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请当事人”:青少年眼中的选秀节目及其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当事人论文,选秀论文,青少年论文,眼中论文,节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选秀节目,是真人秀节目的一种。电视真人秀作为一种节目形态,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悉,它“是对自愿参与者在规定情境中,为了预先给定的目的,按照特定的规则所进行的竞争行为的真实记录和艺术加工。”[1] 其中的平民选秀类节目近两年则是红遍大江南北。所谓平民选秀类节目,指的是以普通平民为参与对象、以才艺表演为内容的娱乐类真人秀节目,在国外以《流行偶像》、《美国偶像》等为代表,国内则以《超级女声》、《好男儿》、《我型我秀》和《梦想中国》等为代表。
青少年是各种平民选秀节目一个重要的受众群体。选秀节目提出“想唱就唱、主宰舞台、改变命运、展现自我”等口号,以其新奇性、互动性、刺激性、平民性赢得了众多青少年的青睐。然而,选秀节目虽然在我国发展非常迅速,但是节目形态还不完善,在节目中暴露出的各种问题和社会阴暗面容易给涉世未深的青少年带来冲击。平民选秀节目所形成的“浪潮”,对青少年带来的影响不容小觑。这也是社会的担忧所在,以及对平民选秀节目一直争议不断的重要原因。
但是,正如有学者所言:中国正处于和平发展的进程中,老百姓应该可以轻松地笑笑了,全民娱乐的选秀节目也正是在这样的时刻出现了。娱乐和娱乐精神本身绝非坏事,某种程度上是一个社会走向成熟和稳定的产物,人们可以在和谐和宽容的氛围下,更加轻松理性和多维度地思考问题,不再动辄上纲上线。[2] 可见轻松宽容的娱乐精神没什么不好,真正要警惕的是那些追逐名利、格调低下的泛娱乐化。而今放眼全球,大众文化、全民娱乐是一股难以阻遏的潮流。面对这股全球娱乐风潮,我们到底是惧怕它,还是拥抱它?在下一个是非判断之前,或许我们更应该静下心来去了解青少年心目中的电视选秀节目究竟是何种图景,他们作为卷入其中的受众主体在观看甚至参与这些选秀节目时又是如何表现和考虑的,电视选秀节目究竟给我们的社会特别是青少年造成了何种影响等。
为了了解平时青少年是如何关注、参与和评价当前争议四起的电视选秀热,以及作为处于争议漩涡中心的他们又是如何面对这种前所未有的娱乐冲击和舆论浪潮的,其真实动机和心理感受如何,我们于2006年10月—11月期间,在南京分别抽取16所学校的青少年学生进行了调查,其中涵盖了初中、高中、职高、大学等各种不同性质和层次的学校,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49份,有效回收率达94%。问卷数据采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以下调查结果的呈现及相关论述,将分别从青少年作为“观众”、“参与者”、“当事人”这三个视角切入,为我们展示出当前青少年实际在收看选秀节目、喜欢选秀选手和参与选秀活动中的内心世界、行为取向与价值判断。
一、作为观众:下降的收视热情与多元的偶像崇拜
我们首先需要了解的是青少年通常喜欢收看什么样的选秀节目。调查结果显示,《超级女声》、《梦想中国》以及《我型我秀》这三档选秀节目在青少年当中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分别达到90.7%、85.6%和71.6%。这些平民选秀节目,之所以会拥有如此高的知名度,一方面来自于节目本身不遗余力的宣传和推广,另一方面也与媒体和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有着密切的关系。
