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论文_金建萍 吴美俊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论文_金建萍 吴美俊

(义乌市经济开发区学校,浙江省 义乌市 322000)

提问是每一个教师课堂教学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主要表现方式。教育心理学向我们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经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运用新颖、多变的有效提问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欲望,促使他们千方百计地寻求与众不同的答案,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让课堂真正的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语文课堂上,有价值的问题不但可以轻松地帮助学生融入课堂教学所创设的氛围之中,启发学生深刻思考,还可以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兴趣,激励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培养他们的思维,认知能力,促进阅读技巧的发展,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当前课堂提问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表面性提问,旨在追求热闹场面,要求一问齐答,表面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习惯性提问。问题未经精心设计,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形同口头禅,发问不少,收效甚微。惩罚性提问。发现某一学生精力分散,心不在焉,突然发问,借机整治。久而久之使学生视老师提问为畏途,等等。这些类型的提问利少弊多,甚至不如不问。

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让小学语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呢?下面结合个人在语文教学中的体会,对此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在课文题目处提问

别小看一篇文章的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表情达意、揭示主题的突出作用。对于每一篇文章的题目,都应设计一些耐人寻味的问题,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聪颖,思维活跃,勇于探索事物的根源,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且容易接受,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因素、知识结构等特点,适当考虑趣味性的必要。而且课堂的生动与活泼,很多时候是由问题的趣味性激发的,这也就是所谓的“四两拨千斤”。学生就像一池水,教师的提问便是投石激水,一些灵感火花往往就在这样的提问中产生。通过提问,学生讨论,寓教于乐,激发兴趣,把有些学生“要我学”的情绪迅速扭转过来,变成“我要学”的认知内驱力,从而消除了学生对学习的内心疲劳,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能紧紧吸引学生注意力。如:在上《狐假虎威》这一课时,可以这样提问:你们见过老虎吗?它的脾气怎么样?“假如一只狐狸和一只老虎在一起,谁怕谁?谁吃掉谁呢?”不用问,当然狐狸怕老虎,老虎吃掉狐狸。“但是老师今天要讲的故事却是老虎听从狐狸的话,他非但不敢吃狐狸,反而觉得狐狸威风凛凛。你们说怪不怪?想知道是为什么吗?请打开课本《狐假虎威》。此时,教师的提问激起了学生思维内部的矛盾,顿时,学生学习的兴趣立即被激发出来。

二、在课文的重难点处提问

围绕课文的重难点,设计课堂提问。“教学重点好像是统管数十盏电灯的‘总开关’,是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也是学生在学习上融会贯通的枢纽,教学如果不掌握重点,就不能有真正的教学质量。”对教学提问来说,掌握重点尤其重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抓住重点,突出要害,才能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因此要求教师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准确把握教学难点,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洞察学生心理,善于捕捉时机。提问启发,切中要害、循循善诱是关键。哪些地方学生易于产生疑惑?为什么会存有疑惑?如何旁敲侧击令其去疑解惑?如:学习《詹天佑》一文,抓住课文的中心句是学习全文的关键,教师围绕中心句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杰出”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了什么?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的爱国思想表现在哪里?以上设计的一系列问题,都是围绕全文的中心句引发的,首先让学生读懂中心句,初步明确课文的中心,然后弄清围绕中心句所写的内容,使学生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逻辑方面的训练,最后抓住关键词语,把握课文的中心,真正做到“提领一顿,百毛皆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在疑问处巧设提问

美国心理学家古德曼认为,阅读是心理语言学的猜测游戏。他将阅读看成是一个选择的过程,期间包括了感知和理解两个部分的相互作用。在阅读上,学生因为知识水平、生活经历、文字理解等方面的因素,对文章某些内容或词句难以感知和理解,这个时候,教师要抓住疑点进行提问,帮助学生释疑,否则,这些疑点很有可能变成死点。如《草船借箭》阅读中,教师问:“这箭根本不是借的,为何课文以‘草船借箭’为题呢?”学生一时答不到点子上,可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你们平时借东西有何特点?学生回答:“借东西方便,借东西要还。”接着追问:“课文中的箭有这些特点吗?”学生明白:这十万支箭不用材料且仅三天就到了手,这无异于借;这箭与曹操交战时便要回到曹操那儿去,这又类似于还,以“草船借箭”为题,既合情合理,又耐人寻味,从而达到了思维目标。

四、在蕴含文句处提问

在了解课文中,有许多句子的含义是很深的,常常隐有作者的写作意图,有许多句子很含蓄,往往表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及至文章的主题,也有些句子,字面意思一目了然,然而细细品味,即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还有些句子看上不难理解,但联系含文则有“一石二鸟”的作用。教师若能准确抓住重点词句,并进行适当的归纳综合,设计的问题,必能引导学生透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使“文”与“道”的教学融为一体。如:第九册的《钓鱼的启示》一课有这样一句话:“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可抓住“鱼”和“诱惑”这两个重点词设问为:那是一条怎样的鲈鱼?有什么诱惑力?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什么?你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吗?是怎样做的?在引导学生讨论理解的过程中,学生弄清了“鱼”与“诱惑”的关系,加强了思维训练,又透彻理解了文章内容,深刻领会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在留白处提问

例如《草原》一课,讲到“我们来到草原,蒙族人民向我们亲切握手问候,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这部分书上并没有具体的把“我说的”和“你说的”内容写出来。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据此展开想象:“在这激动的时刻,蒙族人民说什么?我们又说什么呢?”学生兴趣极高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向同学们展示了自己的创造成果,通过想象更进一步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亲如一家,民族团结互助的伟大精神。

六、在结尾处提问

在文章的结尾处设问,可把学生的思维再次推向高潮、拓宽思路,并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激情,达到语文思维训练目的。如在《小摄影师》的结尾引导学生思考:“高尔基为什么不见记者,却希望来的是小男孩?小男孩会再来吗?为什么?如果来了,高尔基又会怎么说,怎么做呢?”这样做,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想象空间,训练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巧妙的提问,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能激发学生探究语文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语文王国里遨游。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学过程要善导善控,必须致力于提高“问”的艺术,贵在善问。

参考文献

[1]陆斌.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升语文课堂效能[J].新课程.小学,2014,(10):20-21.

[2]郝凤琴.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高学生阅读能力.[J].辽宁教育,2004,(12):32.

论文作者:金建萍 吴美俊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2月6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4

标签:;  ;  ;  ;  ;  ;  ;  ;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论文_金建萍 吴美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