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牟定县人民医院 675500
【摘 要】目的探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麻醉处理方法及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来我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40名,其中10例患者采用全麻进行麻醉,作为全麻组,10例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进行麻醉,作为硬膜外组,10例患者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方式进行麻醉,作为联合组,10例患者采用单侧(患侧)腰麻进行麻醉,作为单侧(患侧)腰麻组,分别以四组患者的Ramsay评分、感觉阻滞时间、痛觉恢复时间及阻滞完善时间作为临床观察指标,并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侧(患侧)腰麻组患者的阻滞时间及阻滞完善时间及循环波动均明显好于全麻组、硬膜外组及腰硬联合组P<0.05< span="">或P<0.01< span="">或P<0.02< span="">;单侧(患侧)腰麻组患者的Ramsay评分也明显优于其他三组患者,P<0.01< span="">。结论单侧(患侧)腰麻麻醉方式可有效的缩短麻醉过程中的感觉阻滞时间及阻滞完善时间,循环、呼吸影响小,对于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全麻;硬膜外麻醉;腰硬联合麻醉单侧(患侧)腰麻;髋关节置换术
髋关节置换术是临床上治疗股骨骨折、风湿性关节炎及晚期股骨头坏死的常用手术方式。合理有效的麻醉方法是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治疗的关键[1],不同的麻醉方式一方面会对手术的治疗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一方面会影响到患者术后身体健康恢复的效果,因此如何选择合理有效的临床麻醉方式对于提高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基于此,笔者进行了髋关节置换术不同麻醉处理方式临床应用效果的相关临床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来我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40名,年龄53~92岁,平均年龄72.5岁,这40名患者中,其中10例患者采用全麻进行麻醉,作为全麻组,10例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进行麻醉,作为硬膜外组,10例患者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方式进行麻醉,作为联合组。10例患者采用单侧(患侧)腰麻进行麻醉,四组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见表1。
表1 四组患者临床治疗资料比较
组别N(例)年龄(岁)男(例)女性(例)病程(周)
全麻组1072.5±5.9645.9±3.7
硬膜外组1071.9±6.1556.1±4.1
联合组1072.5±5.5465.7±4.3
单侧腰麻组1071.5±4.8645.5±5.6
P>0.05,四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临床麻醉方法每组患者于手术治疗前均常规给予肌肉注射适量的咪唑安定或东莨菪碱。患者进入手术时候,使用多功能监护仪,对患者的心率、心电图、血压及血氧饱和度进行密切的监测。其中全麻组患者采用常规七氟醚和丙泊酚、瑞芬太尼静吸进行全身复合麻醉。硬膜外麻醉组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方式,即选择患者L2—3椎间作为穿刺点,穿刺并将置管固定,沿置管注入4?ml?1.6%利多卡因,确定患者麻醉效果良好后,注入8~10ml?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的混合液,并将麻醉平面调节至T8—T10,必要时可追加1/2首次药量的麻醉剂。腰硬联合麻醉组患者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方式,即选择患者L2—3椎间作为穿刺点[2],穿刺成功后,使用26G腰针穿入患者的蛛网膜下腔,同时注入重比重液(1.6~2ml?10%葡萄糖液+1.5ml?0.75%布比卡因),注入完成后将腰针退出,并置入硬膜导管,维持患者麻醉阻滞平面在T9左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单侧(患侧)腰麻组,即选择患者L2—3椎间作为穿刺点[2],穿刺成功后,使用22G腰针穿入患者的蛛网膜下腔,同时注入轻比重液(灭菌注射用水+4ml?0.375%布比卡因2ml),患侧朝上,针尖斜面朝上,注入完成后将腰针退出,麻醉与手术体位不变,维持患者麻醉阻滞平面在T9左右。
1.2.2?临床观察指标?分别以四组患者的Ramsay评分、感觉阻滞时间、痛觉恢复时间及阻滞完善时间作为临床观察指标。Ramsay评分标准,Ⅰ级:患者出现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不能配合临床治疗工作开展;Ⅱ级:患者与医护合作意向明显,安静;Ⅲ级:患者可对临床医师做出的指令予以正确的反应,但是无法自主活动;Ⅳ级:患者具有明显的刺激感觉意识;Ⅴ级:入睡,患者对刺激反应迟钝;Ⅵ级:患者深睡不醒。
