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炜[1]2001年在《中国区域经济结构的金融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金融业的发展也已成为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实践表明,现代成熟的市场经济是一种高度货币化和信用化基础上的金融经济。金融的深化与发展已构成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方面之一。由于各区域改革开放的起点、发展基础及发展环境不同,以及在改革开放中能获得的发展机会不同,又加上有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引导,因而,导致了中国东中西各区域的发展差距不断扩大。相应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金融的深化与发展也表现出层次性和不平衡性。在本论文中将试图开辟一块新的研究领域,即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视野从金融深化与发展的角度来研究区域经济结构变迁中金融作用的差异、规律与机制。本文从经济发展中投入的角度来研究区域经济结构,即立足于区域经济增长理论,探讨各区域经济发展中在资本形成,劳动力投入和技术创新与技术结构升级等过程中金融作用的大小及作用机制与规律。 金融的发展与金融资源投入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极为重要。由于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金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起作用的大小也不同,在论文分析中通过设定一系列金融指标,可以计算出金融在东中西各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差异。在这个区域性金融差异大前提下,我们可以从金融深化对区域经济投入结构(即资本形成、劳动投入、技术进步叁个方面)的影响着手展开具体的实证分析。首先研究金融深化对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资本形成的影响,考察它的作用机制,揭示其中的规律性。其次,研究金融深化对区域经济发展中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第叁,探讨金融深化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最后,立足于区域经济投入结构,提出区域经济发展中金融的发展战略。 本文第一部分是导论,第二部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理论。首先阐述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石,在此基础上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几种理论模式如增长极模式、点轴模式、网络开发模式、梯度开发与布局模式等。接下来分析关于经济区及经济区划的一般理论。这是论文后面几部分进行东中西各区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深化分析研究的依据。 第叁部分考察金融深化与区域性金融的发展。本部分内容将在对经济货币化理论、金融深化理论进行再认识的基础上,考察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经济货币化差异及金融成长的情况,初步从宏观的角度涉及到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条件和相应的金融动力机制问题,力争奠定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理论基础,为以后各章的区域投入结构的金融分析作理论准备。 第四部分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金融的贡献率。本部分内容首先是区域经济增长要素的分析,其次是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第叁分析区域资源配置与不平衡增长。这些内容将构成对后面的第五、六、七部分内容进行研究分析的导入支点。 接下来分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金融的贡献率。金融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金融在各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是不一样的,这个贡献率差异将构成后面第五、六、七部分内容中进行实证分析的赫前提。本部分内硼删一系列金融指标进行核算,计算出这个贡献率差异。具体未看,本部分内容同前面阐述的区域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方法结合起来,把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分为叁个部分,一是金融对要素投入量增加的贡献部分;二是对要素生产效率提高的贡献部分:叁是直接增加各区域经济发展总量的贡献部分。 第五部分对金融深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资本形成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当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和中外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还表明,资本短缺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必须首先克服的最大障碍。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资本形成,主要通过金融这个渠道,因而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本形成机制,必须深入研究区域经济中社会资本形成的金融运行机制。本部分分析研究的重点是首先对储蓄与投资的概念进行再认识,接着引人金融中介,考察储蓄、投资与金融中介的关系,并进一步阐述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资本形成方式,对区域储蓄与投资总量关系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 第六部分对金融深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劳动投人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本部分内容将首先对金融与劳动力就业的关系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揭示出金融作用的内在机理;其次考察非国有经济增长与金融资源配置的关系,从市场金融资源和国有金融资源两方面对非国有经济主要是对乡镇企业进行支持,从而创造出大量就业岗位。更清楚地显示出金融对劳动力就业的重要作用,以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 第七部分对金融深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技术进步对区域经济结构变化具有推动作用。本部分将首先论述金融是各区域企业技术结构选择的重要因素,并进而考察融资与企业技术结构升级的内在机制;其次,深入分析金融深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中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技术内生机制,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国有金融资源和市场金融资源对区域经济中技术创新与进步的重要作用。从上述分析中,
