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示范区:解决环境问题新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示范区论文,新模式论文,环境问题论文,生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自1995年开展生态示范区建设以来,分七批建立了314个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对82个通过考核验收的生态示范区进行了命名表彰。生态示范区是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主要在县域范围内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推进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一种工作形式。生态示范区的建设,对解决很多环境问题探索了道路,积累了经验,对基层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低成本治理湖泊污染的新技术途径
氮磷污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是一个世界性的环境问题,目前,我国湖泊约有75%的水域受到显著污染,主要是严重的富营养化,要恢复过来非常困难。这个问题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解决湖泊富营养化的办法虽然很多,但成本都很高,能否走一条新路,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大事。在生态示范区建设中,江苏省宝应县按照生态学原理,解决了湖泊污染问题。
宝应县内的宝应湖,近二十年来经历了三次大变化:70年代,农业学大寨到处挖河泥肥田,把宝应湖挖成了黄水湖;80年代农村土地搞承包,农民大量施用化肥,湖水中的水生生物死亡后腐烂在湖底,年复一年,严重的氮磷污染使宝应湖变成了黑水湖;90年代中期,宝应县建设生态示范区,发展生态养鱼,发展了经济,宝应湖变成了清水湖。宝应县治理宝应湖氮磷污染的办法很有创意,他们先靠种植和保护水生生物消耗水中营养物质,水生植物可以养鱼,养鱼又不过分消耗水生植物,为保证水生植物、鱼和水中营养物质之间的合理比例,他们通过轮渔轮休使水生植物在利用之后能得到一个休养生息和自然恢复的机会,由此总结出一套轮渔、轮休的生态模式,又省钱,又发展经济,实现了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这种生态模式对于我国治理湖泊营养化具有很好的示范意义。
保护遗传资源的新经济模式
物种资源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无法用化学合成产品取代的生物资源,是构成人类生存的生物圈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生物资源丧失的速度很快,15-20%的高等植物濒危或接近濒危;在联合国列出的640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我国占了156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压力很大。在生态示范区建设中,不少地区创造了保护物种资源的新模式,实现了“双赢”。如辽宁省盘山县是在发展中保护了濒危的物种资源,安徽省砀山县是通过保护人工栽培的优良物种资源发展了地区经济。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的空间越来越大,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在世界范围内,生境丧失是物种灭绝的首要原因。“中华绒螯蟹”产于辽河平原,八十年代已濒临灭绝,辽宁省盘山县通过养蟹不仅解决了水污染问题,而且保护了濒危物种,收到了“双赢”的效果。他们在稻田中养蟹,依靠蟹吃掉田中的杂草,依靠蟹的粪便肥田,蟹在稻田中爬行又松了土,稻米的质量提高了。稻田养蟹,农田中不能施用农药、化肥,从而避免了由于过量施用农药、化肥造成的土壤和水体污染。通过生态养殖,盘山县使濒临灭绝的蟹种得到大规模繁殖,而且形成了产业化生产,经济效益出来了,农村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矿山生态恢复和退化土地恢复的新办法
生态恢复是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率不足5%,矿产开发是造成生态破坏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生态示范区建设中,很多地区设计了有针对性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马鞍山市南山铁矿过去有100万平方米的矿区废弃地,冬季风沙蔽日,夏季热流袭人,需要恢复治理。1996年,马钢南山铁矿被列为首批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矿区后,认真编制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积极实施矿区生态恢复工程,一方面进行废弃地绿化复垦,复垦面积达51.3万平方米,他们还兴建了育苗基地,培育了苦楝、麻栎、柴楠等十多种适合矿山废弃地栽种的树苗50多万株,以保证矿区土地复垦持续进行;另一方面利用废弃地进行建设,利用废弃地建设了20000平方米的大型文体活动中心;组建了用地33000平方米的集体企业南山开发公司,以及大理石厂、硫酸厂等,使16万平方米废弃地得到了利用,节约征地资金900余万元。矿区土地复垦率达70%。环境综合整治促进了经济发展,目前,南山铁矿年工业产值达7亿元,利税1亿元,是全国同类矿山中为数不多的盈利大户。
土地退化、水土流失是北京市延庆县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多年来,由于人口压力过大,对粮食需求增加,人们把向山区要衣服要粮食当成一种迫不得已的行动。为此,人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延庆县在生态示范区建设中,县委、县政府认识到,山区是自然植被生存的最后一片净土,只有保护好这片净土,延庆县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安全”。为此,该县自筹经费,实施山区搬迁工程,搬迁工程人口约占全县总人口的10%。他们把生活在山林中的贫困居民有计划地搬迁到平原,减轻了人口对山林的压力,使森林植被得到了恢复,土地退化、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1998年7月5日,山区降水15小时356毫米,未发生泥石流、人畜伤亡、房屋倒塌的现象。而在1972年7月26-28日,三天共下了455.8毫米,却发生了人畜伤亡、房屋倒塌、财产被冲的重大灾害。同时,农民由山区搬迁到平原,受教育的机会多了,就业的机会多了,生活质量提高了,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也大大加快了。该县领导在介绍生态示范区建设工作时,十分感慨地说:“4口之家一年砍山25亩,老百姓主要砍10-20年的灌木,山区人口多,资源开发量大,水土保持难度很大。过去共产党为老百姓干实事,就是在原来的土地上修路、打井,一直没有脱贫,现在搬迁费用不多,解决了问题,搬迁下来的人都已经脱贫,有的当年脱贫。”
生态示范区建设不仅取得了明显的环境效益,而且一些生态示范区结合环境整治,进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设计了符合当地实际的生态经济产业,既发展了经济,当地群众也得到了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