1.2.3?统计学方法?统计四组患者的临床观察指标结果,并使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以P<0.05< span="">作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基本检测标准。
2.结果
2.1四组患者感觉阻滞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及痛觉恢复时间比较
比较四组患者的感觉阻滞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及痛觉恢复时间发现,联合组患者的感觉阻滞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及痛觉恢复时间明显短语全麻组及硬膜外组。三组患者各项指标的比较结果见表2。
表2 三组患者感觉阻滞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及痛觉恢复时间比较
组别N(例)感觉阻滞时间(s)阻滞完善时间(min)痛觉恢复时间(min)
全麻组10174.2±32.622.9±12.5188.2±29.7
硬膜外组10280.9±41.2**36.6±15.7*152.6±19.7*
联合组1061.1±12.8*,△△12.1±8.7*,△△147.9±23.2**
单侧(患侧)腰麻1049.23±11.3211.45±8.2*,△△△179.23±20.2
*:与全麻组相比,P<0.05< span="">,具有统计学意义;
**:与全麻组相比,P<0.01< span="">,具有统计学意义;
△:与硬膜外组相比,P<0.05< span="">,具有统计学意义;
△△:与硬膜外组相比,P<0.01< span="">,具有统计学意义;
△△△:与腰硬联合组相比,P<0.01< span="">,具有统计学意义;
2.2?四组患者Ramsay评分比较
比较四组患者Ramsay评分结果发现,联合组患者中Ⅰ级患者较少,Ⅱ—?Ⅳ级所占比例较多,四组患者Ramsay评分比较结果见表3。
表3 三组患者Ramsay评分比较
组别N(例)Ⅰ级Ⅱ—?Ⅳ级Ⅴ—Ⅵ级
全麻组10451
硬膜外组10640
联合组10370
单侧腰麻组10340
χ2=17.925,P=0.001,P<0.01< span="">,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老年人由于自身身体技机能的下降,极易出现骨折等临床疾病,近些年来髋关节置换术在老年人群外科手术中应用较多,且老年人合并自身疾病较多,心肺功能下降,临床研究显示老年人只要具备劳动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即可以接受手术治疗[3],考虑到老年患者术后身体的康复,因此合理的选择麻醉方式对于保证老年患者的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治疗效果及术后身体康复,减少并发症均至关重要。全麻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麻醉方式,其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但是全麻麻醉后导致的不良反应较多且由于老年人自身器官功能减弱,易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出现,如围手术期肺炎等。本次临床研究显示,单侧腰麻患者的阻滞时间及阻滞完善时间均明显短语全麻组及硬膜外组(P<0.05< span="">或P<0.01< span="">),及腰硬联合麻醉组,单侧腰麻可有效的减少麻醉过程中患者的感觉阻滞时间及麻醉完善时间,减少手术整体消耗时间,提高手术效率;同时研究还发现,单侧腰麻组患者的Ramsay评分也明显优于其他三组患者(P<0.01< span="">),从而说明单侧腰麻麻醉方式较之其他三种麻醉方式,患者麻醉后生命体征较平稳,特别是呼吸循环波动小,围手术期限不良反应较少,患者恢复健康速度较快。
总之,单侧腰麻麻醉方式可有效的缩短麻醉过程中的感觉阻滞时间及阻滞完善时间,对于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临床应用价值较大。
参考文献:
[1]张宇.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老年股骨头置换术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27):64—67.
[2]吴新红,金允忠.人工髋关节置换术64?例诊治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2011,16,(4):495—496.
[3]黎圣生.在老年股骨头置换术中应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0):58—59
论文作者:宿彪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6月上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3
标签:患者论文; 全麻论文; 时间论文; 关节论文; 单侧论文; 统计学论文; 硬膜外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8年6月上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