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实施创造教育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面向21世纪,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人才的竞争,特别是人才创造力的竞争。
人才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必须依靠创造教育。而创造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依据创造规律,通过教育实践,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大批创造型人才的教育。要实施创造教育,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就必须深入学习邓小平教育理论,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为行动指南,抓住机遇,大胆探索,开拓创新,勇于实践,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而光荣的职责,努力构建一个面向21世纪的中小学实施创造教育的新模式。
一、创造教育呼唤“科研型”的校长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实施创造教育,中小学急需的是“科研型”的好校长。笔者认为,“科研型”的校长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首先,“科研型”校长要具有较高的教育理论素质。学好用好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教育法规,特别是要学好、用好邓小平同志的教育理论和教育“三个面向”的指示。
其次,“科研型”校长要有超前教育意识。作为校长要站得高,看得远,把目光投向未来,善于运用教育科学理论,以自己的真才实学和出色的教育管理能力,办出别具一格的特色学校。培养出的人才应当是能够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的新人;应当是能够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的新人;应当是能够主动适应、积极推进甚至引导一系列社会变革的新人。
第三,“科研型”校长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好教师,又是教育科研的带头人。要有敢想、敢干、勇于开拓、积极创新、甘于清贫、乐于奉献的精神。同时要针对问题搞实验,确定教改实验课题,带头著书立说,使自己成为教育专家。
第四,“科研型”校长要研究教育规律。如中小学怎样全面实施创造教育,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学校管理中如何科学地引进竞争机制,让学校充满活力和生机;怎样进一步挖掘学校各方面的潜力,以提高办学效益等等。
第五,“科研型”的校长要有强健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否则就胜任不了实施创造教育所面临的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二、创造教育呼唤高素质的教师
实施创造教育是一项宏伟而又艰巨的伟大工程,而这项工程的“施工队伍”当然是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没有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没有教师驾驭创造教育的得心应手的本领,何来创造型的学生?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途径、出路在哪里?笔者认为:
首先,创造教育呼唤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以不同方式对现有中小学专任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加强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依据《教师法》形成配套的教师管理制度,使教师的数量、结构、素质、实际教学能力、待遇等都与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适应,使教师职业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之一,从而实现教师队伍现代化。
其次,创造教育呼唤教师朝着“四有”方向努力。一是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才能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和束缚,才能发现和发掘广大青少年中蕴含的丰富的创造潜能。二是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现代信息社会日新月异,知识迅速更新,要求为师者继续勤奋读书,成为学识渊博的“研究型”教师。三是要有科学的方法和讲民主的现代教育思想。科学,就是要求必须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遵循教育特有的规律。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性思维,到训练学生的创造能力,都要自觉遵循科学规律。讲民主,就是要把学生当人看待,当作教育的主体,充分尊重、信任。引导他们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富有个性地发展,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从而最充分地释放自己的潜能,去充实、去探寻、去创造。四是要有好的心理品质。不但要兴趣广泛,乐观自信,意志坚强,而且要尊重学生,鼓励学生青胜于蓝,超过自己。
三、实施创造教育,铸成学生的创新素质
创造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要培养学生综合创造素质(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创造思维、创造个性、创造技能等),而不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知识和单纯应付考试。“科研型”校长应该努力创造能够使创造型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高素质的教师应该把自己的主导作用化为学生主动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通过教学实践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那么,实施创造教育,应该通过什么途径去铸成学生的创新素质呢?笔者认为:
第一条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实施创造教育的主阵地。课堂上,创设良好的素质化的课堂教学情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开发学生爱学、乐学天地的同时,开发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值。将学习过程由“吸收——储存——再现”转向“探索——研讨——创造”。不但教给学生各门课程的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因此,要发掘学生潜质,教师必须退隐为“导演”,把活跃在舞台上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创设软性情境,让学生大胆质疑,鼓励他们主动上讲台演练。以练、思、说为主,实现耳、眼、口、脑、手“全频道”式接收,“多功能”协调,“立体式”渗透,从而培育他们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演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总之,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集中贯穿以“以情励学、以趣激学、调动参与、启迪创造、注重内化、求精求活”六要素为主要内容的课堂教学改革,激发起学生求异创造的欲望,善于引导学生排除障碍,标新立异,寻求开发创造力的教学模式,教学生掌握创造的规律和方法。
第二条途径是课外活动。课外活动通常是开展创造教育的重要场所,其优点是可以将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于实际,可以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因而,创造教育的许多硕果都是在第二课堂中取得的。为此,要实施创造教育,摆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是:如何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供更广阔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卸下肩头沉重的书包,轻轻松松地投入到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去。学校应当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开展各种形式的演讲比赛、辩论大赛;此外,读课外书、做读书卡、练书法、弹琴、画画、做家务劳动等应成为学生的必做作业。这样既丰富了学生业余生活,又锻炼了学生的实际能力。
第三条途径是社会活动。实施创造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如果社会能给创造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也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如现在中央电视台和各种报刊举办的各种智力竞赛活动,就激起了许多青少年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兴趣,出现了许多新的创造,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学生的许多时间并不都是生活在学校,他们作为社会的成员,时时生活在社会的群体中。如果让他们接触社会实践,用他们的知识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这不仅为社会实际需要解决了一些困难,而且锻炼了他们的创造能力。
四、建立新的以“实施创造教育为核心”的学校课程与教学体系
面对以市场经济和信息时代为基本特征的社会,要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国民,必须重新反思我们的中小学课程,即在未来社会条件下,基础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仅要切实满足学生学习读、写、算的基本要求,更主要的是要在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的原则下,使学习者真正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为他们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在面向21世纪的课程改革中,必须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这一着力点出发,重新思考和构建基础教育的课程教材内容、体系和方法。使新的课程教材不仅要综合反映基础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渗透创造思想,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自由选择、主动探索的空间和机会,突出方法指导,加强学习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使学生的学习真正成为一个主动的过程、创新的过程和个性化的过程。因此,校长和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和角色。“科研型”校长应成为课程改革的参与者、研究者、带头人,高素质教师应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和教材的开发者,学校和教师要承担起自己在课程改革中应负的责任,将课程、知识和中小学生联系起来,根据社区、学校和学生学习的特点不断修正、丰富和发展课程,使课程改革成为一个动态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成为社会、学校、教师广泛参与的过程,从而建立新的以“实施创造教育为核心”的学校课程与教学体系。
邓小平同志曾明确地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小平同志的话深刻揭示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应当担负起人力资源开发和知识文化传播与创新的重要历史使命,教育事业要实现这一宏伟的目标,就必须走改革创新之路,培养具有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因此,面向21世纪,惟有实施创造教育,才能真正为学生打开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大门;才能真正体现出学校教育的立体性、开放性、社会性和国际性;才能真正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人才的巨大优势,使他们成为21世纪所需要的,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标签:能力素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