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中国家论文,持续发展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02)09-0017-06
经济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一种划时代的全新经济发展观。发展中国家为确立这一全新的经济发展观,经历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艰苦奋斗,由最初对以经济增长为单一目标的追求发展为对经济增长、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为综合目标的追求。发展中国家寻求经济持续发展已有一定的基础,但还存在着一些障碍,因此必须找到克服这些障碍的路径,本文拟对此作出初步探讨。
一、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以西方工业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为依据,把所有社会归于5种类型,即传统社会、起飞前提、起飞、走向成熟、大众高消费。[1](P75)按照罗斯托的这一划分,发展中国家一般可分为四种类型:(1)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属于“起飞前提”类型,它们正在克服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制约因素和“瓶颈”状态,为经济起飞准备条件。这些国家,“不仅经济进步是可能的,而且经济进步也是实现某些其他目的(如国家尊严,私人利润,一般福利,以及孩子们更好的生活等)的必要条件。……但是,这一阶段经济和社会的主要特征仍然是传统的低效率生产方式,旧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以及与这两者相联系而发展起来的以地方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在这种经济和社会背景下,以上所有这一切活动都是以缓慢的速度进行的”。[1](P78)(2)少数发展中国家(主要在非洲)属于“传统社会”类型,它们“由于不能获得现代科学及其应用和科学意识,生产率水平受到限制”;“由于对生产率的限制,传统社会不得不把大部分资源用于农业生产,并且从这个农业体系中产生了一种等级制度的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的纵向流动性虽然存在但范围是很狭小的。家庭和宗族关系在社会组织中发挥很大的作用”。[1](P76)(3)部分发展中国家已成为“起飞”国家,如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巴西等。这类国家“新兴工业迅速扩张,其所带来利润的很大一部分被再投资于新工厂……。现代部门的整个扩张过程使一部分人的收入增加。这些人不仅以高比例经常储蓄,而且将储蓄交给从事现代经济活动的人们支配。新的企业家阶级扩大了,它指导着私人部门日益增大的投资流量。该经济利用着迄今尚未使用的自然资源和生产方法”。“随着农业的商业化,越来越多的农民准备采纳新的生产方法和由此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新技术不仅在工业也在农业中扩散开来”。[1](P79-80)(4)极少数发展中国家如新加坡、韩国等属于“走向成熟”类型,它们的“经济显示出超越曾推动它起飞的最初工业的能力,以及在非常广泛的资源范围上(如果不是全部资源范围的话)吸收和有效地采用(当时条件下)现代技术的最先进成果的能力。在这样一个阶段,一个经济显示出其拥有技术能力和企业家才能来生产自己想要生产的任何东西,而不是一切东西。一国经济……可能缺乏原材料或经济地生产一种特定类型产品所需要的其他供应条件,但是,它的依赖是一个经济选择或者政治优先考虑的问题,而不是一个技术或者制度的必然结果”。[1](P81)
发展中国家在自然条件、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等方面的差异,使它们虽被分为四种不同类型,但从总体来看,战后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所取得的成效,为其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较为坚实的基础。这一成效的取得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契机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诸如经济体制的选择、市场机制与政府作用的结合、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协调等问题,作了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带动了经济的发展,经济实力有所增强。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经济高速增长,通货膨胀率迅速下降。20世纪50-70年代中期是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增长时期,70年代中期以后,多数发展中国家陷入了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境地,90年代以来情况得到好转,现约有40%的发展中国家已驶入高速增长的轨道,平均通货膨胀率迅速下降,像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也由4位数的通货膨胀率下降为2位数。这就使得发展中国家能够避免经济持续发展中的干扰,增强经济发展的势头。另一方面,经济结构得到改善,人均收入有所增加。20世纪60年代初,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只有15.6%,农业和采掘业的产值占36.9%,建筑业的产值占4.7%。产业结构的低度化决定了出口结构的低层次,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在其出口总值中的比重很低,经过调整,采取了对外国资本和本国私人资本进行政策鼓励和投资引导等一系列相关措施,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制造业产值的比重有所上升,而农业和采掘业产值的比重则有所下降,与此相适应,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也得到了增加,出口能力增强。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的变化带来了人均收入的变化。现在已有4%的发展中国家成为高收入国家,60%的发展中国家是中等收入国家。
