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的关系与人的自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与自然论文,与人论文,关系论文,自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当代人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已成为跨越国界的哲学文化思潮。探讨和谋求人的自由是哲学的基本精神,而人的自由的全部规定,归根到底都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获得的。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也就成为古往今来的哲学家们所持续关注和探究的中心问题。在当代,在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反而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严重威胁的时候,这一问题便以空前尖锐的形式摆到了哲学家们面前。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宗旨就在于使人获得自由,成为自由的人,即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和自己本身的主人①。所谓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自然界的主人和自己本身的主人,讲的是人在三种关系即人的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以及人与人自身的关系中均成为主人。在这里,“主人”绝非是与“仆人”相对应的概念,绝非是凌驾于对象之上、对对象的奴役,而是表征人对于对象的能动的关系。自由的人之所以是自由的,在于他能够认识和把握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关系、创造和完善社会组织形式;在于够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合理地调节自身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于他能够充分认识和发展人自身的智力和体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自身的创造性、完善人自身。
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是实现人的自由的条件,这三重关系不可或缺。但是,这三重关系并不是毫无关联的,而是相互作用、彼此制约的;这三重关系的地位也不是平列的,比较而言,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世界关系的起点和归宿。人是不同于自然界中其它存在物的特殊存在物,但人首先面对的也是作为生存环境的自然界,首先要解决的也是在自然界中求生存的问题。所以,与自然界的关系,是人类最先面对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相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均具有派生的性质,它们是由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且是为了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发生的。换言之,人类认识和变革社会、反省和调整自身,都是根源于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都有着深刻的物质原因。人类是以实践的方式解决自身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生产满足人们衣、食、住以及其他需要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活动看作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生活的最深刻的现实基础,全部人类社会生活的发生和发展都是由它所决定的。“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的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由此可见,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②当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同人的社会关系是相互作用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决定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同时社会关系又制约着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说:“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联系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③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人的历史的现实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同人的社会关系统一起来,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之前的历史观“不是完全忽视历史的这一现实基础,就是把它仅仅看作与历史过程没有任何联系的附带因素。根据这种观点,历史总是遵照在它之外的某种尺度来编写的。现实的生活生产被描述成某种史前的东西,而历史的东西则被说成是某种脱离日常生活的东西,某种处于世界之外和超乎世界之上的东西。这样就把人对自然的关系从历史中排除出去了,因而造成了自然界和历史之间的对立”④。看不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于人的社会关系、之于历史发展的基础意义,不懂得历史是“作为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⑤,抹煞社会历史的自然基础和自然前提是唯心史观的通病。
