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论文_滕玉琼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论文_滕玉琼

滕玉琼 桂林市临桂区教师进修学校 广西 桂林 541199

摘 要: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若能正视语文和德育的关系,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不仅能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还能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德育教育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教给学生一定的语文知识,诸如认字识词、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等,但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任务。”因此,德育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有意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促进各方面和谐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若能正视语文和德育的关系,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不仅能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还能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现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了解对象,恰当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中育好人关键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掌握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等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于教学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儿童,他们知识面窄、贪玩、好动,这是他们的弱点,但他们心灵纯洁好奇,好表现,喜问、喜听,争强好胜,则是其优点。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引导。讲课要考虑到生动、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懂道理,做新人。

在语文教学中掌握学生心理特征,激发兴趣十分重要,学生虽然年幼,可心灵十分纯洁,他们都希望得到表扬,表扬会使他们更加自尊自荣。为此,常用激励性的语言进行点评、鼓励,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深钻教材,找准教材中的德育“触”点

语文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它可以传承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深钻教材,找准教材中的情感“触”点,引导学生去发现、去体验、去感悟,从而受到思想政治、道德情操、人文素养等德育教育,促进学生德智全面发展。

1.形象感染,激发学生共鸣

在语文教学中,要想激起学生在思想上有所触动,必须要以鲜明的形象感染学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教材文本具有丰富的感情因素,教师要利用多种手法创设情境,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课文情景,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寻找学生情感的突破口,对学生动之以情,激发学生的情感思维,让学生在动情中学习课文,从而使德育教育更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

如课文《群众也在淋雨》中,周总理惦记着群众的冷暖,唯独不顾自己,从他的言谈举止中,表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的精神风貌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怀。教学设计时,就要抓住人物神态、动作、语言来设计问题。在品析句子“周总理轻轻地摆摆手,谢绝了”一句时,就可设计出:(1)“谢绝”是什么意思? (有礼貌地拒绝。)(2)周总理谢绝了什么? (谢绝了工作人员为他撑伞。)(3)“轻轻地”说明了什么? (强调说明总理的动作轻。)(4)从“摆摆手”“谢绝”体会到什么?( 体会到从总理对待工作人员态度上看出总理具有礼貌待人的美好品质。)在解决问题中,同学们会自然而然地体会到周总理的高尚人格,总理的光辉形象栩栩如生,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情感熏陶,感化学生心灵

教学中,教师只有用丰富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动心,动情,才能进行德育教育,反之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如课文《十二次微笑》讲的是在一次飞行旅途中,空姐因为自己的疏忽忘记给一位乘客倒水,从而引起乘客的不满,但是空姐用自己十二次微笑打动了乘客,从而得到乘客的理解和赞扬。在课堂上,学生基本能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但是,在体会人的语言和内心活动方面就理解不到位。在教学中,教师就要较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准确掌握课文中的词语,尤其是指导学生弄懂“十二次微笑”的详略安排的好处。同时,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帮助他们认识到“真诚+微笑”的巨大作用,感化学生的心灵。

3.因材施教,提高学生认识

语文课是一门基础课、工具课,语文教学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让学生学会做人,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语文课中必须渗透德育。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需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教材的具体课文内容;二是教学时面对的具体学生。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是作者的心声,一字一句都隐含着作者的情感和观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抓住文中的关键词,揣摩出其中的德育内涵,领会课文的思想底蕴。如:有的教师在教《狼和小羊》时,让学生续讲“狼被人打死了,小羊得救了”,制造了“大团结”式的结局。这虽然符合中国“扬善惩恶”的传统思想观念,但是从思想品德教育的角度看,“准度”不够。作者的原意在于讲述一个道理:“凶残的恶人在做坏事时总要千方百计寻找借口,善良的人切不可上当受骗。”如果设计“大团圆”的结局,学生的思想认识就落在了“善良会有好机遇的,是会有好报的”这个基点上,这不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认识与提高。

三、言传身教,用人格魅力转化学生行为

言传:用言语讲解、传授;身教:以行动示范。美国总统林肯就曾说过:“关键的一句话有时会影响人的一生。”鼓励和肯定的话语,往往更能激发一个人的上进心。因此,我认为,从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角度,教师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要关心、爱护和帮助他们,勇于发现和挖掘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以表扬和鼓励为主要的教育手段,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并由此激发学生自身的上进心和积极性,克服自己的缺点,最终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俗话说:“有其父必有其子。”作为教师,二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有其师必有其生,因为教师的身教重于言传。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提高自身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身为教师,不但要有广博的业务知识、强烈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还要处处为人师表,用自己的爱心和人格魅力感染影响学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无声的“身教”要比有声的“言教”影响力更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育既要教师言传,更要教师身教。言传利于学生明理,身教利于学生动情,但二者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只有施行了言传身教,成为学生的楷模,才能使学生情通而理达,发挥教育的强大效力。

四、利用传统文化,陶冶学生情操,完善学生品德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力量,只要稍加引导,孩子就会被传统文化的魅力深深吸引。通过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让孩子接受德育教育和思想层面教育,用传统文化帮孩子装上最优的软件,这样孩子再去学习数理化等学科就会轻松很多,孩子在将来不止能得到分数的提升,他的身心还能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传统文化教育能提高孩子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传统文化教育还能引导孩子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孩子形成向上和向善的力量。唐诗、宋词、元曲,更是民族文化的精华,蕴含丰富的德育因素,充分加以利用,不仅有利于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学生在诵读中,还能陶冶情操,开阔心胸,净化心灵。

总的来说,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是以语言文字的训练为依托的,脱离语言文字这个工具的训练,或避而不谈语言中的思想品德内涵,就不能叫语文课。在语文教学中,要尽力做到德育教育与语文学科教育水乳交融,使德育工作附着有物。

论文作者:滕玉琼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7年11月总第1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

标签:;  ;  ;  ;  ;  ;  ;  ;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论文_滕玉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