。
第一个问题:在中国这样处于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大国,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我们党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就是说我们国家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但具有人口多、底子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等特征,所以要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要加快经济建设的步伐。此外,经济学界提出了各色各样的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曾经提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二元结构论”,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划分为现代工业与传统农业两个部门,认为整个经济发展要依赖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而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又需要农业部门提供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资源要素禀赋说”,主张发展中国家集中生产和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发达国家则要集中生产和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国家竞争优势论”,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应该致力于培植属于自己的具有高层次竞争优势的产业,而且主张发展中国家从单纯依赖便宜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恶性循环中走出来,同时还出现了“梯度推移论”与“反梯度推移论”:前者主张扶植有条件的高梯度地区加快发展,然后逐步依次向二级梯度、三级梯度的地区推移;后者认为推移的顺序只能由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来决定,低梯度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可以通过引进技术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并向高一级梯度的地区进行反向推移。这些研究经济学的智者提出的既不可能是谬论,也不可能是绝对真理,而是一种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的相对真理,所以我们要选择一些可以融合的内容和原理,整合成一种能够比较合理地、全面地解释和指导中国经济发展的经济学理论。
第二个问题:中国仅仅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为什么有些发达国家却预料中国要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根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 )的研究报告和《世界竞争力年鉴》的资料显示,中国国际竞争综合水平的世界排名,自1994年至2000年间在第24位至34位之间,呈现“震荡攀升”的状态。其总体水平处在转型国家的首位,基本上保持在排名靠前的几个发展中国家的行列,甚至还超过意大利、希腊等工业化国家,更将一些发展中的小国远远抛在后面。那么,中国凭什么样的优势而形成了这样的国际竞争力呢?显然,单纯地凭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资源优势是不可能形成这种竞争力的,而应该是凭借“大国”的优势和“转型”的优势:中国是一个经济技术发展不平衡的“大国”,有些地区或部门具有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和适用技术优势,有些地区或部门又具有高新技术优势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优势;中国是一个处于“转型”时期的国家,有些地区或部门具有发展中国家的优势,有些地区或部门又具有发达国家的优势。这些不同的优势的存在,都可能成为增强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积极因素,所以我们要整合这些优势,使之融合并注入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源泉或动力系统之中;同时也为我们分析和预测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寻找到客观依据。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了制定中国经济发展战略和预测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依据,即“大国综合优势”;如果将它概括为一种理论,就是“大国综合优势论”。所谓“大国综合优势”,是指由于中国的“大国”特征和“转型”特征所决定的一种特殊优势,它是通过整合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大国的各种有利的资源而形成的融发展中国家优势与发达国家优势于一体的综合优势。所谓“大国综合优势论”,就是关于大国综合优势的构成要素、发生机制及其在产业、企业、外贸等方面的运用的理论。这种理论的基本要素及逻辑结构可用下图表示,图形就像一个“宝葫芦”,所以可称为“宝葫芦理论”。
大国综合优势的形成:宝葫芦理论
如图所示,发展中大国具有“多元结构”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地区的多元结构。我国的地区差异比较大,各地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技术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都不一样。全国大致可以划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梯度状态,从而形成了地区的多元结构。2002年东部地区人均GDP相当于中部地区的2.08倍、西部地区的2.63倍。而且从“三大区域”GDP名义年均增长率看,1980—2000年东部地区为16.87%,中部地区为15.27%,西部地区为15.16%,差异有扩大的趋势。二是经济的多元结构。我国正处在转型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也不均衡,这就形成了经济的多元结构。缪尔达尔提出“地理上的二元结构”概念和“二元空间结构”理论,就是表述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差异性。