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境中价值取向对群体合作行为的影响_计算机模拟论文

两难对策中价值取向对群体合作行为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取向论文,对策论文,群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 B849:C912.6

1 引言

随着技术的革新与发展,人类面对的工作日趋复杂,多数工作需要多人的紧密合作才能顺利完成,因此,自主性团队的工作方式逐渐被许多组织采用。合作已经成为提高团队效能的关键因素。多年来,群体合作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一直是社会心理学与群体动力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本研究以社会两难问题为任务背景,研究群体成员的个体特征与组成特征对群体合作行为的影响,试图提出改善团队合作,提高团队效能的新途径。

社会两难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现实世界中的问题。Dawes[1]认为两难对策的问题具有两个特征:(1)对于每一个对策者,如果采取不合作的策略,都有可能取得比采取合作的策略更多的利益;(2)如果所有对策者都采取合作的策略,个体获得的利益要比个体都采取不合作策略时多。在群体工作条件下,如果各成员都努力工作,那么群体的效能最大,个体的利益也较大。如果某些个体不努力工作,那么,这些个体可以因为其他人的努力而受益,获取最大利益。但是当成员都不努力的时候,群体的效能降到最低,个体的得益也因此降低。这种由于“吃大锅饭”而造成的群体效能的低下,称为社会闲散现象(Social Loafing)[3]。任何一种需要群体合作的工作,由于职责、任务与权力的分配的缺陷,都会导致这种现象,可以看成是在现实情景中的两难问题。

两难问题包括囚徒两难、公共财物两难、资源两难等。经典的两难问题是囚徒两难,也是两难问题中最简单的一种。如何使人们都采取合作行为,达到群体利益最大化是两难问题研究的焦点[1]。研究发现,任务结构、群体规模、群体成员投入程度、成员之间的沟通、对他人行为的期望、道德标准、个体价值取向、个体对策的策略、任务目标、框架效应等许多因素都可以影响群体合作行为。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任务特征、个体特征与群体组成特征。在本研究中,我们关心的是个体特征与群体组成特征对群体合作行为的影响。关于个体特征的研究大多数集中于价值取向、个性、道德标准等静态的个体特征与对策策略、框架效应、效用函数的转换等动态特征[4-7]。价值取向与对策策略是这些研究最为关注的两类特征,也是影响群体合作的非常关键的成分。

Kuhlman和Marshello[5]的经典研究发现,对策情景中的主要利益可以分为四种:他人的利益、共同的利益、自己的利益、相对的利益。个体价值取向也可以相应地分为4类:(1)利他型:使他人的利益最大化;(2)合作型:使共同的利益最大化;(3)个人型: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4)竞争型:使自己与他人的利益的差距最大化。他们认为,合作型、竞争型与个人型是三种主要的个体价值取向,利他型取向虽然存在,却是少量的与不稳定的。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集中于3种主要的价值取向:合作型、竞争型与个人型。

对于对策策略的研究,多数集中于针锋相对策略(Tit for Tat)、完全合作策略与完全对抗策略的研究。Axelrod[8]将针锋相对策略定义为这样一种策略:在第一次对策时合作,以后的每一次对策都与对手的前一次对策相同。研究表明,针锋相对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诱发群体合作行为的策略。其他的策略,如“赢——合作,输——对抗”、“效用最大化”、“道德性策略”,在特定的情景下也可以有效诱发群体的合作行为。

本研究采用囚徒两难问题作为任务背景,研究个体价值取向对群体合作的行为的影响,为个体选拔与合作行为的诱发提供一定的依据。我们认为,合作不仅受到个体价值取向的影响,而且,对手所采取的对策策略也会有效地诱发合作。在群体任务中,合作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相互作用过程,不同价值类型的成员的组合可能会产生相互影响。

2 方法

2.1 被试

62名某大学的研究生,其中男50名,女12名;最大年龄38岁,最小年龄23岁,平均年龄27.15岁。

2.2 对策游戏

我们用8个囚徒两难对策矩阵进行这项研究。共有8个不同的矩阵,通过计算机呈现给被试。

2.3 对被试的价值取向的测量

对于个体的价值取向,我们利用“三重对策矩阵”的方法来测量,这种方法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与重测信度[4]。这种测验矩阵如表1所示。

