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杭派民居的分类与特点论文_冯君

浅析杭派民居的分类与特点论文_冯君

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0

杭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部,浙江省北部,浙北(杭嘉湖)一带是中国唐宋以来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地区之一,又是我国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经济早期发生之地,产生了众多官邸、府邸和园林宅邸。众所周知,浙江民居有很多种类,按照地方特色、区域和文化的差异又很多分布类型:湖州、嘉兴水网平原地区为多进落庭院式;历史上的严州府,今天建德、淳安、桐庐一带为小天井式;钱塘江以东和绍兴接壤的萧山一带为台门、墙门式;杭州市区亦为多进落庭院式,但比湖州、嘉兴的多进落庭院式更加具有礼仪氛围、官府气息。

汉宝德的《中国建筑文化讲座》中说道:建筑是文化的产物,一个民族的文化最具体的表现就是建筑。建筑与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建筑是一个城市的镜子,它以一种美来讲述一座城市的文化。所以我们在考察历史民居时一定要与文化背景相结合,从历史的脉络中去细细品读一个城市的建筑发展。本文从历史发展的轨迹去解析杭派民居的特点。

一、明清古代建筑:

中式住宅,结构以木材为主,所以不像西方建筑那样能长久保存。杭州的传统建筑目前留存下来最早的是明代建筑,可惜已寥寥几许,但晚晴的建筑保存下来较多。他们这种没有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建筑,是杭州建筑的瑰宝。

1.胡雪岩故居:

位于杭州市河坊街、大井巷历史文化保护区东部的元宝街,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胡雪岩事业的颠峰时期,当时豪宅工程历时3年,于1875年竣工。落成的故居是一座富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又颇具西方建筑风格的美轮美奂的宅第,整个建筑南北长东西宽,占地面积10.8亩,建筑面积5815平方米为杭派园林府邸,有13座楼和一座园林。故居无论是从建筑还是到室内家具的陈设,用料之考究,堪称清末中国巨商第一豪宅。

胡宅是典型的硬木结构的房子,因此加强了房屋的防火功能。同时,住宅的采光很好,厢房多处采用落地大玻璃。防潮层科学,最底下一层是沙土,沙土上是倒放的瓦盆,瓦盆上面才是石板。保暖散热方面,屋顶的椽子上面有蘑菇形的砖头,从而保证冬暖夏凉。

2.孩儿巷98号

孩儿巷位于杭州城南,东起中山中路、西至武林路。宋称保和坊砖街巷,因巷内多泥孩儿铺,又名泥孩儿巷。后元、明、清皆袭称为孩儿巷。古宅始建于清朝年间,现占地面积956.7平方米,建筑面积468.9平方米,标准的江南格局、土木结构的三开间三进走马楼、双层回廊式建筑。前面的第一进房子,现已拆除建孩儿巷马路。一座古色古香的明清宅院,周围是直耸入云的大厦,几乎被淹没于城市的尘土之中。

孩儿巷98号古宅是集宋、明、清三朝艺术于一宅,一进门是个天井,天井两边是左右厢房,经过天井是客厅。客厅和后厅为两层楼结构。上楼有一狭小而陡的木楼梯,饰有冰裂纹扶梯栏杆,楼上走马楼则是“凹”字形栏杆。出后厅是一小天井,全部是石板铺地。天井两边有两层楼厢房,天井中有一口老井。后院的结构和前院基本相同,院子边有一口古井终年有水,号称“宋井”。

3.章太炎故居

章太炎(1869-1936)原名学乘,因纪念汉代辞赋家枚乘而字枚叔,后易名为炳麟。因反清意识浓厚,慕顾绛(顾炎武)的为人行事而改名为绛,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学家、朴学大师、民族主义革命家,余杭人。

章太炎故居建于明末清初,属中式宅院,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仓前老街中段,现为章太炎纪念馆。故居坐北朝南,面水临街,是一个前后四进加一过道的大宅院。这四进一弄宅院前三进为太平天国之前章太炎曾祖父所建,最后一进楼房建于民国初年。院内由前厅、正厅、卧室、书房、厨房及天井等组成。第一进为临街房,第二进“扶雅堂”,第三进卧室,第四进现辟为陈列室,第二、三进东侧分别为厨房和书斋。现包括故居本体、游客服务中心、国学研修中心、国学讲堂和临时展厅等部分。