甘时勤[2]2004年在《论西部大开发中的金融支持》文中研究指明西部大开发是党和国家在世纪之交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在新的客观形势和区域格局下,2004年3月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要求进一步提高对西部大开发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认真研究并深刻把握西部开发工作的规律性,不断改进和加强对西部大开发的领导,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开创西部大开发的新局面。 实施西部大开发四年多来,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持下,西部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特色农业、能源建设、旅游、中医药等产业迅速崛起。但是,在全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宏观背景下,西部与东部之间的差距仍在拉大,工业化、城镇化推进缓慢,工业竞争力不强,“叁农”问题突出,西部地区的长远发展缺乏强有力的产业支撑。生态环境虽有局部改善,但是整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扭转。资金约束仍然是西部大开发面临的“瓶颈”问题。如何筹措开发资金、弥补资金缺口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就成为西部开发得以持续推动的关键所在。目前,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逐步由财政主导型转变为金融主导型的过程中,西部大开发的资本形成已经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主要依赖财政投入,而应该更多地寻求金融支持。 金融发展的总体分析表明,我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强相关关系,金融发展,有利于稳定快速有质量的经济增长,金融发展差距可以部分地解释经济增长差距。但是,我国金融发展却呈现明显的“高增长、低效率”特征,在整个改革中,金融市场只是被动地适应西部开发融资的需要,未能发挥现代金融在配置资源,风险管理、监督企业、传递信息等方面的多种功能。目前,在我国执行统一的存贷利率的情况下,由于地区投资收益的差别,经济发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达的东部贷款收益率比西部高,客观上导致了西部资金“倒虹吸”到东部,让原本就极其贫血的西部经济雪上加霜。这种严峻的现实要求国家在增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同时,要出台支持西部大开发的金融政策,完善金融支持体系,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充分发挥金融的筹资融资、调节经济和资源配置功能,支持西部经济开发。因此,研究西部大开发中的金融支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西部大开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我国正处于向市场化转型的阶段,这种背景下的区域开发政策尚无经验,因而在制订和规范支持西部开发的金融政策时,需要对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区域政策、我国东西部经济差距的现状和现行政策的不足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国际经验的考察,可以为我国的政策选择提供一个参照系,而东西部发展现状的分析则可以为金融支持的政策和措施找到合适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为我国西部大开发的金融支持构造理论的基础。因此研究西部大开发的金融支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本文在结构上分为两个部分。第一章和第二章为总论,第叁章到第七章为专论。第一章梳理和归纳了西方发展金融学理论,阐释了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进而通过分析美国西部开发、日本北海道开发经验,阐述了西部大开发中金融支持的可行性;第二章分析了我国区域发展新格局,评述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经济建设取得的成效,并阐述西部地区金融政策总体框架。第叁章针对西部产业结构层次低,经济关联度小,结构转换能力弱等问题,通过借鉴美国、欧盟等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政策和经验,提出了利用信贷、利率等金融杠杆,将财政与金融配合,促进西部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第四章从“叁农”问题入手,针对西部落后的农业,农民生活水平低下等现状,研究了西部农村金融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系列的财政金融政策,同时探讨了如何促进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发挥其支农主力军的作用。第五章用科学的发展观论证了西部生态的重要意义,对如何利用金融支持西部生态建设作了系统的分析。第六章深入阐述了西部科技和教育对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作用以及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困境。针对西部科技和教育面临的融资难问题,从财政和金融两方面提出了建议。第七章从政策性金融机构、国有商业银行和地方金融机构叁个类别具体阐述了如何促进金融体制创新,在完善自身经营的同时,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了努力和探索。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论文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角度,阐释了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探讨了金融支持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此前,关于西部开发中的金融研究,大多立足于金融,从“区域金融”出发去讨论金融与经济发展,金融与西部开发问题。难免有一定局限性。本文转换了研究视角,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第一要务出发,研究西部大开发对金融提出了什么要求?如何通过金融支持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金融怎样在为西部大开发服务中实现自身的改革和发展?这样,就从思维视角和研究方法上拓展了 “区域金融”的视野,为西部大开发中的金融支持揭示了方向和路径。 论文通过金融与发展相关关系的分析和资金向东部“倒虹吸”式的流失研究,证明资金