人与自然的关系决定着人的社会关系,当然也就决定着人与自身的关系。人改变自然的活动不仅变革着外部自然,引起外部自然的变化,而且改变着人自身的自然,即改变着人自身。当人通过劳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掘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控制”⑥。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反观自身,认识和调整自我,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特征。人作为自然界的对象性存在物,在改造作为对象的自然界的同时,必然提出改造自身的任务。因为,人只有超越自身,才能实现对自然界的真正超越;人只有成为自身的主人,才能成为自然界的真正主人。在这个意义上说,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解决,人对自然界改造的真正困难,往往不在于认识和改造自然界,而在于认识和改造自身。然而,人与自身关系的重要性只有在人与自然关系中才能得到说明,人与自身的关系是肇端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以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为目的的。
可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的社会关系、人与自身关系的基础,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部复杂性都是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上展开的。如果把人与世界的关系比作一部永无休止的交响乐,那么,人与自然的关系则是这部交响乐的序曲,并始终演奏着这部交响乐的主旋律。
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但是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源,而且是人解决自身与世界关系问题的目的。从根本上说,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问题的解决是为着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为着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使自然界更广泛、更好地为人所有。人之于自然界的自由,是人之于社会、之于人自身的自由的基础和目的。离开了人对自然的自由,人的社会自由、人对人自身的自由就成了无根基的、建筑在沙滩上的东西,既无法理解,更无法实现。所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考察人与世界的关系、界说人的自由,是抓住了人与世界关系问题的实质和真谛。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内涵丰富的理论问题。代表着各个时代的理性精神的哲学,提出了种种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它们或许为当时的人们所震惊,却经不住人与自然现实关系的检验。
以人、人的自由为中心,强调人为自然立法的康德哲学确立了人在自然界中的主宰地位。在康德看来,人在自然界面前,不是一个消极的直观者,而是一个能动的主体。人们可以通过科学实验受教于自然界,但在科学实验中,人们之“受教于自然,非如学生之受教于教师,一切唯垂听教师之所欲言者,乃如受任之法官,强迫证人答复彼自身所构成之问题”⑦。康德肯定科学实验活动在认识自然中的意义,崇尚和褒扬人的理性,是正确的。但是,康德又把人通过科学实验对自然的认识说成是人的理智给自然界立法,认为“理智的(先天)法则不是理智从自然界得来的,而是理智给自然界规定的”⑧。这样,康德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说明就有些模糊不清了。如果再考察康德的“自然界”概念,这种模糊则近于混乱。因为,在他看来,“我们是把自然界仅仅当作现象的总和,也就是当作我们心中的表象的总和来认识的。”⑨康德的现象指的是人的感觉表象,并非指自然事物的表面联系和外部特征。可见,康德的作为“现象总和”的“自然界”并不是现实的自然界。而真正的自然界,即引起人的感官产生感觉表象的自然界,康德谓之为“自在之物”,而“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列宁评价康德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使二者互相妥协,很有道理,他说:“当康德承认在我们之外有某种东西,某种自在之物同我们的表象相符合的时候,他是唯物主义者;当康德宣称这个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超验的、彼岸的时候,他是唯心主义者。”⑩一方面承认自在之物的存在,并把它看作人的感觉的基础,另一方面却又认为自在之物不可知;一方面强调人为自然界立法,另一方面却又认为人奈何不得自在之物;这就是康德。康德哲学的二元论性质和内在矛盾表现出康德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苦苦思索。
