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流资源整合模式研究_现代物流业论文

我国物流资源整合模式研究_现代物流业论文

我国物流资源整合模式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源整合论文,模式论文,物流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物流资源是产业资源的另类形态,在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弥足珍贵。近年来,国务院和有关部委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若干意见》、《物流业调整振兴规划》等促进物流发展的重大政策,为物流资源整合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性机遇。

一、我国物流资源现状分析

(一)我国物流资源概念及分类

1.物流资源概念

物流资源是重要的生产力要素,是产业资源的另类形态,它具有自身理论内涵。物流资源是物流业的基本,它决定着物流能力的大小和物流水平的高低。所谓物流资源整合,就是对分散的物流资源进行综合利用、相关功能进行协调与集成、物流管理与运作实施重组与优化、提升相关产业的组织与服务等,从而降低物流总成本,并对物流总体能力做出最大贡献,最终转变我国物流产业发展方式。

2.物流资源类别

(1)物流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设施

金融危机以来,国家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我国公路、水路、铁路和民航基础设施规模进一步扩大,路网结构逐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综合与运输体系正在加快形成;物流园区的规划布局、开发建设和运营进一步趋向合理,农村商品配送中心建设力度加大。截至2009年底,我国公路通车总里程达386.08万公里,比2008年末增加13.0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6.5万公里,全国通公路的乡(镇)占全国乡(镇)总数的99.60%,通公路的建制村占全国建制村总数的95.77%;铁路营业里程达到806万公里,路网密度达到89.1公里/万平方公里;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37万公里;民用航空机场增加到166个;新增200个规划、在建和建成的物流园区,规划占地面积43134万平方米,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收集到的10个省会城市、3个直辖市的数据,13个城市共拥有132个物流园区,占地面积113.4万平方公里。[1]

(2)物流企业

我国物流企业大多数是原来仓储、运输企业改造而成的,现在业务仍然局限在传统范围,存在运输方式单一、规模小、市场份额少、结构单一、竞争力弱等问题,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调节局与南开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开展的第八次全国物流市场问卷调查显示:2009年物流企业的业务仍主要集中于运输、装卸、仓储等传统物流服务方面,所占比例超过60%,从2007年开始,物流咨询与系统设计、物流金融等高附加值的物流业务在逐步增加;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物流企业的服务范围正在逐渐扩大,物流企业的辐射范围逐渐从本城市向本省及周边省区乃至全国发展。

(3)物流人力资源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物流人才需求的综合性、专业性和高端化特征越来越明显。而当前,我国物流行业人力资源的水平层次分布不平衡,初级人力资源基数过大,而中、高级人力资源相对稀缺,我国物流人力资源与发达国家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高质量的物流人才供需矛盾仍十分突出,加之物流人力资源的流失、闲置与浪费问题严重,致使人力资源的供求矛盾更加突出。同时,由于诸多原因所限,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物流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建设不够完善,选才、育才、用才三者自成体系,缺乏有机联系和良性互动;人力资源流动制度缺乏保障;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评价体系。

(4)物流信息技术

物流信息技术是物流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它是指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各个作业环节中的应用包括条形码、电子数据交换、射频识别、视频识别、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智能交通系统等,各种物流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对企业的物流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我国物流信息技术的不断提升,物流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我国物流业信息化已进入信息和资源整合阶段,在企业基础信息化建设逐步加强,物流软件功能逐步提升的基础上,我国开始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物联网技术研发与应用进一步推进。2009年浙江、山东、上海等11省、区、市共同签署了《省际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共建协议》,以促进全国各区域物流信息互通、互联、共享。多家电信企业利用自己通信基础设施和移动网络优势,提供公共物流信息服务,中国联通营造“物流新时空”、行业应用方案,中国移动打造“移动化物流”;视频识别技术应用逐步深化,已经在社会多个领域开始应用,2009年我国视频识别市场规模已达到85.1亿元。

(二)我国物流资源整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体制制约

我国物流起步较晚,物流发展具有后进性特征,长期以来缺乏现代物流发展理念,导致产业地位模糊,管理体制缺位、错位、交叉重叠现象频现,条块分割、部门分割,严重制约着我国物流产业发展进程,影响着物流资源的优化配置。