王海洋[3]2008年在《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随着现代产业分工深化,金融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关键是要解决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而资金本身既是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又是资源流动的重要媒介。因此,如何更有效地发挥金融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是当前各级政府和学术界讨论的热点。从国内外区域金融发展的经验来看,区域金融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其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必将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面临着信用风险突出、缺乏竞争机制、治理结构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农村金融体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农村的金融深化程度逐步提高,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本文以区域金融相关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我国农村地区经济、金融的发展现状,以区域金融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为基本理论依托,从中观层面对我国农村的金融发展进行分析,找出对其产生巨大影响的五个主要因素,并对各个因素的作用效果进行详细地论证。在此基础上,本文介绍了日本农村金融制度,总结了日本的金融政策经验,以期为我国在促进农村金融发展中制定金融政策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最后,在参考日本的成功经验和结合前文对五个影响因素论证结果的基础上,本文对我国农村的金融政策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本文共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言。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说明了本文为什么选取日本模式为借鉴的对象。第二部分:区域金融发展的相关研究综述。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叙述了区域金融发展理论的发展过程和发展现状。这一部分从区域金融的概念出发,分别介绍了区域金融发展理论和农村金融发展的国内外研究成果,为下一步引出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基础作好准备。第叁部分:农村金融发展的理论基础及评价。这部分首先介绍了强调市场主导的金融抑制、金融深化和金融约束理论,然后是强调政府主导的农业信贷补贴论、农村金融市场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论,分别叙述了各个理论的由来和内容。后叁个理论可以说是前叁个理论在实践中形成的成果,也是本文的理论基础。本部分还对这些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作了简单评价,尤其是后叁个理论在我国的应用。第四部分: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这部分内容着重分析了影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五个主要因素,分别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政府行为、非正式金融、统一的货币金融政策和农村金融风险。采用定量、定性或是建立回归模型的分析方法,逐一对这五个因素的影响效果进行分析,找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问题所在,以便提出相应的建议。第五部分:日本农村金融制度及其特征。日本农村的金融发展是亚洲地区非常成功的案例,其根本原因是日本有完善的农村金融制度。这一部分着重介绍了日本农村的金融组织制度和金融风险防范制度,这些制度对我国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借鉴价值。第六部分: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建议。本部分针对第四部分中的五个影响因素,结合日本在农村金融建设中的成功经验以及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建设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具体建议。所提建议分别是:多方面入手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引导农村非正式金融的规范化成长;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督、支持作用;制定适合于农村的金融政策和相关法规;建立农村的金融风险防范与管理体系。第七部分:结论。在总括全文的基础上得出本文的主要结论。
杨圣奎[4]2010年在《中国区域金融支持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我国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在各个地区之间表现出了明显的非均衡性,因此,中国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面临着区域结构优化的问题;并且,中国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城市化的过程必然伴随着对金融资源的大量需求,因此,促进中国经济发展还面临着提高区域金融支持总量的问题;另外,中国区域金融支持区域经济发展,还面临着促进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匹配的现实问题。本文从这叁大现实问题出发,将研究视野深入到区域层次,紧密结合现实国情,提出区域金融支持理论,以求为丰富和发展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做出有益探索。区域金融支持是当前我国金融领域的重点问题之一,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在金融深化与金融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不可回避的重要命题。本文在系统梳理前人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其中的重要理论思想,提出区域金融支持这一研究范畴,明确界定区域金融支持的内涵及其特殊性,提出我国区域金融支持面临的核心问题,从而对区域金融支持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规范性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基于区域金融支持的内涵,对区域金融支持的机理进行理论研究,以求通过模型揭示出区域金融支持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进而,本文基于区域金融支持面临的主要问题,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金融支持进行实证研究,从中测度出我国金融发展的区际差异性以及这种差异性的变动趋势;并对区域金融支持进行了实证检验,从中得出了区域金融支持的作用程度及其相对水平。