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放课堂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定位与活动设计_文本分析论文

从开放课堂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定位与活动设计_文本分析论文

从一节公开课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定位与活动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开课论文,阅读教学论文,初中英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前不久,笔者听了我市某省级实验中学的一节公开课,教学内容为《牛津初中英语》(译林版)8A第三单元,课题为Around the World in a Day,课型是阅读课。对本节课的观摩引发了笔者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目标与任务定位、活动及其实施等的一些思考。

一、课堂教学回顾

1.导入与准备(用时7分钟)

(1)授课教师与学生谈论天气,直入正题。该环节用时约1分钟。

T:What's the wearher 1ike today?

S:It's sunny/fine.

T:Yes.It's a fine day for traveling.Let's go traveling.

(2)授课教师通过课件呈现一些纸币的图片,并用生动的语言告诉学生:出发前我们要先举行一个竞赛,胜者可以赢得这些纸币作为旅游费用。

全班学生分成两组,开展以下两个层次的活动:

①课件呈现一些世界各地的名胜图片,画面由局部到整体。两组学生比赛猜测这些名胜的名称,先猜出者获胜。

②两组分别派学生到讲台前,该学生背对屏幕,课件呈现世界各地名胜的全景图片,本组学生描述图片内容,台前学生根据本组同学的描述猜测名胜。猜对后,该学生进一步描述此名胜,本组其他学生随时补充。每组有两幅图片,用时较少且描述得较详细、准确的小组获胜。

该环节中呈现的名胜有:the Harbor Bridge,the Golden Gate Bridge,the Eiffel Tower,the Opera House,the Great Wall,the White House,the Pyramids等,大多是学生将在本课阅读材料中接触到的。

2.阅读与理解(用时16分钟)

结合前面出现的名胜,授课教师提问:Do you want to go to all these places? We can travel to all of these places in a day.

(1)学生观看课文光盘(教材配套光盘),回答两个问题:

①When did Linda write her letter?

②How was the weather?

光盘内容为整篇阅读文章,约400词,学生观看完光盘后师生展开一问一答活动,用时约5分钟。

(2)授课教师设置情境:Linda is talking with her mother on the Internet.Help her to answer her mother's questions.课件呈现QQ聊天的界面,同时呈现以下五个问题:

①Where did you go today?

②Who did you go with?

③How did you go?

④What did you see during the trip?

⑤Did you enjoy your trip all the time?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后,授课教师让一位学生扮演Linda的母亲,提出问题,其他学生回答。

整个阅读与提问过程,包括授课教师对部分内容的解释,共用时约6分钟。

(3)授课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C2,问题情境为:Daniel也参加了本次旅行,他拍了6张照片,想把它们放到自己的网页上,但照片的顺序是乱的,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事件发生的时间为这些图片排序。用时约4分钟。

(4)学生小结Linda在本次旅行中的心情变化。通过阅读,学生可以从课文的第一、二、三和六小节中找到描写Linda心情变化的词,如wonderful,boring,excited,amazing等。

3.活动与展示(用时22分钟)

授课教师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同时提供6幅盐城名胜的图片,要求学生完成以下两项任务:

(1)每组学生选择一处名胜,讨论并交流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where to go②when to go

③how to go ④why to go

⑤what to see⑥how you feel

包括布置任务在内,用时共11分钟。

(2)每组推荐一名学生介绍本组所做的宣传卡片。每个学生完成介绍后,分别领到一面小导游旗。6个学生全部介绍完毕后,授课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名胜,跟随相应的导游出发去旅游,同时课堂结束。

二、本节课中值得肯定的地方

本节课授课教师的设计思路非常清晰。整节课分为三个教学环节:导入与准备、阅读与理解、活动与展示。

从教学时间的安排来看,授课教师在导入环节用时7分钟,处理阅读材料用时16分钟,两个环节共用时23分钟,与读后活动环节用时(22分钟)基本相当。可以看出,授课教师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活动环节。课后,笔者与授课教师交流时得知,授课教师的意图是希望在公开课教学中利用活动来活跃课堂气氛,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节阅读课有以下三个亮点:

1.直接导入,引发阅读兴趣

从三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设计来看,授课教师在导入环节的处理是值得肯定的。在该环节,授课教师用简洁的语言,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呈现话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随后设计的两个层面的活动既能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为接下来的阅读作准备,又能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让绝大多数学生都参与到该活动中。本环节还集中处理了阅读材料中出现的名胜类的专有名词,为后面的阅读扫除了一些障碍。

2.分层阅读,多角度解读文本

在阅读理解环节,授课教师设计了四个小活动来处理阅读材料,学生在这个环节可以多次接触文本,完成不同层次的任务:一是通过视听课文录像,初步感知文本。二是阅读课文,并假设自己就是作者Linda,回答Linda母亲提出的五个问题。该活动旨在让学生通过寻找问题答案理解文章细节,捕捉文章的关键信息。学生要完成此任务,必须细读文章。同时,从Linda母亲的角度设问,更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三是再读课文,并完成教材中的配套练习C2。设计该练习的出发点是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主要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四是回顾文章,并总结Linda在整个旅行中的心情变化。这一环节的设计比较巧妙,学生寻找Linda心情变化词汇的过程,实际上也是进一步理清文章线索的过程。

3.拓展活动,贴近学生生活

本篇阅读材料通过北京的“世界公园”这一窗口,呈现给学生世界各地的名胜。授课教师在读后的活动与展示环节,把学生家乡的名胜作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如果授课教师能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用上阅读材料中的语言结构,训练的效果会更好。

三、本节课有待商榷的地方

1.材料的呈现是否合理

本节课学生首次接触阅读材料的方式是看和听,而非读。授课教师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希望利用直观形象的动态画面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丰富课堂的组织形式,但却违背了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真实阅读的能力。生活中的阅读往往是一种无声的活动,阅读的目标是理解。教师应引导学生默读阅读材料,并关注如何从文字中获取信息。

2.任务的设置是否有效

在初步感知课文环节,授课教师让学生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When did Linda write her letter?

(2)How was the weather?

对照阅读材料可知,这两个问题均属于细节性问题,一个是关于时间的,本篇文章的体裁是书信,时间会出现在固定的位置,学生不需要阅读全部内容即可作答;另一个是关于天气的,文章的第三小节有一句话包含此信息。因此,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容易地完成此任务,学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无任务状态;此环节的设计也没有做到让学生关注文章的整体。

3.任务的完成是否到位

授课教师要求学生再读课文,并完成教材中的配套练习C2,其出发点是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主要事件的发生顺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授课教师在处理此环节时,更多地关注学生是否能给出正确答案,并没有引导其关注图片的具体内容和图片下方的文字说明,没能达到通过该项练习进一步帮助学生挖掘文本信息、梳理本次旅行的主要事件及其先后顺序、建构文章框架的目的。

四、对阅读教学的思考

1.阅读课的目标与任务

阅读是读者结合语篇信息及自身背景知识建构意义的过程,是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经验的有效途径。阅读教学目标定位准确与否直接决定课堂的成败。阅读不应只是为了学习语法、词汇,更重要的是为了获取新的知识,提高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讲,阅读课应侧重培养学生总结和提取文本大意、预测和推断、获取具体信息等阅读技能,教师设计阅读任务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获取全文大意。教师设置问题情景,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背景知识作出推测,并在语篇中寻找依据证实或否定先前所作的推测,从而获取文本大意。

(2)理清文章结构。以本文提及的阅读课为例,阅读材料是一封家庭成员间的书信,其结构为:

①Introduction(Paragraph 1)

I joined in a school trip to the World Park.

②Body(Paragraphs 2-6)

Paragraph 2:What happened before we got to the World Park.

Paragraphs 3-6:What we saw and what we felt during the trip.

③Ending(Paragraph 7)

Where to find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is trip.

