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莹
天津市儿童医院天津市 300074
摘要:目的:探究丙泊酚联合七氟烷对减少小儿麻醉苏醒期躁动的效果。方法:纳入92例2016年1月-2017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手术麻醉患儿,根据随机表分两组。对照组采用单纯七氟烷进行麻醉;联合用药组采用丙泊酚联合七氟烷进行麻醉。比较两组患儿手术麻醉效果;起效时间、拔管时间、清醒时间、躁动评分;麻醉苏醒期躁动出现率;麻醉前后生命体征指标水平。结果:联合用药组患儿手术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起效时间、拔管时间、清醒时间短于对照组,躁动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麻醉苏醒期躁动出现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麻醉前生命体征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联合用药组生命体征指标水平波动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联合七氟烷对减少小儿麻醉苏醒期躁动的效果确切,起效快且苏醒快,可减轻苏醒期躁动,减少躁动发生,有利于维持术中生命体征稳定,值得推广。
关键词:丙泊酚;七氟烷;小儿麻醉;生化指标;影响
引言
在种类众多的麻醉类药物中,七氟烷是一种具有诱导操作、对麻醉深度进行调控和快速清醒方面具有显著效果的一种麻醉类药物。并且,该药物在使用时能够显著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同时无味,很适合用于小儿麻醉,在近些年常用于小儿的外科手术。据临床治疗数据显示,在使用七氟烷的过程当中,有高达百分之五十六的概率会引起患儿在苏醒期出现躁动,并且该现象会对患儿的生理造成相对较大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92例2016年1月-2017年1月手术麻醉患儿,根据表1。男25例、女21例,年龄2~8岁,平均(4.52±1.32)岁;体重12~24kg,平均(17.24±1.32)kg。男27例、女19例,年龄2~8岁,平均(4.55±1.14)岁;体重12~23kg,平均(17.26±1.14)kg。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两组患儿均在入院接受治疗前的半小时,肌肉注射阿托品,在进行相关监测后,进行七氟烷的吸入工作,当患儿无睫毛反射时连接静脉的通路,在手术开始后,进行芬太尼和维库溴铵的注射,并且维持低浓度的七氟烷吸入措施。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儿在手术过程中躁动情况以及治疗满意度。
1.4、统计学方法
通过SPSS17.0数据处理软件包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对计数资料使用(x-±s)表示并采用秩和检验,同时使用t检验,统计学意义显著(P<0.05)。
2、结果
2.1、拔除气管导管前后苏醒期阶段出现躁动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儿在手术结束后拔管前后苏醒期阶段有128例发生躁动情况,发生率64.0%;观察组有46例发生躁动情况,发生率为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35.0844,P=0.01)。
2.2、拔管时间与完全苏醒时间
观察组患儿的术后拔管时间、完全苏醒时间略长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家长对术后苏醒期干预计划的满意度
对照组患儿家长对术后苏醒期干预计划的总满意度为84.50%,观察组为9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7.04,P<0.05),见表2。
3、讨论
加强呼吸道术中护理
麻醉实施后患儿去枕平卧,肩部垫一小枕,头偏向一侧且稍后仰,使气道伸直,减轻气道阻力;连接好心电监护及指脉氧感应器并对患儿进行保护性约束,双手及膝部进行功能位固定;术中使用约束带过紧,特殊体位衬垫不当会影响患儿呼吸和循环功能,俯卧位时,胸腹部要悬空不能受压,以免影响呼吸,对特殊手术及颈部疾患根据手术要求另摆体位。由于小儿对缺氧耐受力差,全身麻醉患儿气道阻力增加,自主呼吸减弱,通气量下降,导致脑组织细胞缺氧,因而需常规吸氧至患儿完全清醒。患儿面色出现口唇发绀、颜面苍白,应及时做出相应判断后给予相应处理,注意呼吸道是否通畅或肺部是否受压导致肺通气障碍导致血氧减少,一旦发现血氧饱和度(SpO2)≤95%,应立即面罩给氧或人工通气,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以免发生低氧血症,危及患儿生命;术中遇到3例肥胖的患儿,因舌后坠出现呼吸抑制,血氧饱和度进行性下降,经放置口咽通气道,托起下颌面罩吸氧后患儿气道阻塞得以缓解,血氧逐渐好转。
丙泊酚属于短效静脉麻醉类药物的一种,在患者体内进行代谢的速度相对较快,几乎不会出现蓄积。七氟烷复合丙泊酚对患儿实施麻醉,可以对术后躁动现象的发生进行有效控制,主要由于丙泊酚可以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和GABA受体使兴奋性递质的释放量明显减少,从而发挥积极有效的镇静作用,而且丙泊酚还可以对癫痫的发作进行有效的控制,使恶心、呕吐事件的发生得到抑制,使患儿在麻醉苏醒期阶段持续一种较为欣快的感觉,使吸痰和拔管等刺激性因素造成的呛咳事件减少,使患儿对气管导管的耐受性明显提高,使患儿拔管过程中产生的应激反应减少,从而使患儿在拔管前后躁动减少。虽然在拔管时间,意识完全苏醒轻微延迟,但有效减少此期间躁动所带来不良反应的优势明显。
七氟烷属于新型吸入麻醉药物,无刺激、起效快、血流动力学稳定,可控性强,在麻醉诱导和维持中广泛应用,但单纯用于小儿手术中容易出现苏醒期躁动。丙泊酚为常用静脉全麻药物,诱导快、苏醒快,副作用少,其可将GABA受体-氯离子复合物激活发挥平稳镇静催眠作用,对患儿心血管系统进行抑制,减少兴奋现象的发生。同时,丙泊酚还能一定程度上减轻患儿恶心呕吐的发生,这对减轻苏醒期躁动也有一定作用。两者联合,可减轻对患儿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的不良影响,稳定患儿生命体征,减少躁动的发生。
综上所述,经过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丙泊酚复合七氟烷麻醉,具有较强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明显降低麻醉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汉禹.丙泊酚联合七氟烷对减少小儿麻醉苏醒期躁动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04):45-46.
[2]陈超,张奉超.丙泊酚和七氟烷在小儿全身麻醉中对血流动力学及术后苏醒质量影响的比较研究[J].儿科药学杂志,2018,24(02):18-21.
论文作者:樊莹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6月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6
标签:患儿论文; 统计学论文; 氟烷论文; 小儿论文; 手术论文; 意义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6月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