接下来,本文对我国区域金融的制度变迁历程进行历史回顾,从中对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差异性进行了解释;基于区域金融支持的特征,对中国区域金融支持的制度模式进行理论分析,从中总结得出中央与地方政府推进中国区域金融制度变迁的动因、机制以及路径;本文还将对国外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区域金融支持的制度安排进行介绍,从中得到一系列重要的启示与经验借鉴。最后,本文对如何统筹规划区域金融发展、提高区域金融支持能力,推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徐云松[5]2015年在《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的非均衡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区域发展非均衡是我国国情的基本特征。1988年邓小平立足于国民经济全局,明确提出“两个大局”的伟大战略构想,即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加快对外开放,内地要支持东部率先发展,服从这个大局;当东部发展到一定阶段,再支援内地发展,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两个大局”的区域发展战略,就是一种区域非均衡发展模式。应该承认,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总量的快速增加和经济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国家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并且经过改革开放叁十多年,我国也确立了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和东北振兴四大经济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形成东部、西部、中部、东北地区四大板块的空间发展格局。然而,我国区域发展的矛盾愈发显着,暴露出诸多深层次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区域发展差距问题。尽管国家提出了要实现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国家“十二五”规划还特别强调了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是区域之间的差距仍然在不断拉大,区域增速格局的扭转也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事实上,我国区域发展仍然处于非均衡的状态,并且区域发展过度非均衡的趋势还引致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而我国区域非均衡发展中又以西部地区最为典型,作为土地面积68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71.5%的最大经济区域,西部内陆的普遍贫穷落后与东部沿海的发达富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今西部的贫困落后与历史上西部曾成为世界中心地带的辉煌形成了鲜明对比。东部地区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引擎,而广袤的欠发达西部地区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实现整体飞跃的掣肘。中国最广大的经济区域仍然是欠发达地域,并且地理面积广阔、涵盖省份最多的西部地区自身也存在着发展差距。伴随着区域差距的扩大,贫富差距、收入差距的两极分化现象也日益明显,这显然有悖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可以说,只有实现面积最广、省份最多、最贫穷落后的西部地区“后发赶超”,促进西部区域协调发展,解决现实中区域非均衡发展的突出矛盾与问题,才能为整体国民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与现代市场经济的主要驱动力,在现代经济增长因素中有详实的理论支撑,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历程中也得到了实践的验证。区域金融作为金融发展的空间层次,着重于探讨一国内的地区中观层面金融结构与运行的分布状态与互动关系。经济发展决定金融发展,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也具有显着的非均衡性,西部区域金融发展的水平与速度明显滞后于发达的东部地区,并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十二五”时期进入第二个西部大开发十年以后,特别是“一带一路”中重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实施,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在发生变化,金融业开放程度会进一步提高,西部地区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但是,如果区域过度非均衡发展的现象和态势不加以改变,协调机制不加以顶层设计和系统完善,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金融业的整体竞争力就难以实现质的提升,就难以实现和谐性与效率性统一的金融发展,不能以此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问题的研究,基于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基本哲学观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以及均衡与非均衡辩证统一的思想。在方法论上本文坚持系统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法,运用发展与联系的思维方式剖析问题;树立全局与局部考察相结合,整体与部分分析相结合的观念。全文对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研究,立足于两个空间层面的分析视角,即主要矛盾——西部与东部之间的非均衡问题,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西部各省份之间的非均衡问题;通过回顾、总结与分析区域经济理论,金融发展理论,系统梳理了各理论的发展脉络与前沿。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以金融发展非均衡的四个研究视角为切入点:一是金融发展非均衡的总量观,运用各项指标探究与测度西部区域金融总量非均衡的问题表现与发展态势;二是金融发展非均衡的结构观,从金融行业结构、融资结构、金融市场结构、金融资产结构和金融开放结构五个方面探究与测度西部区域金融结构非均衡的问题表现与发展态势;叁是金融发展非均衡的功能观,从金融实现其功能的效率探究与测度西部区域金融功能非均衡的问题表现与发展态势;四是金融发展非均衡的系统观,将金融子系统放置到整体系统环境中,运用逻辑推理、统计描述、计量模型等分析方法,探究影响与导致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系统因素。