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人民医院 410600
摘要:目的 分析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1年5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方法分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接受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随访6个月,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差异性。结果 随访6个月后实验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经t检验分析发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超早期康复护理,有助于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超早期康复护理;脑卒中;偏瘫;干预效果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意外,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等特点。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和急救水平的提高,因脑卒中引起的死亡率已大大降低,但存活患者多遗留偏瘫等功能障碍。如何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十分重要。常规康复护理认为康复训练应在患者意识清醒、生命体征平稳、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48h后进行,但近年来有专家提出超早期康复康复护理可促进脑功能的重组和代偿,有利于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1]。本文分析了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影响,现将研究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1年5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均为首次发病,并经颅脑CT、MRI等影像学检查确诊。所有患者均存在一侧肢体瘫痪,并排除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出凝血机能异常、精神异常、智力低下、严重意识障碍,合并其他影响肢体功能恢复的神经、肌肉、骨关节疾病等患者。
根据随机方法分组,对照组患者共计40例,其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47岁~75岁,平均年龄(58.63±11.24)岁;体重54kg~85kg,平均体重(64.27±12.35)kg;其中脑出血12例,脑梗死28例;文化程度包括本科1例、大专8例、高中12例、初中14例、小学5例。
实验组患者共计40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45岁~76岁,平均年龄(58.34±11.53)岁;体重55kg~86kg,平均体重(64.33±12.12)kg;其中脑出血10例,脑梗死30例;文化程度包括本科2例、大专6例、高中13例、初中12例、小学7例。
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脑卒中类型、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遵医嘱给予药物治疗,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病情的变化,如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实验组患者接受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脑梗死患者生命体征平稳24h内,脑出血患者生命体征平稳48h内进行超早期康复护理。指导患者卧床体位,取仰卧位时将患肢上臂外旋外展,肘、腕关节伸直,掌心向上,手指伸直分开。患侧臀下垫软枕,使骨盆前伸。患侧下肢保持中立位,脚背向上翘起,采用小沙袋支撑,预防足下垂、内翻和髋关节外旋。取健侧卧位时胸前放一软枕,患肩前伸,肘、腕关节伸展。患侧下肢屈曲,髋、膝自然放置。取患侧卧位时患侧上肢处于前伸位,掌心朝上。健侧下肢屈曲向前,患侧下肢在后微屈。三种卧位交替[2]。
帮助患者按摩肢体、被动活动各关节,活动范围以正常关节活动度为依据,尽量增加活动范围。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翻身、移动、桥式运动,矫正坐位姿势,训练床椅转移等。练习时间为30min/次,3次/d[3]。
待肌力恢复后开始下床训练,首先进行站立、行走锻炼,在护理人员或助行器辅助下行走,逐渐增加行走时间。逐渐过渡至独立步行、上下台阶练习。步行训练期间穿插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训练,包括进餐、洗漱、穿脱衣服、如厕、洗澡等,训练时由家属陪同,以防发生意外事件。在康复护理过程中将心理护理贯穿始终,及时发现和在的心理变化,鼓励患者克服疼痛,坚持完成康复训练。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确保各项康复护理措施顺利实施[4]。
1.3评价指标
1.3.1神经功能缺损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包括意识水平、凝视、视野、面瘫、上肢运动、下肢运动、共济失调、感觉、语言、构音障碍、忽视等方面的内容。总得分为45分,NIHSS评分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5]。
1.3.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采用巴塞尔指数(Barthel)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包括穿衣、修饰、吃饭、如厕、控制大小便、床椅转移、平地步行、上下楼梯等方面。总分为100分,Barthel指数越高,表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6]。
1.4数据处理
相关数据均录入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学分析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代表差异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随访6个月后实验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经t检验分析发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3.讨论
人的大脑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在发生损伤后可进行功能重组而发挥代偿作用。脑卒中后损伤的神经功能可通过康复训练建立代偿机制。超早期接受科学合理的康复护理,可提高中枢神经的可塑性,最大限度地挖掘损伤组织的修复潜能,加速建立侧支循环,实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塑,对恢复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和生活能力有益。
超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可促进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肢体产生主动活动,抑制异常肌张力,提高偏瘫侧肢体的肌肉、关节等协调控制能力。早期系统、规范的康复护理既可预防长期卧床导致的废用综合征,又可防止过度不合理活动导致的二次损伤。康复训练通过调节神经中枢的兴奋性,调动机体潜能,重建大脑皮层功能,使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轻,最大程度地恢复其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益于脑卒中患者的身心健康。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超早期康复护理,有助于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周红艳,张少茹,卢丹丹,等.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8):1674~1675.
[2]赵钰.超早期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医学信息,2011,24(4):1963~1964.
[3]叶昌俊.卒中单元超早期康复治疗对偏瘫患者的价值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2):29~31.
[4]迮建成,吴玉芳.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锻炼的时间探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4):249~250.
[5]乔丽丽.急性脑血管病偏瘫的早期康复治疗[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27~28.
[6]宁文帅,于凤伟,杨洋,等.超早期康复护理模式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6):1490~1492.
论文作者:陈筱琳,刘忠泽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2/26
标签:患者论文; 脑卒中论文; 日常生活论文; 能力论文; 实验组论文; 肢体论文; 神经功能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