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2005年中国地区工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活力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结构调整论文,年中论文,活力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党中央又相继推出了振兴东北和中部崛起战略,这些政策的实施,对加快中、西部和东北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却始终无法使这些地区的工业竞争力显著提高,发展速度始终无法超过东部,其中的原因是什么?Aigenger等(2001)通过研究欧洲国家1985—1998年的结构变化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得出了有益的结论,他们认为:总体上,经济的增长依赖于过去的结构变化,但结构变化快的有些国家,却未必获得了较高速的增长。其背后的主要原因在于:同为结构调整,但结构的主动调整和被动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却存在很大差距;专业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利有弊,并不全是正面的影响。上述两点结论,对研究我国现实的区域差异及其变化,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研究的理论基础
关于主动调整和被动调整,Aigenger等认为:能够根据需求和禀赋的变化,积极迅速地调整生产的国家,将发展得比那些因受到外界冲击而被动改变的国家要好。因此,应该区分结构上的主动变化和那些由于缺乏竞争力和市场需求萎缩而迟早要发生的变化。Aigenger等认为,可以用具有如下特征的行业在总产出中份额的变化,来判断结构的主、被动调整:①快速增长的产业;②高生产率的产业;③在初始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用相对生产率来度量);④具有先发移动(First Mover)优势的行业(用初始所占份额在平均份额以上来度量);⑤劳动生产率高速增长的国家;⑥需要技术水平较高的行业。具有上述特征的行业在总产出中份额的增长,或者和具有上述特征相反的行业在总产出中份额的下降,可以认为是主动的调整;而增长较慢的行业在份额中的增加,或增长较快行业在总产出中份额的下降,可以认为是被动的调整。
关于专业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Aigenger等认为:从总体上看,在经济发展中,专业化既具有优势也具有不足之处。专业化对增长的影响具有以下三种效果:一是提高效率,即专业化的公司可以享受规模经济、专业化的投入以及相互学习等产生的效率;二是产生风险,即公司缺少多元化或被限制在一个已经成熟或者处于下降过程中的产业的专业化公司,会产生风险,这两种风险最终会对区域和国家的发展带来风险;三是动态的效果,如果专业化处在一种动态的市场中,专业化的国家将享受到较高的生产率;如果国家专注于低工资的行业、成熟的产业或产品差异化潜力较低的行业中,将不会发展得很快。
以上述两个观点为基础,Aigenger等对欧洲国家的结构变化和经济增长做出了合理的解释,例如,当大多数欧洲国家已经进入高增长的部门时,希腊却仍在低增长的纺织业上,具有专业化的优势,因此,尽管希腊的结构变化快,但增长却相对较慢;而瑞典和芬兰由于在20世纪90年代,在通信领域取得成功,在结构迅速变化的同时,也取得了高速的增长;葡萄牙由于减少和所有纺织业相关产品的生产,而增加了汽车的生产份额,因而也取得了快速增长和变化的同时产生。
二、1999—2005年我国地区工业增长和结构变化状况
在Aigenger等的研究中,采用了Michaeli系数作为度量结构变动速度的指标,其公式为:
Michaeli系数=分别表示了行业i在结束年份t和起始年份(t-n)所占的份额。应用这一公式,对我国1999—2005年(起始年份为1998年),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的工业结构的变化速度进行了计算。数据的选取范围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包括的行业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37个行业,计算结果见表1。
表1 1999—2005年我国四大地带工业结构调整速度和增长速度对比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工业统计年报》(1998,2005)提供的数据计算而成。