2.布局散乱

由于历史原因,物流仓储设施、物流企业资源布局散乱,其布局多已背离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尽管我国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但也出现了互相攀比、盲目建设的倾向,特别是物流园区建设急需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有的地方在物流规划尤其是物流园区建设中缺乏明确的目标定位,缺乏明确的需求基础和客户群体,也没有可行的商业开发模式和投资回报机制,一味地贪大求全。

3.效率低下

当前我国物流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较低,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加之信息化、机械化、自动化技术改造严重滞后,所以物流设施利用不足,物流企业成本高,效率低下,严重影响着物流资源的有效整合。

4.地缘性强

我国物流企业资源大多呈小、散、低、差状态,物流综合服务功能较低,运营能力受局限,市场空间难以拓展,多数物流企业的覆盖范围局限于本地,地缘性强,制约着物流资源的全局配置。

(三)我国物流资源整合的制约因素

1.历史性因素

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活动中生产和流通被当做两个彼此隔绝的要素,运输也被分割成许多不能有机联系的过程,现代物流理念尚未形成,物流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在市场经济的体制性过渡与形成过程中,物流发展的环境及条件得到有效改善,但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难以短时间内消除,物流基础设施布局的调整也还需要相当长的时期。

2.技术性因素

现代物流业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运输加存储向物流服务增值方向转变,这一系列的转变过程离不开大量先进技术的支撑,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物流服务提供了充沛动力。在其大力推动下,物流行业从操作设备到业务模式都发生了近乎颠覆性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仍将继续。所以,未来物流行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技术发展的程度。当下,我国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虽然带来了一定效益,但总体上看,其发展和应用水平仍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且区域发展极不均衡,严重影响我国物流资源的利用率且制约着物流资源整合。

3.体制性因素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我国的物流行业发展滞后,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管理体制的改革落后于经济体制的改革。到目前为止,中国物流业仍然是分散、多元的管理方式,涉及到铁道部、交通部、民航局、商务部,各部门之间分工又有交叉,造成了物流行业管理中存在的条块分割、部门分割、重复建设等种种问题。另外,已经形成的社会物流系统与企业物流系统由于管理目的和手段不同,二者不能有效地结合和协调发展,也对物流资源整合产生了不利影响。[2]

4.结构性因素

物流产业存在的结构问题不仅仅是整个物流产业构造中先进和落后共存的问题,也包含其他方方面面的结构问题。由于物流领域产业跨度太大,覆盖领域非常大,所涉及和提供服务的产业门类遍及几乎整个国民经济,从而形成了物流产业本身所涉行业门类极多,物流总体水平参差不齐,结构性问题尤为突出。同时由于物流概念进入我国较晚,20世纪80年代才在国民经济总体结构内明确了物流产业属于第三服务业,发展中很难均衡协调,制约着我国物流资源整合。

二、我国物流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一)科学发展利用物流资源的实践需要

从资源利用角度来看,我国物流资源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利于充分发挥各类物流资源的作用,避免重复建设,是物流资源科学发展利用的具体实践。

(二)物流服务上档升级的竞争需求

小、散、乱、差的物流现状导致物流资源质量不高,服务有限,不能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物流服务要求,物流资源整合势在必行,尤显重要。

(三)我国物流资源战略性产业集中的需要

整合物流资源,扩大物流企业规模,提高物流资源集中度,实现物流服务一体化,提高物流设施的有效利用率,提高我国物流企业竞争力,加强我国物流产业战略地位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未来走向。

(四)构建现代物流体系的需要

虽然我国具备了现代化物流的硬件,但资源配置效率低。表现在:首先,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低。各个领域、企业的信息系统都是自成体系,为自己服务,不能共享,不能互通互联,缺少链接和有效传输,无法形成一个标准体系;其次,对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缺乏有效整合。各种运输方式,如铁路、公路、航空和港口都是独立的,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做到一单到底、多式联运、无缝链接;第三,整个物流缺乏系统性、动态性。整个物流系统是静态的,没有形成一种动态链,特别是大型物流园区还处于传统的仓储、运输、保管、分装和部分加工的业务模式里,工厂里和社会上还有大量仓库闲置;第四,物流发展和规划一般限制在行政区域内,没有形成跨区域的物流整合。因此,如何使物流资源在整合的过程中形成一个运转迅速的供应链体系、一个系统、一种快速的流程是构建现代物流体系的关键。

