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春云同志关于中国农业发展的思想与对策(上)_农业论文

蒋春云同志关于中国农业发展的思想与对策(上)_农业论文

姜春云同志谈我国农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我国农业论文,思路论文,同志论文,姜春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就我国农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等问题,对本刊记者发表了重要谈话。谈话主要内容如下:

把我国农业蕴藏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实现九十年代和下个世纪初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奋斗目标,是一篇大文章。做好这篇文章,涉及的内容很广,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最重要的是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在指导思想和工作布局上,正确处理一、二、三产业的关系,真正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把农业搞上去,首先要解决指导思想问题,也就是把农业摆在什么位置的问题。中央多次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全党要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强调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中央为什么反复强调这个问题?这是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产业特点决定的。马克思说过,“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农业不仅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基础,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离开农业这个基础,什么事业都不能发展。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农业的基础地位更加重要。建国以来的历史表明,哪个时期农业这个基础产业发展比较快,整个经济发展就比较顺利;哪个时期农业出了问题,整个经济发展就受到挫折。我国国民经济的几次大上大下,都是由农业大起大落开始的。农业兴,百业兴;农业衰,百业衰;农业萎缩,全局动摇。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不仅是经济再生产的过程,又是自然再生产的过程。这两种生产的交织,使农业与其它产业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比如,自然风险大,生产周期长,投资回收慢,农产品需求弹性小,等等。农业的这些产业特点,决定它不仅是社会效益高、自身效益低的基础产业,而且是风险因素多的弱质产业,特别需要政府和社会的保护扶持。不然,农业就可能萎缩、衰退。据专家分析,世界一些国家工农业的发展,大体有四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在工业化初期,就注意保护农业,工业和农业发展比较协调。如美国,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对农业实行保护扶持政策的国家之一。尤其是罗斯福实行新政后,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形成了一套保护支持农业的体系,包括农产品价格保护体系、信贷支持体系、农业保险体系,等等。农民按政府的计划生产,出售农产品价格低于保护价时,由政府给以补偿。某些农产品市场过剩时,由政府收购贮存。对农业基本建设,发放低息贷款。农作物受灾减产,给以适当的补偿,政府提供30%的保险金。1991年联邦政府预算中用于农业的支出487亿美元,每个农业人口平均1万美元。由于政府的有力支持,加上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粮食产量占世界粮食总产量的1/5,出口粮食占世界粮食市场一半左右。美国农业不仅支撑了本国经济的发展,而且成为实施外交战略的重要手段。再一种情况是,在工业化过程中,农业发展滞后,采取保护扶持政策后,农业赶了上来。西欧一些国家属于这种情况。他们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前,农产品长期靠国外供给。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成立欧共体以后,对农业采取有力的保护扶持政策,规定农产品最低保护价,当市场价低于保护价时,敞开收购或给以差价补贴。出口农产品也给以补贴。1991年欧共体用于农业的补贴达835亿美元,农民收入的一半来自政府补贴。近30年来,欧共体小麦单产提高两倍,牛奶单产提高3.5倍。过去每个农民只能养活5个人,现在可养活30多人。欧共体由过去世界头号谷物进口者变成世界第二大谷物出口者,从而被美国视为“战略性对手”。另一种情况是,工业实力比较强,农业一直没搞上去。前苏联就是一例。本来,苏联农业条件并不差,人均耕地多。由于长期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没有处理好工农业的关系,加上农业经营体制缺乏活力,农产品长期不能满足国内需要。70-80年代每年进口400-500亿斤粮食。农产品供应不足,价格昂贵,成为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工业上去了,农业下来了,如日本、韩国等。几十年来工业快速增长,大量占用农田和其他农业资源,结果,工业发展了,农业严重滞后,靠大量进口农产品维持生活。据统计,日本、韩国粮食及其他食品靠进口的比重分别为74%、62%。我们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既不能像西欧某些国家那样,待农业严重滞后,再来加强农业,也不能像苏联那样,忽视农业,在吃饭问题上长期被动,更不能像日本、韩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实现工业化。我们必须立足于国内,靠自己解决农产品的供应问题。在整个工业化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要强化农业这个基础。怎样强化农业?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在工作布局和领导精力上,要真正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首位的工作。部署、检查经济工作,要首先检查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现在,有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什么来得快抓什么,什么赚钱多抓什么,忽视农业,放松农业。因此,中央提出党政主要领导同志对农业实行严格的责任制。哪个省“米袋子”出了问题,由哪个省的书记、省长负责;。哪个城市“菜篮子”出了问题,由哪个城市的书记、市长负责。还提出,如果“米袋子”、“菜篮子”抓不上去,农民收入不能增加,工业速度发展再快,城市搞得再漂亮,也不能算是合格的领导。

二是在国民经济计划安排上,把农业放在优先地位,使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江泽民同志、李鹏同志多次提出,为了改变农业发展滞后的情况,必须下决心调整国民经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江泽民同志今年三月又一次提出,“我们要在确保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下,安排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安排工农业两大门类资金投放的比例。我再一次强调,宁可暂时少上几个工业项目,也要保证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政治局常委都赞成这个意见。编制和实施‘九五’计划,必须切实体现这个要求。”不仅中央要这样做,各个地方也要这样做。上下共同努力,长期坚持下去,力求农业每年都有新发展,“九五”时期登上一个大的台阶。