实际上,除了发达区域与不发达区域的差异外,还有同一区域内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差异。如:2000年我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农村人均纯收入的2.95倍,而农民消费占城乡居民总消费的比重仅为15%左右。这种结构明显表现为“二元结构”,有的还是“三元结构”或者“多元结构”。三是技术的多元结构。区域经济的差异和城乡之间的差异,都与技术差异有着密切的联系。高梯度区域的产业主要由处于创新阶段或兴盛阶段的部门组成,而低梯度区域的产业主要由处于成熟阶段后期或衰退阶段的部门组成。即使在一个区域内也存在技术的“多元结构”,刘易斯提出的“二元经济论”也是“二元技术论”,揭示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由现代产业部门与传统产业部门构成,而前者具有技术密集型的特征,后者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征。从整个国家看,呈现出高新技术、传统技术与手工技术并存的多元技术结构。
地区的、经济的、技术的多元化,从整个资源的角度看可以形成综合性的优势。进而可以推演出发展优势的多元化、动机的多元化、主体的多元化和产业的多元化,实现这种“多元化”战略,将会取得综合经济效益。基于“大国综合优势”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及相应的产业发展战略、企业发展战略和外贸发展战略,是适合中国国情和富有中国特色的优势战略。它以宽阔的内涵包容了中国复杂的国情,吸取了多种经济发展战略的优势。在这中间,既可以容纳比较优势产业的发展,也可以容纳竞争优势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了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有机统一;有的地区可以实施“梯度推移”战略,有的地区可以实施“反梯度推移”战略,也实现了“梯度推移”与“反梯度推移”的有机统一。
二、基于“大国综合优势”的产业竞争力
所谓“产业竞争力”,就是指一国产业及各个产业领域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产业竞争力是一种选择性竞争力,因为无论哪个国家,都不可能在所有的产业领域内占据优势。即使在一个产业范围内,也不可能使所有商品、劳务和技术都是竞争力最强的。明智的选择应该是发挥自身的优势,使某几个产业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或者使一个产业中的某个环节和要素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在我国的产业选择上,就应该以“大国综合优势”为依据,进行科学合理的产业组合。
基于“大国综合优势”的产业选择,就是要立足于地区的、经济的、技术的多元结构的特点。其一,中国是一个大国,应该建立比较完整的、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而“大国综合优势论”就为建立完整的产业结构提供了可能。在一些比较小的国家,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不可能而且没有必要建立完整的产业结构体系,因为那样做是既缺乏客观条件又没有效率的选择,将违背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按照市场经济的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原则。其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和技术不够发达,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还占据重要位置,而“大国综合优势论”就为发挥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提供了可能。任何国家的产业选择都应该立足现实,我们不可能脱离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放弃传统优势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各个地区都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而只能确定一个比较合理的“量”,通过长期的努力使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其三,中国是一个处在“转型”中的发展中国家,某些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得到比较好的发展,这是中国崛起的希望,而“大国综合优势论”就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可能。我们要跻身世界经济强国的行列,就不可能完全遵循“产业梯度推移”理论,依次地吸收发达国家的边际产业转移,因为那样只能跟在发达国家后面亦步亦趋,自己永远也不会成为发达国家。只有整合本国的优势资源,努力培植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技术产业,才能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尽快地实现经济的现代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一步提出了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以及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思路。这种思路和格局,既反映了国际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增强产业竞争力的基本要求,又符合我国的现实状况及未来产业发展的基本方向,应该说是科学的合理的。但是,这种格局和思路需要进一步具体化,才能更好地指导产业布局及建设的实践。
首先,要善于从市场竞争格局中识别地区优势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地区的优势产业不仅仅是资源状况的结果,而应该是庞大的厂商群体选择和竞争的结果。因此,各地区的优势产业就是在广阔的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的产业部门。可以采取区位商方法,以现有统计提供的增加值数据为基础,加工生成各区域产业的“相当份额”指标,据以反映各地区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这种指标的计算公式为:(1);(2)。其中:i表示第i个地区;j表示第j个行业;Lij表示第i个地区、第j个行业的产出指标;LQij表示i地区j行业的区位商。第一种形式的区位商(LQij)表示的是i地区j行业在本地区总产出中的份额与全国j行业占整个国民经济产出份额之比;第二种形式的区位商表示i地区j行业占全国同业的比重与i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之比。(资料来源:《我国地区比较优势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年版,第120页。 )这两种区位商区公式,都有助于我们测评和识别地区优势产业。
