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对胆囊周围粘连患者的诊断效果分析论文_惠敏

超声对胆囊周围粘连患者的诊断效果分析论文_惠敏

惠敏

(广汉市人民医院 四川 德阳 618300)

【摘要】 目的:依据超声诊断结果评价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胆囊周围粘连情况,探讨超声诊断的价值成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4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作为临床诊断对象,回顾性分析46例患者超声诊断资料,结合腹腔镜胆囊手术结果,比较超声诊断胆囊周围粘连的准确性。结果:46例患者经超声影像学检查后,综合判定出现胆囊周围粘连患者共计42例,其中诊断为胆囊底同胆囊体部粘连患者20例,胆囊颈部粘连患者13例,胆囊底部同颈部均粘连者9例,胆囊同肝脏粘连者0例,对比临床手术结果确诊胆囊周围粘连者共计44例,超声诊断准确率高达95.45%。结论:经超声诊断技术能够及时发现患者胆囊周围粘连情况,从而据此判断患者病情指导腹腔镜手术方案的制定,为患者预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实施提供客观参考依据,降低术中意外发生率,具有着较高的诊断应用价值。

【关键词】 超声诊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囊周围粘连;诊断效果

【中图分类号】R4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6-0215-02

通常胆囊周围粘连情况可导致胆囊区域组织结构不清晰,严重三角区粘连情况还会加大胆囊管分离的难度,为患者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造成较大的可困难,从而增加中转开腹的风险,且术中处理不当还可能诱发术后肠粘连、感染等多元并发症问题。因此,针对胆囊周围粘连,需在手术早期即辅助实施科学的影像学检查技术,明确患者胆囊周围粘连情况,以便强化手术成功率[1]。本研究为深入分析超声技术对胆囊周围粘连患者诊断应用的价值成效,针对性纳入了我院2014年6月以来收治的4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回顾性分析了46例患者超声诊断资料,并契合临床手术结果,对患者胆囊周围粘连确诊情况实施了综合对比,现将诊断结果具体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9月期间收治的4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作为临床诊断对象,对4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行术前超声诊断分析,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区间24~76岁,平均(52.7±13.2)岁;46例患者中胆囊息肉21例、胆囊结石25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病程2d~10d,平均(6.3±3.1)d,患者临床主诉表现为右腹下方持续阵痛,所有患者均为知情自愿纳入本研究。

1.2 方法

本研究46例患者超声检查,均采用SonoAce X6或菲利普iU22彩超仪实施诊断,探头频率为3.0~6.0MHz。所有患者术前禁食12h以上,次日清晨实施检查,引导患者取仰卧体位、膝胸卧位、左侧卧位,接受横切、纵切、斜切多切面扫描胆囊区域,综合查看患者胆囊位置、形态、大小情况,记录患者胆囊壁厚度、胆囊周围片状高回声情况,并详细查看患者胆囊同肝脏、胆囊底同周围肠管、胆囊颈同十二指肠间是否存在错位滑动情况,进而评价胆囊周围有无粘连[2]。超声检查后,根据腹腔镜胆囊手术结果,评估超声诊断准确率。

1.3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数据均应用SPSS 18.0 软件作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行χ2检验。

2.结果

本研究所纳入46例患者中,共计44例患者经临床手术证实为胆囊周围粘连。其中经超声提示粘连者42例,42例患者中,胆囊底同胆囊体部粘连患者20例,胆囊颈部粘连患者13例,胆囊底部同颈部均粘连者9例,胆囊同肝脏粘连者0例。超声诊断确诊率达95.45%%,误诊率4.55%,整体诊断效果显著。

