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莱西市姜山镇前山小学 266603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之一。学生成长过程中所需要的德育,主要是通过课堂提供的,但德育并不只是思想品德教师的任务,数学教师也要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结合教学,选择符合学生年龄特征与接受能力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下面就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利用教材内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数学教材本身具有内在的科学体系和逻辑体系,同时也蕴含极丰富的德育因素,所以寓德育于教学中,首先是通过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实现的。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有着数不尽的英雄人物民族典范,有着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优秀传统,这些都蕴含着极强的德育因子,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的素材。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实施教学过程中,都应该重视它们的榜样激励的正效应作用,有机地把这些素材融入其中、渗透其中。例如,我们可以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讲解一些数学家的奋斗史,介绍我国数学发展历史中的辉煌成就,可激励学生学习数学家的非凡毅力和刻苦精神,从而从小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利用教学内容教育学生,可使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如在教学圆周率时,让学生阅读书中的一段说明:“早在一千四百多年以前,我国古代的数学家祖冲之,就精密地计算出圆周率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是当时世界上算得最精确的圆周率的值。”祖冲之为了求得较精确的圆周率,他先算出正六边形的边长,然后将边数一倍一倍地增加,最后算出了圆内接近正12288边形的边长,他得出的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比欧洲数学家得出同样的结果早1000多年,这在当时落后的研究条件下,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同学们听后爱国情感油然而生。
再如,“小数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的”等等,灵活运用这些材料,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民族自豪感,激励他们勤奋学习,为国争光。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和发挥这些数学史料的教育作用,组织学生认真阅读,使之在阅读、思考中受到教育。
二、利用共享资源,进行德育渗透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可供教育教学利用的资源越来越丰富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些多彩的网络资源,教师可以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使学生接受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例如在关于应用题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从网上收集我国领土辽阔广大,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领土约960万平方千米;我国境内有世界著名的大河长江,长6300千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建造的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总长度,公路总长度等。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唤起学生感受祖国、家乡的可爱,从而树立长大后也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祖国、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再如在教《多位数加法》时,用小黑板写出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中,我人民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反动派人数分别为470000人、500000人、540000人,让学生编出几种方法计算的几道应用题。这样不仅巩固了所学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使学生明白我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取得革命胜利来之不易。
三、利用身边的素材编题进行德育渗透
比如,在每年的助残日时,人人出一份力的捐资活动中,我校284名学生,每人大约捐款4.5元,全校学生一共大约捐出多少钱?通过解答这道题,因势利导再次引导学生明白个人能够捐出一份不算多的钱,众人聚在一起就能使我们的家乡更清秀,更美丽。这就是爱家乡,爱祖国的表现。倡导人人要随时准备为我们的家乡,我们的人民,我们的祖国尽一份力所能及的力量。另外,还可以利用我们体育课训练的站队编题,引导学生锻炼好自己的身体才能少生病不给家人添麻烦,也只有人人的身体都好了,整个中国的国民体质才能提高。所以锻炼好自己的身体并不只是个人的事情。
在教学课堂的组织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看一看、查一查、议一议,让学生把身边的事情数学化,用数学的角度来看待生活问题,用数学的思想来分析生活问题,从生活、生产实践中去理解和提炼数学概念及其规律,使学生领悟“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的观点。使学生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的需要,反过来又服务于生产、生活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断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计算仔细、书写整洁、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这些都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教师的教学行为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仪表端庄、教态和蔼、举止自然、语言简练、幽默、板书规范、字迹美观等,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让学生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从而感染其学习情绪,让他们自觉地参加到创造美的行列中。
四、通过数学活动课进行德育渗透
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形式,数学实践活动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主渠道。如通过成立数学兴趣小组,运用数学知识,开展社会调查等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使他们养成勇于思考的习惯,掌握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养成热爱科学、求真务实的优良品质。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要寓于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做到有意、有机、有效。教师既不能离开教学内容另搞一套,也不能采用穿靴戴帽、贴标签的简单做法,而是要充分挖掘数学知识内的思想教育因素,积极健康地去影响学生,达到“在教书中育人”的目的。
论文作者:刘英杰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3月总第13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7
标签:德育论文; 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圆周率论文; 自己的论文; 教师论文; 过程中论文; 《教育学》2018年3月总第13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