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连续体”模式在高中历史课堂的应用论文_叶多勇

“问题连续体”模式在高中历史课堂的应用论文_叶多勇

(四川省达州市第一中学,635000)

摘要:在问题连续体的模式中,层层递进的问题成为教学的核心,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寻找答案与提升能力和素养的过程,这样的教学方法在历史课堂上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本文主要概述了问题连续体模式的内容,从多个维度分析了其在历史教学环节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问题连续体;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应用

引言:

问题连续体的教学策略,通过设计系统性的问题,强化问题之间的连续性,让学生随着对问题的处理过程逐渐深入地理解历史知识,再配合积极的课堂互动模式,并且平衡好课堂中的合作探究和独立思考,实现问题教学的最佳效果。

一、“问题连续体”模式

这是非常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主要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重点是采取精心设计的问题体系来扩展学生的潜能,在这样的教学环节中,问题成为授课的中心,以此开展高效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过程,借助于问题处理的方法与过程来获得答案、提升多元化的素养与技能。依据问题的性质来区分,可以将授课环节的问题设计划分为五类:

一是源于实际知识的问题,必须依赖于学生对事实的掌握来解决,属于性质单一的问题,二是以事实为基础,但是想要解决问题,学生必须经过适当地推理或者思考过程,属于再现性的问题。三是具有引导性的问题,主要是为了发现和了解知识的规律,将认知从个别的事实扩展至某一类现象,进而完成对原理或者规律的把握。四是让学生积极参与的问题,也就是借助所学在合作中分析和解决问题,五是指开放式的问题,主要是为了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也经由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来扩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发挥问题教学的多元化价值。

二、在高中历史中的应用策略

(一)问题设计

这是实践问题连续体的关键环节,关于问题的设计要从学情出发,再结合五类问题的性质,保障问题链之间的连续性,融合高效的互动模式,以连续性的问题为核心,在循序渐进中实现授课目标。总体来说,问题设计需要遵守下述的要点:

第一是以学生为本,教师要掌握真实的学情,除了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之外,也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状况,以及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预习程度和兴趣倾向,这是确保问题有效性的前提条件。

第二是要保障问题设计的连续性,也就是问题设计要有系统性,能够与问题连续体的内容相互契合,这是发挥问题教学价值的关键所在,部分教师所设计的问题缺乏衔接性,导致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的思维混乱,无法体验到深入思考的过程[1]。

第三是在问题教学中必须平衡好合作探究与独立思考的关系,部分教师无法深刻理解问题连续体的精髓,会设计非常繁复的历史问题,只是照搬了问题教学的形式,无效的问题过多,而且问题设计不合理,没能包容学生的独立思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问题分析与解决

第一是关于事实层面的问题,该类问题的答案在教材中非常明显,但是由于事实层面的知识是后续教学的基础,为了强化学生的记忆,部分优秀的教师往往会采取快速问答的方式或者小组竞赛的模式来加以解决。

第二是关于历史概念的问题,比如郡县制、王道、商品经济等历史概念,必须经由思考过程才能解决,对于该类问题就可以在小组合作中加以解决,将学生组成不同的“智囊团”,然后由各个小组来讲解关键的历史概念,并且配合课后的对应练习,完成对于历史概念问题的掌握过程。

第三是关于概括性的历史问题,这类问题的深度和难度有所提升,需要在小组探究中解决,比如关于西方世界在二战后的变化问题,就需要依赖于合作探究来解决,在小组探究中教师要发挥好引导作用,让学生从多个维度深入思考,比如文化经济以及政治方面的变化。

第四是关于理论层面的历史问题,该类问题的内容很广泛,关系到历史事件的本质,比如关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分析,通过该类问题的处理能够将学生的思维从现象层面上升至理论的高度,强化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认知深度。该问题解决仍旧要以合作探究为基础,然后再由代表进行综合陈述。

第五是开放性的历史问题,这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一类问题,也是强化知识应用的过程,并无单一的答案,但是需要学生清晰地陈述原因,这类问题往往以提问的方式来解决,经常涉及的内容就是某个历史教训对于当前时代的指导价值,除了思维考察之外,也强化学生健康的价值观[2]。

(三)问题总结

这是问题连续体教学中的重点环节,也是生成教学成果的关键所在,在问题总结方面需要关注下述内容:

第一是重视问题总结的过程,对于理论性和概念性的问题都需要小组合作来解决,所以当小组代表完成陈述后,教师不要急于总结答案,而是要鼓励学生进行补充,在课堂互动的模式中完成问题教学的总结环节。

第二是重视总结过程中的教学评价,这也是激励学生积极性的关键手段,教师要形成正向客观的评价思维,同时评价学生的成果和不足,给予学生更多的正向支持。而且也要将学生视为重要的评价主体,在实践问题连续体模式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课堂的互动,另外就是关于评价对象的确定,要同等重视对过程与结果的评价,包括学生探究的答案、参与度和态度等。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问题连续体非常契合学生的思维过程,能够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探究历史问题,逐渐从对历史事实的表层认知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并且能够打开思维来独立思考开放式的历史问题,也就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下,逐渐深入探究历史知识,将历史教学上升到价值观的高度,开发历史教学的多元化价值,实现对于学生技能和素质的培养过程。

参考文献

[1]沈素英.“问题连续体”与专题史教学:以“儒家思想的演变”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16(z1):3-6.

[2]黄楚玲.“问题连续体”模式在高中历史课堂的应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0(4):139-142.

论文作者:叶多勇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1月5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6

标签:;  ;  ;  ;  ;  ;  ;  ;  

“问题连续体”模式在高中历史课堂的应用论文_叶多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