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史学前途的第三只眼睛——高中文科学生史学辩论会纪实,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史学论文,辩论会论文,纪实论文,前途论文,第三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辩题:科教兴国史学大有作为
正方:江苏新沂市第一中学高三文科代表队
反方:江苏新沂市第一中学高二文科代表队
时间:1998年10月8日晚
主席: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同学们,晚上好!欢迎光临我校首届“高中文科生辩论赛”赛场。今晚参赛的两支队伍,坐在我左边的是正方高三文科代表队;坐在我右边的是反方高二文科代表队。今晚我们这场辩论赛的辩题是“科教兴国史学大有作为”,反方的立场是“科教兴国史学无所作为”。首先请正方第一位代表表明观点。时间是2 分钟。
正方:各位好!传统史学“鉴前世之兴衰,考古今之得失”,“究探治乱之迹,上助圣明之鉴”,当然是一门智慧之学、治国之学.是一门显学。而进入信息时代的当今世界,面对高新科技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史学似乎遭到了冷落,科教兴国史学还有所作为吗?回答是肯定的。南朝诗人谢灵运说:“难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各个时代有各自的特殊问题,但是,人类要生存发展,总有一些古今共性的问题,甚至永恒的问题。千百年来,人类一直被一些共同的难题所挑战,也积累了许多应付、解决这些难题的共同经验、教训。今天我们对这些经验教训加以科学地提炼、概括,是可以找到一些带规律性的认识,形成历史智慧,为当今科教兴国服务的。
史学既可以研究社会发展总趋势、总规律,同时它在研究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不同层次的具体规律方面也可以大有作为。今天史学研究的触角不是已广泛渗透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学以及人生、处世、保健、养生、伦理、思辨、创意、发明、家教、人才、经商、富国等各个领域了吗?
历史人物林林总总、千姿百态,由他们主演的历史事件具有无比的生动性和形象性。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起伏跌宕的情节,使人感同身受,所以历史本身就贴近社会、贴近人生。面对史学,政治家可以参照它治国理政,军事家可从中借鉴战略战术.平民通过学习历史可以增长知识和才干。一部《资治通鉴》吸引了多少权贵政要?一部《孙子兵法》倾倒了多少英雄好汉?一部《论语》又何以享誉古今中外?盖因为圣哲之能事,神机妙旨常用常新,从而超越时空的局限在现代熠熠生辉。因此我方认为“科教兴国史学大有作为”。
主席:谢谢正方同学,接下来我们请反方第一位代表表明观点。时间也是2分钟。
反方:谢谢主席,谢谢各位。刚才,对方辩友把史学在科教兴国中的地位放到了压倒一切的位置。我要告诉对方辩友的是,科教兴国,史学的作用令人怀疑。
“科教兴国”,故名思议,就是国家的强大、民族的振兴要依靠科技和教育。古往今来,世界各国依靠科教兴国的事例俯拾即是。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起步的工业革命是英国和资本主义世界由农业文明走向工业文明的开始。过去人们在探讨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原因时,习惯于分析:英国较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圈地运动和海外殖民扩张增加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他们忘了科学进步是英国工业革命得以进行的必要前提之一。工业革命前夕,培根的实验哲学、皇家学会重视技术和实验、牛顿力学体系的思想影响,无疑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催化剂”。培根首倡成立科学院,推动科学发展和应用。皇家学会的早期会员都是培根的信徒和弟子,虎克起草的皇家学会章程提到:“他们的主要目的是要改进和促进手工技艺的现行方法。”正是科学家和工匠的结合和努力。才导致纽可门和瓦特先后发明和初步完善了蒸汽机。可以这么说,没有科学的发展,英国要进行工业革命无异于“缘木求鱼”。
我们再把目光投向亚洲的东方,二战后的日本满目疮痍,百废待举,人民忍饥挨饿,各种社会矛盾相互交织。国家向何处去?日本政府明智地选择了“教育兴国”这个课题。他们首先实行九年义务教育,随后根据“充实基础学力,提高科学技术教育”的方针大胆改革了中小学课堂,缩减人文学科,扩大科技教育;60年代形成的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校办学新模式,又进一步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一大批优秀专业人才的出现,为日本经济在六七十年代的腾飞提供了人才实力。