新旧世纪之交,世界经济大变动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世界经济的一大变动是信息技术的发明创新成果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并在生产中得到普遍应用,产生了许多新兴的产业部门,产业序列呈现为第四产业(信息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科技革命所引发的产业结构的变化,一方面使新兴产业部门生产工艺过程的技术含量增加,从而劳动力和原材料的耗费较少,所获得的利润率较高。这就使世界经济中发达国家加大了对新兴产业部门的投资,加大了对具有低廉的劳动力和专门生产原材料的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这一投资流向虽然不能改变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受剥削、受奴役的地位,但是却使发展中国家获得了积累资金、引进技术、培训现代工人、掌握先进的管理经验的有利时机。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调整南北经济关系。信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南北之间联系愈益紧密,加之冷战后发达国家之间开展了激烈的经济竞争,为争夺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市场和有利的投资场所,纷纷调整自身与周边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与其结盟、合作,扩大自己的经济势力范围。世界经济的另一变动就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各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生产要素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以寻求相应的位置进行最佳的资源配置;贸易自由化的范围、金融国际化的进程以最快速度迅速扩大和推进;生产网络化的体系逐步形成,投资外向化的现象日益凸现。尽管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是由发达国家引导和推动的,它势必首先有利于发达国家,并在平等竞争的旗号下掩盖着经济霸权主义的实质,在全球实施着资源的不平等分配。但是,发展中国家为适应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组成各种区域性经济集团,提高自身的经济实力,以抗衡发达国家的剥削和控制。这必然会使发展中国家内部经济运行能力得到增强。
发展中国家在世界上经济地位的提升,也必然为其经济持续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从历史上看,欧洲殖民者国家以殖民掠夺、奴隶贸易的方式,把殖民地的国民经济纳入了自己的经济体系,形成了欧洲殖民者国家与殖民地国家之间的分工形式,即欧洲殖民者国家从事工业生产,殖民地国家成为它们的原料和粮食的供应地。历史的错位使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命运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经济一有变化,就会直接影响到发展中国家。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发达国家经济低速增长,发展中国家经济却高速增长,虽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处在为经济起飞做准备或刚刚起飞的阶段,经济发展还没有达到较高水平,但是其中的新加坡、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已进一步缩小,有的国家人均收入甚至与发达国家相当,它们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不可小视的强劲力量,从而带动了整个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提升,并且以自身的增长速度和迅速繁荣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持续发展起了示范性的作用。
二、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障碍
毋庸置疑,发展中国家寻求经济持续发展已有一定的基础。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中心—外围”结构,却给发展中国家在寻求经济持续发展中带来了严重的障碍。这些障碍是多方面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资本积累能力不足,外债负担过重。经济持续发展首先需要大量的资金,而发展中国家从独立之初发展经济时就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史表明,维持正常的经济增长速度,一般存在占国民生产总值1%-3%的资金缺口,一旦经济快速增长,这一缺口就更大。如何通过吸引外资,增强自身的资金积累能力,如何在这一过程中既避免过度的借债或放任外资的进入,又避免保护过度影响外资的流入,从而消除影响民族工业成长的障碍,就成为发展中国家在寻求经济持续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史上,曾因没有很好地处理上述问题,先引发了债务危机,后又引发了金融危机。债务负担过重的表现主要是累计债务总额不断增加,还本付息负担不断加重,并且外债集中于少数发展中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负债超过偿还能力,陷入旧债未清又借新债的境地;一些国家借债是为了偿还旧债,陷入外债不断增加,偿还能力极其低下,借新债还旧债的恶性循环之中;一些国家甚至因债务负担过重而濒临经济绝境。80年代后半期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增长速度尽管有所减缓,但是债务绝对额仍不断增长,其中拉丁美洲国家居于首位,约占发展中国家全部债务的1/3以上;在发展中国家的15个重债务国中,拉丁美洲国家占了10个,其中巴西又居世界债务国之首。1999年初巴西因无力还本付息爆发了金融危机。
