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村对外劳务输出现状与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黑龙江省论文,劳务输出论文,前景论文,现状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4年8月初至月底,我在黑龙江省调查研究关于农村对外劳务输出的问题,先后在牡丹江、鸡西、哈尔滨等地,同省级、市级的农村工作部门、边贸部门、国营农场管理部门有关同志进行了座谈,听取了他们的汇报,并到宁安、密山、虎林、鸡东、海林等县(市)以及宁安农场、庆丰农场、850农场、854农场和当壁镇、虎头镇、鸡西乡、海南乡及其山河村、鸡林村等农村基层单位进行采访。
劳务输出基本情况
黑龙江省劳务输出主要是对俄罗斯、对韩国两个走向。对这两个国家劳务真正输出的开始时间,都是在80年代的末期。进行的时间不长,开展的范围有限,输出的劳力不多。
1.对俄罗斯输出
黑龙江全省69个县(市)中有26个县(市)直接与俄罗斯的远东地区毗邻;山水相连,边界线长达2100多公里,双方人员交往有长久的历史,在双边关系紧张时,民间交往也没有完全隔断。在实现关系正常化后,经贸关系和人员交往有了很大发展,全省农村对外劳务输出,几年来保持着上升的势头。据省边贸局的统计,劳务输出人数:1988年有1200人,1989年达1.12万人,1990年为1.09万人,1991年为1.45万人,1992年为1.86万人,1993年为2.02万人,6年累计7.6万人(但据省农委匡算,则累计大约是20万人)。除了这些由省边贸局安排的劳务输出外,还由地(市)、县、国营农场的边贸公司直接同外方有关单位谈判安排了一些劳务输出,其输出人数累计有1.5万人左右。此外,还有少数私自、自发出去的劳动力,多半在外方有亲属关系,即与50年代反右派、60年代“文化革命”中逃往苏方定居户有亲属关系,据牡丹江国营农场管理局统计,6年间这样自发去俄定居不回的人有20人。据省农委的有关同志匡算,这样自发外出不归或定居了的累计约有400人左右,大体占合同外出人数的0.5%。
黑龙江对外劳务输出主要只是在俄罗斯远东地区,但近年也呈由远东向西梯度推进趋势,延伸到了俄的中亚、欧洲腹地,并开始在向独联体的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亚美尼亚等国打入。
2.对韩国输出
黑龙江省有朝鲜族居民44万多人,90%以上是农民。这几年随着同韩国关系的改善(建交),随着朝鲜族相互来往探亲,发展起来对韩国的劳务输出。黑龙江“省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与韩国“中小企业协同组合会”对口,安排劳务输出。此外,吉林、天津、抚顺、威海等省、市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也到黑龙江有朝鲜族居住的乡村,通过当地县(市)的民委,联系安排对韩国的劳务输出。现在,黑龙江省向韩国输出的人数,几年累计有2.5万多人。其中,牡丹江地区达8000多人(仅1993年就达3100多人,其中东宁县就有200多人),鸡西市郊区农村达2200多人。对韩国劳务输出效益好,人均年创收可达10万元人民币。松花江地区延寿县近3年内,年平均劳务输出120人,共创收1200万元人民币。鸡西市郊区农村年创收达500万美元。朝鲜族农民去韩国搞劳务的积极性很高。有少数朝鲜族集中居住民族村,20至30岁的年轻男女劳动力已基本走光。海林县全县44万人口,其中朝鲜族3.25万人(两个民族乡,38个民族村)。自1989年以来,累计劳务输出2000多人。这个县的海南朝鲜族自治乡,5个民族村,每个村都有全家去韩国搞劳务的。有的村村长、支部书记也都去了,只好再重新选村干部。山灌村,是牡丹江地区的文明村,全村230户,1000人口,已向韩国输出200多劳力,有20多户全去了,村支部书记换了三茬,前年接任的支书林炳树,去年7月又走了。这个乡的乡长金凤正说:劳务输出,在韩国一个月每个人能挣5000到1万元,所以,只要能出去,我们就大力支持他出去,这也算是千家万户奔小康的途径之一。1993年这个乡已人均1180元,预计1995年人均2000元,可提前达到小康。出去的人有没有不回的?据说一般的都是按合同期限(1年至3年)返回。在韩国还没有发生到期不回的。韩国对输入劳务管理很严。