三是在资金投放上,千方百计增加农业的比重。投入不足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最主要的因素,增加农业投入已成为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江泽民同志去年11月在一个建议增加农业投入的报告上批示:“历史的经验证明,对农业是基础、民以食为天,可以说,特别是高中级干部,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在实际工作中落实不够。近年来不仅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难以控制,特别是房地产热往往占用了大量资金。我们对农业问题一定要未雨绸缪,下决心逐步加大投资力度,千万不要等到出了问题,大家才引起重视,那将事倍功半”。李鹏同志批示:“除有的问题需在九五计划中考虑外,有些措施应在明年计划中就请计委安排”。镕基同志对这个报告也作了批示。我们要认真落实中央领导同志的批示精神,压缩非生产建设、特别是高消费项目的投资,增加对农业的投入,逐步建立健全国家、集体、农民和社会各界相结合的投资体系。这个体系的构成,一是提高财政、基建、信贷资金用于农业的比例,保证财政支农资金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农业贷款增长率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长率。二是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多方筹集发展农业的资金,使必要的农业建设项目有稳定的资金来源。三是引导农民增加农业投入,特别是搞好劳动积累。全国4亿多农村劳动力,每个劳力一年投入20个劳动积累工,每个工按5元计算,就等于400多亿元。这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投入。四是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外资。只要把这些筹资渠道开拓利用起来,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可以逐步得到解决。

二、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最根本的要靠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这就要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十几年来我国农村经济的长足发展,主要得益于改革。今后,农村经济要登上新的台阶,必须在稳定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以培育市场主体、健全市场体系、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加强对农业的保护为主要内容,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运行机制和经营体制。

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最重要的是稳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种经营体制,适应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我国农村经济的基本制度,要长期坚持下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家庭承包是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这个基础要长期稳定。中央文件规定,土地承包期延长30年,这是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一项重大政策,有利于消除农民怕变的顾虑,促使农民增加对土地的投入。在承包期内,有些农民从事二、三产业,不愿种田甚至放弃土地。因此,在延长承包期的同时,要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根据当地条件和农民意愿,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集体统一经营是双层经营体制不可缺少的层次。这个层次越壮大,越有利于增强对农户服务的功能,发挥家庭承包经营的潜力。要通过兴办集体企业、组织开发性生产等多种途径,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不断扩大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实践证明,集体经济实力逐步壮大的过程,就是集体经济服务功能不断增强的过程,也是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完善的过程。有些村庄,即使集体经济实力很强,农工商各业都很发达,各项生产实行了专业承包,土地承包给了一部分劳动力耕种管理,个人与集体仍然是承包关系,决不会回到吃大锅饭的老路。

围绕发展农村商品生产,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经营,既有利于搞活农村市场主体,又有利于引导农民进入市场。这种经营形式,以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为龙头,一头联着国内外市场,一头联着千家万户,按照市场的需求组织生产和加工,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衔接起来,融为一体,实现生产专业化、经营规模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我们在一些地方看到的肉食鸡产加销一条龙,就是这样搞的。这种“龙”型经济实体,有的以外贸公司为龙头,有的以工业企业为龙头,有的以供销社为龙头,对肉鸡饲养专业户提供雏鸡发放、饲料供应、疫病防治、成鸡收购“四到门”服务,由屠宰冷冻厂加工、分割、冷冻,销往国内外市场。一条龙即形成几千万只鸡的饲养、加工规模。除肉食鸡之外,生猪、牛羊、蔬菜、果品、水产品、蚕茧等产加销一条龙的实体也大量涌现。这种经营形式,在沿海省份发展很快,中西部地区也开始发展。看来,这是农村实现规模经营、集约经营的一种重要形式,它解决了农村经济向专业化、社会化发展中的一系列矛盾。一是千家万户经营与千变万化市场的矛盾。通过龙头企业在农户与市场之间架起了桥梁,使农产品生产与国内外市场连接起来。二是农户小规模经营与采用现代技术设备的矛盾。每个龙头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在选用良种、栽培、管理、加工、贮藏等各个环节,积极引用国内外的现代设备和先进技术,一条龙一条龙地用现代技术装备起来,这是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路子。三是稳定家庭经营与扩大经营规模的矛盾。通过龙头企业,把一家一户分散的小规模经营联结起来,既保持了家庭联产承包制的稳定,又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群、产业链。龙头企业不断增加公共积累,并向农民返还一定的利润,较好地体现了合作经济的原则。四是农业社会效益高与自身效益低的矛盾。通过采用先进科学技术提高土地产出率,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实现农产品多次加工增值,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的比较效益,使农业成为高效益的产业。一条龙带动一项专业生产,几条龙就可搞活一个地区的市场经济。总之,这种经营形式,既是农业产业组织形式的创新,又是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深化,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应当积极引导,大力扶持。