2006年的选秀节目总数比2005年要多,更多新的节目或者已有节目的新规则新赛制纷纷呈现在观众面前,理应会吸引更多的观众收看。然而表1的统计数据却表明,虽然2006年的平民选秀节目种类在增多,播出时间在增加,然而在被调查青少年中的收视率却下降了。收视率的下滑,一方面可能是由于2006年国内平民选秀节目蜂拥而起,同质泛滥严重,已经失去了节目本身的新鲜感;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青少年经过最初“集体无意识的狂欢”,对待选秀节目逐渐理性起来,开始冷静下来审视平民选秀,甚至对选秀节目给予了批判。
尽管如此,各种电视选秀节目还是得到了大多数青少年的关注、喜欢和支持。除了定期收看选秀节目电视直播、关注选秀节目相关信息以及作为日常聊天话题之外,他们也会有自己喜欢的选秀选手。在知道或者收看过选秀节目的青少年当中,有53.1%的被调查者表示有自己喜欢的“民星”选秀选手,但也有41.7%的被调查者没有自己喜欢的选秀选手。由此看来,青少年喜欢选秀选手并会受其影响的判断并不具有普遍性。同时调查也显示有78.2%的青少年表示目前有自己喜欢的港台、大陆或国外的影视歌星、体育明星等。并且在已经有喜欢的传统明星的被调查者当中,94.1%的人表示“如果有了喜欢的选秀选手仍然喜欢他(她)”,不会因为有了选秀选手而改变。从这一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明星崇拜仍作为现阶段青年文化的主流,将会与新兴的平民偶像崇拜共同存在,当前青少年的偶像崇拜已经出现了一种多样化的异质共存。
除了收视情况的调查,我们接着对青少年喜欢“民星”的理由进行了分析。由表2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选秀选手以其“有个性和人格魅力”排在被喜欢理由的第一位,占38.1%;其次是“外形气质好”(36.8%),这两点都可以归结为“形象性”。此外,较为被青少年所认同的则是选秀选手的专业技能(34.2%)。大部分平民偶像是通过参加选秀类节目而被青少年所认识的,他们站在号称“无门槛”的舞台上展示着自己的才能,虽然其中有不具备专业表演才能的少男少女,但是能一路PK到底的却必定具有一定的专业的或演或唱的才能。即使专业技能不突出,也有着一种感动人的精神。选秀选手努力把握现在、珍惜机会、追求梦想、勇于展示自我的精神,引发了青少年内心强烈的自我认同。与传统明星偶像相比,在大多数青少年看来,选秀产生的“民星”偶像与传统明星偶像相比有着更多的优点,并且带有更多的时代气息。对于追求时尚和个性的青少年来说,这种没有架子、更加具有真实性的偶像是一种全新的、更具吸引力的偶像类型。在这方面的评价反映出的是青少年对“民星”偶像的需求和态度,从而有力地证明了当代青少年的价值取向与流行文化发展的一致性与必然性。
二、作为参与者:看似喧闹实质平静的行为取向
由于选秀节目这场平民的狂欢通过大规模的“海选”,不分地域、年龄、学历和经历,赋予了普通民众完全参与权。直播节目、网络平台、短信投票、社会舆论——所有的一切反复地建构起青少年的“参与想象”和选秀热情,一切似乎都能够表明正是青少年自己的参与和努力才制造了属于自己的偶像。在选秀节目赛制的安排之下,青少年不再是屏幕前安静的看客。即使没有加入粉丝团,他们也有着不同以往的角色体验和参与方式,并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互动式卷入的喧闹场景。那么,与前述狂热的粉丝相比,一般的青少年又是通过怎样的行为支持自己的平民偶像?