(五)发展开放型经济的迫切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物流走出国门,与国际贸易紧密结合,成为各国互通有无、互利互惠的重要载体,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呈明显的结构性变化,具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呈现雏形,但物流已成开放发展的短板。因此,整合中改造提升物流资源,关乎我国开放发展的进程和水平。

三、我国物流资源整合的基本模式

(一)平台集聚模式

物流园区(基地)是集约化经营的物流运作载体和网络节点,集市场信息、现代仓储、专业配送、多式联运、市场展示及交易于一体,面对的客户更广泛、服务辐射半径更长、规模更大、配套服务的综合性更强。它一般是政府从城市整体利益出发,在城市的城乡结合部、主要交通干道附近开辟专用场地,通过逐步配套完善各项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在此聚集,使其获得规模效益,降低物流成本,同时减轻大型配送中心在市中心分布所带来的种种不利影响。我国物流园区(基地)因起步较晚,目前处于初创阶段,园区的经营理念仍停留在建造设施,招商引资,获取实物资产经营收入的传统观念上,园区更多的是扮演工业地产商角色,服务功能单一,物流资源整合能力不足。物流资源整合既可以物流园区(基地)为资源要素的集聚整合平台,采取要素多元化、股权化投入等方式,实行平台一体化运营管理,节约管理和交易成本,集中统一使用设施资源,便于资本经营,实现物流资源集团化战略。又可围绕物流产业基本运行要素,通过对“需求链、供应链、信息链、管理链”的有序整合,以需求链为主线,供应链为配套,信息链为手段、管理链为核心,实现设计需求链,整合供应链,再造产业链的平台集聚整合模式。

(二)资本互动模式

我国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对物流产业重视不够,物流基础设施的投资和相关政策也不到位,使得物流业的发展长期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受传统经济运行机制的影响,我国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融资政策模式相对单一。伴随着物流业的发展及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创新,物流业与金融业正在构建一种顺畅的合作关系和高效的运行体制,因此可以通过资本互动模式实现物流资源的整合。资本互动模式就是通过产业资本与物流资源资本的有机结合,特别是物流基础设施及附属服务设施的互动与结合,通过资本纽带,实现物流资源整合。此种模式下,需要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将建设物流基础设施与国民经济发展和城市综合规划结合起来,成为物流基础设施公共产品的供给者,获取溢出总效应。同时,充分利用社会闲散资源,通过联合兼并、融资租赁及资产置换等方式,在税收、土地利用等方面制定灵活的鼓励政策,吸引社会各界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进程,使物流基础设施投资资本的来源由从单渠道向多渠道转变,既可来自国家投资亦可来自资本市场。[3]

(三)信息网模式

现代信息技术可对各种物流要素和功能进行有效协调、管理和一体化运作,使分散在不同经济部门、不同企业之间的物流信息实现交流和共享,推动企业内部流程改造,推进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健全电子商务认证体系、网上支付系统和物流配送管理系统,在物流资源整合中的作用日渐彰显。目前,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程度较低,具体表现在:物流信息功能不完善,物流资源共享程度较低,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滞后,物流信息分散如“孤岛”。因此,需构建和利用互联网平台,实现物流资源信息共享(可适度收取资讯费),通过物流信息整合物流相关企业及设施资源,克服时空局限及差异,以信息资源整合带动全面的物流资源整合,有机促成物流资源的系统化,从而节约物流资源成本,走物流产业的全面健康发展之路。

(四)供应链模式

供应链管理是企业的生产和营销组织方式,当前我国物流发展正处于供应链一体化时代,[4]需要整合存量资源即现有的物流资源,以实现构建一个信息化所引领的供应链体系的最终目标。物流资源整合的供应链模式是用现代供应链技术及理念、物流技术及理念来整合传统的物流资源的方式,使其真正成为现代物流,具体来讲就是指物流资源交易的企业双方甚至多方,通过相互间物流信息、技术特别是产品(商品),在技术供应链上的前后纵向或横向拓展,通过商品或产品来整合关联的物流企业资源,减少库存,加速周转,使之物流资源的最佳社会化。[5]