严重的债务问题必然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发展中国家为了偿还债务,不仅会低价出卖资源,或出卖本国的资产股份,而且国内经济的不稳定,也会导致私人资本纷纷外逃寻找有利的投资场所。与此同时,还会加剧经济停滞、失业率增长、出口萎缩,影响大多数人民群众的生活,社会矛盾趋于激化,政局不稳。从根本上来说,会进一步削弱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自主性。考察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史,我们看到,资金积累能力不足是发展中国家举债发展经济的动机,而造成债务负担过重的原因则是引资、用资的政策、措施不当。这主要表现在:(1)在引资方面,片面地追求规模和速度,不顾质量,忽视经济效益。(2)在处理引资和用资的关系方面,引进与消化不能并重。引资时没有注意引进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引进先进科学技术时又没有注意消化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3)在外资管理方面,缺乏统一管理,政府无法掌握外债总额,不能实行综合平衡;地方和企业不了解国际金融市场行情,极易受骗上当;错误地估计了自己偿债的能力,导致借债规模失控;统治阶级的豪华消费、居民基本消费品的进口、普遍的贪污浪费,造成外资使用不当。(4)外资中有部分金融性外资,造成经济的虚假繁荣。
第二,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剩余价值大量流失。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和开发比率只是发达国家的1/4。较低的研究和开发水平,使发展中国家从发达国家引进大部分产品技术和工艺,而这些产品技术和工艺往往又是被发达国家淘汰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实际上处于技术和工艺的“简单消费”外围,受发达国家的控制,在技术和工艺引进中难以自由地利用世界市场。这必然成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
从现实来看,发展中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低下和发达国家拥有科学技术垄断权有关。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垄断地位,通过对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可以增加股权参与,带动商品输出,占领市场,特别是可以加强对发展中国家技术的控制与垄断,获取大量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大量转移使发展中国家的资本积累呈现出外向型的特点,使发达国家的资本积累有了稳固的来源。“中心型资本积累”与“边缘型资本积累”的并存成为世界范围内资本积累的特殊模式。发展中国家剩余价值的流失所形成的世界范围内资本积累的特殊模式,必然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群众的贫穷化”的特殊现象,导致“贫困化机制”的产生,即农业小生产者和手工业小生产者的资产阶级化,农村的半无产阶级化,农民日趋贫困而没有无产阶级化、城市化,城镇地区公开失业,就业不足等。“群众的贫穷化”成为少数人收入日益增加并能采取欧洲式消费模式的重要保证。“贫困化机制”的存在和“群众的贫穷化”的产生,又会造成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新的统治和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新的依附机制,这种统治和依附的机制不仅是经济上的,而且也是政治上的和文化上的。[2](P160-163)可见,在新技术被发达国家垄断、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剩余价值从发展中国家大量流向发达国家,肥了、富了发达国家,却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
第三,市场经济体制不成熟,经济持续发展缺乏动力。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起步晚、基础差,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功能不足、政府干预有效性差,这些直接制约着经济持续发展。发展中国家市场体系中的商品市场,虽然在战后半个世纪的发展中有了长足的发育,但仍然存在市场规模有限、运行机制不健全、商品种类缺乏多样性的弊端;劳动市场运行中缺乏确定的市场规则;金融市场发育迟缓,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缓慢、融资手段比较简单、非银行的私人金融企业数量少且实力弱。在这些市场上,价格扭曲阻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流动,生产者无法获得比较准确的信息,政府沿用了集权型经济干预方式,无法加速经济发展进程。
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功能不足和政府干预有效性不够,显然和存在传统落后的经济、低下的劳动生产率水平有关。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方式一直以自然经济为主,农业的落后使其难以承受人口增长和自然灾害的巨大压力,也无法充分实现对工业化的产品贡献率、市场贡献率、要素贡献率和外汇贡献率,从而影响工业化发展的稳定性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所处的国际专业化分工地位,决定其在经济发展中依赖技术引进,尽管现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经济增长并没有建立在经济效益基础之上,重工业部门的效率指标往往低于产值指标,经济增长方式往往注重粗放型,大量的投入所带来的产品高成本,实际意味着劳动生产率水平的低下。发展中国家存在的市场障碍,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绊脚石。