图1 青少年支持选秀选手的各种行为
如图1统计数据所示:只有27.6%的青少年会选择“密切关注相关信息、报道”;排第二位的是“只是在心里默默支持,没有具体行为”,占24.6%;也有17.4%的青少年会“购买平民偶像的专辑、影碟、写真集等作品”;另外分别有16.2%、10.7%的青少年会通过“在网络论坛、QQ群上发帖,或访问网络博客”或“短信投票”来支持自己喜欢的平民偶像。应该说,这样的支持方式,无论是其行为的广度还是深度根本无法与粉丝们的表现相提并论。而与超级粉丝相似的其他一些较为极端的做法,如“辗转各地,追随行踪”、“通过各种方法排斥其他同类选秀选手”等,在我们所调查的一般青少年当中所占比例则更小,几乎很少发生。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发现:首先,青少年总体上采取的是较为理性而平常的支持行为,没有想象中的复杂和疯狂;其次,即使愿意对其平民偶像付出一定经济代价,进行支持性消费(如投票、购买专辑、影碟等作品),但基本上也是量力而行、浅尝辄止、玩玩而已;再次,新媒体在青少年支持其平民偶像崇拜行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与专业粉丝一样,他们也会浏览相关网页、访问有关网络论坛和博客等,但也仅限旁观,很少主动发帖或留言。
从2006年开始,电视选秀热已有所降温,其活动影响力也开始不如以前,但未来几年内电视屏幕上各种选秀节目仍然会层出不穷。作为受众主体的青少年,他们当中还有多少人将来仍然会对平民选秀节目保持关注呢?调查结果表明,只有29.6%的青少年明确表示自己以后还会继续关注平民选秀节目,而表示“不会继续关注”或“说不清”的青少年分别有32.8%和36.5%。基于对选秀节目未来发展的关注相对低调的态度,青少年对于未来是否参与选秀节目也保持一种更为冷静的态度。统计数据显示,75.2%的青少年表示没有打算过参加选秀节目,仅23.9%的被调查者表示“打算过”。其中初中生中有46.9%表示“打算过”,作此表示的职高学生有33.3%、高中学生21.2%,大学生13.6%。看来,随着青少年受教育程度的提高,打算参与选秀节目的热情有着明显的降低。即使是打算过参加,也以展现才华和增添生活乐趣为主要理由。而且,大多数被调查的青少年并没有表现出媒体所描述和人们所担心的“疯狂”状态。在他们眼中,这些平民偶像更应看作是“民星”而非“明星”。他们一般会以一个相对客观、平常的眼光来看待因参加选秀节目而成名的“平民偶像”。
由此可以看出,电视屏幕前抑或处于选秀现场的部分青少年的表现虽然是喧闹的,但或许只是假象和一种自娱自乐,也或者是被媒体放大了的欢乐场景,多数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其实是平静和理性的。选秀风行时期平民偶像能够得到推崇的现实基础是“大众文化”向“平民文化”的转换。因为平民偶像更加真实,更注重张扬个性,他们的成功代表着普通人可以通过展示自己实现自我价值。由此,必然会给处于各种压力中的广大青少年以无限的想象与鼓励。可以预见,平民化的趋势还将继续扩大,大众参与表达个性、需求、情感的意识正在进一步增强,对个人的话语空间的渴望也在增大,这些都将以更新的方式、更多的渠道表现出来,平民偶像崇拜也将随之得以继续发展。
三、作为当事人:对有关选秀节目争议问题的回应与批判
选秀节目近年来的红火也伴随着各界一直不断的争议。其中,众多选秀节目受争议最大的莫过于《超级女声》。各大门户网站也曾就“《超级女声》是否让年轻人受到毒害”和“《超级女声》是否应该被封杀”等观点为论题展开网络大辩论。支持者认为,《超级女声》等选秀节目丰富了青少年的业余生活,给青少年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舞台,并且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能力和奋斗来取得成功。反对派则认为选秀节目毒害青少年,主要的原因就是选秀节目误导青少年的审美情趣,让青少年荒废学业,变得浮躁,渴望“一夜成名”或者“一夜暴富”等。
