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造性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造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B02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0209(2005)02-0102-06
在我国,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经过上世纪80年代的高峰期之后,至今一直处于低迷状况,哲学工作者更多地关注价值哲学、文化哲学、历史哲学、社会哲学、实践哲学、生存哲学、技术哲学和生态哲学等,而认识论多少受到一些冷遇,认为认识论的重要问题已研究得差不多了,现在没有更新的问题可研究了。我们承认,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中国哲学研究的重心已经从认识论转移到其他领域,但这并不表明认识论研究就不重要了,更不能说认识论就没有新问题可研究了。我们且不说哲学的一切问题都包含着认识论问题或者说哲学的一切问题都以认识论问题为基础,只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了许多新问题需要我们去实践和认识。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中期,认识论成为中国哲学研究的重心是得益于以思想解放为先导的改革开放,那么,迈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进入关键时期,这必将会遇到许多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这些都需要我们去进行新的实践和认识。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1](P199)可以说,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和平、发展与创新的时代,要发展就必须革除那些束缚社会发展的落后观念和体制,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引进创新机制,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而创新则更具有根本的意义,因为和平与发展都需要创新来保证和完成。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实际上是一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观念创新”等综合创新的伟大实践,创新是动力和活力,而改革是途径和手段,其目的是构建和谐社会。
因此,在当今历史条件下,创新问题异常突出,创新和创造在本质上是同义的,只不过创新主要强调的是新结果,而创造主要强调的是新结果产生的过程。因此,研究创造性认识或认识的创造性,既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发展的要求。
一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深刻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能动的反映过程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它既强调了认识内容对客观世界的依赖性,也强调了主体在反映过程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往,我们对认识的能动性研究得较多,而对认识的创造性有所忽视,这种对认识能动性的研究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只有把创造性纳入到能动的反映过程中,才能真正揭示认识的能动本质;只有真正揭示认识的能动本质,才能真正揭示认识的反映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就是作为主体的人对外界客体的能动反映,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P89)列宁的这一经典定义既揭示了物质的哲学涵义,又揭示了认识的哲学涵义,而哲学涵义的物质和认识又是紧密相联的,只有从人类认识的角度才能揭示出物质的本质,同样,只有从客观物质的角度也才能揭示出认识的本质,因为,离开了客观事物,认识就失去了客观对象和客观内容。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从人与对象、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入手揭示认识的本质,而“反映”正能体现人与外部世界的这种关系,从而反映就是认识的本质。
对于反映,我们不能只从词义上来简单地理解,而应从哲学的深刻涵义上来理解它,如果就词义本身来说,反映就是机械式的对客观事物进行复写和摄影,从而重现客观事物。这就是机械唯物主义所持的观点。哲学涵义的反映就是客观事物由实在形态转变为观念形态的过程,这一过程决不是简单的机械运动,而是一个非常深刻和复杂的社会过程,其中主体的认知结构、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等参与其中,从而,反映就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认识实质上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一方面客体作用于主体,在这一作用过程中,客体的结构、属性和功能转化为观念的形态过渡到主体中;另一方面,主体作用于客体,在这一作用过程中,主体的特性和本质引导、帮助和强化着客体向观念形态的转化,并得到了自身的提高。