二、近代西湖别墅和名人起居

清末民初,杭州的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汇的过渡时期,它包含着新旧两大体系:旧建筑体系使原有的传统建筑体系的延续,新建筑体系包括从西方引进的和杭州自身发展出来的新型建筑。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融合。这是当时的西湖别墅和名人故居,既有中国风格的庄园,如刘庄、汪庄等;也有欧洲古典主义、文艺复兴、巴洛克样式的别墅,如圆昭园;更有中西合璧的建筑,如秋水山庄等。它们外观造型独特、别致,整体建筑端庄、华丽,内外装饰精致豪华等。

1.刘庄

刘庄位于西湖丁家山畔杭州市杨公堤18号,又名水竹居,占地面积500多亩,被誉为西湖第一名园,现已改为西湖国宾馆。刘庄由刘学询所建,进士出身的刘学询,对于古代园林,胸中自有丘壑。通过“水竹居”的建造,他把自己的造园理念和艺术付诸于实践。历时8年、耗资十余万银两 ,于1905年底完成了这一浩繁的工程, 水竹居,除了水便是竹。水,可达外湖,到涌金门;竹,能覆荫,宁静致远,为做人需有的品行。

2.圆昭园

圆昭园位于下城区竹竿巷46号,曾被专家誉为近代杭州第一园林宅院。此园博采中西建筑之长,外观色彩明快。浅红色的瓦,嫩黄色的墙,青白色的假山,黛绿色的庭院,这种大胆的色彩上世纪60年代后才在杭州一些主题公园里见到。但老宅院子仍具江南园林风韵,广玉兰、桂花、棕榈等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中,长得枝繁叶茂。主楼被掩映在锦花丽树中。

圆昭园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粉墙黛瓦、红杏白李的江南园林风格。但近观门楼,又分明是典型的欧式风格。门楼用钢筋水泥灌注,高大厚重,中间两扇坚固的铸铁大门,图饰精美。在这欧式铁门上,却又铸上了三个不易辨认的圆形篆字:圆昭园。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秋水山庄

“秋水山庄”位于杭州西湖边,建于上世纪30年代初,是史量才为夫人沈秋水建造的。史量才是中国著名报人,在1913年前后,收购了《申报》、《时事新报》、《新闻报》等媒体。在史量才去世后,沈秋水将“秋水山庄”捐献给慈善机构。如今,“秋水山庄”成为“新新饭店”的一部分。

三、近代特色建筑

国门被强行打开后,杭州和全国许多城市一样,建筑“西风”开始,一些金融建筑、学校以及文化、商业等公共建筑也都倾向于西式,杭州有些老店如万隆火腿店等,在翻修时,都带有欧陆风格。如:建德新叶村种德堂、方回春堂。

建德新叶村种德堂:

这种大型住宅之一叶凤朝住宅,名“种德堂”,建于民国初年,位于新叶村中部偏南,坐南面北。宅主叶风朝属崇仁堂派,是当时村中七大乡绅之一。宅子由对合式房屋、三间两搭厢,和“一字形”屋组成。对合式房屋为整个住宅的主要部分,有它的正门、正厅。三间两搭厢建在对合式的西侧,轴线与四合院垂直。在它们前面是一个9米长、6米宽的前院,院门位于西北角上,是青龙位。前院里有两条用砖块墁成的路,一条通向对合式的正门,一条通向三间两搭厢的门。在前院内,倚墙种植着花卉和藤本植物,深深浅浅的绿色镶在白亮的粉墙上,给前院渲染出种安谧祥和的气氛。院落正中紧靠前墙砌成一个4.2米长、1.7米宽的水池,用0.75米高的青石栏板围着,为蓄水养鱼之用。蓄水以防火灾,养鱼以观生灵。后庭院位于整个宅子的西南角,4.5米宽、8米长,面积36平方米,有二间半敞廊和三间敞厅傍着一片小池。敞厅的南侧,有门通书房及厨房。敞厅北侧有石阶可下至水面。敞廊宽1.7米,位于池的东侧,美人靠微微向水池探出,倚栏临池,也可以有沧浪之思。其他两面用不很高的白粉墙围合,并有小门通向街巷。池内曾种植浅红的睡莲花,碧绿的叶子在粉墙的映照下格外生动。这小院被称为后花园,是极好的读书环境,反映出以淡泊、耕读相标榜的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和生活趣味。这样的住宅民国期间只建了2座,有幸的是,它们一直保存至今日。