从定性的角度分析由于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而造成的对经济、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从定量的角度,构建动态的数理模型研究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系统观的分析要求涵盖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体现多学科交叉,涉及经济学科外的社会学、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宗教学、民族学、历史学、地理学、法学等理论与知识,使本文的论述与研究达到一定的历史厚度、思想高度、专业深度和学科广度。基于全文系统的逻辑论述体系,以及多维度研究思路、多样化分析方法得出的观点与结论,从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客观实情与现状出发,针对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加快推动西部区域金融从非均衡发展向实现均衡与非均衡内在统一的协调发展转变的第一个层面;以及促进金融系统实现和谐性与效率性协调统一,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文化复兴等外部系统协调发展的第二个层面,本文提出了较为系统全面的构想、对策与建议。全文逻辑体系下的中心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导论部分。主要阐述选题背景和目的,提出研究问题,论述本文意义;对概念进行界定与辨析,对研究范畴进行阐述。对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技术路线与逻辑框架、主要的创新点、不足之处和未来进一步研究方向等内容进行概述。其次是理论文献的回顾与分析。总结了国内外区域经济理论的发展进程与研究现状;按照金融发展理论萌芽——金融发展理论的形成——金融发展理论的新进展——金融发展理论研究视角的拓展的顺序进行了综述,并深入到金融发展理论的空间层面进行了回顾。基于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研究的两个空间层面和四个金融发展非均衡维度与视角的结合,对其进行了文献综述,并阐述了该理论与本文研究问题的联系。第叁是分析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历史演进,研究其问题表现。从历史角度对1949-1978区域经济发展均衡阶段进行详述,对同时期区域金融发展的均衡状况进行了研究。对1978年改革开放后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现状进行描述,基于两个层面(西部区域内与东西部区域间)金融发展非均衡角度,采用统计实证分析法、图表分析法、规范分析法等方法,从金融总量、金融结构、金融功能角度衡量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表现,阐明非均衡的时空特征与变动趋势。第四是基于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基本哲学观点,从金融系统研究的系统观角度,对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原因进行剖析。运用定性分析法、统计描述法、对比分析法,实证检验法,从制度因素、经济条件因素、客观环境因素、非正式制度因素和不确定性冲击影响因素这五个方面探究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形成机理,分析了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第五是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负面影响分析。该部分主要是从定性的角度阐述了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和对文化的负面影响。第六是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首先简要回顾了区域金融发展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进行简要评述。其次从定量的角度运用面板数据的变系数模型,测度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效率差异;在阐述了面板数据动态与静态模型、计量检验方法的基础上,采用面板数据(Panel-Data)的单位根检验,面板数据(Panel-Data)协整检验,面板数据的误差修正模型(ECM)对东西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长期、短期动态效应进行了量化测度。该部分同时研究了金融发展理论的前沿,探讨了法律制度、法治效率与金融发展、经济增长的实证关系,从区域层面对“中国之谜”命题(低水平法治与高速经济增长并存)进行部分解释;分析了区域社会资本、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关系,对法治(正式制度)与社会资本(非正式制度)在区域层面表现出的替代机理与耦合关系进行了阐释,指出制度(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建设,即健全法律制度环境、提升法治效率(正式制度),复兴西部内陆优秀文化(非正式制度)的重大意义。第七是总结与建议。根据全文逻辑体系,该部分对各章研究结论进行统一的归纳梳理,结合研究的主要观点与结论,提出西部区域金融由非均衡发展转变为协调发展必须注重顶层机制设计。在此基础上,以系统观的思维为指导,提出两个层面的针对性建议。一是西部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包括:构建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优化西部银行业结构;建设西部资本市场,优化金融市场结构;培育西部区域性金融中心,发挥金融集聚与扩散功能;推动多层次区域金融合作;大力发展移动金融引领西部金融创新,提升金融效率;实施差异化与统一性相协调的区域金融调控政策。二是西部区域金融系统与外部系统协调发展的对策选择,包括:健全西部地区法律体系,提升法治效率;弘扬西部地区优秀社会资本,推动西部优秀传统文化复兴,重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现代金融发展的伦理体系。
杨寓涵[6]2016年在《货币政策效果的区域差异研究》文中认为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发展遭受到重大冲击,目前仍然徘徊在弱势复苏和局部风险不时暴露的进程中。尽管世界各国政府都采取了相应的货币政策和措施,以使本国经济发展转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但经济增长迟缓的态势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彻底改观。国际金融危机也延缓了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而造成了结构性短缺和过剩并存、投资和出口同时萎缩等严重失衡局面,进而导致了我国经济增速下滑的态势。在这种全球性调整的大背景下,中国政府将如何调整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如何调整和选择货币政策,从而促进和推动经济发展是已成为当前面临的迫切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不断调整宏观调控模式,但长期以来的宏观调控政策大多注重于财政政策,并未重视货币政策。因此,我国无论是在政策制定部门还是学术界,对货币政策的研究都相对滞后。