3.讨论

现实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具有着安全、微创的显著优势,能够精确实施胆囊疾病患者的胆囊组织切除,规避术中正常组织的操作失误,便于患者的预后康复。但是客观来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实施,还需通过系统的术前准备工作方可完成,因为胆囊三角区解剖结构特殊,受局部炎症、水肿等多元因素影响出现的胆囊周围粘连情况,均可能在术中影响腹腔镜视野清晰度,而影响手术方案的顺利执行,操作过程中可能发生胆道组织结构损伤问题,从而加大中转开腹手术的几率[3]。因此,术前系统借助影像学技术进行判断患者有无胆囊周围粘连情况,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风险及难度评估的重要依据。通常借助MR检测患者是否存在腹腔脏器滑动,能够相应发现患者胆囊腹腔粘连问题,但相比超声检查来讲其费用相对较高,患者普及度较为滞后[4]。因此,通过在术前给予超声诊断预先评估患者胆囊周围粘连情况,可使腹腔镜手术准备更加充分,也能够促使医师更具针对性的选择手术操作方法,强化患者预后。

从胆囊周围粘连的超声诊断要点来讲,检查人员需明确胆囊同周围脏器组织的关系,进而从各类粘连情况的影像表现作出综合评判。胆囊周围组织脏器主要为大肠膜、腹膜、十二指肠、结肠等。以大肠膜及腹膜组织粘连为例,二者均为膜态构造,超声显像层面无法清晰显示,若胆囊同此类组织粘连,粘连物质多为膜状、片状组织,需定向辨别观察其坏死组织物脱落于囊内构成的絮状沉积物。另外,胆囊粘连多为炎症反应而致,因此也可作为超声诊断的依据,通常炎症早期,坏死细胞变性,透过血管壁迁延至健康组织内部,影响表现为病灶区域炎性细胞浸润、水肿、出血、糜烂。所以超声诊断过程中,即可重点观察患者胆囊轮廓、边界模糊情况、图像双边征有无因囊壁水肿、胆囊排空能力下降而出现体积增大情况,作为判断粘连的客观依据 。其次从炎症反应后期来讲,受坏死组织因子刺激,病灶内皮细胞、血管上皮细胞可见异常分化,促使胆囊壁增生。检查时可通过观察胆囊壁厚度有无异常增生情况,检测囊壁及囊内回声,观察不规则增强回声的数目,但值得注意的是,单纯观察囊壁回声并不能够作为主要参考依据,还应契合囊壁及周围肠管有无错位滑动等具体情况作综合评估,以便切实保障临床诊断准确率。

本研究46例病例通过超声观察胆囊与周同肠管网膜间错位滑动,同时观察胆囊壁厚度及胆囊周围回声改变情况,具体判断了胆囊与周围组织器官有无粘连情况发生。研究结果显示,本研究所纳入46例患者中,共计44例患者腹腔镜胆囊手术过程中发现胆囊周围粘连情况,超声诊断漏诊、误诊各1例,准确率达95.45%。其中漏诊患者因其胆囊充满型结石,受后方宽大声影影响,而误将肠管同胆囊间错位滑动视为肠蠕动,出现漏诊。而1例误诊者为老年患者,误诊原因可能同患者年龄较大,检查中不能根据指示作深呼吸动作,加之患者较为肥胖,而影响胆囊同周围组织错位滑动等情况的观察,从而出现误诊情况。这类情况也是后续所应切实关注、具体规避的现实内容。

综上研究来讲,现阶段通过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实施术前超声诊断,能够较好的明确患者胆囊周围粘连区域、性质、程度以及相关合并症等实际情况,通过结合超声检查对腹腔镜手术难度给予实际估计,指导手术分级与意外防控,获得较好的预后康复效果,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吉红,郑坤城,黄伟勇等.超声诊断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及价值[J].吉林医学,2015,(11):2198-2200.

[2] 单彦琴,许雪英,王燕红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前超声预测胆囊与周围组织粘连的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3,(21):224-225.

[3] 沈朝辉,唐彬.超声检查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转开腹关系作用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33):3746-3747.

[4] 沈朝辉.超声检查对急性胆囊炎LC难易度的预测价值[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11):1629-1631.

论文作者:惠敏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6月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3

标签:;  ;  ;  ;  ;  ;  ;  ;  

超声对胆囊周围粘连患者的诊断效果分析论文_惠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