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职工“健康健身”与“体育参与”的实证研究--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_体适能论文

高校教职工“健康体适能”和“体育参与”的实证研究——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人民大学论文,教职工论文,为例论文,高校论文,实证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 811.5 文章编号:1009-783X(2011)03-0271-04 文献标志码:A

高校教师是活跃在教育战线的知识分子阶层,他们作为知识、技术最活跃的载体,是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振兴教育、发展经济和社会进步的一支中坚力量,他们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近年来,很多高校中的精英人才英年早逝的现象向学校管理层,向社会敲响了警钟。可见,关注高校教职工群体的身体健康,关注如何通过体育提高高校教师的健康水平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中国人民大学教职工为个案,通过实证调查,研究高校教职工的健康和体育参与等相关问题,以期以点窥豹,提出完善高校教职工体育模式,并通过体育促进高校教职工健康水平的对策。另外,本文研究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研究结论的实效性,论文对体适能基本概念的论述、研究主题的操作化[1]以及研究过程的技术路线等,也将对以后更大范围内的相关实证调查和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的经验借鉴。

1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针对本研究所涉及的议题,利用图书馆、资料室、中国知网、文件汇编等资源收集了相关资料。

2)参与性观察法:亲历高校教工运动会、体育社团组织的活动、体育比赛的现场,观察和体验体育活动的组织、角色、项目等其他具有社会学意义的内容。

3)现场测量法:应用功率自行车、体成分仪等设备,对高校教职工的健康体适能进行测量。

4)问卷调查法:设计了“高校教职工体育参与模式”的调查问卷,调查高校教职工的体育参与状况。

5)深入访谈法:为了更深入地探讨高校教职工的体育生活状况,在问卷调查的同时,针对本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采用深入访谈的方法对25位教职工进行了访谈,收集教职工在运动中的体验以及对体育的意义解读的第一手素材,在对访谈资料归纳和概括的基础上,分析体育对教职工的影响。

2 体适能概念及其操作化

体适能是指人体所具备的有充足的精力从事日常工作(学习)而不感疲劳,同时有余力享受康乐休闲活动的乐趣,能够适应突发状况的能力[2]。美国运动医学学会认为:体适能包括“健康体适能”和“技能体适能”[3]。本文所研究的体适能特指健康体适能而言,通过测量受测者的身体成分、骨密度、亚健康、心肺功能、动脉硬化、脊柱机能而将体适能概念操作化。研究的目的是从健康体适能的概念出发,以人民大学为个案,实证研究我国高校教职工的健康状况。

3 体适能测试及测试结果

3.1 健康体适能测试

2008年12月23-26日,由人大校工会、体育部联合奥美之路(北京)技术顾问有限公司在人民大学明德楼104教室为在校教职工开展了为期4d的健康体适能测试。参加测试的样本是以人大教工的名册为抽样框,随机抽样获得,样本总量为276人。在抽样过程中,考虑到了性别、年龄、工作性质等因素。

3.2 健康体适能测试结果

3.2.1 身体成分状况的测试结果

身体成分是指“人体的主要构成,它主要包括肌肉、脂肪、骨骼和水分等成分”[4]。身体成分保持在一个正常百分比范围对预防某些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有重要意义。在身体成分的各项指标中,体脂率是最重要的一项。

测试结果显示,教职工的体脂率偏高。测试人数276人,需要进行脂肪控制人数211人,占总人数76.4%,其中脂肪需要减少10kg以上的27人,占总人数的9.8%,内脏脂肪含量超过正常范围的79人,占总人数的28.6%。肌肉含量不足的86人,占总人数的31.2%,其中肌肉含量严重缺乏2人。

3.2.2 亚健康状况的测试结果

亚健康状态是80年代中期前苏联学者布赫曼教授通过研究发现的。“亚健康是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状态”[5]。处于亚健康状态时,机体一般无明显疾病,却呈现活力降低,各种适应能力减弱的状态。其危害主要表现在其隐蔽性和渐进性,不知不觉中由量变发展到质变的,最终导致人生悲剧。亚健康由于其潜在性,是很容易被人们忽视的一种健康状态,也是测量人体健康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

从测试结果来看,测试人数276人,其中亚健康检测当中健康人数80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人数196人,亚健康人数占总测试人数的71%。其中,女教工处于亚健康状况的比率高达77.8%,50岁以上的老教师的亚健康状况达到了78.3%,这是2个应该引起社会和学校管理层特别关注的群体。

3.2.3 骨密度的测试结果

骨密度是“骨单位面积所含的骨矿物量,它是反映人体骨骼代谢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6]。教职工骨密度存在问题的职工的总体比率为10.6%,51岁以上职工的问题较严重(19.8%),男性较女性严重(男性为15%,女性8.7%),问题多出在骨质疏松和骨质少孔2个方面。测试结果表明,教工中年轻职工的骨质状况较好,没有测验到严重的问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密度的问题渐趋严重;因此,如何通过体育锻炼和合理营养及科学保健,保障老教师的骨质状况,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