19世纪末美、德的崛起,二战后新加坡、韩国所创造的经济奇迹,哪一个不是因为重视了科学和教育?与之相反,史学等人文学科能否兴国?我们只知道重文轻武,带来北宋的积贫积弱;重文轻理、闭关锁国,导致近代中国的落后倒退。很难忘记啊!16、17世纪,那时当王阳明静坐格竹子的时候,达·芬奇一面解剖尸体一面画蒙娜丽莎,麦哲伦完成了他最早的环球航行,哥白尼也在准备发表《天体运行论》。后来当顾炎武醉心于订正古字读音的时候,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哈维出版了血液循环的巨著,而牛顿创立了微积分。西方人研究星辰、人体、杠杆和化学物质,中国人则研究书本、文字和故纸堆。因此胡适说道:中国为人文科学所创造的是更多的书本上的知识,而西方自然科学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中国人不要忘记,也不应该忘记这重文轻理所带来的惨痛教训。
当代中国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这种差距不在于历史的短暂、文化的低迷,而主要表现在于科技的落后、教育的不景气。因此我方认为,科教兴国,史学的作用微乎其微,抛开历史的羁绊,轻装上阵,进军科教才是上策。
主席:谢谢反方同学的答辩。接下来我们再来听听正方第二位代表的发言。时间是2分钟。
正方:对方同学刚才把科教对兴国的作用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并把一切有碍社会进步的脏水都泼向了史学。似乎中国只要抓好了科技一切都能赶上去。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方认为人文主义的失落是阻碍当今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问题。
重理工、轻人文,形成教育上的本末倒置,这是20世纪因工业化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许多国家共有的现象,而中国尤甚。比如在中国教育最为重要的一块中学教育中,人文学科中历史、地理、艺术包括美术、音乐往往被称为“副课”,课可开可不开,课时可多可少。加之中国的中学教育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是应试教育,为了追求升学率,高中早早就进行了文理分科,准备考理工科的学生,很少接触历史、地理及其他人文学科。开课不足、重视不够。使中国大部分中学生在人文知识上存在着严重的“营养不良”。他们对人类的文化遗产知之甚少,尤其对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缺乏在本民族文明熏陶下所具有的文化艺术气质和情操品格。
人文教育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物,它虽不能直接转化为实际效益,但它是一种知识与智慧,当然也是一种涵养、一种气度。人的文化背景越宽、思维领域越广,他的精神生活就会越充实,对社会和自我的认识也就会越深刻,也就越能进入科学的前沿。人文教育对人才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有助于扩大人的知识面,改变人的狭隘专业观、小科学观和小技术观,树立符合科学技术发展实际和适应时代要求的大科学观和大技术现;它有利于人走向社会,使一个人迅速获得实际的社会实践能力,避免盲目性,降低个人重新探索的不必要的代价,减少失误,从而更有效地利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开创事业;它有助于培养人的人文精神,提高人的人性修养和人的生存质量;它还有助于完善一个人的认知结构,促使人在认识、情感和意志等方面健康地发展,催发人的创造力。超一流的科学家身上往往深蕴着超一流的人才素质,他们同时也是思想家、哲学家。比如我国老一辈科学家李四光、竺可帧、苏步青、华罗庚等,他们不仅专业知识扎实、丰厚,而且学贯中西、兼通文理、能诗会画,人文素养也进入了上上境界。可以这么说,人文修养的匮乏,可以造就一流的专家,却很难产生在人类历史上有影响的大师巨匠。
任何一个社会都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合体。没有物质文明作为基础不行,船不坚、炮不利,落后就要挨打。但是即使物质文明再好,而精神文明颓废,乃到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了自己的历史,没有了自己的文化,没有了内部凝聚力,更不行。科教兴国理应高举科教的大旗,但也不可小视“史学’的烘托之力。说科教兴国史学无所作为是不负责任的短视行为。
主席:谢谢正方同学,现在请反方第二位代表发言。时间也是2 分钟。
反方:谢谢主席,各位好!不可否认,包括史学在内的人文学科对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对方辩友也不要忘了,为事有缓急,行事有先后。中国人要明白当前他最应该做的是什么?如果说人口多、底子薄是中国的最大国情,那么中国人那点有限的资金应该投向何处?是投向广种薄收、收效遥遥无期的人文学科,还是投向有种即有收、立马就见效的科教?