表1 三重对策矩阵

例一

例二 例三

选择类型──────────────────────────

自己得分他人得分

自己得分他人得分 自己得分 他人得分

选择一50 20 50 156030

选择二40

0 40

05010

选择三40 40 40 405050

这些矩阵有以下的规律:选择一的自己得分是3个选择中最高的,选择二的自己得分与他人得分的差异是3个选择中最大的,选择三的双方的得分之和在3个选择中最高。测试时将3种选择的顺序随机打乱。不论是被试倾向于个人利益、群体共同利益、还是与对手的得益差异,都只能倾向于其中的一种选择。如果倾向于选择一,被试个人的绝对得分最高,表明被试有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取向;倾向于选择二,表明被试倾向于与别人竞争,因为自己能取得最大的相对优势;倾向于选择三的被试着重关心双方的共同的利益,这样的被试是倾向合作。为了保证被试的反应有较高的稳定性,我们采用Dreu与McCusker[5]的标准,将在12次对策中有7次一致反应的被试才划归为其中的一类。

2.4 计算机模拟的三个不同价值取向的合作成员的对策策略

我们通过计算机模拟三种不同价值取向类型的人。合作型、个人型与竞争型的人分别有三个不同的判断标准:共同的利益、自己的利益与相对的利益,分别根据任务情景与对手的反应作出不同的对策。成员甲采取的是对抗的策略,模拟竞争型的对策者,决策标准有两个:对方是否合作与相对竞争优势的大小;成员乙采取的是合作策略,模拟合作型的对策者,他的决策标准也有两个:对方是否合作与相对竞争优势的大小;成员丙采取的是对应策略,决策标准只有一个:对方是否合作。计算机所模拟的三个成员的对策策略的流程图如图1、图2、图3所示。

2.5 实验仪器

586微机1台,装有Windows95操作系统与Microsoft Visual Foxpro3.0。测量与游戏的程序都用Visual Foxpro3.0编程。

2.6 实验程序

被试进入实验室以后,主试先介绍实验的主要目的与方法,并且演示计算机的鼠标与键盘的基本用法。被试先熟悉计算机的使用,5分钟后开始正式实验。被试先进行价值取向类型测量,计算机呈现指导语后,主试进行解释,被试确定明白测量程序后开始实验,要求被试在5分钟内完成12个三重对策矩阵的决策。然后进行对策游戏,在计算机上呈现指导语后,主试进行解释,当被试确定明白测量的程序后开始对策游戏,要求被试在5分钟内完成与3个不同对手,每个对手8次对策,共24次对策。

2.7 合作行为的测量

如果被试在一次对策中采取合作的策略,就记1分。当完成8次对策后,计算8次对策被试所得的总分,记为该被试在这种情况下的群体合作行为的分数。

3 结果

3.1 价值取向测验的结果

对于价值取向测验,我们把能在其中的7次或者7次以上的选择中作出一致决策的人划分为具有较为稳定价值取向的人,其中13人被试的反应不稳定,我们把这些人划为另一类。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中的结果看,不同价值类型的人呈均匀分布(x[2]=3.67,P=0.298),这与以往研究的结果一致,但不是本研究所关注的问题,在此不作讨论。

表2 价值取向测量结果

价值取向类型个人取向合作取向竞争取向不能确定

人数 22 13 14 13

百分比35.48% 20.97% 22.58% 20.97%

3.2 价值取向与对策策略对群体合作的影响

以个体价值取向类型、计算机模拟的策略类型为自变量,群体合作分数为因变量,作两因素混合实验的方差分析[9],得到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的结果看,个体价值取向类型对群体合作行为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F(3,58)=3.86,P=0.014],部分验证了假设1。计算机模拟的策略类型对群体合作行为的影响达到了极显著水平[F(2,116)=6.57,P=0.002],部分验证了假设2。两者的交互作用并没有达到显著水平[F(6,116)=1.95,P=0.078],假设3没有得到实验数据的支持。我们进一步对不同条件下的合作水平进行统计分析。

