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格和个性、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有效途径
青少年时期是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受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自我因素的影响,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自我意识等方面普遍存在心理问题。这就要求学校领导和教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相结合,学校指导与家长配合相结合,构建和谐文明的环境,才能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近几年来,因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通和矫正而爆发的恶性校园事件呈上升趋势。这些事件的发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引发了我们对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冷峻思考。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一、引起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1.社会环境因素
学生生活在社会中,社会影响问题必然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当前,农村尤其是贫困农村的社会问题比较多,一些消极因素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应当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例如,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使一部分学生长期生活在心理压抑之中;单亲家庭的增多,导致这些家庭的学生得不到完整的家庭关爱等。
此外,由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越来越多,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特别是农村“留守孩子”的教育问题令人关注。由于“留守孩子”大多由隔代抚养或寄宿在学校,致使学校、家庭在“留守孩子”的实际教育过程中遇到了“四难”:一是溺爱放纵,教育难;二是缺乏管护,安全难;三是隔代管教,监护难;四是管理脱节,磨合难。可见,“留守孩子”现象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由此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了教育的一个新的难题。
2.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但就农村中学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还不健全,还不能有效地实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学校的管理重心在智育而不在德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师资培训因素
农村中学的教师在这方面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理论储备和实践经验;二是缺少心理教育方面的专业培训和专家指导;三是教师编制矛盾突出,教师教学工作量太大,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4.家庭环境因素
农村学生的家庭环境至少有三个不利于学生心理成长的问题:一是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二是学生大多在校寄宿,与家长的沟通不够;三是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家庭受到较大冲击,问题家庭、特殊家庭数量增大,受害学生的数量也在增大。
二、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
1.学习焦虑
中学的学习较小学要紧张的多,加之课程增多、学习任务加大,而且学习方式和方法有所不同,一部分学生由于自学能力较差,又缺乏自信心,往往无所适从,容易产生焦虑、厌学心理;而一些原来优秀的学生,到了中学,唯恐“尖子”地位不保,受到老师、家长的责备,同学的白眼,神经高度紧张,敏感、多疑,一旦考试真的失误,就立即灰心丧气、一蹶不振,进而自暴自弃。
2.交际困惑
成长中的中学生特别渴望能有知心朋友,能互相倾诉,互相理解,互相安慰。而一些同学过于热情却不被周围人接受,或对同伴过于挑剔而失去朋友。有的同学不敢和教师接触,不敢和异性交往,怕被人误解。由于不善于处理同学、教师的关系,一些同学在宿舍、班级和同学关系很紧张,常产生焦虑不安、困惑,从而无法安心学习。
3.自卑心理
部分农村学生由于先天因素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对学习生活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行为上常常表现为少言寡语,孤独、羞怯。特别是一些后进生,虽然很努力,因种种原因,仍得不到改善,总觉得对不起父母和教师,同学也瞧不起自己,于是自责、自怨,心理上感到苦闷、压抑,个别学生干脆破罐子破摔。自卑心理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4.情绪冲动
初中学生心理活动复杂而激烈,情绪波动起伏的,很不稳定,容易冲动,他们不善于调节、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养成偏激、固执的不良心态。有的学生常因小事离家出走,或大打出手,甚至轻生。
三、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的解决策略
1.学校、教师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重视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农村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贯彻实施新课改的具体体现。学校领导应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在农村中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工作范畴,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一定心理调节技能,提高应对挫折与挑战的能力,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
2.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中学课程都包含了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应积极深入挖掘,根据各学科教学特点,适时适度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开发学生智力和情感,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比如:教学思想政治课时,可以适时进行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的教育,生物课上可以进行珍爱生命的教育,历史课中的英雄人物的坚强意志和感人事迹,语文课中的人物心理描写,都能让学生受到启发和教育,利用体育课还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精神,这些都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发挥着积极作用。
3.学校指导与家长配合相结合
学生生活的环境主要是家庭和学校,学校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中起主导作用,但不可忽视家庭因素。家长是孩子最好的心理医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赢得实效,必须赢得家长的支持。因此,学校要搭建起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桥梁,不定期召开家长会,共同探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形成学校家庭合力,构建和谐文明的环境,才能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赵渡镇初级中学 714000)
论文作者:孙沛莉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7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2
标签: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学生论文; 农村论文; 学校论文; 心理论文; 家庭论文; 因素论文;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7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