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印度新科技政策的解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印度论文,新科技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3年1月3日,印度总理瓦杰帕伊在印度“硅谷”班加罗尔公布了新的《科学技术政策》,新政策配合印度“十五”计划的实施,提出了十五个目标、十几项战略和行动措施,特别强调科技在印度发展成为发达国家进程中所能发挥的关键作用。这是自印度独立以来,印度政府继1958年的《科学政策决议》、1983年的《技术政策声明》后,发表的第三个重要科技政策文件。印度科技新政策继往开来,锐意创新,呈现出了以下一些值得我们关注的新特点和新动向。
一、高度重视继承和发扬本国的传统科技
印度政府重视印度作为一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所具有的科学传统及其现实意义。2003年的《科学技术政策》强调,印度是重要的科学基础发展的发祥地,这些发展包括数学、天文学、建筑学、化学、冶金学、医学、自然科学和其他领域的许多伟大科学发现和技术成就。科技是印度文明和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全部潜力来保护、评价、更新印度悠久的文明历程所产生的广泛知识。而且,为了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要充分发展和利用这些知识,并制定和实施知识产权制度,以特别地保护传统知识所产生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成果。例如,印度拥有土地、水和生物多样性等自然资源方面的传统知识的丰富遗产,要加强和扩大整理、保护、评价、学习这种遗产的创新体系,并发展那些能给印度的国内资源带来附加值的技术。
在强调尊重传统科学知识的同时,印度政府还提出要加强传统产业,通过有效地应用科技来提高其竞争力。文件指出,传统产业特别重要,因为它以较低的人均投资提供工作岗位,能源投入少,又具有独特的文明传统和文化。
二、大幅增加科技投入
1990年以来,印度全国研究开发支出增加了3倍,按时价计算,1990年为397.4亿卢比,2000年为1766.02亿卢比。但是,研究开发支出占GNP的比例基本上没有变化,1990年为0.85%,2000年为0.86%。2003年《科学技术政策》提出,到印度第十个五年计划结束时(2007财政年度),科技投入至少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比现在的0.86%高2倍多。
除了加大政府的科技投入外,2003年《科学技术政策》还提出将发展灵活的机制,以财政和其他措施支持产业界从自身利益出发,增加研究开发投资,以形成有效的全球竞争力。
三、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突出制度创新
印度2003年的《科学技术政策》突出体现了印度政府在其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在制度改革方面的创新和魄力。总结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四点:
1.推动政府科技管理体制创新
该文件提出,要由科学家和技术专家来运作印度中央政府各个以科学为基础的部;中央政府各部所有主要的社会经济部局都要有高级科学顾问机构;中央政府永远保留一个由工业界领导人、知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各科学部的代表组成的最高科技顾问机构;建立一种机制对各级科技体系的学术和管理结构及程序进行持续的评审,以确保改革取得成效。
为了使科技管理体制创新取得突破,国家管理体制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为此,该文件还提出,要建立适宜的机制使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参与国家管理和公共政策的制定;社会经济部门的计划与研究开发活动要进一步实现一体化,政府的每一个社会经济部门要将其总经费的一部分用于相关的科技计划和活动,同时鼓励和帮助各个邦将科技用于发展的目的,并帮助各邦建立与国家科技机构的联系。
2.推动研究开发体制创新
该文件提出,要促进与经济和社会有重大关系领域的研究和技术创新,要将农业(尤其是水土保持、人畜营养、渔业)、水利、卫生教育、工业、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通信和运输等领域置于最优先的地位。同时,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材料科学和技术等起杠杆作用的关键技术也将享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为此,文件提出,要赋予各个科技部门、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充分的自主权,消除官僚主义,同时简化行政审批手续以提高科研项目的运作效率。为了实现产业与科学研究的协调效应,该文件还特别提出要促进技术的开发、转移和扩散,使技术成长惠及大多数人,使全国每一个公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因此,将成立自治性的技术转移组织作为大学和国家实验室的辅助组织,由它们促进知识向产业的转移;进一步鼓励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将他们创造的知识向产业转移,并使他们成为接受经济回报的一方;鼓励产业界从经济上利用或支持教育和研究机构。
