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棉主产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粮棉论文,几个问题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主产区论文,重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常德市地处洞庭湖滨,是一个主产粮棉的农业大市,每年为国家提供的商品粮在10亿公斤以上,高的年份达到13亿公斤,提供的商品棉150万担左右,分别占全省的35%和40%。但是,在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粮棉主产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难题愈来愈突出,诸如农产品积压、耕地减少、环境受损、务农人员素质下降、农田水利投入不足等等。笔者认为,粮棉主产区必须立足长远,采取过硬措施,努力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粮棉主产区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几个难题
1.农产品压库严重。常德市粮棉压库情况一年比一年严重,不仅占用了大量资金,而且挤占了新棉收购仓容,导致新一轮的农产品“卖难”,造成恶性循环。
2.农民收入低下。1995年,常德市粮食总产量29.27亿公斤,人均504.5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3.65%,但农民人均纯收入仅1496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4%。1985年、1986年、1987年三年,常德市的粮食产量均创历史最高水平,但农民人均纯收入却连续两年下降,与上年相比,1985年下降2.72%,1986年下降10.89%,1987年也只增长了1.5%。这种现象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削弱了粮棉主产区持续发展的能力。
3.投入日渐减少。1985~1995年,常德市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平均只有财政总支出的7.93%,不仅远远低于1978~1984年的19.5%,而且比1965~1977年的11.61%还少3.68个百分点。
4.抗逆能力较弱。湖南省四大水系中有两大水系(沅水、澧水)横贯常德市,长江三口七支有六支流经常德市,湖区总面积达4430平方公里,受堤垸保护的耕地面积323万亩。由于投入严重不足,全市有1/3的重点堤段和一般堤段未达到抗洪标准,1/4的机埠不能正常开机,1/3的小水电装机不配套,60%以上的排灌工程老化。50年代全市平均每年受渍面积为20.06万亩,60年代为23.09万亩,80年代为26.01万亩。1994年、1995年、1996年连续三年常德都遇大水灾,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为34亿元、48亿元、74.3亿元,相当于当年农业总产值的48.75%、59.62%、88.24%。
5.耕地浪费突出。粮棉主产区的耕地寸土寸金,但损害与浪费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从“二五”期间到“九五”期间,常德市的耕地面积一直在大幅度下降,1952年为778.84万亩,1995年已降到659.16万亩,减少15.37%,平均每年下降0.47%。1949年,常德市的人口为356万,1995年已达到569.12万,增长了59.87%,人地矛盾日益突出。1949年,常德市的人均耕地面积为1.86亩,1995年已降至1.16亩,减少了37.6%,而且随着乡村企业、城镇建设和运输事业的发展,耕地下降的趋势在短期内还难扭转。同时,由于长期单一作物连作和大量使用无机肥,土地肥力明显下降,耕地日趋贫瘠。另外,由于种田收益少,抛荒现象也比较突出。
6.务农人口素质下降。近年来,在比较利益的驱动下,大部分有知识、有经营头脑的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经商,在家种田的基本上是一些老弱病残。目前,常德市从农人口中,初中生已不到8%,高中生还不到1%。一些有一技之长的农业技术骨干也纷纷外出。常德市共有450万农业人口,目前仅有农技人员3443人,只相当于农业总人口的0.7%,但其中2/3的农技人员没有从事技术工作。科技对常德市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只有35%。
二、影响粮棉主产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1.流通环节不活致使销售不畅。一是粮食系统和棉麻系统的主渠道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多年来,粮食、棉花经营系统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保护,企业干部、职工严重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形成了重收不重销、重行政计划手段不重市场经营手段的“定势”,粮棉经营主渠道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很弱。特别是近年来,一方面按保护价计划收购,一方面市场疲软销售不出,粮棉系统处在一个严重失衡的天平上,亏损越来越严重,压力越来越大,已不堪重负。仅就棉花而言,由于纺织系统压锭改造,化纤使用比例增大,受洋棉冲击等原因,1998年第一季度常德市只售出棉花51.5万担,仅占可调销售资源的26.5%。二是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善,缺乏个体经营大户。由于市场规模小、运行效率低、信息不畅通,农业要素市场、商品市场、区域性市场在功能、结构等方面还很落后。粮棉专业营销群体薄弱,特别是销售收入过100万元的经营大户极少。三是粮棉品种结构单一,优质品率低,成本高。由于实行敞开收购,对粮食的品种、品质没有硬性规定,体现不出优质优价,常德市收购粮食的优质率不足30%,有的品种几乎已经退出市场。尽管这些年大力提倡发展优质水稻,目前常德市优质水稻的面积仍只占水稻种植面积的47%,特别是像“中香一号”这样的畅销品种的种植面积还很少。像“湘杂棉”这样的优质棉种植也处在起步阶段。同时,由于成本高,本地粮棉缺乏市场竞争力,普遍受到国外进口粮棉和外地粮棉的冲击,洋棉吨销售价比本地棉要低2000元左右。1997年,湖南省政府下达计划,从澧县调2500万公斤粮食给湘西,湘西考虑价格和运费问题,拒绝接受。