其次,要系统分析各个产业的优势区域及排列顺序。有关部门研究的结果表明,按照由优势到劣势的区位排序,农业领域为西部、中部、东部,工业领域为东部、中部、西部,服务业为东部、西部、中部。因此,各区域选择产业的顺序,东部为服务业、工业、农业,中部为农业、工业、服务业,西部为农业、服务业、工业。通过考察20世纪90年代不同要素密集度工业的优势分布发现:技术密集型工业显著地在西部地区和中北部地区萎缩;劳动密集型工业在西北、西南和中北地区全面萎缩,却在沿海南部和中南部获得显著增长;资本密集型工业主要是原材料工业和重型加工的工业,则趋向西北和中北部变动。这种变动既有资源的因素和市场的因素,又有政府调整的因素在起作用。
再次,要从各区域产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出发,按照国家产业发展的总体布局,科学地确定各地区的产业发展目标和布局。另方面,要立足现实,尽可能发挥现有的产业优势,把本地的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如果脱离现实的情况,不顾客观条件的制约,盲目地发展国际上的优势产业,将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另方面,要立足发展,整合本地区的各种生产要素,甚至借用本区域外可以利用的要素,发展有前途的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培植产业的竞争优势。从全国的范围说,总的目标是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不断地提高国家的产业竞争力。
最后,要遵循现代产业发展的规律,通过产业“集群”效应来构造产业竞争优势。“集群”是指“某一特定区域下的一个特别领域,存在着一群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以及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迈克尔·波特的研究表明,集群具有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改进激励方式以及创造信息、专业化制度和名声等集体财富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的许多竞争优势来源于公司之外,即来源于公司所在的地域和产业集群。因此,政府应该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主要通过政策改善生产增长的环境,促进产业集群的崛起。同时,还可以借鉴“钻石”模型的原理,通过对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市场竞争状况的分布,以及对这个体系的构造和优化,培植优势产业,打造国家竞争优势。
三、基于“大国综合优势”的企业竞争力
站在国际竞争最前沿的,是企业而不是国家。正如迈克尔·波特所说:“尽管国家的表现关系到企业的竞争力,但是与企业竞争力有关的重要国家资源,却需要企业主动搜寻、应用,这些重要资源绝不像低成本生产要素般唾手可得。在创造竞争优势的过程中,一个能在国际上成功的企业绝不是被动的旁观者。”(同上书,第562页)而企业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就是依托“大国综合优势”增强企业竞争力。
在“大国综合优势”的框架中,“主体多元化”是一个基本特征。这就是说,我们这样的处在“转型”时期的发展中“大国”,为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因此,企业要善于利用“大国综合优势”,在经济发展的空间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态位”。不同类型的企业主体也具有各自不同的优势,适合于不同的产业、不同的区域以及不同的经营和组织模式。从企业的规模来看,大型企业容易形成规模优势、技术优势和营销优势,从而形成内部化和资源整合优势,有可能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中小企业具有灵活机制的优势、适应小规模市场的优势、适用技术的优势以及创业投资的优势,既适合于在小城镇开发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也适合在城市高科技园进行创业投资。如果在一定的区域形成中小企业集群,还可以既发挥中小企业的优势,又借用大型企业的优势,从而创造一种“鱼和熊掌可以兼得”的新型组织结构。它们依靠专业化分工和相互协作,形成较低的成本和价格优势,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从企业的所有制来看,我国处在“转型”时期的国情为各类所有制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国有企业可以依托传统产业的优势,以及长期建立的信誉、供应商和销售商网络,在改革中适应市场;民营企业可以依托产权明晰、经营机制灵活以及交易费用较低的优势,在竞争中获得成功。
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的特征,为企业提供了发展各类产业的机会。企业家的重要责任,就是通过市场的基础作用更好地配置资源,利用资源优势创造出企业的优势,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从自然资源来看,我国有两个明显的优势:一是总量大而种类多堪称“地大物博”。国土面积占世界第三位,土地、林地、草地及淡水资源均居世界前列,矿产资源已发现162种,钨、锑、钒、萤石等居世界首位。生物资源种类繁多,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比较丰富。二是空间分布差异大,资源的互补性强。各地理区的资源状况各具特色,东北地区的优势在耕地、林地及生物资源,华北地区的优势在煤、铁、铅等矿产资源,西北地区的优势在矿产资源储量,全国总和起来非常齐全。这样的资源特征提供了区域分工和产业分工的基础,从而使我国的企业可以在全国的范围内有效地整合资源,创造出综合价值。
我国人口众多、市场广阔的特征,为企业提供了获取规模效益的机会。我国有13亿人口,而且农村人口比重特别大,蕴含着巨大的消费潜力。而且,消费者的需求具有层次性,不同区域、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和经济状况的人,对产品的需求具有差异性。这种广阔的市场和复杂的消费结构,使中国的企业在市场选择上具有无限的空间,它们既可以从不同的需求层次上选择细分市场,也可以在生产环节上选择细分市场。只要真正地了解中国的消费者,我们的企业就可以将任何一个产品做出大市场。同时,市场的规模使生产的规模拓展,形成规模经济和规模效益,为中国的企业创造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四、基于“大国综合优势”的外贸竞争力