3.2.4 血管机能(血管弹性)的测试结果

血管机能主要通过脉搏波(PWV)和踝臂指数(ABI)2项指标测量。

血管机能测试人数216人,血管机能正常人数192人,出现血管机能问题人数24人,其中2人血管硬化同时伴随血管闭塞或钙化,血管机能异常人数占总人数11.1%。

在测试样本中,男性存在血管问题的为9.9%,其中较硬为6.6%,硬为3.3%;女性存在血管问题的为11.0%,其中较硬为4.5%,硬为6.5%。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的问题较严重(16.7%),其次是51岁以上(12.4%),较好的年龄阶段为35~50岁(8.8%)。从数据上看,这类人群虽然所占比例较小,但由于该疾病的潜在性和突发性,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3.2.5 脊柱机能的测试结果

本次测试的脊柱机能的总体状况由脊柱姿势、脊柱柔韧性和脊柱稳定性3个维度来体现。

从测试结果看,脊柱机能测试人数(40岁以上)77人,脊柱机能稍差人数11人(全部女性),占总人数的14.3%,脊柱姿势、活动度基本正常,但脊柱稳定性整体偏弱,脊柱稳定性不足占总人数的41.6%,这将导致脊柱机能的活力受限和功能不足。

3.2.6 心脏功能能力(F.C.)的测试结果

心脏功能能力(F.C.)是评价心脏功能和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确定运动强度的关键指标[7]。

在测试样本中,35岁以下有3.1%的人群F.C.处于稍差的水平,36~50岁有0.9%的人群F.C.处于稍差的水平,而50岁以上教师的F.C.总体情况较好。可见,年轻人要加强有助于心肺机能的耐力项目的锻炼。

4 教职工体育参与的调查结果

在上述健康体适能测试的同时,本研究还对人民大学的被测教工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教工的体育参与状况。问卷从直接参与体育(体育人口比率)、间接参与体育、健康自评、体育习惯、体育社团参与度、阻碍体育参与的因素6个维度勾勒人民大学教职工体育参与状况的全貌。调查结果如下:

教职工“直接参与体育”指标由“体育人口比率”来测量。从教职工体育人口的比率(16%)来看,高校教职工直接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不高,与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28.2%[8]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从不同年龄的体育人口的比率来看,35岁以下的职工的体育人口比率为13.5%,35~50岁的职工比率为15.7%,50岁以上的职工的比率为34.2%。

间接参与体育运动是指以观赏、观看体育比赛,了解体育信息等间接方式参与体育的模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工间接参与体育的方式主要是通过电视、网络、与他人交流3个渠道。

健康自评是指个体对自身身体健康的满意程度。调查显示,在人民大学的教工中,健康评价比较好和非常好的比例为40%,而不太好和非常不好的为12%;感觉生活压力非常大和比较大的比率也达到了48%,而感觉比较小和非常小的比率仅为9%。

在对锻炼习惯的调查中,超过半数的人将体育锻炼安排在下午和晚上,他们的锻炼场所多在学校和居住社区附近的体育场所内。

在被调查的教职工中,有25%的人参加了学校的体育社团。参与者基本都是在某一项运动中具有一技之长的教工,而绝大多数的“外行”参与社团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

当问题涉及到是什么原因阻碍教职工参与体育运动时,调查的结果显示,列在前3位的原因是:工作压力大,闲暇时间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意识不强,有时有一些懒惰;缺乏科学指导。

5 对策

5.1 “体育参与”与“健康体适能”的关系及其影响

测试显示,高校教职工在健康体适能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1)体脂率偏高,尤以男性和老教师为甚。身体脂肪含量的比例偏高和内脏脂肪含量超标将会导致多种慢性病的发生,进而影响高校教工的健康。2)亚健康状况严重。样本中亚健康发生率高达71%,这与相关医疗部门提供高校教师整体情况基本一致,教师的亚健康状况显然令人担忧。3)脊柱的稳定性较差。教师长期的教学工作、伏案工作加重脊柱的负担,脊柱稳定性差容易导致腰痛和背痛,引发腰椎疾病。

调查问卷的测试结果显示,高校教职工在体育参与中存在的问题包括:1)教职工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不高,特别以年轻教师为甚。2)教职工体育社团的影响力不够。很多访谈对象认为,参与学校的体育社团对他们参与体育锻炼很有帮助。社团内较好的体育氛围能提高他们参与体育的热情,社团必要的纪律或规章,也对他们参与锻炼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但通过对体育社团成员结构的考察发现,社团成员多为具有“一技之长”的体育爱好者,而对那些体育基础较差的个体还没有起到感召或促进的作用。

