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军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中医医院检验科 新疆昌吉市 831100
【摘 要】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血常规检测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同时检测HS-CRP与血常规的患者5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细菌感染性组和非细菌感染性组进行分析。结果:细菌感染性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HS-CRP水平较非细菌感染性组患者明显升高,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常规联合HS-CRP的检测对细菌感染性患者的临床诊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感染性疾病;HSCRP;血常规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是反应细菌感染的一个重要指标,其升高程度与细菌感染的程度呈正相关[1]。本研究通过对感染性疾病进行HSCRP和血常规检测,以探讨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间我院同时检测血常规与HS-CRP患者500 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HS -CRP、中性粒白细胞比(N%)变化将这500例患者分为HS-CRP升高、N%升高(160例)、HS-CRP升高N%正常(76例)、CRP升高N% 降低(10例)、HS-CRP正常N%升高(20例)、HS-CRP正常N%正常(133例)、HS-CRP 正常N%降低(101例);根据出院诊断将这500例患者分为细菌感染组(310例)和非细菌感染组(190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于入院后次晨用取静脉血3ml静置1小时后1ml离心用于HS-CRP测定;EDTA抗凝管真空抽血2 ml混匀做血常规检测,HS-CRP测定采用散射比浊法,以特定蛋白分析仪进行测定,试剂为Beckman 原装试剂(散射比浊法)。血常规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分析,并随机加入质控同批检测,阳性标准HS-CRP>7.4 mg/L;白细胞总数大于9.7X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大于6.4X109/L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6.0进行数据分析处理,所有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2 结果
细菌感染性患者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HS-CRP的水平较非细菌感染性患者明显升高,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细菌感染组与非细菌感染组患者WBC、中性粒细胞、HSCRP比较
3 讨论
在机体收到感染或创伤的情况下,血常规中中性粒白细胞往往有所变化,然而有些患者白细胞基地数低或者反应差,同时重症感染时,由于机体受到感染因素应激状态和毒素抑制,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不升反降,并不能真实地反应机体感染程度和状态。HS-CRP是一种急性时相蛋白,同时也是一种反应炎症的非特异性标志物。它在人体内广泛分布。在抗原进入机体早期产生,在机体遭受感染或创伤后反应最为敏感。在炎症开始数小时后HS-CRP会逐渐升高,2d内达到最高值;当病变消退、人体的功能及组织结构恢复之后超敏C-反应蛋白才会恢复到正常水平。临床化疗、皮质激素治疗等都不会影响到该反应[2]。因此,HSCRP检测在临床上具有极为广泛的应用,能够有效诊断和鉴别诊断急性感染性疾病、检测手术后感染、预测和评估心脑血管疾病等。
本文对500例患者静脉血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分类计数和血中HSCRP水平联合检测,发现细菌感染组、非细菌感染组HS-CRP水平有显著差异(P<0.01),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分类计数细菌感染组、非细菌感染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测定血中HS-CRP水平可以较好地判断炎症感染的存在(敏感性达到79.3%),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分类计数的敏感性(68%),同时应注意到有20.1%的人群在细菌感染中其CRP水平不升高,只有白细胞总数或中性粒细胞分类计数水平升高,其原因可能是病人在细菌感染早期6-9h内HSCRP尚未升高有关[3]。因此,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应同时测定HS-CRP水平、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分类计数水平,可以有效防止可能出现的漏诊,也可以筛选出无需使用或少用高档抗生素的病例,从而降低该类患者使用抗生素的医疗费用,有效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治疗。
总之,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能够帮助临床有效判断炎症和创伤转归,而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白细胞检测能够对炎症及感染、控制感染进行综合判定,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陈颖,方文婶.老年肺炎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的对比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20(1):17-18.
[2]冯素萍,马应杰,贾克丽.C反应蛋白联合胸腔积液对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早期预测价值[J].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5,23(7):721-722.
论文作者:谢军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2月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7
标签:细菌论文; 粒细胞论文; 白细胞论文; 患者论文; 感染性论文; 蛋白论文; 血常规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2月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