从表1看到,1999—2005年,我国四大地带结构的变动速度从高到低依次为西部、中部、东部和东北,而工业的增长速度则呈现出东部最快,西部、中部和东北分别位居二、三、四位,地区工业结构变动的速度和增长速度似乎并不对应。如果以全国31个省级单位为样本,以1999—2005年省级单位的工业结构变化速度和工业增长速度为变量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表明,二者间呈现出了弱的负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411,在0.05的水平上显著)。可以这样认为,在我国,结构的调整,并不一定带来较快的工业总量增长,结构调整快的地区,工业总量的增长并不十分突出,而结构调整相对较慢的地区,总量增长却较快。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下面,以Aigenger等的研究结论为基础,围绕增长和专业化,对我国区域工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增长之间的关系,从各个角度加以论述。
三、结构调整方式决定了地区经济增长速度
以全国的结构调整为参照,如果某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中比重增加(或减少)的行业,与其所在的行业,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增加(或减少)的方向相一致,则认为该地区该行业的调整为一种主动的调整。地区行业的主动调整,可以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如表2中的行1,某行业在地区工业总产值和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的百分比都增加,这说明,从全国的角度看,对该行业产品的需求在增加,从区域的角度看,这种行业的发展将有比较广阔的空间,属于地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第二种情况,如表2中的行2,某行业在地区工业总产值和全国工业总产值中的百分比全部减少,这说明,从全国的角度看,对该行业产品的需求在下降,由于全国需求下降,发展空间变小,因此,这些行业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下降,反而为其他行业的增长让出空间,因而一种良性的减少,所以也是主动的调整。
如果地区工业结构调整中比重减少(或增加)的行业,与其所在的行业,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百分比减少(或增加)的方向相反,则该地区该行业的调整是一种被动的调整或消极的调整。被动的调整,也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如表2中的行4,某行业在某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百分比上升,而相应行业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百分比却在下降,这表明,从全国的角度看,对该行业产品的需求在下降,因此,虽然该行业在某地区工业总产值中的百分比在上升,但由于行业的全国的市场需求在下降,无疑限制了该行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速度,地区行业发展得越快,蕴藏的风险就越大。被动调整的第二种形式,如表2中的行5,即某行业在某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百分比下降,而该行业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百分比却在上升,这说明,在全国需求上升的情况下,某地区这一行业的发展,相对来讲却缺乏竞争力,因此,这样一种调整,也是一种消极的调整。
表2 1999—2005年四大地带工业结构主动调整、被动调整状况
注:表中A、B分划为1999—2005年某行业占地区工业总产值、全国相应行业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百分比的变化方向,“+”为上升,“-”为下降;A1=地区行业总产值占地区工业总产值的百分比(2005年),B1=全国相应行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百分比(2005年)。
资料来源:同表1。
总结表2,可以看到,从地区工业结构调整的主、被动性角度看,以下三方面的作用促使东部比其他地区具有更快的增长速度。
1.东部的结构调整相对其他地区而言,更加主动
从表2中看到,1999—2005年,东、中、西部和东北,主动调整的行业数量分别为34个、30个、28个和27个,这些行业占各自地区工业总产值的百分比,2005年分别为87.29%、83.21%、80.62%和81.27%,东部主动调整的行业,无论从行业的数量和产值所占比重来看,明显高于其他地带。此外,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和其所在行业的全国行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百分比都上升的行业数量(表2中行1),东部(12个)明显超过中部(9个)、西部(9个)和东北(8个),这说明,相对其他地区而言,东部的结构调整,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更加主动和顺畅。