然而,参与到这场辩论中的人,多是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审视选秀节目的,他们所发表的意见基本是他们所认为的选秀节目“应该”或“可能”会怎么影响青少年的判断。那么,作为“被卷入的主体”,青少年自身怎么认识选秀节目?他们怎么看待选秀节目带来的“一夜成名”?怎么看待选秀节目带来的一些比较负面的现象,如拉票、逃课等?他们又是如何看待“超女毒害论”?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选秀节目,61.4%的青少年认为其“体现了年轻人表达自我的欲望”。此外,59.1%的青少年比较赞同选秀节目“代表了娱乐节目发展的一种趋势”,这也是选秀节目持续火热的一个因素。这表明,青少年对于平民选秀节目的存在还是比较认可的,并对其发展前途抱比较乐观的态度。但是,也有将近半数的青少年认为,这些节目的火爆是商业包装和媒体炒作的结果(48.0%),体现了娱乐化的社会风气(42.1%),是一种短暂流行的现象(41.8%),并有16.1%的被调查者认为当下火爆的平民选秀节目是一种低俗的节目,不值得提倡。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对于逃课去看比赛的行为,66.7%的学生认为,逃课去看比赛是不可取的,应该以学业为重;26.9%的学生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没有什么好说的”;只有极少数学生认为“是支持自己偶像的行为,很正常”,比例为3.7%。这说明青少年总体的态度是比较理性的,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学业的重要性。
青少年对“选秀节目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这一社会舆论也有自己的看法。在本次调查中,发现有近一半的青少年对此类观点并不表示赞同。“不赞同”的理由主要有:“有一定道理,但没有那么严重”(24.6%),“这些节目也有积极向上的一面”(20.8%),“我自己从未感觉此类节目对我产生过什么不良影响”(17.1%),“部分人的担心,我们有辨别是非的能力”(16.4%)。由此可以看出,青少年不同意“选秀节目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这种观点的主要原因是他们认为自己有足够的判断能力和抵抗能力,能够规避选秀节目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而且还能看到选秀节目的积极之处。
图2 青少年认为平民选秀节目对其产生的影响
如图2所示,在我们对选秀节目究竟影响了青少年什么的调查中发现,有39.3%的青少年表示选秀节目对其来说最大的影响是丰富了谈资,认为“增加了生活乐趣”并且“舒缓了生活压力”的青少年分别占被调查总数的37.2%和31.5%。同时,27.7%的青少年认为正是通过选秀节目让他们有机会看到了很多阴暗面以及一些现实生活中不美好的东西。只有11.8%的青少年坦言看选秀节目浪费了时间和影响了学业。但是也有24.9%的被调查者认为选秀节目对自己并没有什么影响,而且这种态度还随着其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增强。也就是说,受教育程度越高的青少年觉得自己所受到的影响越小。总体来看,选秀节目并非洪水猛兽、一无是处,从青少年的态度和反映来看,选秀节目不仅给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乐趣,同时还让他们能够从中对社会现实有了更多的了解。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我们不可否认选秀节目在促进青少年社会化方面所起的作用。
另外,就是青少年对于“一夜成名”这一关于选秀节目较大争议的态度。有研究指出:“当这类节目在浮躁地给出一夜成名的模板时,青少年的心态也会越来越浮躁,而导致泡沫意识的产生。”[4] 调查结果表明,针对大部分平民偶像“一夜成名”的现象,有47.5%的青少年认为“这些平民偶像能够一路PK过关,坚持不懈,对他们比较佩服”,有42.9%的人认为“这是他们自己奋斗的结果,而最终得到了回报”,41.4%的人表示“这些人利用自己的真实才华获取成功,不简单”。当然也有35.3%的青少年认为“如果是学生,不应该参加这类选秀节目,还是应该以学业为重”。33.4%的人认为“这是极少数现象,平民偶像之所以成名靠的是机遇”。这些数据说明青少年对“一夜成名”还是持比较理性的态度,能够较为客观地看待平民偶像的成名方式,对自己的学生身份也有清楚的认识,他们明白通过选秀成名的人只是少数,而且离不开机遇和运气的成分,但他们也佩服并欣赏这些人的才华和奋斗。