康德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陷入了困境。但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复杂内容,康德无疑是接触到了,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阐释也不乏深刻之处。康德为德国古典哲学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康德哲学包含的矛盾,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在康德之后的德国古典哲学家们用各自不同的方式批判了康德哲学的不彻底性质,也不同程度地发展了康德哲学。
黑格尔以他独特的方式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他把自然界的过程和变化的本质比作不肯显现自身、说明自身的普罗丢斯。普罗丢斯这个希腊神话中的海神,变化无穷,被视为创造世界本原的象征。黑格尔说:“自然界在我们面前是一个谜和问题,一方面我们感到自己需要解决这个谜和问题,另一方面我们又为它所排斥。之所以说我们为自然界所吸引,是因为其中预示着精神;之所以说我们为这一异己的东西所排斥,是因为精神在其中不能找到自己。”(11)黑格尔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说明较之康德明快得多,这主要是他预设了绝对精神之于自然界、人的先在和对自然界、人的决定、制约。“自由的精神作为自然界的目标是先于自然界的,自然界是由精神产生的”,“自由的精神既存在于自然界之先,也同样存在于自然界之后”(12)。在黑格尔那里,自然界和人都是绝对精神的异在、外化,是绝对精神认识自我的环节。
黑格尔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阐释不乏深刻的见解。黑格尔认为:“‘自然’是人类在他自身内能够取得自由的第一个立脚点,这种自由解放不容为自然的障碍所留难。”(13)他提出了人对待自然的两种态度,即人与自然的两种关系,认为人既可以以实践的态度对待自然,又可以以理论的态度对待自然。人以实践的态度对待自然,是“由利己的欲望决定的;需要所追求的,是为我们的利益而利用自然,砍伐它,消磨它,一句话毁灭它”(14)。在黑格尔看来,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有三个特点,一是人的实践只是同自然的个别产物有关,或者说是同这些产物的个别方面有关,是利用特定的自然事物作为手段来对付自然本身,以维护和保存自己,但实践并不能证明自然本身,不能征服自然界中的普遍的东西,也不能使这种普遍的东西服从自己的目的。二是人的实践的终极的东西是人的目的,而不是自然事物本身。三是人的实践产生的结果是人的满足感,是人的自我感觉。同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相对应的人与自然的理论关系有两个特点。一是不干预自然,让自然如实存在,并使人以它为转移。这种理论的态度始自对欲望的抑制,让事物听其自然地发展。二是通过概念性考察,把个别性和直接性的自然事物变成某种普遍的东西。黑格尔认为,如果将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和理论关系割裂开来,它们各自都是片面。实践的态度包含着个别性,却不包含普遍性;理论的态度包含着普遍性,却不包含自我与自然相互过渡的规定性。将人对自然的实践态度和理论态度统一起来,则二者的片面性都可以得到克服。二者的统一扬弃了人与自然的外在对立,达到了相互间的有机统一。与人对自然的实践态度和理论态度相联系,黑格尔提出了人与自然统一的两种形式,即人与自然的单纯的、自在的统一和由人的活动产生的统一。黑格尔认为,单纯的自在的统一中的自然是人的外在的自然,即不是由人的活动建立起来的自然,而由人的活动产生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则是“人利用外界事物来满足他的需要,由于需要得到了满足,就把他自己和这种外在事物摆在和谐的关系上”(15)。
黑格尔关于人对自然的实践态度和理论态度统一的思想,关于人与自然统一的两种形式的思想,关于人通过自身的活动实现同自然界的和谐关系的思想都是合理的、重要的,闪烁着辩证法的光辉,但黑格尔的辩证法终究是服务于他的唯心主义体系的,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性质窒息了他的辩证法思想。在黑格尔哲学中,由于人和自然都是绝对精神的化身,是绝对精神发展不同阶段的产物,人与自然的相脱离是经常可见的。一部《自然哲学》很少论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很少论及人对自然的作用,常常是脱离人论述自然界的。黑格尔将自然界诉诸于绝对精神,尽管他在《自然哲学》的结尾宣告,自己完成了对自然界的研究,理念从自然过渡到了精神,但事实上,他并没有找到关于自然之谜的谜底。
费尔巴哈关于人与自然的观点与黑格尔迥然不同,他彻底否定了凌驾于人和自然界之上的绝对精神,认为“一切要想超出自然和人类的思辨都是浮夸”(16)。费尔巴哈宣布,他的“新哲学将人连同作为人的基础的自然当作哲学唯一的、普遍的、最高的对象”(17)。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费尔巴哈哲学探讨的基本问题。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的立场论证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把人看作自然界的产物是其哲学的出发点。他写道:“必须先有自然界……然后才有我;因为,没有太阳、没有地、没有水,我便什么也不是;我是以自然界为前提的。”“自然界是除有神论信仰的超自然主义暗示以外,直接地、感性地对人表现出是人的生命的基础和对象的一切东西。”(18)费尔巴哈不仅强调人作为物质存在依赖于自然界,而且认为人的精神也依赖于自然界。人的思想必须通过反映自然获得材料。“为了进行思维,我需要感官,首先就是眼睛,我把我的思想建筑在只有借感官活动才能经常不断地获得材料上面,我不是由思想产生出对象,正相反,是由对象产生出思想;只是,这里的对象,专指在人脑以外存在着的东西。”(19)
