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通过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落实高校精准扶贫的有效策略论文_曾彪

探讨通过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落实高校精准扶贫的有效策略论文_曾彪

摘要: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国家精准扶贫方针有效推行与实施的重要手段。当前,大学生“三下乡”实践活动存在着活动主体的思想认识存有偏差,活动保障机制相对滞后以及对实践活动基地的持续投入不足等问题。因此,我们通过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宣传工作、创新“三下乡”的育人内容与手段、构建完善的社会实践基地项目化机制等措施来提升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从而帮助党和国家在这场扶贫攻坚战中取得重大胜利,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关键词: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精准扶贫

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科技、卫生等知识“下基层”、“进农村”、“入群众”的思想教育活动,在本质上能从思想精神上帮助贫困群众树立正确、积极与正面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助于帮扶对象在思想上树立摆脱贫困、克服贫困和战胜贫困的强大信心。可见,大学生群体是这场全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生力军。因此,三下乡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实效性也关乎与影响我国精准扶贫开发工作的推进与成效。

一、“精准扶贫”与“三下乡”活动的内在联系

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作为“一种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1],一方面,其本身就是深入基层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表现,在形式上与精准扶贫的内在要求相符合。另一方面,“三下乡”中的文化、科技、卫生“下乡”,不但能够把党的政策和党的温暖带到农村,把文明新风和民主法制带到农村,同时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传播到农村中,使科学知识真正地成为第一生产力,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强大的动力,彻底促进、改变乃至贫困的根源,与精准扶贫的最终目标相贴合。

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深入精准扶贫是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在要求。因此,以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平台,深入扎实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运用大学生的知识、智慧和能力解决农民和农业的发展问题,是促进大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并指导实践的有效途径。

二、扶贫工作在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中的运用现状分析

第一,在认知上,一些大学生对精准扶贫了解相对贫乏。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主要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目前许多大学生并没有精准地理解精准扶贫的重要意义,对精准扶贫思想上认知并不成熟,依旧认为与以往的粗放型扶贫工作并无差异,只是名头不一样而已。

第二,在情感上,一些大学生对精准扶贫的兴趣淡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有效的驱动力,但是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之一的精准扶贫工作对于养尊处优、娇生惯养的大学生而言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一些大学生对其并不是特别感兴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没有兴趣的天然引导,大学生对扶贫工作多是认为走走形式就好,在情感上并没有太多的认同感和迫切感,对扶贫工作的深远意义感触不深,兴趣不浓。

第三,在动机上,一些大学生缺乏参与扶贫工作的主动性。对大多数大学生来说,参与扶贫工作更多的是一项任务,一项无关紧要的活动,有的大学生是将下乡扶贫工作当成一道需要完成的工序,一个实践活动要做的“任务”。往往是被动地参与扶贫调研工作,在实践中多采用敷衍打发的态度,对扶贫的深刻含义、扶贫效果并不关注,缺乏有力的驱动力。[2]

三、构建精准扶贫在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运用的实施策略

(一)提升大学生对精准扶贫的“认知力”

一是要开展针对大学生的精准扶贫专题的培训,开宗明义,使大学生对精准扶贫的工作内容和重要意义有着深入的了解,坚持让大学生村学用结合,学习扶贫开发有关政策,吃透文件精神,找准工作切入点,不断提高扶贫开发的能力。通过政策讲解、系统培训等方式,让学生认识到精准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一项伟大的战略,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来完成,每一个学生都是完成这项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要落实大学生精准扶贫的实践程序。要提高大学生对精准扶贫的认知能力,就要求每一个大学生通过积极的调研走访活动,了解掌握贫困户的思想动态、发展现状和存在的困难问题,分析贫困原因,并同贫困类型进行分类总结。充分发挥好互联网的高效作用,通过网络加强不同区域间信息交流沟通,促进大学生之间互相学习成长。在扶持方式方面采用技能培训、结对帮扶、救助等不同的帮扶办法,有针对性地进行帮扶。

(二)深化大学生精准扶贫的“技术力”

大学生自身扶贫能力有限也是导致扶贫方式单一的重要原因,做好扶贫工作,对大学生自己而言就要不断地坚持自我充电,提升自身的扶贫技能,能够在切实分析好帮扶对象贫困原因的基础上提供有效的脱贫策略。这就需要一方面组织大学生村官认真学习扶贫开发工作相关知识,准确把握扶贫工作面临的形势任务。另一方面认真落实好大学生扶贫的帮带机制,安排专业的领带人员,帮助大学生解决在扶贫社会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难题,使大学生在扶贫思路上有人引、扶贫方法上有人教、扶贫困难中有人帮,使之不至于处在无从下手的彷徨之中。

(三)激发大学生精准扶贫手段的“创新力”

产业扶贫、异地搬迁、扶智脱贫、医疗救助、保障供养是我国扶贫政策落实的主要方向。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扶贫手段薄弱是不争的事情,在时代发展迅猛的今天,需要结合现有的新业态,变扶贫为发展机遇,提升社会创新力和生产力。比如与“互联网+”的结合,大学生应充分发挥高智商作用,作为互联网的推崇者,积极进行“电商知识教育培训,发挥各自的网络专长,通过淘宝、1号店、网店、微商、电商等方式进行创业。[3]

参考文献:

[1]张坤晶.大学生乡村支教助力精准扶贫[J].传承,2016(8).

[2]赵武,王姣.新常态下“精准扶贫”的包容性创新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S2).

[3]郑瑞强,曹国庆.基于大数据思维的精准扶贫机制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5(8).

论文作者:曾彪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中国》2017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

标签:;  ;  ;  ;  ;  ;  ;  ;  

探讨通过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落实高校精准扶贫的有效策略论文_曾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