3.推动科技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创新
印度的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绝对数量很大,但在质量方面不适应需要。因此,该文件提出,要启动新的创新计划来吸引和培养年轻的研究人才,学术、产业、政府和其他部门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同时鼓励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在产业、学术机构和研究实验室之间流动以提高科技的质量和生产率。与科技相关的政府部局要从其预算中提取一定的比例来资助学术和研究机构,使研究人员可以改变研究领域和开拓跨学科领域。此外,还要加强再培训,奠定熟练人力资源的基础;提高妇女参加科技活动的权利,向她们提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机会;建立新的机制促进有印度血统的科技精英归国,为印度科技发展做出贡献;启动创新性计划,使高等院校教师掌握当代研究方法和了解新兴科学领域。
4.推动支撑研究开发工作相关部门的体制创新
印度要创造一个全面的国家创新体系,这个体系不仅包括科学和技术方面,还包括法律、金融及其他相关方面。印度政府认为,要使创新结出果实,就必须改变社会和经济运行的方式。该文件提出:一要推动财政支持体制创新,发展一系列税收、非税收财政手段支持科技创新工作,刺激研究开发活动,尤其是产业界的研究开发活动。在制定战略计划时,要听取经济学家、金融专家在相关财经政策方面的意见;二要推动基础研究资助机制的改革和创新,特别是要简化行政和财务手续,使全国各个不同机构的研究计划能够有效运作;三要大力推行有效、机敏和透明的监督评议机制,并保证科学界能够参与和负责这些机制,使之得以顺利实施;四要高度重视知识产权的创造与管理,建立知识产权制度,促使印度的研究开发计划产生更多的知识财产,并使之得到妥善的保护和迅速实现商业化。
四、高度重视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突出国家利益和本国优势
印度政府认为,通过国际合作,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可以产生巨大的利益,通过物质和智力资源共享,共同的目标可以有效地实现。为此,2003年的《科学技术政策》提出要加强两方面的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1.印度政府将促进印度学术机构和实验室参与直接惠及印度科学发展和安全目标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也包括作为平等伙伴参加的大科学项目
在这方面,印度特别重视与美国和俄罗斯的科技交流与合作。2002年印美科技交流与合作已经异常升温。2002年2月,印美双方同意加强在高技术领域,包括燃料电池、氢能系统、气候变化模型和传染病等方面的合作;同年6月,双方同意加强包括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疫苗、新药开发和农业生物技术在内的生物技术合作;11月,双方就高技术贸易领域的合作达成共识,两国政府决定成立印美高技术合作小组,以处理双边贸易中不断增加的军民两用产品和技术问题。
俄罗斯一直是印度对外科技合作中规模和经费投入最大的合作伙伴。据印度科技部的统计,截至2002年底,印俄两国已完成近200个合作项目,并有140个正在进行的合作项目和80个新的项目建议,并且双方还将科技合作扩展到传统领域之外的空间、海洋、生物技术等领域。
2.印度政府还特别强调要发展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的合作
值得重视的是,在与发展中国家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中,印度注重其本国具有相对优势的科技领域的合作,并强调技术转让的重要性,以便在合作中为印度的技术寻找市场。2002年,印度先后与巴西和印度尼西亚加强了在卫星制造、遥感技术和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合作,力求发挥其在空间领域的相对技术优势。同年,印度还分别与伊朗、阿根廷和苏丹签署或续签了科技合作协议,在这些协议中,要么强调遗传学研究和制药技术领域的合作,要么提出转让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掌上电脑等项目。
近年来,印度从其积极推行大国外交的国际战略出发,还极为重视与中国发展包括科技合作在内的双边合作关系。印度对中国的经济和科技实力有相当的认识,因此,其对华科技合作具有与一般发展中国家进行科技交流合作不同的两个特点:一是重视加强与中国在新兴高科技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例如,今年6月份瓦杰帕依总理访华期间与中国政府签署的三个双边科技合作文件中,有两个是海洋和能源等新兴科技领域方面的;二是重视与中国优势互补,化竞争为合作。例如印度的计算机软件产业具有巨大的比较优势,同时中国的硬件产业相当发达,印度对两国在信息技术领域的互利合作非常感兴趣。另外,印度在农业技术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势,希望加强与中国在该领域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