有比较才有鉴别,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何处?是人文积淀不厚,史学研究人员素质不高,还是所出成果不多?我看都不是。科技落后,教育萎缩,劳动者素质不高,这才是当代中国同发达国家差距之所在。
据说,一位汽车制造厂的厂长,有一天站在天安门城楼上,一辆一辆地数长安街上的车流。当他数到第一百辆时,只数到三辆国产车,其余97辆都是进口车。——这就是中国同西方的差距。
据说,某次在巴黎举行科技博览会,苏联送展的是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模型,美国送展的是从月球上采集的土壤,而中国送展的却是张衡的地动仪模型,反差多么大哟,这就是中国同西方的差距。
这是一个信息的时代,是才子加电脑就可以纵横天下的时代,遗憾的是摆在中国人桌前的电脑,其中的CPU锌片,哪一种中国能够制造?——这就是中国同西方的差距。
当代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追求创新的时代,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是不断进步的灵魂。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创新,最根本的一条就是靠教育,靠科技,靠人才。这是关系到我国发展前景和国际地位的百年大计。
中国有句老话,在哪儿跌倒了,就该在哪儿爬起来,中国因为科技和教育的落后,才使经济发展举步维艰,那么就应该抓科教促生产。既然包括史学在内的人文科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间接的、潜在的、长效的,那么今天我们就要大胆作出取舍,优先发展科技。我们只能大声喊:“史学呀,你慢些走,慢些走。”谁叫你不能给中国落后带来“十全大补”的呢?
主席:谢谢反方同学。让我们听听正方第三位代表的发言。 时间2分钟。
正方:听了反方同学的发言,更使我们坚信科教兴国史学地位的重要。身为文科班的同学,对史学作用的认识竟模糊至此,我们不得不对你们当头棒喝。
李大钊曾说:“历史趣味的盛行,是一个时代正在生长成熟、正在寻求聪明而且感奋地对于人生大观的征兆。”如今生逢盛世,我国正在奔向更加辉煌灿烂的21世纪,由于岁月积淀和世界交往的交织,有数不清的问题急待解决。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科学技术,也需要包括史学在内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参与。在现实问题的解析中,历史是一把金钥匙。实践已一再证明:政治家的决策需要专家们学术智慧的参与。改革开放的现实不是冷落了史学,而是向史学、史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伟大的时代从来不会冷落历史,变革的时代对历史的企盼更多。只要人类还存在、发展,历史就不会终结。只要中国还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国的史学就一定会更发达、更繁荣。国家振兴,民族兴旺,社会进步,时时刻刻都离不开史学光辉的照耀。
尤其需要说明的是,史学是对民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重要学科。一个人不管漂泊何方,流散何地,不能没有自己的祖国。热爱祖国是每个中国人必备的最起码的道德要求。清代学者梁启超说:“史学者,学问之最博大者,国民之明镜也,爱国心之源泉也。”爱国主义教育是史学教育的灵魂和主旋律。
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综观历史,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华夏文明一直走在世界文明的前列。可以说只有懂得中国的历史,才能真正了解中华民族,才会真正了解中国人民,也才可以从确切而生动的历史知识中,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才可能继承我国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和优良的民族传统,使之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更加发扬光大。要热爱祖国首先要了解祖国。对祖国的历史和现状知之愈深,必然爱之弥坚。在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英雄豪杰,为了祖国的统一和富强,为了民族的兴旺和发达,为了人民的安宁和幸福,血洒疆场,呕心沥血,忍辱负重。正是他们那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锻铸了我们民族的坚强性格;正是他们那勇往直前的优秀品德,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的优美壮歌;正是他们那勇于奉献的一腔热血,使中华民族以英勇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学习历史知识可以使人增志、奋进、向上,使爱国主义精神得到升华。正如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龚自珍说过的那样:“欲知大道,必先知史。”因此我方再一次重申:科教兴国史学大有作为。
主席:谢谢正方同学,接下来我们再听听反方第三位代表怎样反驳。时间也是2分钟。
反方:谢谢主席,各位好!下面我想进一步阐述我方观点。邓小平同志曾反复强调:“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大家应该记得邓小平同志1983年10月1 日给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三个面向”,要求我们的教育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相适应,要求我们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育结构,合理安排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布局,改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当前的世界正处于知识爆炸时代,“人生有涯而知无涯”,中学课堂课时少、任务重,怎么办?缩减包括历史在内的人文学科,腾出宝贵的时间让更多的高科技知识进入中学课堂,武装跨世纪的一代青少年,已经成为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东方巨龙的腾飞,必须插上科技的翅膀。
历史能给人启迪,但也能使人怠惰,世界上不是有很多国家、很多民族因陶醉在祖先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中不知奋进、不思进取而自生自灭吗?在科教兴国的今天,我们要做的不是自欺欺人,不厌其烦地把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反反复复地向世人炫耀。“老子当年比你们阔得多”,这是破落者的悲哀。大凡历史悠久的国家,它的成就是巨大的,而负累往往也不小。而仅有200多年历史的美国, 经济几度腾飞,也说明历史后进的国家惰性力和因袭的东西更少。
对方辩友说,史学有利于培养人的爱国情感。是的,历史教育的确有利于培养人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但是对方辩友也不要忘了,当今中国的中学教育是应试教育,如不考文科,你我会去细细咀嚼历史课本吗?能被推选来参加这场“科教兴国史学大有作为”的辩论赛吗?中学教学实乃考试之学,师生目光过多地是放在考试上,“因试而教”,“因试而学”,考什么就教什么,已是不争的事实。记住了,理解了,考好了,目的也就达到了。翻开课本,老师和同学关心的是那一个个可能给我们带来功利的知识点、考点,有谁去考虑过哪个知识点有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有利于培养我们的高尚情操?