(3)落实语言形式。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地解读文本,进一步落实对表达文意的语言知识和篇章结构的理解。

(4)输出相关内容。本节课的语言输出活动可以考虑让学生介绍Linda一天的行程,或者让学生介绍北京的“世界公园”等。设计原则是输出一定要依托阅读材料,起到巩固阅读理解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可以考虑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拓展与运用。

2.阅读课的活动及其实施

为了达到阅读教学目标,教师可以从读前、读中、读后三个阶段设计教学活动。

读前活动应尽可能简洁高效,针对性要强,时间基本上要控制在5分钟以内。一般可采用以下一些形式:

(1)头脑风暴。给学生看阅读材料的题目、小标题或插图,让学生说出与之相关的词汇、句子或文章结构等,教师在学生说的同时将这些内容写在黑板上。这样做既可以帮助学生激活相关知识,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在后期的阅读中验证自己的预测是否准确,使阅读增添个性化的感悟,调动学生参与阅读活动的热情。

(2)讨论。让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标题或插图展开讨论,推测阅读材料中可能有哪些人物,或者事件发展的结果可能怎样等。

(3)提问。让学生读阅读材料的标题、插图或者首句,围绕文章内容或情节发展提出自己的疑问。这样做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提问能力,又能给他们提供阅读文本的理由,激发他们在阅读中寻找问题答案的愿望。

(4)预教部分重点词汇。读前活动也可以先处理一部分生词。一般需要预先处理的是那些难以通过文章上下文猜出的、影响学生自主阅读的生词,或对理解文章起关键作用的重点词汇或结构。预先处理了这部分词汇能使后续的阅读更加顺畅。

读中活动应让学生默读,而非朗读或听读。该环节的活动设计应层次清晰,一般是由粗到细,由整体到局部。

(1)提取文章大意。让学生快速通读课文(教师可以设定时间限制),理解文本大意。可以采用以下形式:

①寻找关键词或主题句。要求学生找出文章某一部分或段落的关键词或主题句,培养学生从阅读文本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②判断正误。根据文章内容提取一些信息,一般以句子的形式出现,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文章,判断这些信息是否与文章内容相符。

③句子或段落排序。提取文章的主要信息或各段落的大意,打乱顺序,要求学生阅读文章后排序。

(2)获取具体信息。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可以要求学生更加细致地阅读,了解具体的事实信息。

①回答细节性问题。学生细读文章,教师就文章细节提出问题,学生用口头或书面形式作答;也可以要求学生就阅读材料的某一部分提出问题,其他学生作答。活动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尽可能让所有学生参与其中。

②完成填空练习。教师可以将阅读材料某一部分的所有同一词性的词汇(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或者本节课的重要词汇或结构挖空,让学生做缺词填空练习。

③说明指代关系。要求学生根据上下文推断某一代词的指代对象。例如,本文提及的阅读材料第二小节中有一个句子:There was a lot of traffic on the city roads,but it got better when we were on the highway.该句中it指代的是什么?学生只有联系上下文,仔细分析才能得出答案。这种练习在帮助学生获取信息的同时,也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④推测生词意义。正确处理好生词与阅读的关系是加快阅读速度、提高阅读质量的关键。训练学生的词义推测能力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上下文语境,二是利用构词法知识。

读后活动的设计应基于文本内容,可以检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也可以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作进一步探讨与思考。读后活动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复述或表演。可以结合读前预测的信息、读中梳理的重点词汇和结构等,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或表演。该活动可以全班学生一起做,也可以分小组做。

(2)改写或续写。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改写文章内容或续写故事结尾,该活动最好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因为通过交流讨论,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思维碰撞,会更加灵活地使用语言,同伴间也可以及时纠错。

(3)讨论或评论。学生结成对子或小组,讨论所读材料,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故事情节发展等发表评论或感想。

五、结束语

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出发,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有效开展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阅读课的教学效率。

标签:;  ;  ;  

从开放课堂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定位与活动设计_文本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