2.主动调整行业对东部的引领作用更加明显
在地区工业结构调整中,占工业总产值百分比增加的行业,为引领地区工业增长的主导力量,但这些行业并非全是具有主动调整性质的行业。从表2中看到,东部结构调整中所占比重增加的行业,为13个,但属于主动调整的行业数量为12个,12个行业占东部工业总产值的百分比2005年为48.73%。中部和西部工业结构调整中所占比重增加的行业,分别为11个和13个,但属于主动调整的行业数量各为9个,9个行业占中部和西部工业总产值的百分比,2005年分别为44.09%和47.07%,各项指标均低于东部。所以,尽管中部和西部的结构调整速度要高于东部,但作为引领地区增长的行业,其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百分比,反而低于东部,由此造成了东部的发展势头反而更强。东北工业结构调整中,所占比重增加的行业,为12个,但属于主动调整的仅有8个,在四大地带中最少。虽然8个行业占工业总产值的百分比为50.21%,在四大地带中最高,这主要是由于存在钢铁、石化、电力工业所致,三大产业占东北工业总产值的百分比就高达31.36%,原材料和能源产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百分比过高,实质上体现了产业结构的相对僵化。
3.东部产业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在表2中,B1值的大小实际上代表了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变化行业在全国的相对发展空间。以占地区工业总产值绝大部分的主动调整行业为例。从表2中看到,东部主动调整的第一情况和第二种情况B1/A1之值分别为0.9958和0.9821,无论哪种情况,东部的A1值都只是轻微大于B1值,这说明,东部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和全国基本一致,因而东部产业的发展空间更为广阔。反观中、西部和东北,在主动调整的第一种情况中,B1值远远小于A1值,B1/A1之值分别为0.8788、0.7087和0.6478,这说明了,中、西部和东北,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比重增加的行业在全国的发展空间受到制约;而在第二种情况中,这些地区的B1值又大于A1值许多,B1/A1之值分别为1.0843、1.0900和1.3104,这说明,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比重减少的行业,减少的力度又小于全国相应行业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百分比的减小力度,因而不能最大限度地为地区工业中比重增加行业的发展腾出更多发展空间,最终制约了地区工业的增长速度。
以上事实说明,由于东部的结构调整,是一种主动性的调整,产业的发展空间大,因而造成东部的发展速度较快;而中、西部及东北所在的行业,尽管结构变化的速度快,但由于缺乏主动性和发展空间,因而发展速度反而较慢。
四、初级产业的过度专业化抑制了内地工业的发展
为分析专业化对我国地区工业增长的影响,表3的数据选取要同时符合以下两项标准:一是2005年地区行业的区位商应大于1,即具有地区专业化的行业;二是1999—2005年,在地区工业结构中所占的份额增加,即增长速度较快的行业。综合以上两个标准,即为在地区工业结构调整中增长较快的专业化行业。对表3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地区的专业化和地区的工业增长,具有如下特点:
表3 1999—2005年四大地带增长较快的专业化行业在地区工业增长中的作用
资料来源:同表1
1.增长快的地区,专业化行业的贡献反而较小
1999—2005年,我国地区工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东部最快,西部、中部次之,东北最慢。而从表3中看到,在地区工业结构中增长较快的专业化行业数量,四大地带中东部最少,仅有6个,6个行业占2005年东部工业总产值的百分比仅为34.92%;而中部、西部和东北增长较快的专业化行业分别为9个、10个和8个,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45.12%、55.45%和为55.78%。由此可见,对中西部和东北而言,专业化行业构成了地区工业增长的主导力量,而对增长较快的东部地区,专业化行业所起的作用反而较小。
2.专业化程度越高,反而限制了地区工业的增长速度
如果用地区增长较快的专业化行业区位商的平均值,来表示地区增长较快的专业化行业的专业化程度,从表3中看到,一方面,中部、西部和东北增长较快的专业化行业的区位商平均值分别为1.75、1.69和1.56,远远大于东部同类行业区位商1.21,而且中、西部和东北增长较快的专业化行业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百分比的增长速度,也要快于东部同类行业的增长速度(见表3列4);而另一方面,尽管中西部和东北增长较快的专业化行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所占百分比的增长速度要高于东部,但这些行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却低于东部相应性质行业的增长速度(见表3列5)。这说明,在地区工业增长过程中,引领地区工业增长的专业化行业的增长速度,中、西部和东北,同东部相比,尚存在明显差距。