由于受到多样地域文化的影响,杭州现存的古建筑既吸收了浙江民居相似的特征,也存在自身独一无二的特点,这些精美、风格迥异的古建筑构成了杭州的文化氛围,也形成了杭式民居的建筑特色,组成了杭州的历史文化风貌。2014 年,杭州市政府颁发《“杭派民居”示范村创建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将杭式民居定义为:有人字梁和戗板墙,融入周围自然山水、整体形象呈现天人合一、温婉内敛、精致秀雅的建筑。根据环境和地形的不同,将杭式民居分为“野趣山居型”、“杭韵水乡型”、“诗意田园型”和“都市风雅型”。同年,杭州市规划局总结出了“杭派民居”的特征。本文通过考察对以上案例的考察对杭派民居做了一下总结:

一、空间特征:

1.大天井

杭州自古繁华,居住人口众多,居住密度也相对较高,且江南地区气候潮湿多雨,决定了建造天井需要满足通风和遮阳的需求;另外侧墙基本不能开窗,天井还有采光的作用。这决定了杭州传统民居的天井基本采用横长型的布局,并且多数是开间大于进深;剖面呈高耸型,高度大于进深。天井在四面檐廊的包围中,与廊道、厅堂等相互连接,形成了流畅的曲线,也起到了空间延伸的效果。徽式建筑中也大量建有天井,不同于徽式建筑中的多为小天井,杭式建筑中的天井基本面积较大,占地比例也相对较高。在一些小型民居中,在天井内布置绿化、花草、池塘等,形成小型的庭院景观,绿化了居住环境。我们从胡雪岩故居、章太炎故居等建筑都可以看出。

2.高围墙

传统杭州民居的院落式庭院通常采用围墙来进行外部空间的隔离,在五柳巷民居中也是如此。高围墙是杭州民居的特色之一,起到了隔绝宅外空间和保护宅内的作用,围墙高度基本在 4M 左右,还可以产生遮阳的效果。

虽然高围墙对于居民宅内有保护作用,但是相邻的院落式住宅通常都采用高围墙的形式,且距离较为相近,就形成了较为狭窄的过道空间,即为“弄”,由于两边围墙较高而弄内比较狭窄,弄内会给人以压抑之感。对于居民的出行和安全性也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3.多进落

杭派民居不像浙西、浙中的民居一样,只在一条轴线上发展成多进多天井大屋,而是在主轴线外,再布置房屋,形成进落的格局。并且进与进之间多用天井、廊连接。杭派建筑很多把厢房取消,做成柱廊,达到开敞通透的效果。天井较大有的在天井院中放置口墙和砖雕门楼,墙上开漏窗,砖雕门楼风格多是苏式门楼和越式门楼风格为一体。天井不单起集雨水、通风采光的作用,还可以布置花、石,具有小园林作用。

二、建筑细部

1.简化的石库门

杭州地处江南地区,又是在近代深受希望文化影响之地,所以杭派传统民居在装饰上也表现出中西合璧的特点,而西方文化对杭派民居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石库门建筑。不同于传统汉族民居雕梁画栋的多进门,石库门更讲求简约;在构造上也不同传统的以木制门的方式,采用石头做门框,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更加坚固。虽然在徽派建筑和海派建筑中已有石库门的运用,但是不同于徽派建筑的繁琐庄严,杭式石库门相对比较简洁大气,并且对外的大门多不开在中轴线上。

2. 硬山顶

硬山顶是硬山式屋顶 , 即指两山屋面不悬出于山墙或山面梁架之外的做法,也就是两侧山墙把檩头全部包封住,屋檐没有超出山墙,所以取名为硬山。硬山顶的起源说之一是起源于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由于江南地区气候潮湿,采用砖砌山墙可以满足防水的需求;而随着杭州地区人口居住密度的稠密,采用硬山顶在防火隔断方面也有优势,所以在明清时期的杭州建筑中大量使用。

另外从政治方面考量,硬山顶建筑等级较低,根据清朝规定,六级以下官员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使用悬山顶或硬山顶,杭州自明清以来经济富庶,现存的杭式传统民居的原主人多为富商、文人或平民,这类人虽然财富巨大,但是政治地位较低,所以在居住场所的建造上要谨尊法制。由于硬山顶被赋予了这样一种政治意义,故宫、颐和园等宫殿内部的两庑殿房也建有硬山顶。

论文作者:冯君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7

标签:;  ;  ;  ;  ;  ;  ;  ;  

浅析杭派民居的分类与特点论文_冯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