(五)交易所模式

当前世界各行业、企业间的国际联合与并购,带动了国际物流业加速全球化发展,而物流业的全球化趋势又必然推进各国物流企业资源的重组并购活动。新组成的物流跨国公司或联合企业将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及时准确地掌握全球的物流动态信息,调动自己在世界各地的物流网点,构筑起本公司全球一体化的物流网络,节省时间和费用,将物流的空载率压缩到极限,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争取物流领域的竞争优势。因此,可通过交易所模式实现全国乃至全球物流资源的整合,即利用交易所机制,筹建“中国物流交易所”,[6]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物流资源整合,物流交易所隶属证监会领导,拟行会员制,由区域性交易平台起步,成熟后重组成全国性的物流资源交易平台;物流领域的资产资源、运输信息资讯等均成为交易对象和品种,同时创新交易工具、交易方式和手段;建立完善交易所管控机能协调灵活的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发挥物流调控功能,实施全球物流战略,加速我国经济的国际化进程。

四、加快我国物流资源整合的对策建议

(一)更新物流理念,提高物流战略产业认识

将现代物流作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产业系统考量,加强和统一对物流产业的统计,提高现代物流的发展认识,明晰其战略产业地位,制定实施促进物流战略产业发展的财税银政策,创造条件推进物流立法,在经济管理的各个层面落实现代物流的产业定位。

(二)加快完善物流基础设施

物流基础设施作为物流的载体,是现代物流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要根据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加大资金投入,将建设物流基础设施与国民经济发展和城市综合规划结合起来,调整物流基础设施的布局与规模,提高建设水平,完善服务功能。面向国际物流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要依托开放的港口、机场、保税区,利用其功能条件、发展基础及政策环境,为产品进出口提供服务。其他物流中心建设要以人流、物流量大的大中城市为重点,以综合性、专业化、现代化为特色,搞好“两个结合”(与交通枢纽的结合和与大型批发市场的结合);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中,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搞好市场分析,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防止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同时要充分利用现有物流设施,加以整合与改造。

(三)创新物流发展体制和运作模式

现代物流的管理涉及计划、经贸、财税、工商、内贸、外贸、铁道、交通、民航、邮政、信息、海关、质检等众多部门,物流运作横跨不同的行业、地区乃至境外。当前应适时召开全国物流工作会议,尽快建立健全政府部门间综合协调机制,负责研究、制定现代物流的发展规划,协调现代物流发展中的相关政策措施,为构建全国统一、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创造条件。从长远来看,应该设立独立机构专事全国物流管理,加强现代物流发展的统一领导。

(四)营造物流发展环境,提升竞争力

根据我国物流发展阶段实际,加快物流法规建设,尽快清理和废除与现代物流发展不相适应的法规,制定出台物流领域各环节的新法规,为现代物流发展提供法制保障。同时,简化、规范企业的前置性审批,提高行政效率,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按照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能等原则,论证、处理多种运输方式间的协调性,规范发展运输服务代理,制定科学综合运输发展政策。以开放的思维、开放的视野及全新的理念发展物流业,将物流业纳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大格局去思考、来谋划。应按照“规模适度、经济实用、主次分明、循序渐进”的方针,通过建立健全现代物流宏观管理体系、搭建发展政策体系、优化环境体系及培育和规范市场体系等四个体系,努力营造现代物流发展宏观环境,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推动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升物流产业竞争力。

(五)政府主导,推进物流提升战略

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地方法规建设,促进物流资源整合,加速制定促进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政策措施,改善通关环境,全面整顿道路收费站点,优化城市配送车辆的交通管理,加强物流收费管理,降低物流成本,营造现代物流发展环境。通过土地、水电、财政投入等优惠政策,引导现代物流发展方向。成立统一管理部门,负责研究制定编制和落实全区物流发展规划,指导、协调物流行业发展及资源整合,统筹做好全区物流人才的培训工作等职能,为政府、物流企业和相关行业社团的沟通协调搭建制度化平台,保持政府、企业和行业社团的持续互动,商量、检讨。

(六)加快物流技术进步,提升物流综合服务水平

政府应从战略高度重视我国物流技术及物流管理技术的发展,切实提供物流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以及物流管理技术形成生产力等必要的政策支持。同时,建议确定一批现代物流管理技术的试点企业,通过帮扶试点提高物流管理水平,产生示范带动效用,以推动现代物流技术的广泛应用。通过物流信息化,实现公共部门、制造业、商家与物流业之间的信息自由交换,提升物流综合服务水平。

标签:;  ;  ;  ;  ;  ;  ;  ;  

我国物流资源整合模式研究_现代物流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