2.缺少加工增值环节,农民增产难增收。粮棉主产区要持续发展,必须立足农业,搞好农产品多元化、系列化、深层次的开发,必须大力发展乡村工业特别是加工业,通过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综合开发农业资源,把农业优势转化为加工优势。但常德本地的加工业环节还非常薄弱,后续产业不强,特别是缺乏可消化本地粮食、棉花的农产品精加工企业,更缺少农产品加工方面的名牌,农民仅靠卖粮、卖棉过日子,造成增产不增收。就连闻名全国的桥南市场,也只是一个商品集散地,农产品流通的比重高,加工的比重低,没有形成“吃”本地农产品的规模和能力。常德唯一已打出去了的农业产业化龙头——生产中国粮食第一品牌的金健米业,现已在上海证交所挂牌上市,但该企业也仅仅局限在大米的初加工上,加工增值度还不是很高。
3.土地监控乏力导致耕地锐减。一是前些年的开发区热造成占用耕地失控。在90年代初各地“开发热”的时候,每个县都兴办开发区,各种乡镇办开发区也遍地开花,农民们称之为“开挖区”。这些开发区大多建立在粮棉产量高的良田良地上。二是乡村企业占用耕地严重。这几年,常德市国有企业亏损面加大,乡村企业加快发展对常德市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很大贡献。但乡村企业无计划地随意占用耕地的现象也非常突出。三是重点工程、交通建设、城郊房地产开发占用耕地严重。近些年,国家和省、市投资的一些重点工程,如石门火电厂、石长铁路、长常高速公路等项目的上马和建设占用了大量耕地。同时,由于城镇的扩展,有些部门、单位在城郊和各县城关镇大力进行无休止的房地产开发,造成无序挤占耕地。四是国土部门对土地监控乏力导致耕地减少。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评价领导干部时都以经济增长幅度论政绩,各级党委、政府一门心思地抓招商、抓引进、上项目、办企业,而往往在土地的监控上不讲政策、不讲制度,提倡“先上车、后补票”,土地管理部门虽有意见,却无能为力。特别是一些县区和乡镇,为了吸引外资和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大搞以地生财,以地招商,别的文章不好做,就围绕土地做文章,优惠政策一宽再宽,这样的发展往往是以牺牲耕地为代价的。
4.国家农业政策在粮棉主产区难以落实到位。改革开放以来,对我国农业取得的成绩,曾经有一个引以自豪的说法,就是“一靠政策”。然而,近一个时期以来,国家的许多农业政策在粮棉主产区都落实不到位,使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了制约。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就是这样。全国各地年年都在抓减轻农民负担,应该说也是有成绩的,但不少地方特别是粮棉主产区农民仍反映负担重,或稍有减轻不久,又反弹起来。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除了客观因素外,就是部门政策行为和体制弊端在作怪。特别是部门利益膨胀,已经成为执行减负政策的一大障碍。由于利益驱动,一些部门和主管领导在对待减负问题上,总抱定人家的都可以减,唯独我的减不得。几乎所有的领导都有直接或间接争取和审批收费项目的权力,可以说没有一个负担项目不是领导批准的。负担重,农业的发展后劲势必减弱。此外,国家的农业投入政策、农副产品购销政策、涉农财政政策、农村公用事业发展政策等,在落实上都显得力不从心。
三、粮棉主产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对策
1.坚持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农业资源。根据粮棉主产区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和要求,首先要在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农业资源上做文章,为粮棉主产区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比较好的基础。一是切实保护耕地,把粮棉面积种足种实。根据常德的实际和市场的需要,必须坚持以确保必要的粮棉种植面积为前提,以发展高效农业为主攻方向,保持粮棉生产的稳定增长和供需的动态平衡。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确定万亩、千亩、百亩等规模不等的粮棉基本保护区。二是大搞低产田改造,不断提高生产能力。因地制宜,对那些地势较低,十年九涝的低产田,分别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改造,该退耕还湖的就退耕还湖,能进行田间工程改造的就实行田间工程改造。三是大力开发农业产业生态链,积极发展生态农业,通过对产业生态链的开发,农村可以不断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优势互补。