我国农村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看,要逐步实现小平同志提出的“两个飞跃”。1990年3月,小平同志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谈话时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 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又是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1992年7月,小平同志在审阅十四大报告稿时,再次提出,社会主义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农村的集体所有制,也是公有制的范畴。农村经济最终还是要实现集体化、集约化。小平同志的战略思想,为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必须深刻领会,正确把握。当前,既要巩固扩大第一个飞跃的伟大成果,又要为实现第二个飞跃进行积极的探索。推动农村经济向专业化、社会化、现代化迈进。实现第二个飞跃,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重要的是做好基础性的工作。前面讲到的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都是实现第二个飞跃的基础性工作。打好这些基础,条件逐步成熟,根据农民的意愿,逐步实行集体化、集约化经营。至于采取什么具体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各地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尊重群众在实践中的探索和创造。在这个问题上,既不能消极等待,也不可急于求成。在条件成熟的地方要积极引导、推进,在条件不成熟的地方不能拔苗助长。千万不能“一阵风”、一刀切。

三、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确保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确保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这是发展农村经济两个主要目标。如何把这两个目标结合起来,特别是粮棉主产区怎样解决种植业比较效益低、农民致富慢的问题?最近,我去苏北农村考察,总结了那里的经验。看来,粮棉主产区要做到既增加农产品产量,又增加农民收入,需要奏好“三部曲”,唱好“三台戏”。首先要发展种植业,增产粮棉油农产品,解决温饱问题。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当地资源,积极发展多种经营。随着多种经营的发展,兴办乡镇企业。种植业、多种经营、乡镇企业三者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实现多次增值增利,大幅度提高投入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素质和效益,加快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现代农业转化,加快农村奔小康的步伐。我看,全国大多数农村都应当而且能够走这样的发展路子。

以粮食生产为重点的种植业是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的基础。这个基础一定要搞牢固,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中央多次强调,我们这个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必须立足自给,供求必须基本平衡。解决吃饭问题的责任分解到省,缺粮省要提高自给率,产粮省要提高商品率。各地都要保证粮田面积,努力提高粮食产量。种植业能不能既保证粮食增产,又增加农民收入?最近在苏北考察看到的事实说明,能够做到。重要的途径是通过间作套种,提高复种指数。在确保粮棉种植面积,提高产量的同时,增种一些经济价值高的作物。比如,东台市麦田套青菜,棉田套西瓜,就是很好的办法,一般每亩收入2000元。大丰县有些农村麦田套种棉花,每亩收麦子600-800斤,收皮棉180斤。我在地头访问一位农民,他承包12亩地,棉麦套作,收大麦近一万斤,纯收入一万多元。当然,提高种植业的效益,不能只限于一种做法,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也有很大的潜力。

发展多种经营,既是种植业的延伸,也是发展乡镇企业的必要条件,应作为发展农村的一项大的产业和致富工程,放在重要的地位。我们到的东台市,年出栏肉猪70万头,山羊140万只,家禽2400万只,年产蚕茧30万担。三年来,多种经营产值翻了一番,去年多种经营人均纯收入1600元,有一万农户多种经营收入人均超万元。多种经营的发展,不仅支持了粮棉生产的稳定增长,全市一直保持人均千斤粮、半担棉,而且为乡镇企业的发展积累了资金。去年全市农村储蓄达到16.5亿元,用于乡镇企业的贷款达到8.2亿元,比1991年增加4.3倍。一路所见,发展多种经营潜力很大。一个村抓准一、两个优势项目,一、两年就收到显著成效。特别是发展名、优、特、新产品,效果更为显著。看来,多种经营早抓早见效,大抓大见效。对多种经营的重要意义要有新的认识,要当作重头戏来唱。

随着多种经营的发展,农民必然要求将这些产品进行加工增值,增加收入。现在不少地方乡镇企业以农副产品为原料,进行深加工、精加工。这样,种植业、多种经营与乡镇企业密切结合、互为因果。种植业和多种经营的发展,为加工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原料和资金,用现代技术装备起来的加工业,又带动种养业的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走上高产、优质、高效的轨道。工业和农业不应当是两张皮,要形成利益共同体。乡镇工业对农业由以工补农、以工建农,即单纯地资金支持,转化为促进农业向商品化、现代化发展的带动力量。这是我国农业和乡镇企业发展历程中一个质的变化。

当然,这“三部曲”不能截然划分阶段,而是交叉进行,相辅相成。哪里因地制宜地走这条发展路子,哪里粮食与经济作物、农业与林牧副渔各业、农村农工商各业之间,就能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使整个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但农民富得快,财政收入也多,反过来又给农业以更大的支持。看来,这是加快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必由之路。走好这样的发展路子,关键是各地从实际出发,搞好总体规划和布局。每个地区、每个县、每个乡村到底发展什么,如何兴办几项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和产品,要选准突破口,把发展思路搞对头。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低到高,形成自己的优势产业,取得预期的规模效益。(未完待续)

标签:;  ;  ;  ;  ;  

蒋春云同志关于中国农业发展的思想与对策(上)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