我方认为历史的不实用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史学的功能很难得到发挥,科教兴国依靠史学只能是徒劳。
主席:谢谢反方同学,听过双方的陈辞,现在是他们大展辩才的时候。在自由辩论开始之前先提醒双方代表,你们每队各有2 分钟的发言时间,正方同学必须先发言。好,现在自由辩论开始。
正方:我首先请问对方辩友,既然史学无用,你们为什么还要对历史学习乐此不疲呢?
反方:我方辩友已经解释,没有应试教育我们就不会这么钟情于历史。即使我们自己愿意。我们的家长、我们的校长也不会愿意啊。
正方:对方辩友,科教兴国如果说史学无用,为什么现在不少地方还要大编特编一些乡土历史,教育他的人民呢?
反方:对方辩友也不要忘了,正是由于人们太重视地方历史了,导致了地方主义抬头。有的人为了宣传地方,把一些在历史上早已有定论的问题也翻出来牵强附会;有的地方为争一个人物的归属问题而争辩不休;有的人还把一些捕风捉影的东西当成严肃的历史,甚至大兴土木。历史的严肃性何在?这不正说明史学给人们带来了混乱吗?
正方:像你们这么说,数典忘祖就应该受到歌颂了?
正方:列宁说过:“忘记了历史就等于背叛。”
正方:一位西方学者也说过:忘记了历史总会要重蹈覆辙的。
反方:一位西方学者也说过,沉醉于过去而不知自拔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
正方:树欲静而风不止,据《参考消息》报道,台湾新编中学教科书肯定了日本的统治,并说什么日占台湾时期推行的日语教育“这是台湾人吸收现代知识的手段,促进了台湾的现代化”。这真是触目惊心!事实表明:历史教育不应萎缩,中国人爱国思想和爱国情感的培养还需要该学科做更多的工作。
反方:历史到底能给人们带来什么?我劝对方辩友有空去看看地摊文学,看看你们认为“大有作为”的史学都在向人们传授些什么,是杨贵妃的养颜密诀,古今骗术奇观,为官厚黑学……
反方:对方辩友引以为自豪的历史学,自古以来就把“焦点”聚在拿破仑似的军事家、林肯似的政治家、马基雅维里似的阴谋家身上,很少把注意力放在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身上,这难道不是事实吗?
正方:来自澳大利亚的前澳中理事会执行主席李瑞智教授曾说过:“‘英语世界’里的经济几乎都碰到10%的失业率问题,而英语世界的人们发现,在东方,亚洲‘四小龙’,与中国、日本尽管社会制度各有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稳定是同步的。为什么?原因只有一个,他们都是讲儒家文化的。这正是今天英语世界的人们对儒学的兴趣所在。”世界各国都对中国文化和历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有十分清醒的认识,我们作为中国人却还在大谈科教兴国史学无所作为,是否感到可笑呢?
反方:对方辩友请注意,外国人的观点并不一定是金科玉律,亚洲“四小龙”和中国经济的发展并不是没有问题,儒家思想也不是包医百病的良药,中国人受儒家思想的毒害还不够深吗?
反方:提醒对方辩友注意,当前大学历史系新生录取难、毕业生分配难,据说一些名牌高校也准备缩小历史系学生的录取人数,甚至作出取消历史系的决定,这难道不是科教兴国史学无所作为在招生、分配上的突出表现吗?
正方:现在理科生分配前景也不容乐观,这也可以作同理推证吗?
