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把建筑设计与当地特色文化的现代化融合论文_鲁光伟

探讨把建筑设计与当地特色文化的现代化融合论文_鲁光伟

长宇(珠海)国际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区 5191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尤其是在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的现在,多样化的地域性创作趋势越来越丰富,尤其是在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的现在。

关键词:建筑设计;特色文化;提炼 融合

1、什么是地域特色建筑

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体现于各种各样的结构建筑。是一个城市,一个大的人文环境,数百千年所沉淀下来的。追求朴素、回归本原是地域性特色建筑创作的本意。让一个建筑不仅实用,还要体现这个地方的别样的风土人情。狭义角度来讲,建筑的地域性应指建筑地区的地理环境,例如建筑地段的具体地形状况、自然条件以及周围的建筑环境等。广义来讲,南北差异、东西文化不同,因此,它必然受到地理的气候、区域的影响,地域的不同导致文化不同、人文环境也不同,因此建筑设施的特点也有所不同。

2、当地传统建筑文化的提炼和分析

2.1 岭南建筑

(1)城市肌理

传统岭南人居环境讲究中轴对称、方正庄重。营城——《考工记》描述的城市蓝本:“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岭南地区接受中原礼制,顺应地形,老城近方城格局。

(2)群体布局

方整庄重、融合协调是岭南群体建筑布局的主流。以庭院为中心,建筑绕院环列,由院落组织成巷道,注重风水环境营造,是岭南村落的普遍格局。

(3)单体布局

南方传统建筑中,因是多进院落式封闭性平面,其迎风条件主要靠前大门空地、内院天井和侧屋巷道,现代建筑多属于开敞式,但由于建筑体量加大和层数的增加,建筑进深不能过长,因此,内院空间就成为南方建筑平面布局取得良好通风的主要手法之一。

(4)与自然环境融合

岭南地区河流纵横、丘陵众多,传统建筑注重于自然环境的结合,岭南建筑学派的前辈建筑师继承、创新了这一建筑思想,在进行建筑创作时,对建筑与基地环境的融合是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具体的处理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与大自然的结合以及与庭院的结合。

2.2 客家建筑

(1)选址亲近自然

客家人特别讲究风水,村落选址必须依当地地理形势,进行现场勘察,其选址与自然山水相契合。客家风水师总结概括出客家聚落选址的最佳模式是:北有连绵高山群峰为屏障,南有远山近丘遥相呼应;左右两侧有低岭环抱围护,易守难攻;内有千倾良田,河流婉转有情。这种俗称“四神兽”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风水宝地模式在客家组谱中多有描绘和记载。

(2)象天法地风水

禾坪前半圆的风水塘(鱼塘)与花胎、围龙构成一个圆,代表天;中间的上堂、中堂与下堂及它们两侧的横屋构成一方形,代表地。“天”包着“地”,意示着天大地小。人住在方形的建筑物之中,暗示着人无时无刻不在依赖着地。这种天、地、人“三才”和谐相处的境界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状态,即“天人合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注重防御,团结内敛

为了提高防守自卫的能力,客家人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人文条件,把中原府第式房屋和坞堡壁垒等承袭并加以改造糅合。围垅屋、土楼中的五风楼的基本形制为西周至汉唐中原衣冠士族、官宦大户府第式宅制。围屋、方土楼的基本形制为汉唐中原世家大族的坞堡或坞壁旧制。

3.3 东南亚建筑

(1)自然通风布局

东南亚气候湿热,因此对自然通风要求甚高。建筑大多朝向当地夏季风主导风向。房屋多采用架空和四处开敞通透的处理,入口的大雨棚和敞开的回廊有利于迎风和导风,居室前加走廊,以挡避炎热,而且从单边外廊,扩展到双边、三边以至四边回廊。这种以遮阳为主要功能的家居“外廊式建筑”。

(2)散热遮阳技术

东南亚传统建筑的屋顶多采用形式不一的坡屋顶,利于通风,减少阳光直射和便于排雨水。且内有较高的屋顶空间,这个空间内不加任何的阁楼和吊顶,同时在山墙面上开窗或镂空处理,营造“烟囱效应”。