由于健康体适能所包含的维度比较多,而且能够影响某些维度的因素比较复杂,包括了除体育参与外的,例如,生活环境、卫生条件、医疗保健等的很多因素;所以,以定量的研究方法准确界定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困难的。本研究主要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梳理和逻辑推导,结合问卷调查和健康测试所收集到的数据,从上述健康体适能和体育参与两者所存在的问题之间的对照中,通过定性研究对体育参与与健康体适能的关系进行诠释。体育是促进健康的一种重要手段,体育之于人体健康的价值已被体育界和医学界所证实。对于高校教职工这个特殊群体而言,健康体适能和体育参与两者所存在的问题是很明显的,由于体育参与不足所导致的健康问题显而易见。例如,在访谈中很多教师提到,由于工作压力大和闲暇时间少,导致其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不高,长期的静坐少动,直接参与体育运动不足,造成了许多诸如亚健康比率偏高、体脂率偏高、脊柱稳定性差等健康体适能方面的问题。可见,健康体适能的状况与体育参与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要研究提高健康体适能的对策,必须从提高教职工参与体育,特别是直接参与体育运动的对策入手。

5.2 改善高校教职工“体育参与”的对策

5.2.1 以现代的健康管理理念指导教职工的体育参与

在西方,健康管理计划已经成为健康医疗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通过医学健康保健专家采用先进的医疗保健技术,针对个人、群体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预测、干预,依据个人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和为个人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指导,并出具针对性的运动处方,使他们科学地通过运动来摆脱亚健康,有效地降低个人的健康风险,向健康方向转变。这种管理理念是一种主动性和预防性的理念,它是通过建立“健康体适能网络在线平台”而实现的,具体措施包括对“体适能”进行测量,并在此基础上评价个人健康,通过这种评价指导体育参与的内容、频率、结构等元素,使体育参与更好地,更有针对性地解决个体具体的健康问题。“健康体适能网络在线平台”的具体设置如图1所示。

5.2.2 塑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氛围

高校教师是掌握体育和健康信息比较丰富的群体,他们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欣赏体育比赛、了解体育信息和知识,因此,应该充分利用上述渠道,有针对性地向职工传授科学锻炼、养生保健、合理膳食以及运动性损伤的康复等知识和技能,指导教职工科学锻炼。另外,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是否具有爱好体育的朋友”是影响教职工体育参与的重要因素,体育爱好者对其周围的群体成员的体育参与影响较大;因此,充分发挥学校教职工中的体育骨干的作用,开展有组织的体育帮扶活动,也是优化高校体育环境,增强职工体育参与热情的一个重要因素。

图1 普通高校教职工健康体适能网络在线平台

5.2.3 有针对性地进行制度性安排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高校教职工对自我的健康评价较高。健康的自我评价对人的精神状态有良好和积极的影响。“健康自我评价程度越高,其群体中有锻炼习惯的人比例越大”[9]。可见,高校教工良好的身体自我评价是其将来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一个良好的心理基础,高校教职工具有养成良好运动习惯的潜在性;但是,问卷调查同时显示,生活压力和时间紧是阻止他们走到运动场的主要障碍。可见,高校管理层针对教工体育进行一些“制度性安排”是非常必要的。

体育社会学的相关研究表明,制度性安排对于个体体育习惯的习得和体育意识的提升具有积极的影响。针对高校教工“工作压力大,闲暇时间少”这一现实,学校进行一些制度性安排,例如,对要求坐班的行政人员实行“工间操制”、对不用坐班的教师采用定时定点的“集中锻炼制”等,都对教职工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具有促进作用。此外,除校职工运动会外,充分发挥各院系工会的作用,要求举办各院系的职工运动会,并将其纳入工会考核的内容等院系层面的制度性安排将有助于职工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另外,针对一些特殊群体,例如,体育参与率较低的青年教工群体、亚健康比率较高的女教工群体,进行一些制度性安排,也是完善学校教职工体育模式的重要举措。

5.2.4 充分挖掘和发挥校工会体育社团的作用

调查显示,校工会体育社团对于职工参与体育运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体育社团的运作理念中的“金牌意识”使部分教职工产生畏难心理,从而导致参与体育社团的职工比率还较低(25%);因此,应该充分发挥体育社团中的体育骨干对普通教工的影响力,特别是应该尽力将年轻教工和女职工吸引到体育社团,增强他们对社团的归属感,进而在群体意识层面提升对体育锻炼的价值认同。

5.2.5 大力开发适应高校教职工特点的运动项目

根据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所收集的资料,高校有组织地开展的体育项目还较单调枯燥,具体表现在项目的竞技性强而娱乐性差,同一性较强而多样性差,因此,体育项目对职工的吸引力较低,在一些学校的教工运动会中,有的项目甚至只有寥寥几个人参加;所以,大力开发和推广具有较强娱乐性、健身性和文化品位的体育项目,例如,瑜伽、太极、拓展等项目,增强职工对体育项目的认同感,也是培养职工终身体育意识的一个重要举措。

标签:;  ;  

高校教职工“健康健身”与“体育参与”的实证研究--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_体适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