当前,黑龙江省劳务输出总的说对俄罗斯输出比较困难,对韩国输出比较兴旺。对俄输出产生困难,直接原因是去年1月中俄两国签署了新的领事协定,整顿边贸秩序。根据新协定,只有持外交和公务护照才能免签进入俄罗斯和中国,排除了持普通护照自由往来的可能性,即取消了边贸、劳务人员持普通护照免签的制度后,黑龙江省对俄罗斯及远东地区的劳务输出急剧萎缩。据省边贸局统计,去年7月末劳务输出人数减为7454人,1993年同期为17200人,减少9746人,减少56.6%。有相当一部分季节性的,如种植业劳务合同已被迫取消。
劳务输出的特点
对俄罗斯、对韩国劳务输出,有一个基本的不同点:
对韩国劳务输出,是我国少数民族朝鲜族,对语言、文化类同的朝鲜民族国家——韩国的劳务输出。即劳务输出的基本条件是劳务人员会说朝鲜话,认识朝鲜文。这些人去韩国后,同当地劳动者一道劳动,其从事的劳务主要是海员、捕渔、建筑、服装加工,以及旅店、饭店的服务员、炊事员等。现在黑龙江尚未发现非朝鲜族去韩劳务的。
对俄劳务输出,是地域相邻、经济互补,即地缘、经济关系的劳务输出。其中主要部分的劳务输出是同边贸、技术、资金合作及商品互换、交流等结合在一起的,也就是劳务输出是随着技术、资金、商品等一同输出的。
对韩劳务输出,语言、文化因素是基础。对俄劳务输出,地缘、经济因素是基础。这是两者的不同点。
对韩劳务输出的这种特点,人们容易理解,对俄劳务输出的这种特点,则需要稍稍举些事例:
——1992年年初,我国营858农场,同俄方的列索扎克市红旗农场,合作生产蔬菜,俄方出耕地等,我方出种菜技术等,输出懂生产蔬菜(西红柿、大头菜、黄瓜、土豆)技术的劳动力40人。即劳动力输出同技术合作结合在一起。
——1992年8月,我国营850农场,同明斯克市合资建立生产筷子的工厂,对方提供厂房、燃料、原材料等,我方提供机械设备、资金、技术等,我方输出劳务人员36人。即劳务输出同资金合作等结合在一起。
——1991年底,我国营854农场,同乌苏里斯克市的乌苏里木材厂,合作在该市办一商店,俄方出店铺、流动资金等,我方提供商品、管理等,我方输出劳务人员6人。即劳务输出同商品等结合在一起。
——1991年春,牡丹江市边贸公司与俄乌苏里斯克市金刚石农工联合体合作种植250公顷土地,协议5年,俄方出土地、农机等,我方出耕种、经管技术,产品分成,我方输出劳动力32人。
——1993年初,鸡西市边贸公司与俄远东区共青团城合作建筑施工。俄方提供建筑材料等,我方提供施工技术等,我方输出劳务人员1000人。
以上这种对俄劳务输出的特点表明,中俄双方在经济上有互利、互补的基础,可以建立平等互信的合作关系。
劳务输出中的问题
1.关于对韩劳务输出方面的问题
从80年代末期,中韩之间探亲政策放宽后,我国朝鲜族农民通过探亲,自发在韩打工,如海林县1989年去韩探亲2000人滞留打工。随后,韩对探亲政策越来越严,如限制55岁亲属入境,有的需经法务部门批准等,探亲打工受到严格限制,越来越少。1990年8月,韩国开始疏通劳务输入渠道,指令其“中小企业协同组合会”同我国有关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签订劳务合同,劳务输出韩国正式展开。几年来,其开展情况基本正常,发展很快。但去韩劳务人员没有劳动保障制度,多是重体力劳动,人身安全没有保障,已发生若干起死亡事故,有的常受打骂虐待,有跳江、跳海自杀的,有的甚至强迫女性劳动人员去当妓女,也有的劳务人员不执行合同,私自潜走,另谋职业。这些情况表明,现在在韩劳务人员,没有组织,没有管理,这是需要研究解决的一个问题。
尽管在韩劳务是笨重的苦力活,但工资高(平均年收入8万元人民币左右),有吸引力,是热门,因此,有的朝鲜族集中居住村,已经出现人走的多、成片撂荒耕地情况。据鸡东县鸡林村村长金学哲介绍:这个村400户,750个劳动力,年年有一半劳动力外出,已有60公顷地撂荒(占全村耕地的7.5%)。他们准备把无力耕种的地承包给邻村。