正由于有主体的认知结构、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参与,认识的反映过程就内含着选择性因素,这就是说,主体并不是无条件、无取舍地反映一切进入他视野中的客观对象,而是选择那些同自己的本质和特性相符合,并符合自己的目的和价值目标的客观事物进行反映。认识的选择性表明了认识的能动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认识的选择性有利于主体集中精力和创造条件去反映,从而能加速认识的进程和认识成果的获得。
主体的认知结构、情感、意志和价值观参与在认识中,不仅使认识内含着选择性因素,而且也使认识内含着建构性因素。主体的认知结构等参与在认识中,并以此作为参照系和标准去组合、组建认识内容,从而使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在认识的初级阶段即感性认识就存在着认识的建构因素,感觉、知觉和表象的依次递进和上升就是主体对感性认识内容的不断建构过程;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更存在着认识的建构因素,理性思维对感性材料的加工整理,实质上就是理性思维对感性材料的建构,理性认识的递进和上升过程也是理性思维对其建构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主体在认识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在观念中创造客观世界中本身不存在的东西,这更是一个理性思维的整合和建构过程。
在这里,应区分认识建构的两种情况:即重复性认识或常识性认识的建构和创造性认识的建构。常识性认识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对周围熟知客体的重复性反映,这种反映也是一个建构过程,即主体凭借其认知结构对反映内容进行了一定的过滤、整理和理解。但在日常性认识中,主体的认知结构只是表层地去同化熟知客体的信息,并不需要调整、顺应和提高主体的认知结构,因为主体的认知结构足以能吸纳、同化熟知客体的信息。更为根本的是,日常性认识只能丰富个体的经验和精神生活,而不能扩宽人类认识的新领域和增进人类认识的新内容。创造性认识则不同,它是以人类的未知客体为反映对象的,它的建构比日常性认识的建构更为复杂,因为创造性认识不能简单地运用主体的原有认知结构去同化未知客体,这主要在于主体原有的认知结构落后或不适应于新的未知客体,这就需要对主体的原有认知结构进行调整、顺应和提高,以便适应未知客体,从而有效地去反映它。另外,创造性认识的建构还可以是主体依据一定的客观规律和客体原型,在观念形态上塑造、构想出客观世界中原本就不存在的新形象、新观念和新模型。创造性认识不仅能丰富主体的经验和知识,而且能扩宽人类认识的新领域和增进人类认识的新内容。
认识建构的这两种情况说明了反映包括两个不同领域或两个不同层面,即日常性反映和创造性反映。反映是一切认识的本质,日常性认识是反映,创造性认识也是反映。反映包含着创造性认识,创造性认识是反映整体的一部分,但创造性认识又不周延地等同于反映,如果用两个圆来图示反映和创造性认识的关系,那么,反映是个大圆,创造性认识则是反映这个大圆中的小圆。更为重要的是,创造性认识除了和日常性认识有着共同的反映本质外,还有着自身特殊的本质内涵。
二
从认识反映论的角度说,创造性认识是指探索和开创人类的未知领域,首次揭示客观规律和构想实践观念,并能获取创造性认识成果的特殊反映活动。[3][P11]
从认识对象看,创造性认识是以新的认识问题或认识矛盾为对象的,新认识问题是在创新实践基础上出现的,新认识问题就是已有的理论解释不了现实情况或对现实情况束手无策时才产生的。所以说,新认识问题既是一种客观的矛盾存在,它又必须和人的主观认识相接触、相碰撞,和人没有联系的自在客观矛盾还不算是新认识问题,只有这种客观矛盾被人捕捉但又未解决时,才算是新认识问题。新认识问题在本质上是未知的,但又不完全属于未知客体的范畴,因为未知客体是人类认识还根本没有涉足过的未知世界,它本身并不存在新和旧的属性,新认识问题的新只能相对人的认识而言的,只有人的认识所涉足但又不能作出解释的客观对象,才算是新认识问题。新认识问题属于待知客体,待知客体是由未知客体转化而来的,刚被人类纳入其实践和认识领域的,正准备进行实践和认识的新客体。主体对待知客体进行正式认识时,待知客体就转化为在知客体了,在知客体由待知客体转化而来,是正在被主体认识的客体,它处在认识和实践的进行态。创造性认识就是不断促使未知世界(客体)向已知世界(客体)的转化过程,但这一转化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经过许多中间环节的曲折过程,其中待知客体和在知客体是必经的两个环节。未知客体经过待知客体和在知客体而转化为已知客体,表明人类拓展了新的认识对象,增加了新的认识成果。
从认识主体看,只有具有创造力的人即创新主体才能从事创造性认识活动,同普通人相比,创新主体对人类社会的贡献要大得多,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也要大得多,他们的创新活动对人类社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他们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前列,引领着人类科学技术和人文思想的最新发展,代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方向,是人类历史舞台上的主角。创新主体也是普通的、是有限的生命存在,但他们的丰富和深刻的特质即创造性素质又使他们同普通人区分开来,使他们超越了个体的有限存在而趋向于类的无限。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和艺术家的杰出作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长远的和深刻的,科学家、艺术家的本质特质和人格力量并不因他们个体生命的死亡而消亡,而是随他们的创造发明成果和艺术作品对后世的影响而得到延续。因此,具有高级创造力的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内在特质决不随他们个体生命的死亡而完结,而是汇入到了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并获得了永恒和无限的属性。