主席:刚才双方一场唇枪舌剑,十分精彩。现在我们请反方第四位同学总结陈辞,时间2分钟。
反方:道理越辩越明,经过一番苦战,我方的观点“科教兴国史学无所作为”的论据更加充足。首先史学缺乏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注定了它在科教兴国中不会有显赫的地位,他遭人们藐视也是在情理之中。对方辩友喋喋不休地阐述什么史学智慧大有益于人类,轻视史学必遭灭顶大灾,这既是诡辩,又是危言耸听。
应试教育的阴魂不散,史学特有的社会教化和精神审美的功能也不可能真正得以实现和起作用,那使人爱之又恨之的高考,历史科试题难度是不是在一再攀升?升学的压力已使中学师生疲于奔命,心力交瘁,更不会有人可以置前途于不顾,而去不切实际地挖掘史学的“社会功能”。
不要忘了,沉迷于过去的辉煌,会使人日益怠惰而固步自封;对屈辱的历史终日耿耿于怀、哭哭啼啼,与事也没有任何补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科学就是效益、科技就是生命和知识经济的大潮滚滚东来的今天,我们不需要知道北京人头骨的下落、夏桀商纣是怎样的荒淫、官渡之战曹操为什么能出奇制胜、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为什么要杀弟杀兄。我们要知道什么叫克隆、黑洞,大江大河怎样治理,地球之外是否有宇宙人的影踪。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人的创新精神,而史学面对创新似乎显得那样无谓和无奈。
科教兴国,就是要全面落实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以及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技术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我方认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
历史就如同一张写满字迹的纸,应该翻过去了。我们应做的,是在新的纸张上用我们的智慧谱写新的篇章,而这个智慧就是先进科技的源泉。虽然我们也许会偶尔翻翻前面的内容,但那毕竟是为了思古和消遣。科教兴国,史学你能做些什么呢?
主席:谢谢反方同学,最后我们请正方第四位同学总结陈辞,时间也是2分钟。
正方:谢谢主席,谢谢各位。下面我首先总结对方所犯的两个基本错误:一是“以偏概全”,表现在一味强调经济发展中科教的作用,忽视了人文科学的资助之功;二是“隔靴搔痒”,论证缺乏深度,使人心口难服。对方今天的论点可谓是云山雾罩,让我们一头雾水,不知所云。相反,我方论点明确,立论有据,思维清晰,情理交融,令人叹服。接着我想进一步阐述我方的观点。
首先科教兴国离不开史学。因为发展经济,势必要从历史上总结各国为推动经济发展所采取的措施的得失;科教兴国,也需要史学去挖掘世界各国通过科教兴国的成功范例;国民人文素质的培育,需要史学潜移默化的熏陶、感化;治国参政,尤需要史学的帮助和扶持。
时代需要史学,我们应该还史学应有的地位,让其以严肃而鲜明的自我意识,在科教兴国中发挥她特有的社会教化和精神审美的功能,这就是我们的明智选择。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不要为史学的命运担忧,史学存在的理由在于:它可以使人们拥有一个很高的起点,高瞻远瞩;它可以为人类储备大量的参照体系,彰往察来;它更可以使人们从对于鉴、势、理、道的理解、领悟、体察之中,学到许多聪明才智,进退裕如地迎接时代的种种挑战。生活在现实世界中的人,只要诚心跟历史对话,总可以从这口“老井”中汲取清洌的甘泉,获取智慧的启迪。
人们对历史的情有独终,还因为人人都有追根溯源的本能。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件,这对个人是人生的经验,对社会则是社会的经验。从这方面说,人人都有一部自己的历史,人人都离不开社会的历史。因此人类天生就有一种历史情结,正如孩子出世要知道自己的母亲,浪迹天涯的游子难以忘却故土,寻根意识、历史意识、家园意识都表现出对历史的依恋。埃及卢克索神庙法老像上镌有一句话:“我看到昨天,我知道明天!”到过那里的人,没有不”被这句话震撼的。人人都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又从今天走向明天。历史是永恒的;任何现象又都是历史的。历史是永不间断的时间长河,人们在现实中感知的只是这一发展长河中的一段。多少兴亡盛衰,唤起人们对相似社会现象的感慨,从那些已经消失的人和事中,叩问历史,掩卷叹息。这种情绪不仅仅是简单的怀旧。历史消失的是时间,永不消失的是后人对千秋功业的缅怀。在这种缅怀中,最使人传诵不已的,是作为文化精粹的智慧言论和事迹,那种运筹帷幄的大智大勇、辚轹百代的玉想琼思、解颐醒世的妙喻珠联,都能给人一份明智、巧思和良知。史学是石,敲击出希望之火;史学是火,点燃了生命之灯;史学是灯,照亮了人类之路;史学是路,引我们平稳地走向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