由此看到,中西部和东北,相对于东部,在地区专业化不断强化的同时,反而限制了这些地区的增长速度。这一原因,可以从东部同中、西部和东北在产业结构上的差异得到解释,从表4看到,增长较快的专业化行业中,东部基本为电子、通信、机械、化工等相对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这些行业尽管在东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小于中、西部和东北同类行业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百分比,但由于代表了产业结构调整高级化的发展方向,因而对应行业在全国所占的比重较高,从表5中看到,行业在全国所占比重平均为4.78%,高于中、西部和东北。使得这些行业的发展,具有了比较广阔的空间。反观中、西部和东北,在地区增长较快的专业化行业中,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占据了较大的比重,特别是中部和西部,所占比重达到2/3左右(见表4),虽然这些产业近年来由于价格上涨,发展较快,但毕竟属于初级产业,行业在全国所占的百分比,除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石油加工及炼焦业较高外,其余行业在全国所占的百分比均较小,由此造成中、西部和东北增长较快的专业化行业,从全国角度看,所属行业在全国所占比重的平均值分别为3.21%、3.66%和4.52%(见表5),分别相当于东部同类数据的67.15%、76.57%和94.56%,发展空间受到明显的制约。
表4 1999—2005年各地区增长较快的专业化行业
注:本表中采掘业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原材料工业包括: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资料来源:同表1。
表5 四大地带增长较快的专业化行业在全国的总体地位
资料来源:同表1。
因此,总的来讲,中西部和东北的资源性产业和原材料工业,尽管近年来价格增长较快,但毕竟国家对其的需求有限,且在资源产业和原材料工业的增值率较低,从长远的趋势看,其在全国工业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会逐年下降,靠这些产业的专业化带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赶超东部,是不可能的。中西部和东北特别是中、西部,急需新的领头产业。
3.专业化没有带来行业竞争力的提高
为验证地区专业化是否能显著增强专业化行业的竞争力,我们选择如下的2级指标体系加以研究。第一级指标为:行业2005年的区位商应大于零且2005年的区位商比1998年的区位商有所增加。这一条件意义为,满足该条件的行业不但具有专业化优势,而且优势在不断强化。在满足第一级指标的基础上,第二级指标为:2005年地区行业的产值利润率同全国相应行业的产值利润率之比大于1。满足这一条件的行业,不但专业化的优势在不断强化,而且由于产值利润率也高于全国相应行业的平均水平,因而竞争力较高,即专业化和利润率二者结合最优的行业。
满足第一级指标的行业,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分别为8个、15个、14个和6个,但进一步满足第二级指标的行业数量,东部为6个,中部和西部分别为6个和9个,东北为0个。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到,对东部而言,行业专业化的强化确实带来了较高的利润率,但行业数量占全部工业行业数量的比重小;而中、西部专业化行业的强化,同自身行业利润率的提高之间的相关性,小于东部;东北的相关性则为零。由此可以看出,除东部外,我国其他地区的行业专业化的不断上升,并没有显著提升这些行业的竞争力,因而也不可能使这些行业具有持续的快速发展。
五、对增长方式的不同追求使不同地区的增长质量不同
地区工业结构的调整,除应具有总量的增长外,还应保持竞争力,这样,才能保证地区工业经济稳步持续的快速增长。我们选择行业的产值利润率作为衡量增长质量的指标。在此,我们假设,如果在地区工业总量中所占百分比上升的行业,所在行业的产值利润率也较高,或者,在地区工业总量中所占比重下降的行业,所在行业的产值利润率较低,这两种情况,说明了地区工业的增长质量较高,结构的调整是一种良性的调整,产业竞争力强,发展潜力大;反之,则说明地区工业的增长质量不高,或不是一种良性的调整。
为此,以2005年全国37个行业的产值利润率作为标准,首先将其按利润率排名分成三段,利润率排名1—12位的为利润较高的行业,13—24位为利润率一般的行业,25—37位为利润率较低的行业。然后分别考察四大地带1999—2005年地区工业结构调整中比重增加的行业,以及比重减少较多的行业(即地区工业结构调整中,在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变化按降序排列的第25—37位的行业),在利润区间的分布状况,对比得出地区工业的增长质量的大致状况。