为了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费尔巴哈把人规定为一种类存在物,即人不仅是一种特殊的实体,而且是一种无限的实体,是类实体。他认为,人不能脱离自然界而生活。但是,“直接从自然界中产生的人只是纯粹自然的本质,而不是人。人是人的作品,是文化、历史的产物。”(20)人,人的思维、精神是在自然基础之上,通过人与人的交往、人对人的作用实现的。这实际上涉及到了人与自然关系中蕴涵着的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了。离开人与人的关系,离开人的社会,人就不能成为与作为客体的自然相对立的主体。历史上的哲学,包括德国古典哲学,无论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都不明于此,都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同人与人的关系割裂开来,把自然同人的活动割裂开来。开德国古典哲学先河的康德觉察到这种割裂造成的对立把人们引入了死胡同,力图超越这种对立。然而,他的探索未能如愿以偿,因为他的思维框架是建立在自在之物和先天认识能力的基础之上的,而自在之物和先天认识能力本身就是一对冤家。黑格尔以唯心主义的形式完成了康德力图实现的超越。但黑格尔只是把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变成思维自身的对立而已,事实上与事无补。现在,这一问题终于被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涉及到了。费尔巴哈找到了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问题的新的视角,这一视角的转换实质上预示着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
诚然,关于“人是人的作品,是文化、历史的产物”的论断,在费尔巴哈那里,其蕴意是肤浅的。费尔巴哈既不晓得他这句话与唯物主义发展的新的历史方向的关系,更没有向唯物主义的新的发展方向迈进。费尔巴哈试图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同人与人的关系联结起来,通过人与人的关系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是,他对人与人的关系的阐释却很浅薄。他以为,只要把人还原为感性存在,就能为唯物主义打下坚实的基础。实际上,与人类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的,并不是人的感性存在,而是人的感性活动。没有人的感性活动,人就不能从动物中分化出来,就不能作为主体与自然界对立,就不成其为人。费尔巴哈意识到了“人之与动物不同,决不只在于人有思维,人的整个本质是有别于动物的”(21),但他不能对这“人的整个本质”作出科学的说明。费尔巴哈在人与自然关系的迷宫里摸索着,他几乎踏上了那条走出迷宫的路,但中途停步了。
人与自然关系之谜难道没有解吗?谁人能够揭开这个千古之谜的谜底呢?哲学发展的历史把马克思推到了人与自然关系这个斯芬克斯妖面前。
马克思对人与自然关系内在本质的揭示首先是通过对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进行的,其标志是人化自然思想的提出。马克思认为,“人的普遍性正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2)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直接依赖于自然界。人自觉地将整个自然界作为自己的对象,作为自己存在和活动的基础。人对自然的依赖无论在深度上还是在广度上都是自然界中的其他存在物所不能比拟的。
人通过对自然界的现实改造实现对自然界的依赖,这是人对于自然的依赖关系的特殊性所在,这也是人同自然界中其他存在物的区别所在。马克思说:“通过实践创造对象,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也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世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23)马克思高度重视人通过对自然界的改造达到的与自然界的同一,认为通过人改造自然的物质生产活动,“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24)。人在改造自然中,将自然界人化,使自然界成为人的作品和现实,经过人的活动改造过的、人化了的自然界是人的生活和生产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异化劳动中,提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本质问题。马克思指出,异化劳动使劳动的产品不属工人所有,拥有劳动产品的是工人之外的另一个人。工人的劳动给工人带来的是痛苦,却给另一个人带来享受和欢乐。“人同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同他人的关系,才能成为对他说来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因此,如果人同他的劳动产品即对象化劳动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的、敌对的、强有力的、不依赖于他的对象的关系,那么,他同这一对象所以发生这种关系就在于有另一个异己的、敌对的、强有力的、不依赖于他的人是这一对象的主人。如果人把自身的活动看作一种不自由的活动,那么,他是把这种活动看作替他人服务的、受他人支配的、处于他人的强迫和压制之下的活动。”“人同自身和自然界的任何自我异化,都表现在他使自身和自然界跟另一个与他不同的人发生的关系上。……在实践的、现实的世界中,自我异化只有通过同其他人的实践的、现实的关系才能表现出来。”(25)
