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性质和语文学科的地位、教学目的——学习《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初审稿)》的体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论文,目的论文,初审论文,教学大纲论文,高级中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初审稿)》是根据1995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学计划(初审稿)》制订的,同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初审稿)》相衔接。《教学大纲》有前言、教学目的、教学原则、课程结构和课时、教学内容(能力训练、基础知识、课文)、评估和考试、教学设备等。本文就三个问题谈谈学习教学大纲后的个人体会。
一 语文的性质
《教学大纲》前言的第一段说明语文的性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
“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揭示与其他“工具”的本质区别。“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揭示语文的文化内涵。
对于语文的工具性,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先生先后作了阐述。叶圣陶在1942年说,国文“在生活上是必要工具中的一种”。[1]1953年和1963年先后说,“语言是所谓‘公器’,是大家使用的工具”;“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的思想工具。”[2]1978年重申:“语文是工具”,“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3]1980年11月8日在中学语文教材编辑座谈会上又强调指出:“语文是人与人交流和交际的必不可缺的工具。不善于使用这个工具,就无法工作和生活,甚至可以说就不能做人。”[4]到了晚年,叶圣陶越来越强调语文的“交际”工具的性质。
1961年前后,语文教育界展开关于语文性质和教学目的大讨论。总结了语文教学的历史和现状,研究了语文教学规律,人们认识到当时语文教学效率不高、服从于思想政治教育或附庸于政治宣传,主要原因是对语文的性质和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认识不清,没有把握语文的本质特点。于是,1963年制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表述:“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和从事各种工作的基本工具。”到了1978年,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作了基本相同的表述:“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
认识并落实“语文是工具”,对于语文学科来说,是生死存亡之举,因为这就决定了培养和提高理解、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教学目的,进行语文训练的教学模式。然而,“基本工具”也好,“基础工具”也好,都没有突出这个工具特有的“交际”功能。叶圣陶晚年重申语文这个工具的“交流和交际”的功能,确是独具慧眼,因为这就能够引导出“使学生在交际过程中培养和提高运用语文工具的交际能力”的正确方向,这正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高速公路。可见,语文的交际工具性质是语文的本质属性。
这里必须说说语文学科的名称。
1902年,清朝《钦定学堂章程》设“词章”科,教学内容有记事文,说理文,章奏传记诸体文,词赋诗歌诸体文学。1903年,清朝《奏定学堂章程》改“词章”科为“中国文学”科,教学内容有读文、作文、习字,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改“中国文学”科为“国文”科,教学内容有讲读,作文,习字,文法要略,文学源流,中国文学史。1921年,教育部改小学“国文”科为“国语”科,初等小学教学白话文,高等小学兼教白话文、文言文;中学仍为“国文”科,教学文言文。至此,学科名称变了四次:词章—中国文学—国文—国语和国文。
1948年8月,作为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的叶圣陶起草课程标准,开始有“语文”这个名称。他起草的课程标准名为《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草稿》,虽然没有成为编审委员会的文件,但是指导了当时的教科书编写。1978年,吕叔湘先生在回忆这段历史时说:“当时有一位在里头工作的同志提议说,我们就叫它语文行不行?”吕先生认为,“语文”可以有两个讲法,“一种可理解为语言和文字,也就是说口头的语言和书面的语言;另一种也可理解为语言和文学。……原来的意思可能是语言文字……”[5]这是有人称之为语言文字派、语言文学派的观点。令人感兴趣的是,当时公开亮出牌子来的却是“语言文章派”。原来,当时出版总署编审局请宋云彬、朱文叔、蒋仲仁和周祖谟、游国恩、魏建功等分别编写初中和高中语文课本。在课本《编辑大意》中编者们说:
说出来是语言,写出来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因此,这套课本不再用“国文”或“国语”的旧名称,改称“语文课本”。课本编者们明明白白地把“语文”解释为语言、文章。可见,诸派中“语言文章派”是先出世的老大。这些课本都是经过叶圣陶、吕叔湘之手的。了解这段史实,就可以知道,创业伊始(1951年以前),语文学科名称没有合法地科学地界定。这有助于在语文学科名称含义之争——实质也是语文学科对象之争——方面,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语文的内涵是什么呢?