第四,制度安排不足,经济持续发展缺乏保障。从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制度来看,政治稳定性较差、政府软弱无能的弊端引致腐败盛行,各国寻求经济持续发展的进程受到干扰。腐败盛行使民众丧失了对政府的信任,政府只能依靠独裁专制和高压手段来维持其统治,民众没有政治自由、言论自由,政治民主化进程受到阻碍;腐败行为尤其是政府选举中的腐败行为或司法机关中的腐败行为,还损害民主机构或制度的声誉,使法律在民众心目中失去应有的权威性,降低了整个社会的守法意识;腐败通过非法手段聚敛财富,影响民众收入水平的提高,通过扩大收入分配上的不平等激化社会矛盾,还通过把非法收入用于个人消费影响资本积累和扩大投资,影响资源配置的有效性,导致企业生产低效率,不利于政府的发展计划和政策的实施,这些方面都会影响经济持续发展。
从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制度来看,经费投入不足,文化设施差,文化机构少,特别是大众传播媒介十分稀缺:文化的发展在城市和农村存在着巨大差别,农村文盲充斥,宗教迷信支配着人的头脑和生活,婚姻买卖十分盛行;西方的文化观念、行为和思想规则吞噬着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文化。发展中国家经济上建设资金的短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经济结构的二元性,必然致使文化发展呈现落后状态,民众的素质难以提高。一些人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不仅崇拜西方文化,崇拜西方的一切,而且对本民族的优秀文比传统持鄙视和否定态度,实际为西方国家“新殖民主义”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便利。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在技术和文化上的控制,无疑会直接影响发展中国家政治独立的巩固和经济持续发展。
三、发展中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路径
经济持续发展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新方向,发展中国家必须在反思自身所走过的发展历程、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探寻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可行路径。
第一,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基础上引资、用资。必须独立自主地发展民族经济,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调整经济结构,摆脱落后的生产工艺,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改善对外贸易日趋恶化的条件;在发展具有自身优势条件产业的同时,还要发展多种经营,增强自力更生能力,减少对发达国家的依附。
必须配之以内资和健康的财政金融政策。在引资和用资中,必须是内资为基础,外资为补充,畅通国内筹资渠道,发挥国内储蓄潜力,警惕利用外资反被外资利用状况的产生;在制定财政金融政策时,要防止被外债牵着鼻子走,防止对资本货物和消费品的进口造成不良影响,避免导致国内积累和投资不足、企业开工不足、失业现象严重的不良后果,导致国内市场供应紧张、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严重的不良后果。
必须加强对外债的控制和管理。借用外债应以本国政治、经济和财政的稳定为基础,不能饥不择食,来者不拒,要有合理的计划。在引资上,要掌握适当的引进规模和速度,考虑偿还能力,外债的增长应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出口收入的增长速度相适应;在用资上,要合理选择投资部门和行业,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对引进外资的管理和监督。
第二,自主地发展本国的科学技术。在研究开发科学技术中,必须建立科技与引进相结合的机制。实行引进机制,不仅是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更重要的是实现引进重点的转移,即由引进技术的硬件转向引进技术软件,由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所需要的技术转向引进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需要的技术。同时,在引进上实行技贸结合,既买设备也买技术,既引进产品也引进制造技术;注意引进机制与经济发展的目标协调一致,充分考虑国情,引进能够使本国扬长避短的技术和具有发展前途的现代技术。
必须建立科研与设计相结合的机制。技术的设计与创新首先取决于研究人员是否具有坚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灵活应变的能力;其次取决于政府能否对重点技术和产业进行投入和扶持,对技术研究人员进行鼓励和支持。只有通过采用各种立法、建制手段,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组织协调产、学、研的关系,建立既能减少风险又能促进研制高新技术产品的机能和政策环境,引导和促成科研与设计的结合,从而使自主研究开发的新技术、新工艺能够通过设计这一环节,迅速地转化为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必须建立科研与建设相结合的机制。