特别是,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区域差异研究更显单薄。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因历史背景、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差异,加之改革开放初期实施的“不均衡发展”战略,使得各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金融机构、市场化程度以及对外开放度等很多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客观上造成了货币政策效果的区域差异,加剧了区域经济金融发展的差异的矛盾,从而造成金融资源配置严重失衡,进而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拉大了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因此,深入研究我国货币政策的变迁以及实行效果的差异性,进而探讨和创新可行的货币政策,对于缩小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一共七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绪论。对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国内外学者关于货币政策的相关理论研究和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研究动态进行了梳理分析,并且以此为基础确立了本文的思路和总体框架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相关理论部分,首先对货币政策、区域和区域差异、空间异质性等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然后系统介绍了货币政策的相关理论和空间异质性的相关理论,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叁部分全面分析了我国货币政策的变迁历程与效果。我国货币政策经历了四个不同历史阶段。即,计划管理体制下的货币政策(1949年—1978年)、宏观管理体制下的货币政策(1979年—1992年)、市场化调控体制下的货币政策(1993年—2008年)和深化改革体制下的货币政策(2009年至今)。总体上看,我国货币当局在不同体制下实行的货币政策不同,从而实现的政策效果也有所不同。从长期趋势来看,我国货币政策效果总体上较好,实现了预期效果,但货币政策效果的区域差异显着、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仍然显在。第四部分主要对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区域差异现状进行了基本分析。首先,考察了我国是否满足最优货币区标准;其次,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角度分析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区域差异,进而从理论上得出我国统一的货币政策在不同地区产生的政策效应可能是不同的。第五部分从区域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空间经济学等多学科多领域的角度,详细分析了我国统一货币政策效果区域差异问题及其形成原因。我们认为,其主要原因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即经济原因、政策原因、空间异质性原因以及货币政策框架自身的局限性。因此,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区域差异是由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所致的。第六部分主要运用了SPSS17.0软件、Eviews7.2统计分析软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与货币政策效果的区域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检验。结果表明,我国货币政策有一定的有效性,且我国货币政策确实存在区域差异。第七部分主要是根据上文的理论与实证分析结果,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提出了缩小这种区域差异的政策建议。我们认为,货币政策的高效传导以及均衡统一货币政策的政策效应,不仅依靠中央政府、中央银行以及地方政府,还应该有效结合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因此,本论文对高层、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各地区分别提出了政策建议。例如,我国高层应该加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二是,改善金融市场环境,消除货币政策框架中的制度性障碍;叁是,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四是,加强地区间人口流动,加大欠发达地区教育投入;五是,构建全国统一的金融市场,培育区域金融市场;六是,明确货币政策在经济金融体系中的地位。与此同时,本论文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以及各地区也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李嘉晓[7]2007年在《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经济体系空间结构看,由于自然资源分布、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分工在地域上具有明显的非均衡性,大国的经济运行和发展呈现出较强的区域性特点。金融系统作为一国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在金融发展过程中,金融资源及由其驱动的各要素向经济中心城市聚集,促其功能升级发展成为区域金融中心。反过来,区域金融中心能够对区域金融活动产生积极的组织作用,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形成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共生互长的良性循环。基于对区域金融中心重要性的认识,国内各主要城市掀起了发展区域金融中心的热潮,所形成的竞争态势引发了许多问题,影响了区域金融中心的健康发展。因此,就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十分必要。本文以金融发展、区域金融发展和区域金融中心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在借鉴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而结合我国区域发展不均衡的实际,对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发展道路进行设计,最后从实施区域金融政策、控制区域金融风险和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叁个方面阐述了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的保障措施。全文共由七章内容构成。第一章,导言。