创新主体的特质既然能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存在而趋于无限,那么,创新主体和普通人相比,就更多地具有人类的特性即类特性,创新主体不仅以量的方式组合在人类之中而获得类的特性,而且更主要的是以质和社会性的方式整合在人类之中而获得类的特性。
从认识过程看,创造性认识是探索人类未知领域的特殊认识活动。
创造性认识的探索性是指揭示人类的未知领域(包括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本质和规律,创造性认识的客体一般是前人没有认识过的,是未知客体,这未知客体或者是早以存在了,只不过是还未被人类所认识,或者是在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最新出现的。创造性认识正是要探索人类未知客体的奥秘,揭示人类未知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如果认识客体早已被人类所认识,主体还去反映这一客体,那么主体的认识活动决不是创造性的,而是一种无多大意义的重复认识活动。一部人类认识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探索和揭开未知世界(包括自然、社会和思维)奥秘的历史,人类的认识过程就是不断地使客观世界由未知到已知,由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的不断转化的创造性过程。
认识的探索总是朝两个方向进行的:一是在广度上探索和开创客观世界的新领域。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开创新领域,不断获取新认识成果的过程,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还没有被认识的未知事物,并且,随着人类实践和认识的不断拓展,客观世界的未知之物正不断向已知之物转化。人类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发展史就证明了这一点,人类早期所认识的对象仅仅是其活动的狭小范围,后来实践和认识范围越来越扩大,到现在,人类认识不仅达到了地球的极地和大洋的深处,而且达到了远离地球的星系,对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和总星系等都有了一定认识。“勇气号”火星车已成功登陆火星,并传回探测火星的照片,而且在不久的将来人类以月球为基地,将宇航员送上火星。二是在深度上探索客观世界的新结构和新层次。人类实践和认识在横向上的扩大和纵向上的深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是同时进行的。人类最初认识分子和原子是物质结构的两个不同层次,后来又认识到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再后来认识到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20世纪30年代以来,科学家们又陆续发现一系列新的粒子和共振态离子等,在此基础上,又发现基本粒子是由强子组成的,强子又由层子和反层子组成。对生命的认识已深入到了生物大分子和基因序列的层次。
创造性认识的探索性也指发明创造新技术和新材料,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发明新技术和新材料的过程。从远古的石器工具、近古的畜力工具,到近代的机械制造和蒸汽动力,再到现代的电力和以钢铁为新材料的现代制造业,当代的新技术、新工艺及新材料更是层出不穷,如超导技术与超导材料、航天技术与航天材料、激光技术与激光、纳米技术与纳米、转基因技术与转基因产品等等,都是人类发明和创造出来的。
创造性认识是一个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开创的过程。要探索肯定有困难,若没有困难就不需要探索。创造性认识就是要解决新的认识问题,探索客观事物的新本质和新规律,在这一认识的探索过程中,困难是在所难免的,这些困难有的来自客体,有的来自主体或工具,有的则来自社会环境。有困难就要攻克它,攻克困难并不一定都是得心应手的,有时会遇到暂时攻克不了的困难而导致认识的挫折甚至失败。即使攻克了已有的困难,又会出现新困难,又会出现认识的挫折或失败。认识的探索过程就是攻克一个又一个困难,经过无数次认识的挫折和失败,有时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甚至付出生命代价,才能获取创造性认识成果,才能达到胜利的顶点。所以,创造性认识过程是一个攻克无数困难,经受许多挫折和失败的艰苦卓绝的过程。
三
从认识特征看,创造性认识的本质特征就是其创造性,即创造性认识是探索人类未知领域和能获取创造性认识成果的特殊认识活动。创造性包含着能动性,并从能动性升华而来,是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态,也即是新颖性和独创性。能动性是人的认识的最一般的和普通的特性,即是说凡是人的认识就都具有能动性,但能动性又不能概括创造性认识的所有特性,尤其是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创造性。广义地说,能动性是创造性的一部分,是创造性的初级形式,创造性则是能动性的最高表现。但狭义地说,能动性只是创造性的基础和前提,创造性是能动性的升华。在创造性认识中,能动性是创造性的基础或最初表现形式,新颖性则是比能动性进一步和高一级的创造性的特征,是创造性的中级形式。在认识对象的未知度和难度上,新颖性要高于能动性;在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上,新颖性要大于能动性,在认识内容上,新颖性不再停留和局限在认识的意识性和自觉性等能动性上,而上升为对认识的新贡献和创新上。在创造性认识中,独创性是比新颖性具有更高程度的创造性,即它的创造程度既要高于能动性,又要高于新颖性。在认识对象的未知度和难度上,独创性要高于新颖性;在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上,独创性要大于新颖性;在认识内容的创新性上,独创性要多于和高于新颖性。因此,独创性是创造性的高级表现形式。