在新建、改建、扩建的项目更新换代、转轨、变形和改造中,扩散和渗透高新技术成果,科技主管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工艺技术论证,既确定先进合理的工艺技术流程,也组织科研机构参与工程项目,应用自主研究开发的科技成果,根据生产的需求和技术发展的动向,组织科研开发,通过基建技改工程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在技术创新的科研与建设有效结合的基础上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必须建立科技与管理相结合的机制。企业的科学管理可以带动企业依据经济、市场的状态及其变化趋势对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创新,带动企业在经营战略、观念、组织等方面随环境变化而进行变革和创新,以及对企业生产要素、生产组织进行调整。企业管理系统对生产经营和研究开发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激励、控制的功能和效率,直接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和技术创新绩效。因此,科技与管理的有效结合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第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克服市场障碍。发展中国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必须改变由政府主导经济发展的格局,割断政府官员与市场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变政府全面干预为促进市场成长,使政府作用的发挥建立在市场机制作用充分发挥的基础之上;必须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构筑“对称性市场”,即产出品市场和投入品市场是一个供略大于求的买方市场;必须改变国际经济格局,自主地发展经济和加速市场化进程,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当然,市场化进程顺利与否,还需要有市场规则和法律化做保证。这就要求政府通过国家法令的形式确定市场规则,避免非市场行为对市场发育和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干扰,保证市场规则对市场主体行为的制约和规范。在市场化进程中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障碍,如市场残缺,即在市场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时所产生的市场信息失真。市场残缺必然给市场主体带来不准确信息,使市场主体决策失败,以及使生产活动失去有效性等。又如市场失灵,即市场的外在经济和公共产品的生产、供求失效等。对于市场残缺,必须通过政府干预,修正错误的价格信息,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而对于市场失灵,则必须通过政府干预,一是迫使市场主体尽量减少它的经济活动给社会和他人带来的经济损失,二是对公共产品生产进行投资,保证公共产品生产和供给达到最优水平。利用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作用,克服市场障碍,既可以促进市场发育和市场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也可以为经济持续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第四,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其首要前提就是控制人口数量增长。人口重负是发展中国家的典型特征之一。人口过度增长,不仅对资源、环境及社会系统产生极大的压力,而且使发展中国家原本居于优势的人力资源变成负担,导致人力资源闲置,降低人力资源质量。降低人口出生率是控制人口数量增长的关键。既要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建立一整套的奖惩制度,直接控制人口出生率;也要对育龄人口进行教育,特别是给育龄妇女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和就业机会,使她们改变传统的生育观念,增强提高家庭生活质量的愿望;还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减少人们对失业,病残、养老等状况的忧虑,破除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
以控制人口数量增长为基础,努力提高人口质量是开发人力资源、促进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方面。努力提高人口质量,必须增加人力资本投资,积极推进教育事业。科技和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关键和基础,调整教育投资结构,改革教育体制,发展各级各类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提高教育投资效率的必要措施。
努力提高人口质量,还必须加速实现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防止人才外流,既要发挥用人机制和流动机制的作用,实现人力资源跨国界、跨地区、跨部门的交流,使人力资源真正达到优化组合,也要发挥管理机制和调控机制的作用,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协调人力资源配置方向、配置重点、配置中的结构比例,确保人力资源流动的有序性、高效性。通过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改善和缓解人力资源性质、专业、层次在部门之间结构的不合理以及地域分布的不平衡,加上对知识分子工作生活条件作出进一步的改善,就可以有效地防止人才外流。
标签:国家经济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人力资源配置论文; 人力资源开发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国家部门论文; 政府债务论文; 经济学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