本章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简要综述了国内外研究动态,确立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总结了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第二章,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的基本理论。本章是论文后续研究的理论基础。在对金融发展理论和区域金融发展理论进行详细阐述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区域金融中心理论,界定了区域金融中心的基本概念并对其内涵进行了阐述,归纳总结了区域金融中心的六个基本功能,即聚集功能、辐射功能、监管功能、金融创新功能、结构调整功能和信息处理功能。第叁章,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经验借鉴。本章在界定了国际金融中心的概念、阐述了其内涵和标志之后,简要介绍了伦敦、纽约、新加坡和香港四个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历程及启示。在此基础上,着重从金融中心发展的模式、发展的一般过程和发展条件等五个方面总结了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对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的借鉴之处。第四章,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现状分析与道路设计。本章首先对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目前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发展已形成城市竞争态势,接着运用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了这一竞争态势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最后在阐述我国发展若干区域金融中心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之后,对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的道路进行设计,包括区域金融中心总体发展思路的确立和不同地区区域金融中心发展模式的选择。第五章,区域金融中心发展保障措施之一:实施区域金融政策。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发展需要一系列措施予以保障,实施区域金融政策就是保障措施之一。本章在界定区域金融政策概念并分析其与区域经济政策和一般金融政策关系的基础上,确定了区域金融政策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接着分别从改善金融政策的执行效果、提高宏观调控能力、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和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四个方面详细论证了实施区域金融政策的必要性。在明确区域金融政策体系构造的总体思路之后,构建了区域金融政策体系,主要包括:区域金融结构政策、区域货币政策、区域金融监管政策和其他区域金融政策。第六章,区域金融中心发展保障措施之二:控制区域金融风险。本章对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的另一重要保障措施——控制区域金融风险进行了详细论述。在对区域金融风险进行一般分析之后,分别从金融业自身和金融业之外两个方面剖析了区域金融风险的成因,并给出了控制区域金融风险的具体对策。第七章,区域金融中心发展保障措施之叁: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本章首先从生态学视角入手,对比了金融系统与生态系统的相似性,阐析了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内涵,确立了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基本框架,接着论述了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价值所在,最后提出了优化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具体对策。
封妮娜[8]2008年在《中国金融业发展省区差异的综合评价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现代经济增长的理论与实践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体现为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而且越来越清晰地表现出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即发挥金融的先导作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这一关系,不仅在国家层面上,而且在许多区域经济层面上都通过了经验数据的实证检验。因此,在对区域经济增长路径问题的研究中,日益关注到了金融发展问题。在此背景下,区域金融发展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尝试建立了对我国金融业发展省区差异进行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对我国金融发展的省区差异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金融业发展不仅存在着区域间差异,而且区域内部差异也十分明显;东、中、西部的金融发展差异成因不同,发达地区的金融发展得益于经济、资金环境的促进作用,而欠发达地区的金融发展则主要依靠于区域金融内部要素的推动;在以上分析基础上,本文进一步通过聚类分析将我国31个省(市)区按金融发展特征划分为四个区域,从而为差异化金融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据。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了缩小省区金融发展差异的五个建议,即实行差别化的区域金融发展模式、实施差别化的金融调控政策、建立健全区域资本市场、注重发展差异化的金融机构、构建有利于区域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
董金玲[9]2009年在《江苏区域金融作用机制及发展差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历来是经济学家关注的重要话题。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金融不仅直接反映经济的区域性特点,而且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很大程度上借助于金融的区域化运行得以实现。尽管理论界对中观经济金融问题尚有不同认识,但“区域金融至少是中观金融的最主要表现形式”(张军洲1995),在我国更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领域”(刘仁伍2003)。把区域金融作为一个研究课题提出,主要是基于中国区域金融发展的不平衡性,并由此扩大了区域经济差异的现实。而江苏金融发展的地区差异是我国区域经济与金融发展差异的一个缩影和典型代表。以江苏为例分析区域金融发展的作用机制及发展差异对于缩小我国地区发展差距,因地制宜的制定相应的金融发展政策,保持经济健康运行具有重要意义。