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从下沉式隧道地基处理的影响因素、方案选择,介绍下沉式隧道地基处理方案选择。
关键词:下沉式隧道;地基处理;设计;施工。
1 概述
近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区公路及城市快速路在新建或快速化改造中,交叉节点的下沉式隧道方案以其景观效果好、对周边地块开发影响小的优势,得到广泛采用。下沉式隧道由于其建设功能及所处的地下特殊位置,受沿线地质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对地基整体强度及稳定性有较高的要求。在软土路基上修筑下沉式隧道,当地基承载力或沉降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须对基底土层进行加固处理,使其达到设计要求。
本文对隧道地基处理的原则、影响因素进行介绍,针对下沉式隧道不同的开挖深度、基底地质条件及抗浮设计,所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案进行论述,供其他类似项目参考。
2 下沉式隧道地基处理的原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2.1 地基处理原理
地基在路基填方、构造物、交通荷载作用下,产生附加应力引起沉降。为满足工后沉降或构造物承载力要求,需对地基进行处理。
而对于下沉式隧道地基,主要考虑隧道闭合框架或U型槽结构自重与开挖置换土体重力的对比,即重点研究隧道开挖后附加应力的增减,确定地基处理方案。
处理后,应满足:
(1)满足隧道结构的承载力要求:
(2)隧道均匀沉降的要求:不同开挖深度隧道节段之间的差异沉降(1‰)及隧道与引道路基过渡沉降小于5cm。
2.2下沉式隧道地基处理的影响因素
2.2.1 不同开挖深度对隧道地基处理的影响
1、开挖深度较浅,隧道结构自重(W)>置换土体重力(q)时
隧道基底将产生新的附加应力。尤其是原始地貌新建工程,需对基底进行处理,满足承载力及沉降要求;
2、开挖深度较深,隧道结构自重(W)<置换土体重力(q)时
理论上基底不会产生新的附加应力,但还需根据基底地质条件确定是否处理。
a:若基底地质较好,则进行适当换填,满足工作面需求即可;
b:若基底为软土(淤泥、淤泥质类),承载力极低,不满足施工工作面需求,
亦须进行加固处理。
考虑到:①隧道基坑开挖后,层状土体应力释放,实际上仍以基底原状软土承载隧道结构;②降水施工后,地下水位恢复需1年左右,且后期经常因季节转换,地下水位发生变化,水位浮力不连续。
实际应用中,建议按“加固后地基承载力(fsp,k)>W(结构自重)/B(隧道底板宽度)”的受力模式设计
2.2.3 隧道地基处理方案对基坑支护的影响
隧道地基处理与常规路基处理不同在于:不仅需考虑承载力要求,还需适当考虑地基处理后,对基坑内土的有一定的横向加固作用,以适当优化支护体系。
水泥搅拌桩或旋喷桩(注浆),对地基土有较好的加固作用,而CFG桩及预制管桩,因其桩间距较大,且为刚形状,对地基土的加固作用较弱。
3 下沉式隧道地基处理的方案选择
3.1 地基处理的理论计算
(1)、下沉式隧道基底附加应力计算
实际应用中,仅考虑隧道结构自重,不考虑开挖土体自重。
F(隧道基底应力)= W(结构自重)/A(隧道底板面积)
(2)、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
下沉式隧道底板均匀受力,一般要求复合地基承载力满足即可。
复合地基承载力:fsp,k=m×Rk/Ap+β×(1-m)×fs,k
其中,m为置换率,Rk为单桩承载力,Ap为桩截面积,β为桩间土发挥系数,fs,k为天然地基承载力;
单桩承载力计算:
按桩强度计算:Rk=μ×fcu×Ap,μ桩身强度折减系数,fcu为桩体抗压强度;
按桩体受力体系计算:Rk=qs×Up×L+α×Ap×qp,qs桩周平均摩阻力,Up桩周长,L为桩长,α为桩端承载力折减系数,qp为桩端承载力
当复合地基承载力(fsp,k)>W(结构自重)B(隧道底板宽度)时,即满足隧道承载力要求。
3.2 地基处理方案介绍
目前,常规的地基处理方法有排水固结法、换填法、复合地基处理法等。
复合地基处理一般包括水泥搅拌桩、CFG桩及预制管桩等。实践表明,在施工质量控制较好的情况下,复合地基处理效果较好,基本能满足工程需要,适用于各类隧道工程的地基处理。按处理深度考虑,可采用悬浮桩或穿透软土层。另,在施工空间受限路段亦可采用高压旋喷桩。
3.3 地基处理方案的选择
在下沉式隧道地基处理设计中,应根据开挖深度和基底土的性质,结合抗浮设计,采用不同地基加固方法。同时要注意地下水的影响,做到安全适用,确保质量、经济合理,技术先进。
另外,还需适当考虑地基处理后,对基坑内土的有一定的横向加固作用,以适当优化支护体系。原则上处理深度满足的情况下,优先选用水泥搅拌桩处理。
(1)基底软弱土层深度小于1.5m时
若软土下卧层较好,满足承载力要求,则采用换填上层软土处理。但须考虑换填处理临时增加了基坑的深度,应适当加强基坑支护措施。
若软土下卧层地质一般,不满足承载力要求,推荐采用水泥搅拌桩短桩加固基底。
(2)基底软弱土层深度大于1.5m时
①抗浮桩抗浮段
推荐采用浅层复合地基处理方法(悬浮型或穿透型)。处理深度小于15m采用水泥搅拌桩穿透处理;处理深度大于15m时,采用悬浮、加密的水泥搅拌桩处理。
②其他路段
应采用穿透型复合地基处理,常规的搅拌桩、CFG桩、管桩即可,根据处理深度选取。
4 结语
本文通过对下沉式隧道地基处理原则、影响因素及处理方案进行综合论述后,阐明以下几个论点:
(1)理论上,下沉式隧道基底附加应力为结构自重扣减置换土体重力。实际应用中,①隧道基坑开挖后,层状土体应力释放,实际上仍以基底原状土体承载隧道结构;②降水施工后,地下水位恢复需1年左右,且后期因季节转换,地下水位经常发生变化,水位浮力不连续。考虑隧道工程为永久地下结构,从安全角度考虑,建议不考虑置换土体重力因素。
(2)隧道基底复合地基方案,结合地基条件、处理深度,可选用水泥搅拌桩、CFG桩、预制管桩等。结合基坑支护考虑,处理深度满足时,优先选用水泥搅拌桩。
(3)采用抗浮桩抗浮时,因其先行施工,可提供承载。实际工程中,隧道地基处理只要满足隧道底板承载力及施工工作面即可。根据地质情况可用换填法或浅层复合地基处理,基底软土较深时,可采用悬浮型水泥搅拌桩处理。
参考文献:
[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
[2]《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规范》 DB33/T 904-2013。
[3]《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JTG D63-2007
[4]《土力学及地基基础》 丁金粟.虞石民.刘彦生 清华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
李钊,2005年毕业于湖南大学 土工工程专业,现就职于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市政设计分公司 从事管理、设计工作。
论文作者:李钊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3
标签:地基论文; 隧道论文; 基底论文; 承载力论文; 深度论文; 基坑论文; 自重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