去韩劳务人员,文化素质不高,限制了在韩劳务的范围。鸡东县鸡林乡,由去韩劳务回乡农民金厚洙、朴相哲、朴哲权等集资22万元办了朝鲜族文化培训中心,1993年7月开学,设有日语、英语、经济、微机等班级,聘请黑龙江大学等学校已离退休的教授、讲师、翻译、教师等10人,招收在乡高初中毕业生和同等学历者300多人进修。现在日语速成班的52名学生已毕业(其中48名已被上海、深圳、广东、大连、威海、哈尔滨、昆山、青岛、北京等地的三资企业聘去当了翻译)。这是有效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种根本办法。
2.关于对俄劳务输出方面的问题
①劳务输出同边贸紧密相连,受边贸乍寒乍冷的影响太大。前几年同俄“边贸热”骤起,劳务输出也一哄而起。去年年初边贸骤然降温,边境管紧,对我劳务输出利益损失颇大。据估算,大约60%的劳务收益没有回来。有些是规定俄方以实物(包括木材、化肥、钢材、轿车、卡车、联合收割机、电站设备等)支付我方劳务收益,但俄政府突然规定一些物质为战略物质,限制或禁止出关,使得我劳务所得物质积压在俄边境运不回国,以至被盗受损,有的损耗怠尽。如密山县农委组织的边贸劳务公司,从1989年输出劳务30多人搞建筑、180多人搞木材加工,1990年输出40多人种西瓜,搞木材加工扩大到250人,1991年保持了1990年劳务输出水平,1992年输出劳务200多人种蔬菜,1993年输出劳务45人种黄豆,1994年劳务输出90人种蔬菜和木材加工(做沙发)。几年的劳务收益支付的实物达100万元人民币,其中有150吨黄豆,装车运回时,不批准出关,被滞留俄方关口一年多。另外原劳务合同单位——图里罗格国营农场等四单位,从1992年起拖欠劳务收益不支付,现在这些农场解体,负责人找不着了,去要债时白花了很多路费。现在这个公司已亏损30万元人民币,其中欠银行贷款23万元,欠劳务人员工资7万元。这个公司经理赵成顺(县农委办公室主任)见我时,愁眉不展,表示公司准备关门。
②俄经济危机,通货膨胀,卢布贬值,给我方对俄经贸关系、劳务输出造成了严重损失。特别是俄政局动荡,各派政治势力在与我经济合作关系上,以及远东地区与我边贸、劳务关系上意见分歧。尽管去年来,俄开始稍稍调整其对外政策,过去只侧重西方,现在也开始注意东方。但是,当去年上半年,其总理切尔诺梅尔金和国家杜马主席雷布金先后访华,表示友好和经济合作愿望后,立即在莫斯科上层引起争论。去年上半年,俄远东军事当局还公开反对俄外交部于1991年5月16日签订的苏中边界协定第八条载明的远东边界河流通航的航行规定。俄外交部当即公开表态,反对军方的这种态度。俄国家杜马专门举行了中俄边境关系问题听证会。俄副总理沙赫赖(“俄罗斯统一和谐党”主席,后辞职)5月中旬宣传“中俄关系危机论”,说中国人在中俄边境“非法买卖”,“非法移民”,中国人在俄的人数“达上百万人之多”,中国人“企图以人海战术,争夺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的主权”。6月9日,俄总统安全顾问巴图林在《消息报》发表谈话,说俄“成了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间谍的试验场’,俄罗斯当局对此深感不安”。7月25日俄国防情报局代表在议会的一次秘密会议上说,中国移民“不久便会在远东地区人口中占较大比例”,俄面临“丧失远东地区”的真正危险。9月初江泽民总书记访俄后,俄总理切尔诺梅尔金于9月8日发布了“有关采取措施制止和减少无控制的移民活动”的第1021号命令,要求俄联邦移民局、外交部、内政部、联邦反间谍局、边防军总司令部、司法部、劳动部等10个部在两个月内提出解决非法移民办法和防止措施。近几年来,俄各种报刊几乎都刊登了关于“中国人大量涌入俄境”,对俄“经济渗透”,在俄“收购财产和战略原料”,在与中国接壤的各州“建立中国城”,呼吁“给同中国的边界上锁”。俄中央严格控制边贸劳务关系是一种心虚的表现,夸大歪曲了事实。实际上俄与我接壤的远东地区的地方当局,有与我开展边贸的较强愿望。如俄远东边境阿穆尔州与中国边界线长达1200公里,其首府与中国开展边贸劳务活跃,受益很大,但去年以来由于中俄双方都实行了新的签证制度和俄提高关税税率,该州蒙受了很大经济损失。