这里马克思提出的以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社会本质为基本内容的人化自然思想,实际上已经接近和达到了他稍后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26)的观点。实践的观点在人化自然的论述中已经基本成形,它标示着实现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的理论准备已趋于成熟。
在马克思之前,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也都提出过“人化自然”概念,马克思的人化自然思想与黑格尔、费尔巴哈的思想在理论上有着批判继承关系。黑格尔在论述人与自然的和谐时指出,人的“需要和满足的范围是无限繁复广大的,自然事物则更是无限繁复的;只有在人把他的心灵的定性纳入自然事物里,把他的意志贯彻到外在世界里的时候,自然事物才达到一种较大的单整性。因此,人把他的环境人化了,他显出那环境可以使他得到满足,对他不能保持任何独立自在的力量,只有通过这种实现了的活动,人在他的环境里才成为对自己是现实的,才觉得那环境是他可以安居的家”(27)。费尔巴哈也说过:“人以多种多样的方式人化自然本质,反过来——因为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也以多种多样的方式来对象化、外化他自己的本质。”(28)还说:“惟有人才以其结构和教育在自然界上盖上了意识和理智的烙印,惟有人在时间过程中才渐渐改变地球为一个合理的适合于人的住所,而且以后还要改变得比现实更合理些、更适合于人些。”(29)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在哲学基本观念上是完全对立的,他们一个把“绝对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一个则把世界的本原界定为自然界。但是,他们在各自的哲学体系中都给人改变环境、改变自然界留下了位置,都承认(以不同的方式)了自然界和环境的人化,这反映了这两种哲学体系的异中之同,说明人对自然界的改变这一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内容已为他们所觉察、引起了他们的关注,说明他们的哲学以各自特有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的活动和生活。
然而,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关于人化自然的思想又都受到他们各自哲学基本观念和整体框架的限制,因此都同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相脱节。他们看到了人改变自然的事实,却不理解人改变自然的活动对人的现实生活的意义,不能揭示这一事实所包含的丰富理论内涵。黑格尔肯定人化环境使环境对人具有现实性,但在黑格尔那里,人化环境的活动并不是具有基础意义的东西,在他看来,决定一切的是绝对精神,人改变自然环境的活动不过是绝对精神自我发展的一个环节。黑格尔关于人化环境的活动使环境对人具有现实性的思想是深刻的,但这一深刻的思想却被束缚在他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中,远离了现实生活。
费尔巴哈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在强调自然界在时间上的第一性的同时,强调人在地位上的第一性。(30)费尔巴哈强调人在地位上的第一性同他的人化自然思想是一致的。但是,人对自然界的第一性的支配地位是怎样实现的?费尔巴哈的所谓人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将自然界人化的具体所指又是什么?费尔巴哈将其归之为人的理性和精神(31)。这实际上是在唯物主义的前提下偷运唯心主义。另外,在时间上为第一性的自然界对于人的现实活动是否还具有先在性?换言之,能否在承认人支配自然界的同时,将自然界的先在性贯彻到底?这是费尔巴哈哲学没能解决的问题。通常认为,费尔巴哈哲学的缺陷在于对社会历史发展的错误说明,而不在自然观。笔者认为,费尔巴哈的社会历史观的错误是勿庸置疑的,但费尔巴哈的社会历史观与其自然观却不无联系,质言之,他的错误的社会历史观正是根源于他的抽象的自然观。一个哲学体系的自然观和历史观是彼此对应的,就象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样不可分割、裂解。恰恰是费尔巴哈哲学自然观的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不正确认识限定了他考察社会历史现象的视野,导致了他的错误的社会历史观。他关于社会历史的观点是逻辑地蕴含于他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观点之中的。费尔巴哈哲学从与唯心主义截然相反的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却得出了关于社会历史的唯心主义的结论,这是发人深省的,是很需要深入研究的理论思维的教训。
与费尔巴哈哲学不同,唯物主义原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得到了彻底的贯彻,自然观和历史观第一次以唯物主义的形态有机统一起来。这种统一不仅表现为自然观和历史观在内容上互相包含,更重要的是表现为自然观和历史观互为基础,互为前提。马克思在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全面展开了他的新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现代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方面,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达到了令人类自己惊奇的程度,人用自己的活动证明着人的无所不能,人在自然界面前是自由的;另一方面,在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威武雄壮的交响曲中,悲哀的旋律已清晰可辨。