国际贸易是一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外贸易是一国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和外在表现。所谓“外贸竞争力”,就是一个国家的可贸易的产品、产业和企业在外国市场上的开拓、占据市场并获利的能力,包含产品、产业和企业竞争力三个层次。表面上看是产品竞争力,隐藏在背后的却是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它参与国际分工必然有着同世界上其他国家不同的特点,概括地说就是具有“大国综合优势”,这是我国外贸竞争力的真正源泉。
传统贸易理论与现代贸易理论对于外贸竞争力的理解是有区别的:传统的比较优势说主张把国家的资源配置到那些具有相对较高生产率的企业,因而将贸易建立在不同国家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之上;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一个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因而将国际贸易建立在培育国际竞争优势的基础之上。这两种观点都包含着合理的内容,但是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对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怎样运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深入研究和深刻理解中国实际的基础上,提出更加明白清晰的思路和对策。
从实践的角度看,当前中国的比较优势仍在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无视国内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存在将不利于经济的发展;而不致力于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国将永远不可能成为经济强国。解决这个矛盾的最佳办法,就是从“大国综合优势”的实际出发,将发挥比较优势与培植竞争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兼顾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在对外贸易方面,就是既要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而发挥比较优势,又要通过发展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而培植竞争优势,这种有机结合的基础就是“大国综合优势”。
现在对出口产业或产品的优势进行分析,主要采用贸易竞争力指数法。这个指数是某一产业或产品的净出口与其进出口总额之比,计算公式为:NTBi=(Xi-Mi)/(Xi+Mi)。其中:X、M分别表示出口额和进口额,i则表示某个国家或某一产业、某种产品。这个公式主要是测评比较优势的,怎样进一步体现竞争优势和大国综合优势,还需要将大国综合优势的相关因子引入外贸竞争力测评模型与指标体系,从而更好地刻画发展中大国的外贸竞争力。
为了加深基于大国综合优势的外贸竞争力的研究,我们的探索应该选择三个重点:一是将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统一于“大国综合优势”之中,并系统地分析“大国综合优势”的基本特征,构建“大国综合优势”理论体系;二是将“大国综合优势”与外贸竞争力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大国综合优势”的基础上构建我国外贸竞争力体系,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外贸竞争力指标体系,并构建相应的模型;三是将“大国综合优势”与我国外贸发展战略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大国综合优势”理论为依据,使我国的外贸发展战略更加明晰,并提出具体的对策思路。
由大国综合优势所决定,我国应该建立完整的对外贸易体系,而不是畸形的体系,它要体现发挥比较优势与培植竞争优势的一致性,并在与国际经济的交融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它要反映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转型,逐步走向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和贸易方式的高级化。2001和2002年的对外贸易出口商品构成,如下表所示:
资料来源:《中国外贸与国家竞争优势》,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年版,第258页。
这是一个相当完整的出口商品结构,它比较清楚地反映了发展中大国对外贸易的特征:其一,这是一个“大而全”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它可以比较好地利用我国现有的自然资源和经济技术资源,也有利于建立完整的对外贸易体系,因而没有脱离“大国综合优势”的现实基础。其二,这是一个需要走向高级化的结构。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在我国的制成品出口中,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及杂项制成品所占比重最大,特别是纺织品、金属制品等的出口仍占到20%左右,说明我国工业制成品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2002年机电产品出口达1570.8亿美元,占外贸出口总额的48%,但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特别是代表现代工业水平的机械设备出口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甚远。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已超过9000亿美元,这种庞大的对外贸易规模意味着我们能够对国际市场某些重要商品的价格发生影响。但是,要从大国经济走向强国经济,还必须在国际市场获得竞争优势,这就要求我们在关键的产业和技术上有所突破。我们应该不失时机地利用国内市场的竞争环境支持和发展一批有竞争力的关键行业的出口,以获得更大的附加值,从而使“大国综合优势”在动态中升级,逐步形成国家的竞争优势。
标签:经济转型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论文; 战略分析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企业特征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差异分析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产品竞争力论文; 优势分析论文; 市场战略论文; 国家部门论文; 经济学论文; 特征选择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 比较优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