表3 计算机模拟对策策略与价值取向类型对群体合作程度的影响的方差分析表

变异来源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值

被试间

518.74 61

A(价值取向类型)86.283 28.763.86[*]

被试(A) 432.46 58 7.46

被试内

329.75 124

B(模拟策略类型)30.742 15.376.57[**]

AB27.436 4.571.95

B×被试(A)271.58 1162.34

总计 848.49 185

注:[*]P<0.05 [**]P<0.01。

3.3 不同计算机模拟对策策略对群体合作行为的影响

对不同计算机模拟对策策略下的合作程度作差异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与假设2不相符的是,对应策略诱发了更多的群体合作行为。通过Duncan检验,对应策略所诱发的群体合作分数与对抗策略所诱发的群体合作分数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

表4 不同计算机模拟对策策略下的合作平均分

计算机模拟对策策略对抗策略合作策略对应策略

群体合作分数的平均数3.343.874.52

3.4 个体价值取向类型对群体合作行为的影响

对不同价值取向类型的个体在群体合作上分数作差异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如假设1所假设的,合作取向的人最善于与其他人进行合作,并且与其他3组的差异都达到了显著的水平。

表5 不同价值取向类型下的合作平均分

价值取向类型 个人取向合作取向竞争取向不能确定

群体合作分数的平均数3.585.043.513.76

3.5 不同价值取向个体与不同计算机模拟对策策略中群体合作水平差异

对不同价值取向个体与不同计算机模拟对策策略中群体合作水平求平均数,结果如图4所示。从图中的结果看,虽然两者的交互作用对群体合作的影响并没有达到显著水平,几种条件下的合作分数还是有一定的权变关系。对于个人取向的被试与竞争取向的被试,对应策略能够达到最好地诱发群体合作行为;对于合作取向的被试,合作策略能够达到最好的合作。

4 讨论

本研究着重于如何诱发群体工作中的合作行为,提高团队工作效能。我们把个体的价值取向与对手的对策策略作为影响合作的自变量进行考察,实验结果证明,个体特征与群体的组成特征均对合作行为有一定影响。通过对人员的选拔与组合,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引导团队协作,提高团队效能是完全有可能的。

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了一种与针锋相对的策略相似的即时性的针锋相对策略模拟,把针锋相对策略的对应于上一次的选择改为针对同一次的,即同时性的“以恩报恩,以怨报怨”,称之为对应策略。实验结果表明,对应策略可以比合作策略更有效地诱发群体的合作行为。在对应策略条件下,对策结果对被试同时进行了正强化与负强化,使得更快学会了“合作——赢,不合作——输”的关系,达到的效果比单纯的合作或者对抗策略要好。这种策略能够更加及时地提供强化,同时也能达到针锋相对策略的其他要求,因而能更有效地诱发群体合作行为。

与假设一致,个体价值取向对群体合作行为有影响,合作型个体的群体合作分数最高。价值取向与策略的交互作用虽然没有达到显著,但是在图4的结果中发现,这些类型与策略之间存在一定的权变关系,不同类型的人善于在不同的策略下进行合作。在群体的选拔与组合中,采取权变思路,精细地分析群体工作任务中的群体动力关系,能更好地引导群体工作,达到更好地配置团队的目的。

现代企业的多数工作需要团队合作完成,如何针对合作任务,配备合适的人力资源,需要考虑任务性质、个人特点与群体组成特征等方面问题。本研究为设定恰当的人事选拔的指标与不同类型的人员之间的组合提供了一些的参考,实验结果还有待于推广验证,选拔指标与团队组合方法也有待于在现场研究中进一步具体化。

本文初稿收到日期:1999-02-10,修改稿收到日期:2000-04-07。

标签:;  ;  ;  

困境中价值取向对群体合作行为的影响_计算机模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