2.坚持投入为先,把增强粮棉主产区的抗逆能力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一是坚持多渠道增加农业物资投入。虽然国家对农业的投入相对减少了,但市场经济条件下投入的渠道却多了,我们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广辟渠道,确保持续发展的资金需要。二是强化农业劳动力投入,全面实行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是我国农业的优良传统。前些年,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不少地方和农户盲目跟着利益走,不重视农业的劳动投入,搞粗放经营。对于这一问题,要做好思想工作,讲明精耕细作与粗放经营的得失关系;要发挥先进典型的带头作用,树立精细作的典型,并对精耕细作搞得好、农产品产量高的农户实行奖励。三是进一步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粮棉主产区在发展中除了一般性的制约因素外,在中南地区最大的困难就是水患。常德市地处西洞庭湖区,水系极为复杂,水患极为严重,既是一块“宝地”,也是一块“险地”。为此,必须实行综合治理。四是选准投入重点,不断提高投入效益。除了农田水利建设外,还要重点支持优质种苗工程,促进“一优两高”农业发展,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3.坚持科技兴农,把有显著增长效应的科技成果推广到实处。一是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攻关,不断提高科技兴农实力。要积极组织农业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开展农业科技攻关,重点加强对优质、高产、高效农产品的选育和建立完善良种繁育基地。二是大力引进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提高科技转化能力。要以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品种更新改良换代、配套技术推广应用为主攻方向,大面积、大范围地推广应用以动植物优良品种为主的科技成果和量大、面广、适用的先进技术,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三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科技网络,不断提高科技管理和科技服务水平。要加快农村科技运转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使科技管理体系和科技服务体系覆盖到各乡镇,形成科技网络。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稳定、充实、提高农业科技干部队伍。
4.坚持两种生产一齐抓,不断提高务农人口质量。一是控制人口数量。要坚持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盲目出生,引导“少生快富”,把控制人口与发展经济紧紧扭在一起,不断探索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二是提高人口质量。为此,必须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农民的专业技术水平,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使农民掌握必备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要加强基础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还要通过宣传教育、舆论引导、典型推介等办法增强农民的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提高发展经济的本领。三是合理布局劳力。一方面要积极引导现职劳动力从事与其自身素质和技能相适应的产业,充分调动每个劳动力的积极性,使他们从单一的种植业中分离出来;另一方面要认真组织农村劳务输出,对于打工回乡的农民,要积极提供机会和条件,支持他们从事农业规模经营和多种经营,从而进一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5.坚持按照产业化的要求发展生产,全面实现增产、增收、增效。从常德市实践看,农业产业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完全可以统一起来的。为此,必须采取保护农业产业化主体利益的政策,协调各个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规范主体的经济行为。具体来说,一是培植主导产业。要本着“市场导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形成基地”的原则,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如常德市以名、优、特、新、稀农业资源为基础,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产业,比较突出的是汉寿县的甲鱼、桃源县的黑猪和石门县的柑桔等,汉寿县提供的稚鳖占全国稚鳖市场的1/3强,年产值达到5亿元,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经济。鼎城区以专业化市场为依托,形成了年成交额达35亿元的湘西北最大的商贸中心和农副产品集散地。二是发展龙头企业。要坚持“高位起步,多元投入,扶优扶强,制度创新”的总体思路,围绕“农”字作文章,重点发展龙头加工企业。要围绕加工项目,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围绕加工上规模,追求规模效益;围绕加工创名牌,追求高利润。通过加工,充分把粮棉油、禽畜蛋、鱼蚌鳖、林果茶等丰富的资源优势发挥出来。三是促进一体化经营。要通过抓衔接、抓机制、抓提高,以农产品生产为基础,以综合技术服务为保障,以经济利益为驱动,增强一体化经营程度,促进产、加、销、运一体运转,农、工、贸、科利益联动,进而把农业产业化不断引向深入,达到增产、增收、增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