1.地区工业结构调整中所占比重增加行业的增长质量
通过表6,我们看到,总体来看。四大地带增长较快的行业的产值利润率没有明显地呈现出发展快利润率亦高的对应方式。但四大地带也呈现出了一定的差异,相对而言,东部增长较快的行业,位于利润较高的行业区间内相对较多,但仅为38.46%,为1/3强:中西部增长较快的行业,则相对集中在利润率一般的行业内,但也没有超过50%;而东北增长较快的行业则相对集中在利润率较低的行业。总的来看,1999—2005年,我国各地带增长较快的行业,同全国对应行业的产值利润率之间不存在较为明显的增长快、利润率亦高的对应关系,这说明,我国地区工业的增长,还是以追求速度为主要目的,行业利润率似乎不是作为发展的首选。
但另一方面,在地区结构调整中,增长既快,又具有较高利润率的行业,占增长较快行业的百分比,东部最高(38.46%)、中部次之(36.36%)、西部第三(30.77%)、东北第四(25.00%)这一现象,又说明了,对增长质量的追求,似乎存在着自沿海向内地的梯度差距。
表6 1999—2005年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比重增加行业的全国行业利润率排位状况
资料来源:同表1。
2.地区工业结构调整中所占比重减少较多行业的增长质量
从表7看到,在地区结构调整中比重减少较多的行业,同全国对应行业的产值利润率之间,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比重减少较多利润率亦较低的倾向,除东部严重减少行业的46.15%位于利润较低的行业区间,15.38%位于利润较高的行业区间,初步具备了地区结构调整中萎缩行业向低利润行业集中的特点外,中部、西部萎缩行业的1/3强,东北萎缩行业的近1/3,仍位于利润较高行业。
表7 地区工业总产值中比重减少行业的全国行业利润率排位状况
资料来源:同表1。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我国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总体上还处在速度为导向的时期,但地区差异也十分明显,东部的结构调整,初步显现出了以追求效益为目标的趋势,是一种相对良性的调整,因而在增长质量上,东部又领先了其他地区一步,这是东部产业竞争力强,发展速度快的根本原因;而其他地区的结构调整,呈现出了增长和利润率的背离趋势,因而制约了增长的竞争力和发展的潜力,使得产业的发展后劲不足,产业进一步的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
六、结论
结论
(1)从全国角度看,东部的工业结构调整同全国调整方向基本一致,因而发展空间更广阔,发展的过程更顺畅;而其他地区的结构调整,是一种被东部挤压后产生的调整,是一种被动的调整,虽然结构转换速度快,但增长慢,因此,变被动调整为主动调整,才是中西部和东北,赶超东部的关键。
(2)中西部和东北的崛起,要以加快技术创新为引领,避免低水平专业化的盲目扩张。依托自身的资源禀赋,发展地方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中一条重要的原则,但不能盲目的运用。由于引领东部工业增长的行业集中在技术先进且需求量大的电子、通信、机电等产业,因而东部可以获得较快的增长速度;而中西部,单纯地追求资源产业和原材料产业低水平的专业化,并不能使产业的发展获得竞争优势,因而区域的经济增长也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处理好发展资源产业和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之间的关系,对加快内地经济的增长至关重要。
(3)加快技术创新,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对中西部和东北的另一层意义在于,可以获得经济增长的主导权,否则,产业的发展永远是一种被动增长。因此,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对区域工业的领先十分重要,如果不加快技术创新,在已有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而仅仅局限于初级产业的专业化,中西部的增长将永远落后于东部。
(4)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我国所有地区而言,仍是艰巨的任务。当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仍是以追求产值增长为导向的增长方式,即使在东部地区,也仅仅初步呈现出了以利润为导向的增长模式。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我国各地区产业发展的竞争力,是实现我国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解决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