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林史上对联的起源_文化论文

联林史话——对联的起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史话论文,对联论文,起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联又称联语、联和对句,口头上多称为对子,是由上联(出句)和下联(对句)组成的互相对偶的文句。张贴性质的对联一般再加上横批。根据张贴位置和性质不同,可以分为门联、楹联、寿联、挽联、喜庆联、春联等。

对联,做为一种小型的文学艺术形式,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尤其是春联,千百年来,已成为中华民族辞旧迎新不可缺少的一大民俗。“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这首《元日》诗,写出了早在宋朝以前,民间过元旦或除夕就有了在门两边挂桃符的习俗:新年到了,门上换了新刻的桃符,写上神的名字,保佑岁岁平安。这种刻写着神灵名字(或图像)的桃符,就是春联的雏形。

对联的产生有一个渐变的过程,除了其挂在门两边代替桃符这一形式外,其内容的形成则与文学的发展密切相关。首先,对联的产生得益于骈体文的形成和发展。三国时的曹植首开骈文之先河,至南朝的梁陈已趋成熟。这种文体的文辞对仗,骈四俪六的文体,读来音节流畅,富有音乐感,协音成韵,修词远达,故其为对联的出现打下了文学的基础。至今,有些学者尚称对联是“骈文的余裔”不无道理。

其次是唐初形成的五言、七言律诗,其颔联(第三四句)和颈联(第五、六句)字字相对的要求与对联写作要求相同。有些律诗中的名句本身就是很好的对联,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六朝以后,更兴起律赋,尤强调音韵谐和,对偶工整。律诗律赋的出现,标志了对联——一种独立文体的即将诞生。

关于第一副对联的诞生,目前大多数人认同且有据可考的有两种说法。

有人据清末谭嗣同《石菊影庐笔识·学篇》中语,说对联起于南朝梁代。那时的一位文学家刘孝绰(481—539年)罢官后不出,题句门上:“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其三妹续题:“落花扫仍号长春”。清人纪晓岚曾认为这就是“最古”的对联,作者梁意钜亦从此说,但话留有余地:“但未知其前尚有可考否耳。”因为后主确有可能在桃符上题句成联,但尚不能定论是其首开题句桃板之先河。

此外须提及的是,也有人说对联是从明代开始时,清陈云谵《簪云楼杂说》中称:“春联之设,自明孝陵昉昉(开始)也。”但比较可信的是按《楹联丛话》的说法,明代增多了对联的种类,如应制联,庙祀联等,而非对联之始。

综上所述,对联至少应始于宋代以前,因为据记载宋朝已流行正式意义上的对联,如吴叔经、苏轼等人的寿联、挽联、灯联等。盛于明清当属无疑。统治阶级的提倡,人民群众的喜爱,对联就日益广泛地盛行起来。

时至今日,对联已成了遍布城乡住宅、名胜古迹、亭台楼阁的一种独特的装饰艺术。且做为民俗,不但春节、元旦、婚嫁、寿辰要红纸做联以贺,丧事也用联,白纸而已。就连造层、迁居、开业、开工亦都贴联以贺。对联,以其独特的魅力,一如既往地服务于人民的生活,吸引着愈来愈多喜爱联语的人们。

标签:;  ;  

联林史上对联的起源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