运用金融发展理论、区域经济理论以及金融地理学的分析方法,本文所研究的第一个主题就是金融发展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的机制问题。经济发展既包括经济总量的增长,又包括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问题。因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本文从两方面展开:一是金融发展作用于经济增长的机制;二是金融发展作用于产业结构转变的机制。沿着理论分析——实证检验这一研究思路,本文首先对金融作用机制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不同的金融发展指标和江苏叁大区域苏南、苏中、苏北的面板数据以及时间序列数据,构建了叁大区域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和金融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转变的VAR模型,并用协整理论及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长短期因果关系进行了实证。实证结果表明,区域金融发展差异是造成江苏叁大区域金融作用机制和作用效果不同的主要原因。上述结论的得出从而引出了本文所研究的第二个主题,即区域金融发展差异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从下面叁个方面展开:一是分析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成因;二是对江苏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和聚类;叁是对江苏叁大区域金融差异的变动特征及其收敛性进行实证和检验。为此,本文尝试将系统自组织理论运用到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成因分析中,指出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区位因素、市场化进程、政府政策、区域金融创新和区域信用环境是导致区域金融自组织能力差异,从而导致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在建立区域金融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因子分析的统计方法和Q型聚类,本文对江苏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进行了全面测度和聚类,进一步验证了江苏“南高北低”的区域金融发展现实和数量型的区域金融发展特征。为进一步考察叁大区域金融差异的变动特点,文章利用泰尔熵指数的可加分解性,对区域金融差异的变动特征进行了实证,结果显示:江苏区域内差异在逐渐缩小,而区域间差异在逐渐扩大,区域间差异的扩大是江苏金融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文章同时还利用σ、β以及“俱乐部”检验等方法,对江苏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收敛性进行了多指标、多角度的检验。得出江苏区域金融发展不存在σ收敛,但存在β绝对收敛;同时区域金融发展还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俱乐部收敛”的结论。基于上述理论及实证,文章最后针对各区域金融发展的特点,提出强化金融作用机制,促进区域金融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是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区域金融体系;构建区域间金融支持与合作协调机制;培育区域金融发展增长极;推动不同层次的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设;提高区域金融自组织能力,创造和谐金融生态环境等。
赵晓力[10]2007年在《中国区域金融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提出金融与经济的关系始终是备受瞩目的研究领域,针对区域金融发展的研究更是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学者。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与金融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也出现了严重的区域不均衡问题。新时期,党和国家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和加强国家金融安全的要求。因此,本文对中国区域金融进行研究是十分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区域金融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包括数理研究和实证研究两部分,通过研究证实了地区金融发展速度是影响该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重要因素,其影响大小受到该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制约,有显着的门限效应。其次,我们对影响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的宏观金融经济背影、地区自身金融经济现状和国家区域政策进行研究。并且对我国区域金融调控和区域金融风险监控进行研究,提出区域金融调控和风险监控的具体建议。最后,对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的吉林省金融发展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具体的金融发展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中国区域经济结构的金融分析[D]. 李炜. 中共中央党校. 2001
[2]. 论西部大开发中的金融支持[D]. 甘时勤. 四川大学. 2004
[3].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D]. 王海洋. 广西师范大学. 2008
[4]. 中国区域金融支持问题研究[D]. 杨圣奎. 吉林大学. 2010
[5]. 我国西部区域金融发展的非均衡问题研究[D]. 徐云松. 中央财经大学. 2015
[6]. 货币政策效果的区域差异研究[D]. 杨寓涵. 吉林大学. 2016
[7]. 我国区域金融中心发展研究[D]. 李嘉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
[8]. 中国金融业发展省区差异的综合评价与分析[D]. 封妮娜. 西北大学. 2008
[9]. 江苏区域金融作用机制及发展差异研究[D]. 董金玲. 中国矿业大学. 2009
[10]. 中国区域金融发展问题研究[D]. 赵晓力. 吉林大学. 2007
标签: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金融论文; 金融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金融结构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均衡生产论文; 中国东部论文; 差异分析论文; 西部大开发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市场均衡论文; 经济学论文; 金融政策论文; 实证分析论文; 货币政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