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带来的危及人的健康乃至人类生存的灾难性后果日益鲜明地显示出来,表明人又不是自由的。人们终于发现,破坏人类生存环境的罪人正是人类自己。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二律背反呼唤着人类理性,呼唤着人类的哲学意识。从一定意义上说,现代哲学归根到底都是在谋求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最佳方式。但是,必须看到,在现代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研究中存在着不正确的观点,其中有两种基本的哲学倾向,都表现了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片面理解。
一种倾向是仍然片面夸大、膨胀人类改造自然的主体力量,片面强调人对自然的作用,忽略自然对人的作用,包括用人对自然关系的社会历史性质否定自然界相对于人的活动的先在性。这种片面性认识缘于近代以来人类对自然界的掠夺式改造、征服所获得的辉煌的却又是局部的、近期的成功,而遗忘了自然界对人的活动的限定、制约,遗忘了自然界对人的盲目活动的严厉的报复。另一种倾向是反主体主义、自然主义。历史进入现代以来,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环境、生态、污染、资源、人口等问题的出现,构成了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对此,人类理性是不能等闲视之的。有影响的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成立后的第一份研究报告,就讨论了现代人与自然关系问题,认为人类已进入“人的全球王国时代”,人与自然界在相互作用中最终都将达到极限,只有实现零的经济增长,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美国社会活动家里夫金与霍华德借助熵定律对地球进行分析,认为人对自然界的掠夺已使自然界濒临死亡,得出了与罗马俱乐部相似的结论,即只有放弃对自然的改造和征服自然的欲望,消极地根据条件许可生活,才能挽救将死的世界,才能挽救人类自身。《人道主义的僭妄》一书的作者戴维·埃伦费尔德则对主张以人为主,强调人的力量、人的尊严并已成为现代世界主导思想的人道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他认为,人道主义是现代世界的宗教,人道主义对人的力量的信奉和崇拜产生了危及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严重后果,因此要超越人道主义,要批判人对自身力量的盲目崇拜。
前一种倾向,过分相信人的主体力量,是盲目的乐天派;后一种倾向则不敢再相信人类自己的力量,是盲目的悲观派。这两种倾向都因循了片面的、绝对化的思维方式,都不能求得对于现代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正确解决。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提出了现时代面临的重大课题,也包括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合理见解。汲取现代哲学中的合理因素,克服其片面性,深入研究现代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新变化、新特点,对现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作出正确的理论说明,无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项重大的基本的任务。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真正成为人类争取自由的理论武器。
注释:
① 参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443页。
②③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3、21、44页。
⑤(22)(23)(24)(2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31、95、96-97、98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2页。
⑦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1页。
⑧⑨ 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第93、92页。
⑩ 《列宁选集》第2卷,第200页。
(11)(12)(13) 黑格尔:《自然哲学》,第4、617页。
(14) 黑格尔:《历史哲学》,第124页。
(15)(27) 黑格尔:《美学》第1卷,第326页。
(16)(17)(20)(21)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第83、184、247、182页。
(18)(19)(28)(29)(30)(31)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第594、591、12、822、674、523、828页。
(2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页。
标签:费尔巴哈论文; 康德论文; 绝对精神论文; 黑格尔哲学论文; 人与自然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活动理论论文; 哲学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