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语言文化?语文素质?都有合理内核,然而都不确切。
从实际出发,从现代社会需要、学科历史发展、学生发展需要看,可以认为语文是一个以语言为核心的包括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汉语文独有的文言文等及其文化的多元体系。中学语文教学体系的“多元”主要包括哪几个“元”?每个“元”应当包括哪些知识和能力?这是建立中学语文教学体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看来,面向21世纪,我们要从实际出发,研究现代社会对语文学科的需要,研究语文教学的现状和发展,抓住语文的交际工具的这个特性,实事求是地确定语文学科的名称和内涵,建设语文学科的科学的教学体系。
《教学大纲》特意指出语文“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是有深意的。语文教学要训练语文能力,养成语文习惯。如果仅仅止于此,语文能力也训练不好。因为语文反映人类社会的事、理、情、志,表现民族精神、民族审美情趣等。一句话,负载丰富多彩的文化。在语文训练过程中,如果不理解这些文化内容,就不能理解语言的表现力,不能运用语言很好地表情达意;如果理解这些文化内容,就能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表现力,更好地运用语言表情达意,思想道德教育也就寓于其中。强调语文“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可以为语文教学提供博大精深、熏陶灵魂的文化基础,有利于语文知识能力教学,使语文训练和思想道德教育更加和谐地统一起来。
二 语文学科的地位和功能
《教学大纲》前言第二段说明语文学科的地位和功能: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学科,对于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好其他学科、日后工作和继续学习,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促进国家现代化建设、提高民族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句,说明语文学科在高中各门学科中的地位:“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语文是学习各门学科必须掌握的工具:语文学得好,对学习其他学科会产生积极影响。这一句同时也说明,语文学科对学生说来也是培养和提高文化素质的基础学科。语文素质对学生说来是文化素质的基础,是学生的文化素质的根,因此,每一个学生都要学好语文学科。
第二句,说明语文学科的功能,三个状语说明三个方面的功能。1.“对于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这是从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说的。2.“对于学好其他学科、日后工作和继续学习”,这是从学生实用方面的。3.“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促进国家现代化建设,提高民族素质”,这是从促进社会发展方面说的。《教学大纲》从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课程功能、从学生的实用功能、从文化建设和国家发展的社会功能等三个方面指明语文学科“都具有重要意义”。
1990年国家教委制订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从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人才方面指明语文学科的功能,没有全面地指明语文学科的社会功能。《教学大纲》从两个方面指明语文学科的社会功能。一是“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语文学科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对学生进行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这是语文学科的特点之一;同时,“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外为中用,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二是“促进国家现代化建设”,语文现代化,人工智能、声控技术直接参与物质生产,语文学科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教学大纲》指明语文学科的社会作用,具有强烈的现代化气息,也为语文教学民族化和现代化提供理论基础。
三 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
《教学大纲》规定高中语文教学目的是:
高中的语文教学,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训练,指导学生学好课文和必要的语文知识,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进一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发展智力,发展个性和特长,培训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
中学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包括智育目的、美育目的和德育目的。
1.智育目的。包括知识教学目的、能力培养目的和智力开发目的。
知识教育目的。“教学目的”部分首先提出知识教学,“指导学生学好必要的语文知识”,然后提出能力、智力的目的。这就肯定知识是形成能力、开发智力的基础。语文是一个以语言为核心的多元体系。语文知识也就是一个以语言为核心的多元知识体系。中学语文知识体系主要是一个应用知识体系。
能力培养目的。提出了高中生应该具有的六种语文能力:
(1)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2)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3)听说能力; (4)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5)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6)自学语文的能力。
高中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语文教学承担的独特教学目的,是由语文的本质属性——交际工具性——决定的。
“教学目的”部分在表述知识、能力目的之前,特意加一句“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训练”。强调通过语文训练来进行知识能力教学,突出语文训练的地位。
智力开发目的。在“教学目的”部分提出“发展智力”,在“教学原则”部分提出“要重视思维方法的学习、思维品质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智力的发展,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能力的培养。
大纲还提出了“发展个性和特长”的目的。高中毕业生或升入文科、理科大专院校,或就业工作,需要具备适应社会和自身发展的“个性和特长”。大纲提出“发展个性和特长”,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新的任务和活力。
2.美育目的。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语文课本中古今中外的文章精华、文学名篇,熔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为一炉。鲜明、优美的形象熏陶、感染学生,使学生得到愉悦,受到教育。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标准、审美情趣,培养一定的审美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
3.德育目的。使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社会主义思想品德和爱国主义精神。
注释:
[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86页。
[2]同[1],第641页,第138页。
[3]同[1],第150页。
[4]《叶圣陶集》第17卷,影印手稿。
[5]《吕叔湘语文论集》,《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第343页。
1962年、1964年,叶圣陶也解释过“语文”,也谈到语言文字、语言文学的两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