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所以只有把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新理念贯彻到当前的语文课程中,才能把语文教学改革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在这种形势下,新课程呼唤语文教师、学生阅读、评价机制的回归。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 教学 评价
一、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的回归
高万祥校长在《教师,为什么要读书》一文中指出:要让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习惯和精神需要,最重要的是教师,当书籍成为教师的第一至爱时,喜爱读书便会成为学生的第一爱好。
1.语文老师读书的时间应大于教学的时间,只有“书香园丁”才能培养出“书香少年”
语文教师首先是个文学爱好者,只有爱好文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爱好文学的学生。
2.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课前要先吃透教材,反复阅读,做到“胸有成竹”,课堂上才会“驾轻就熟”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找准师生的“共振”点,这是产生火花的关键所在。教师不要依赖“教参”,不要让教参限制了你的思维,因为教参资料代替不了你对文本的体验和感悟。
3.语文课上,课件只是辅助手段,那些“声光电”的东西代替不了语言的感悟
学语文重在语言,通过品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其中的感情,引起陶冶情操、提升人格的作用。在课堂上,要给学生留足自主学习的时间,不要一上来就讲,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感悟,不能以老师的理解代替学生的体验,要看重在课堂上即兴生成的东西,师生的思维碰撞要有亮点。
二、学生阅读方法的回归
1.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针对时下学生阅读不深入的现象,教师必须教会学生阅读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的基础上,学会批注读法。不动笔墨不动书,在批注时,要牢记“一疑、二好、三关键,勾画提要最明显”。所谓“疑”,就是不理解的地方;所谓“好”,就是指文中精彩的句子;所谓“关键”,就是指感情升华和主题深化处。在阅读中学会质疑、学会反思、学会个性化阅读,要引导学生把自主性阅读与合作探究性阅读、接受阅读与创造性阅读、理解性阅读与欣赏性阅读有机结合起来。
2.课堂要有诵读声,读中品、读中悟、读中写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丰富语感,培养语感”,“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诵读是培养语感的有效方法。
要花大力气研究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背诵积累量和课外阅读量如何得到有效的落实。要引导学生“读必写,写必改,改必思”的阅读意识,在阅读中要使学生学会思考:写的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么写而不是那么写?要逐步引导学生养成写日记、写读后感、做摘抄的阅读习惯。学生作文指导,学生语言的障碍,就是逻辑的障碍、思想层次的障碍、思维方法的障碍、世界观的障碍。不在学生的思想上、思维上下功夫而只是传授点写作技巧,学生“为编作文强说愁”罢了。初中阶段重点解决四个问题:一是言之有物;二是言之有序;三是言之有文;四是言之有理。提倡随笔化作文,随便写,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做统一要求。原则上“先放后收”,有随意到规范。
3.注重体验,发展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审美感情体验,而且,这种体验为“自己的”个性化体验。这都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强化审美情感体验,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一是要变过去的“一元解读”为“多元解读”,让学生在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中获得感情体验;二是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在多元解读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
可是现在有很多学生阅读后不动脑,只是借助一些参考资料的答案,完成学习任务。建议语文教师要求学生少买甚至不买资料,现在有些资料就像全能“保姆”,里面把所有的问题都给解答出来,学生在读书时遇到问题,只要一查资料,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学生只是动了手,没有用脑,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就会僵化。
三、阅读评价机制的回归
1.学生评价
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彼此学习借鉴好的个性化阅读方式方法,使个性得到健康发展。
2.教师评价
教师应对学生在个性化阅读过程中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进行客观评价,并提出合理建议,采用鼓励表扬等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从正面加以引导,使个性化阅读与文学教育真正促进学生个性,创新精神的健康发展。
3.家长评价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除了要关心孩子的阅读之外,更需要用科学的态度评价孩子的阅读。教师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合作,为孩子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指导孩子挑选优秀读物,对孩子有效监督评价。
论文作者:张爱元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20年4月总第34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3
标签:学生论文; 评价论文; 教师论文; 语感论文; 语文教师论文; 语文论文; 思维论文; 《素质教育》2020年4月总第34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