最后,我们还就一直争议不断且屡曝黑幕嫌疑的“短信投票”问题对青少年做了专门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只有31.2%的青少年表示赞同短信投票来决定选手的去留,有51.1%的青少年表示不赞同,12.9%的青少年表示无所谓。其中,有43.2%的初中生表示赞成在选秀节目中采用由大众使用手机短信或声讯电话投票的方式来决定选手的去留,而大学生表示赞同的只有28.8%。而在有无使用手机短信或声讯电话为支持选手投票方面的调查数据也很好的支撑了上述结论,两者表现出正相关性。如有33.3%的初中生表示有过投票行为,而只有14.1%的大学生有过投票行为。不难发现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青少年对此的认识与行动呈理性发展趋势。
赞成者的理由,主要认为短信投票是一种新的与观众互动的形式,是对观众意见的重视,比较公平、公正,符合时代发展潮流。而在持不赞成态度的青少年当中,有40.6%的人表示“短信的多少并不能够代表选手的真实实力”;有36.6%的人表示“短信收费是电视台和商家敛财的手段”;有32.2%的人表示“短信投票的背后肯定有黑幕”;有27%的人表示“短信投票浪费钱”;有23%的人表示“短信拉票助长不良社会风气”。这说明此种互动的节目运作方式一方面以其新颖性、互动性得到青少年的认可,而另一方面又以其欺骗性、商业性而让青少年对其抱有一定的怀疑态度。
除了是否赞成短信投票的争议之外,在部分选秀节目举办过程中还出现了众人诟病的拉票现象。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48.8%的青少年认为拉票现象是由于商业化操纵所导致的,对此他们非常清楚,并持反对态度。也分别有46.2%和39.4%的被调查者非常理性地表示“竞争应该靠实力而不是拉票”,“花钱是正常的,但应该量力而为,不应该造成家庭的负担”。可见,看似在“温室”中长大的青少年并非我们想象中的弱不禁风和不明事理,他们也有着自己清醒的判断和理性的选择。
四、结语
通过从以上三种不同视角对青少年收看、参与电视选秀节目现实状况与内心世界的实证调查与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平民选秀节目归根到底只是一种电视娱乐节目而已,刮遍全国的选秀热其实也是大众传媒、青年流行文化与大众文化多元互动的产物。
而卷入其中的青少年,除了极少数狂热粉丝有过激举动外,大部分在收看或参与选秀节目、对有关现象或争议的看法态度等方面有着相对成熟的认知和判断。而且,不少调查结论均显示出“我时代”的青少年有着与成人判断不符的冷静和理性。对他们来说,选秀节目只是作为满足娱乐需要存在的,参与选秀节目就是为了寻求放松和刺激。平民选秀选手作为新型崇拜对象对于大部分青少年来说,更是扮演着其日常情感释放和压力转移的对象。他们把平民选秀节目作为一种日常谈资,借以增添生活乐趣或者舒缓学习和生活的压力,他们比较清晰地认识到选秀节目中存在的商业包装、媒体炒作和诸多负面形象,也明白“一夜成名”并没有媒体所说的那么容易。一切似乎说明,社会不必对于选秀节目包围中的青少年过于担忧。正如青少年自己所说的,“大人们的担心,虽然有一定道理,但是没有那么严重”、“我们有辨别是非的能力”、“自己从未感觉到此类节目对我产生过什么不良影响”。
这样的调查与分析结果或许是对“超女毒害论”、“选秀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等一系列“倒秀派”观点的一个回击。当然,下如此结论,我们也不能排除是在选秀节目结束后,青少年脱离了“狂欢”的“现场”,因而更多的表现出出乎我们意料的理性。不管是否存在这种可能,我们仍然希望社会舆论能够更多地宣扬平民选秀节目只是一种新媒体时代的娱乐方式而已,要以一种平常心态来收看、参与。媒体、学校和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大环境需要对青少年进行正确、健康地引导,在避免受选秀节目负面因素影响误入歧途的前提下,鼓励他们自由表达、自由创造和自由发展。当然,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时刻不可忽视选秀节目的主办方也能够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自觉地肩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