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哲学常识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邓小平的哲学思想_邓小平理论论文

在哲学常识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邓小平的哲学思想_邓小平理论论文

在哲学常识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邓小平哲学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思想论文,引导学生论文,哲学论文,常识论文,学习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邓小平的哲学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实践特征,朴实易懂而又思想深刻,易于为青年学生所接受。引导学生学习邓小平哲学思想,既是深入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必然要求,也是高二年级哲学常识教材的内在要求。根据邓小平理论和教材的结合点,可以从实事求是观点、矛盾观点、人民群众观点和生产力观点等几个方面,渗透邓小平哲学思想的教育。

(二)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哲学思想的精髓。邓小平同志多次宣布,“我是实事求是派”,指出:“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靠实事求是”。他还明确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结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我们在教学中要着重结合第一课和第二课的有关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从基本原理的角度,既要弄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论关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以及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原理等在方法论上的根本要求;还要懂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有机统一,不能把实事求是仅仅局限于唯物论部分。从政治理论上要明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党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保证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从中国国情出发,认识和掌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努力做到主观和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正确认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解放思想”。

矛盾分析法——邓小平哲学思想中唯物辩证法的生动运用。邓小平同志是精通辩证法和熟练运用辩证法的大师。他在任何时候,研究任何问题,都善于从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及其发展过程,坚持辩证法的全面性,反对形而上学的片面性。我们要结合教材第三课和第四课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邓小平同志生动的辩证法思想。从两点论、两分法看,邓小平同志强调“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要求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辩证关系;要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两手抓”的方针,其中包括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看,邓小平同志依据这一“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提出了一项跨世纪的伟大历史任务,“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所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命题,也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从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看,邓小平同志强调在全面看问题的基础上,要重视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认为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正确认识和处理阶级斗争等问题。从事物发展的原因上看,邓小平同志依据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的原理,创造性地运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原理,认为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强调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同时,要通过改革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他还运用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提出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理论,要求正确处理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坚持对外开放的关系。

实践观点是邓小平哲学思想的鲜明特征。邓小平同志特别重视实践,主张从实践中提出问题,在亿万群众的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反对教条主义。他认为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他反对空谈,主张“不争论”,要在实践中“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把握机遇,发展自己。他说:“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他旗帜鲜明地支持和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认为实践是检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并把“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纳入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他还把实践标准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我们要结合教材第五课和第九课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有关原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邓小平哲学思想中关于实践观点的论述。

生产力观点是邓小平哲学思想的一个基本原则。邓小平同志高扬发展生产力的旗帜,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他坚决反对脱离生产力,仅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侈谈社会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思想,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内容,提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他还提出了“生产力标准”的理论,把生产力作为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三个有利于”中的首要标准,认为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增强综合国力,才能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他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为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的有关内容,如第三课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第四课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第八课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引导学生掌握邓小平关于生产力的观点。

人民群众的观点是邓小平哲学思想的又一鲜明特色。人民群众的观点既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又是一个重要观点。我们要结合教材第九课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以及第五课关于“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基本原理,深入理解邓小平同志关于人民群众观点的哲学思想。邓小平同志非常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尊重群众的创造和经验。他说: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领导者的功绩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起来,加以提倡,作为全国的指导。他提倡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同认识发展的两次飞跃是完全一致的。他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着眼于为人民谋利益”的无产阶级历史观和价值观,关心群众的需要和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作为决定我国改革措施取舍和检验得失的最终标准。

(三)

在高二年级哲学常识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邓小平哲学思想,应该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渗透性的原则。高二年级哲学常识教材讲述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人生观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贯穿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知识。因此,引导学生学习邓小平同志的哲学思想,并不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之外,另外添上邓小平哲学思想作为补充的理论板块,而是要求在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的同时,根据教材本身的包容性、理论联系实际的现实性和学生学习的可接受性,在有关课节的教学中适当渗透邓小平哲学思想的教育。这种“渗透”应该是自然衔接的,不是牵强附会的;是和风细雨式的,不是强行灌输式的;是逐步积累渐进式的,不是一步到位速成式的。这样做既可以使哲学常识教学更贴近现实,更加生动活泼,又有利于帮助学生从哲学思维的高度理解掌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知识。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引导学生学习邓小平哲学思想,当然也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以及国际政治、经济的实际,要紧密联系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引导学生运用邓小平哲学思想正确认识和分析一些实际问题,从而真正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的目的。不要把本来就生动活泼、具有鲜明实践特色的邓小平思想,弄成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的枯燥乏味的抽象教条。

学生主体性原则。在引导学生学习邓小平同志的哲学思想的教学活动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即通过一定的方法和形式使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要坚决改变教师“一根粉笔一张嘴,从头讲到尾”的传统灌输式的讲授方法,开展一些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如课堂讨论会、演讲会、辩论会、小论文宣讲会、知识竞赛等,让学生成为这些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乃至组织者和主角。

社会实践性原则。学习邓小平哲学思想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上学、课堂上学,要解放思想,创造条件,带领学生到社会实践中去学,到社会实践中去用。可以组织学生到两个文明建设取得较好成就的农村、城镇、企业、事业单位,进行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服务活动,结合社会实践开展撰写哲学小论文活动。通过这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国情,亲身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以及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从而深切体会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不久的将来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的实践做好准备。

标签:;  ;  ;  

在哲学常识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邓小平的哲学思想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