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野生细菌呼唤可持续发展_野生菌论文

云南野生细菌呼唤可持续发展_野生菌论文

云南野生菌呼唤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云南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间至味干巴菌,世上馋人大学生”,著名作家汪曾祺在《七载云烟》中忆及西南联大时期,念念不忘云南的干巴菌。

      云南因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而成为享誉中外的“世界野生菌王国”。在全世界已知的2166种野生菌中,云南有978种,占全世界的45%,在全中国则占91%。

      改革开放几十年,野生菌产业在迅速向国际市场推进的同时,催生了一批致力于食用菌加工、生产和经销的民营企业。资源优势促成企业的快速发展,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市场的需求变化,也使企业面临严峻考验。

      楚雄宏桂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下称宏桂食品公司)成立于1998年年底,是一家享有“农业部全国农产品加工出口示范企业”、“云南省农产品出口先进企业”等称誉的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近日,宏桂食品公司的董事长周平忠向记者介绍了云南野生菌产业的现状和企业转型的方向。

      价格飙升伴随产量减少

      近些年,野生菌在国内和国外市场上行情看涨,价格一路飙升。

      “野生菌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对外出口。一开始售价才5毛钱一公斤,这两年涨到了一两百元。十年前出口价是20块钱一斤,现在卖到了七八百元。”周平忠告诉记者。

      以备受食客青睐的干巴菌为例,不太新鲜和菌身较小的干巴菌喊价四五十元一两,品相好的干巴菌则动辄卖到每公斤上千元。

      “野生菌最初主要是出口,这两年出口量减少了20%。”周平忠解释说,国外市场波动较小,物价稳定,目前国内野生菌产量减少,人工成本过高,导致价格上涨太快。国外市场虽然野生菌需求量仍然很大,但也无法接受国内食用菌的高昂成本。

      每年到野生菌采收季节,宏桂食品公司都会通过各级收购网点从农户手里收购。而这两年,野生菌的产量明显减少。

      据了解,云南松茸主产区生长的松茸数量正以每年5%的速度递减。2000年松茸被列入中国国家二级濒危保护物种,松茸出口实行濒危物种的进出口管理。牛肝菌、羊肚菌和块菌等其他珍贵野生食用菌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不合理采摘现象严重

      产量减少背后的根源是不合理采摘。

      野生菌的营养价值使之在国内外市场上大受欢迎。但在对珍稀野生菌资源的保护上,国内外还有很大的差异。

      “国外对各种菌菇的采摘有明确规定,太小的菌菇不采,老化、腐烂的,就让它烂下去,以便于培养菌丝。国内是连根挖出,资源破坏很严重。老化的菌菇也挖出来做成粉,造成菌丝很少。”周平忠说。

      出于利益驱动,很多农民往往不到季节就上山采摘野生菌。

      周平忠给记者举了个例子,黑松露价格很高,在法国是3000~4000欧元/斤,这两年国内也卖到了500~1000元/斤。“国外是等到11月后黑松露成熟时才采摘,这时候采摘的才香。而国内从6月、7月份开始采,到10月基本就采尽了。”

      尽管小的菌株本身价值低,但是农民还没有这个意识。“要从源头上改变这种状况,需要确立游戏规则。”周平忠表示,如果让农民等到菌菇长大再去采摘,农民收入将增加两倍以上。

      “这需要有明确的标准:多大的菌菇品质才好。比如松茸,因为是濒危物种,不允许随意采摘,价值很高。在新松茸出来的季节,农民就会守在山里,不让别人提前去采摘。”周平忠说。

      近几年,野生菌出口量减少,国内消费量增加,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滥采现象。

      “过去海关有规定,小菇不能出口,有保护措施。现在有些农民为了挣钱,不管多大都采了。”周平忠指出,小株菌菇多用于餐饮,或是用来泡酒,这些地方根本没人去管,也控制不了。

      “地方上呼吁保护野生菌资源,但是缺乏相应的政策和法律规范。企业没有执法权,我们按照规定做,小个体户不这样做,那就控制不了。”周平忠表示,他一直建议从政策上采取强硬的措施。首先是从事野生菌收购的企业必须有一定的资质,其次必须在一定的季节才能收购。

      制止滥采现象不能单靠出口企业,而要靠工商部门等多个职能部门共同把关。“餐饮、流通、商超,各个环节都必须控制好,严格按照流程才行。”周平忠说。

      人工培养基地辅助培育

      在传统上,野生菌一直是靠天吃饭的产业。

      野生菌产量的减少无疑制约着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促使企业努力去寻求出路。其中一个方向是建立人工培养基地,进行辅助培育。

      “我们也是这两三年才开始做,国家要求我们公司做点示范。”周平忠介绍说,宏桂食品和中国农大、南京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昆明食用菌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通过承包国有林,利用人工保育促繁技术来营造野生菌生长的自然环境,可以实现半人工培育。

      “比如松露,必须要种植一种树木,营造出适合其生长习性的环境才能培养出来。现在羊肚菌和牛肝菌这两种菌菇,我们都在进行人工辅助培育。”周平忠说。

      据悉,《云南省“十二五”食用菌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提出,除自然生长的野生菌以外,云南省将着力推进野生食用菌人工促繁基地建设,建设野生食用菌基地县40个,面积增加到1500万亩。

      人工辅助培育技术成功推广后,野生菌价格能否降下来呢?

      对此,周平忠表示,随着野生菌消费量的增加,产量不大量增加,价格是降不下来的。现在认识野生菌的人慢慢多起来了,价格十年八年下不来。

      “野生菌不像香菇、木耳那样能进行大规模人工种植。比如牛肝菌,需要靠野外林地里的菌根菌才能生长出来。目前虽然可以采取半人工的形式,在野外建立培养基地,但是产量较小,无法大规模生产。”周平忠说。

      深加工产品认识度不够

      产品深加工问题已日渐引起食用菌行业的重视,野生菌也不例外。

      楚雄市统计局和市农业局近期发布的《楚雄市食用野生菌资源及产业发展现状》报告称,应提升精加工企业的生产力水平,“改头换面”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野生菌价格普遍偏高,消费者对野生菌营养价值认识不足,这无疑阻碍了深加工的开展。

      周平忠表示,目前宏桂食品公司与高校合作研发的主要方向是保鲜技术,“在小药品方面也做了一些研究。”

      对野生菌而言,深加工体现不出野生的价值。

      “鲜品在餐饮上用得较多,6~10月以新菇为主。其他时候做成干品,只有少量做成深加工。”周平忠指出,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深加工成本较高,市场接受不了。

      毕竟,野生菌走进市场不过20多年的历史。“13亿人有1亿人知道野生菌。城市里的人都不知道野生菌,很多人也分不清野生菌是有毒还是无毒、人工还是野生。我敢说80%~90%的人都不清楚。但将来慢慢就分得清楚了。”周平忠说。

      联系电话:0871-3126725

标签:;  ;  ;  ;  ;  

云南野生细菌呼唤可持续发展_野生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