4、实现地域性建筑文化的方法

4.1尊重地域化的自然环境

我们应该推崇生态建筑来尊重地域化的自然环境。所谓生态建筑,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运用生态学、建筑技术科学的基本原理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等,合理安排并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以满足人们居住生活的环境舒适,使人、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我国幅员辽阔,跨越若干气候带,根据气候特点的不同共分为五个气候区域。设计时应从当地气候,地形地貌,场地资源,建筑功能,建筑形式,形状,朝向等方面来反映气候对建筑及规划的影响,而不是千篇一律,做简单复制的重复性工作。设计时可以考虑以下几点:注重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与遮阴,为改善小气候采用多种绿化方式,为增强空间适应性采用大跨度轻型结构,水的循环利用,垃圾分类、处理以及充分利用建筑废弃物等。2006年建成的西藏拉萨火车站,系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崔恺总建筑师等设计,该工程项目是由铁道部组织全国五家大设计院通过竞赛选出的设计单位,我参加了这项评选工作,组织者强调设计方案要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具有地域的建筑文化特色,并要创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在这五个设计单位所作的方案中,中选的设计方案,同北面山势自然地理环境结合的最好,整体造型横向舒展,墙面向外微微倾斜,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良好,且在屋顶上采用玻璃真空管集热器分段系统,总集热面积约4000m2,通过这些方法,很有效的使建筑适应拉萨独特的严寒少阳的生态环境。

4.2注重节能理念

经济发展过程中离不开能源的耗费。我国能源消耗水平长期处在低水平,万元GDP能耗是美国的3倍、韩国的4.5倍、日本的6倍,房地产每平方米的能源消耗量是发达国家的3倍。建筑领域的能源消耗占国家消耗总量的30%。而能源结构也不合理,70%来自于煤炭燃烧,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每年新建建筑使用的实心粘土砖,毁掉良田12万亩。物耗水平相较发达国家,钢材高出10%--25%,每立方米混凝土多用水泥80公斤,污水回用率仅为25%。国民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行建筑节能势在必行、迫在眉睫。近年来国家多次出台相关政策法规,鼓励发展节能建筑。当今社会,节能这一概念深入人心。资源的节能应该贯穿于整个建筑过程。在建筑材料生产、房屋建筑和构筑物施工及使用过程中,满足同等需要或达到相同目的的条件下,尽可能降低能耗。努力创造低成本、高效率的节能建筑。例如,在建筑能耗中,照明的能耗是不小的一块,大约占整个能耗的30%~50%,如果使用光感应自控来减少照明能耗其效果是不容忽视的。再比如利用计算机、平衡阀及其专用智能仪表对管网流量进行合理分配,既改善了供暖质量,又节约了能源;在用户散热器上安设热量分配表和温度调节阀,用户可根据需要消耗和控制热能,以达到舒适和节能的双重效果。

4.3保护地域性的文化环境

毫无疑问,建筑有全球的共性,但是它又是产生在某时某地,为此时此地的人服务的,因而必然具有个性。这种个性可以是民族的、也可以是地域的、甚至是个别工程或个别设计师的。如果我们不能意识到这点,就只能是跟了别个民族、地域或个人跑,也就必然会产生“跟风”的现象。当大家都“跟”了一个“风”时,就必然会出现“千城一面”的结果。所以建筑师在考虑设计理念时,需尊崇中国的文化特色。否则建筑将失去了灵魂和本原。一个民族、一个地域,都必需在吸取国际上各种建筑理论成就的同时,从自己的条件出发,建立有自己特色的现代建筑理论体系,才能摆脱模仿和抄袭,创造真正的卓越。例举两个国外例子,意大利威尼斯是在公元五世纪日耳曼人南侵时,由逃难的移民建造的。当时这里是一片沼泽地,但威尼斯人利用水资源建设了世界上最美、最有特色的水上城市。荷兰是个低地国家,自然资源贫乏,但他们利用风能,使风车建筑成为本国特征性的象征符号。由此可见保护并发展文化环境可以成为这个地域的标签,十分重要。

5、结语

利用自己的优势来吸引外来文化,将传统建筑和现代工艺两者有机和谐的融合在一起,滋养出更精彩的建筑设计理念,使地域化的建筑设计文化更上一个台阶,汲取营养,发出新枝新芽。

参考文献:

[1]黄星元.地域文化和时代建筑的追求[J].建筑学报,2013(6).

[2]张彤.整体地区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

[3]应方德.地域文化与地域志[J].建筑学报,2005(10).

论文作者:鲁光伟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17

标签:;  ;  ;  ;  ;  ;  ;  ;  

探讨把建筑设计与当地特色文化的现代化融合论文_鲁光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