因此,该州州长趁叶利钦去年6月14日到该州首府视察时,当面劝说叶利钦放宽政策,强烈要求继续扩大对中国的边贸劳务关系。再如俄太平洋舰队司令,在去年上半年派人同我牡丹江地区的东宁边贸公司联系,要求我劳务输出,在俄罗斯种烟草、建烟厂,生产低档的雪茄,代替俄海军现在在远东从欧洲进口这种雪茄烟的需要,但因近来俄中央的严格控制政策没有搞成。去年俄卡缅雷博洛夫州行政长官和州工农委主席五次同密山县边贸公司联系,要求劳务人员去种蔬菜,但因控制护照没有去成。总之俄边境地区同我进行边贸劳务关系,使他们“从中国得到了多年来未能从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充分得到的东西”,“中央的限制实际上等于削弱俄罗斯远东地区,这最终只会导致分离主义情绪得到加强”(俄《独立报》1994年6月3日刊登俄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俄罗斯——中国”中心副主任沃斯克列先斯基的文章)。这表明,俄中央边贸政策与西伯利亚、远东地区“主权化”矛盾交织在一起,问题复杂。
③劳务人员语言不通,而又缺乏翻译,加上边贸劳务公司没有经验,从开始订合同到实践合同,纰漏很多,纠纷不断。因此,我方劳务人员被打、被抢、被赶,甚至被杀事件时有发生。这除了与俄方社会治安不好、官警腐败有关外,与我方劳务人员素质差也有关。劳务人员缺乏培训,不少劳务团队是乌合之众,在俄期间常发生违反俄户籍制度、不遵守公共卫生、交通秩序,以至肇事、打架、嫖娼等事件,并激起俄方居民群起而攻之,造成被动局面。
前景展望
对俄劳务输出不决定于我方的诚意与积极性,而决定于对方的对外政策,决定于它的经济需求、政治形势以及支付能力,决定于远东资源的最终开发。鉴于俄国内仍处于政治、经济危机状态,与我发展边贸劳务关系,仍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尽管发展这种关系是互利互补的,潜力很大,然而,近一两年内,可能不会有大的进展。但是,俄与我接壤的地方当局及其各种有关企业,基于自身经济的需要,人民生活的需要,将利用现在已有的联系渠道尽量与我开展互利合作的边贸劳务关系,维系现有的低水平交往。当然,从远期讲,劳务输出是大有前途的。俄远东地区资源丰富,劳务缺少,从欧洲部分移民来远东不易,21世纪俄中美日联手开发环太平洋经济圈、开发远东地区的前景是存在的(即俄方资源、中方劳力、美日资金技术结合)。
对韩国的劳务输出,虽只局限于全省朝鲜族居民中,但开展得比较正常、有序,劳动力后备数量与劳务输出数量基本平衡,今后将保持稳定发展水平,不会有大的风险或风波。
黑龙江省农委、省边贸局等有关部门反映,全省各地对俄、对韩开展劳务输出有较高积极性,目前正在总结经验教训,研究下一步正常开展这一工作的对策。据省农委副主任于宗义同志分析:全省2000万农业人口,人均耕地6.7亩,省新定发展战略重点之一是:开垦全省2000万亩荒地,发展农业。尽管如此,农村劳动力在农业机械化程度迅速提高的条件下,农民隐性失业问题,仍在全省普遍存在。搞好农村劳务输出,对黑龙江省农村发展来说,极为重要。据牡丹江国营农场管理局局长反映,这个管理局共14个国营农场,耕地437万亩,农场人口20万人,其中职工10万人,各农场总面积3000万亩,如有投资,把农场耕地面积增加1倍,现有农场劳动力绰绰有余。我到过的宁安、庆丰、854、850等国营农场所看到的情况的确如此。
黑龙江省有关部门总的来说是重视对劳务输出工作的领导的,并且正在纠正这一工作中的不正常现象,使之逐步走上规范化。如省边贸局几年来制定了管理劳务输出的若干文件。有1989年5月《关于加强对苏工程承包管理的通知》、1993年7月《关于黑龙江省赴独联体等国劳务人员守则》,以及《劳务人员培训教育暂行规定》、《劳务人员安全工作管理暂行制度》、1993年8月关于《黑龙江省赴周边国家劳务人员出国审批程序》等。如果说开始一段,劳务输出工作存在某些消极、混乱现象,那么,现在这种现象正在克服。去年以来,劳务输出工作管理已基本走上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