缬沙坦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谭文杰

永州市第四人民医院 湖南永州 425001

【摘 要】目的:分析缬沙坦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2014年的5月~2015年的7月我院所收治的117例心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缬沙坦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血压水平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缬沙坦治疗心血管疾病可获得满意临床效果,能够帮助患者有效控制疾病症状,改善身体指标,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关键词】缬沙坦 心血管疾病 效果

心血管疾病是临床最不容忽视的疾病,包括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多种严重、好反复且并发症多的疾病类型,帮助患者合理应用药物,保障预后,提高生活质量,是临床工作重点[1]。本文分析了缬沙坦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此次研究选取在2014年的5月~2015年的7月我院所收治的117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做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所选患者均进行全面临床检查,其病情符合各类心血管疾病的相关诊断标准,并经各项辅助检查证实诊断。②患者的临床资料完整,便于随访和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③患者无相关药物过敏史,能够配合治疗。④患者无其他系统严重疾病、恶性肿瘤和严重并发症。④患者既往无精神疾病史,意识方面无障碍,同意参加本次研究。将此117例患者按随即次序分为观察和对照两组。观察组中有患者59例,其中有男性38例,女性21例;年龄为41~76岁,平均年龄为(59.7±6.7)岁;疾病类型:高血压28例,缺血性心脏病2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11例。对照组中有患者58例,其中有男性36例,女性22例;年龄为42~77岁,平均年龄为(60.3±6.5)岁;疾病类型:高血压27例,缺血性心脏病21例,充血性心力衰竭10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对比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在入院时综合临床表现和各项检查结果明确诊断,根据所患疾病给予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缬沙坦施治,用法和用量:用法与用量:缬沙坦,口服,每次用药80mg,每天用药1次,持续治疗2周后将用药剂量增加至每天160mg。两组患者在用药剂量稳定后均持续用药6 个月。

在此期间给予患者悉心护理,并将护理工作延续至院外,给予健康教育,说明治疗重点、各类药物的用法、用量和用药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强调遵医嘱合理用药的重要意义;嘱咐患者情绪方面避免过度激动,不可过度劳累,规律作息并注意保暖;给予饮食指导,根据病情和身体需要定制饮食计划,告知饮食禁忌,教会患者控制食盐与胆固醇的摄入量,多食用新鲜蔬菜与水果,以易消化、清淡饮食为主,少吃多餐,积极预防便秘。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接受后病情改善情况;对比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压水平;所有患者均进行随访,了解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即心衰、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发生情况),对比总发生率。

1.4疗效判定

根据患者的病情改善情况与血压水平判定治疗效果:治疗后,患者病情、症状均明显改善,血压处于正常范围,为显效;患者病情、症状均有所改善,血压水平下降,为有效;患者病情、症状、血压均无变化甚至加重,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相加。

1.5统计学方法

本文调查、分析、研究所得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统计处理,计数资料使用?x±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后血压水平变化对比

接受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压水平对比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接受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压水平均有所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血压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见表1。

2.3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对比

随访结果提示,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发生脑卒中1例、心绞痛2例,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为5.08%(3/59);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发生脑卒中2例、心绞痛2例、心衰3例、心肌梗死1例,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为13.79%(12/58);观察组患者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

3讨论

心血管疾病是指机体的心脏、血管受到多种影响诱发病变所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发生,常见疾病类型包括高血压、心脏病、高脂血症等,具有突发性、反复性、严重性,对患者日常生活的影响极为严重[2]。步入新世纪以来,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饮食结构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也随之急剧上升,而该病的治疗也愈发受到临床和群众的重视。关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多是根据疾病类型给予对症治疗,帮助患者改善异常的临床指标,虽有一定治疗效果,但总有些不尽如人意,且患者的预后并不理想,存在较大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3]。

缬沙坦属AngⅡ特异性的受体阻滞类药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参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其药力经口服进行体内后能够同ATI受体相结合,并对AngⅡ存在的生物学效应起到一定竞争性的抑制效用,进而达到降压、控制症状、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作用,其主要机制表现在:①对AngⅡ与ATI受体的结合进行有效阻断,进而降低心脏的前后符合。②促进肾脏的排钠量,使钠水潴留减少。③对心肌及血管的平滑肌异常增生产生抑制。④对缓激肽的分解作用并无抑制,不会发生血管性水肿、干咳等相关的不良反应[4]。本文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服用缬沙坦,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血压水平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研究结果充分证明了缬沙坦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价值。表明缬沙坦治疗心血管疾病可获得满意临床效果,能够帮助患者有效控制疾病症状,改善身体指标,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参考文献:

[1]刘则文,李小伟,张宏.缬沙坦临床降压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36):140-140.

[2]葛立刚,张琴.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2010,3(3):28-29.

[3]茹鲜古丽·托呼提.缬沙坦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外医学研究,2013(8):32-33.

[4]王红梅.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2012,1(20):1820 - 1822.

论文作者:谭文杰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4月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3

标签:;  ;  ;  ;  ;  ;  ;  ;  

缬沙坦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_谭文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