除了其创造性外,创造性认识还具有竞争性,认识竞争是指不同主体在同一实践和认识领域内为了拥有发现权、发明权和创造权而展开的相互角逐和拼搏的认识局面或态势。认识的竞争本质上是主体认识能力尤其是创造力的竞争,认识能力强尤其是创造力强的主体不仅先于他人发现新的认识客体,确立和研究新的课题,而且在整个认识过程中都要领先于他人。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某一主体要想独占某一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研究领域是不可能的,其他主体也会纷纷研究这一领域,从而就出现了众多主体在同时期内研究同样领域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主体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这不仅关系到主体的声誉,更关系到主体的利益,从而就导致了认识的竞争。认识竞争表现在认识发展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上,最终表现在认识成果的获取上。衡量认识竞争成败的标志是看谁最先获取认识成果及认识成果的价值,不管主体的创造力有多强、认识工具多先进、认识水平多高、认识进程多快、认识效率多高,但最终要落实在认识成果上。一般来说,创造力强的主体,会先于他人获取认识成果,并且这认识成果具有一定的或重大的价值。但这不是绝对的,在认识过程中,也有功败垂成的情况,这就是在认识进程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但到了即将获取认识成果的关键时候,由于主体的失误或是偶然事件,没有获取应该获取的认识成果,最后导致认识的失败。所以,在认识的竞争中,认识的最后一个环节显得尤其重要,一定不能有失误的出现,要严防偶然事件的发生,想方设法,集中一切力量顺利地获取认识成果。先于他人获取认识成果这才标志着认识竞争的最后胜利。
从思维方法看,创造性认识是一种探索和开创的认识活动,那么,创造性认识的思维方法也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它不同于一般的、常规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法。一般说来,顺向思维、异向思维、反向思维、中介思维、综合思维等理性思维和直觉思维、想象思维、潜意识思维等非理性思维更具有创造性意义[4]。
顺向思维是指从已有成果或原有事物出发,进一步运用、完善和深化对已有成果或原有事物认识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异向思维是指在创造性认识中,从人类已有成果或原有事物出发,并以人类已有成果或原有事物为参考系,从各个不同角度和不同的方面创造发明出与已有成果或原有事物相异的新事物的思维过程;反向思维是指从已有成果或原有事物的对立面去思考问题和寻找解决的答案,从而创造发明出与已有成果或原有事物在方位、性质和功能上相反、相对的新事物的思维过程;中介思维是指从已有成果之间或原有事物之间寻找空隙、边缘和过渡带,从而发明创造出新成果或新事物的思维方法;综合思维是指从全局和整体把握事物的本质及规律,从而创造新成果或新事物的思维方法。
直觉思维是指在经过漫长的艰苦探索后,在一些漫不经心的活动中,意外地受到诱因的启发而突然领悟到事物的本质的认识方法;想象思维是大脑凭借一定的表象和经验,并对这些表象和经验进行新的变换、新的重组和新的扩展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思维是指创造具有一定思想和文化内涵的新形象的思维过程;无意识思维(也叫潜意识思维)是指在显意识(有意识)之下,没有自觉意识到的思维过程,梦境是无意识思维的最突出表现。无意识思维是处在意识深层的一种思维活动,它不受意识规则的制约,也不服从意识的逻辑规律。
从认识结果看,创造性认识是能获取创造性认识成果的认识活动。创造性认识成果和创造性认识过程又是统一的,只有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认识过程,才有可能获取创造性认识成果,同样,只有能获取创造性成果的认识活动,也才是有效的创造性认识活动。
获取创造性认识成果的重要标志就是创立新理论、新学说和提出新观点,对人类认识作出了重大贡献。这里说的新理论的产生主要是指相对独立的理论的产生,它虽然有理论上的继承关系,但更主要的是以独立的理论形态出现的。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人类社会科学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变革,是人类认识上的创举和革命。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又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相结合而产生的理论体系,这些都是宝贵的创造性认识成果
新理论的创立总是同探索和运用新研究方法不可分割的,只有用新途径、新手段和新方法去探索新的认识对象,才有可能揭示出客观事物的新本质和新规律,也才有可能创立新理论和新学说。如果认识对象在不断拓展和深化,新认识问题和矛盾不断出现,还采取旧的和过时的方法去认识,是不可能创立新理论的,也不可能推翻错误的理论和修正、补充和发展已有理论。
创造性认识成果的获得同新认识工具的发明也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发明新的认识工具和新的探测手段,才能拓宽和深化新的认识领域,也才能获取新的观察材料和认识成果。不管什么样的创造性成果都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和价值性。
创造性认识涉及的问题还有许多,如:创造性认识的过程、创造性认识成果的转化、创造性认识的规律等,这些只能通过另文论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