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固有模式对构式的影响——以“放着NP不VP”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放着论文,模式论文,社会论文,NP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〇 引言 构式是近年来汉语语法研究的热点之一。构式理论促进了汉语语法研究,但也留下了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构式是怎么来的?构式义是怎样浮现出来的?这些问题迄今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本文试图通过一个实例说明,构式和社会固有模式(social stereotype)有关,社会固有模式对构式意义、构式成分、构式形成都有影响。 先看两个例子①:

这两个例子画线部分都可以码化为“放着NP不VP”,我们把包含“放着NP不VP”的句子称为“放着NP不VP”句式。该句式一般由三个部分构成:施动者,“放着NP不VP”,后续转折小句。例(1)(2)画线部分是“放着NP不VP”,其前面是施动者,后面是后续转折小句。“放着NP不VP”句式符合构式特征:A.是形式和意义的结合体;B.部分不能预测整体。以下我们称为“放着NP不VP”构式。这类构式前人鲜有研究,目前仅看到吕叔湘(1999)、冯春田(2001)的相关研究涉及了这一构式。本文从社会固有模式出发讨论这一构式,从而说明社会固有模式对构式的作用。 一 社会固有模式决定构式意义 构式意义包括两种意义,一是构式本身体现的命题意义,一是和说话人有关的情态意义,这两种意义都和社会固有模式有关。就“放着NP不VP”构式而言,一方面可以从施动者的角度入手,研究“放着NP不VP”的命题意义;另一方面可以从言说者的角度入手,研究“放着NP不VP”的情态意义。 1.1 命题意义 吕叔湘(1999)、冯春田(2001)都认为,“放着NP不VP”构式表示“应该做的事没有做,反而做了不应该做的事”。但这样的概括似乎不能解释下面的语言现象: A.你应该享福,不应该受苦。 →你放着福不事,偏要受苦。 B.(苦难能磨炼人的意志)你应该受苦,不应该享福。 →*你放着苦不受,偏要享福。 A和B都是“应该做的事没有做,反而做了不应该做的事”,但为什么只有A可以换用“放着NP不VP”句式表达,而B不可以呢?这和社会固有模式有关。根据社会固有模式,享福比受苦好,在可选的情况下,人们一般会选择享福,而不选择受苦。“放着NP不VP”构式反映了对社会固有模式的违背,只有违背了社会固有模式,才能用“放着NP不VP”构式,而遵循社会固有模式不能用这一构式。A“你不享福,而要受苦”违背了社会固有模式,宜用“放着NP不VP”构式;B“你不受苦,而要享福”遵循了社会固有模式,不宜用“放着NP不VP”构式。 “固有模式”(stereotype)也叫“定型”或“刻板印象”,是政治评论家W.Lippmann在《大众舆论》(1922)一书中首先采用的术语,指人们对某一群体成员所持有的简单性看法。他(1922:55)指出:“人所处的环境,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太复杂了,以至于不允许他对世界上所有的人、所有的事逐一地亲身体验和认识,为了节省时间,人们使用一个简化的认识方法,将具有相同特征的一群人或任何民族、种族塑造成一定的形象,这个方法就是定势。”美国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Hilary Putnam(1975)把固有模式的范围由群体成员扩展到一般事物,比如,老虎是有条纹的,金子是黄色的。 语言学家的研究也涉及了固有模式问题。Lakoff(1987:85)把“固有模式”称为“社会固有模式”(social stereotype),并用来解释原型问题。Lakoff(1987:81)还认为,“社会固有模式”不仅导致了原型效应,而且还反映了社会的“正常期望”(normal expectation)。在认知领域中,“正常期望”起着重要作用,凡符合正常期望的,可以用无标记手段来表现;反之,违背正常期望的,往往用转折标记、特定结构等来表现。 固有模式是对人或事物所持有的简单性看法,比如,政治家玩弄权术,单身汉没有固定的性伴侣,老虎有条纹,金子是黄色的,等等。固有模式是人类普遍的、不可避免的认知方式,“要在本来混沌无序的世界中认识和把握难以准确定义其特征的种种现象,就必须将其简化”(高一虹1995)。固有模式不仅使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也有助于我们对语言现象做出恰当的分析。 “放着NP不VP”构式所反映的事实都是违背社会固有模式的。具体说来有如下几种情形。 1.1.1 弃益而就损 根据社会固有模式,人总是向往增益,尽量避免减损。如果出现相反的情形,就是“弃益而就损”。例如:

例(3)“端金碗”是增益,“拾讨饭碗”是减损;例(4)买便宜豆腐是节约行为,是增益,买贵豆腐是浪费行为,是减损。“放着NP不VP”表明施动者违背了“向往增益、避免减损”的社会固有模式。 1.1.2 弃高而就低 根据固有模式,人总是希望升迁,避免贬降。如果出现相反的情形,就是“弃高而就低”。例如:

根据语境,“当科长”高于“教书”,“做艺术家”高于“做和尚”,“放着NP不VP”表明施动者违背了“希望升迁、避免贬降”的社会固有模式。 1.1.3 弃适而就艰 根据固有模式,就吃喝住行而言,人总是追求舒适,避免过艰苦的生活。如果情况相反,就是“弃适而就艰”。例如:

相比之下,“吃高尖米”是舒适的,“吃头糙红米饭”则是艰苦的;“坐汽车”是舒适的,“走路”是艰苦的。“放着NP不VP”表明施动者违背了“追求舒适、避免艰苦”的社会固有模式。 1.1.4 弃易而就难 根据固有模式,在从事各种活动的时候,人们普遍追求“省力”,能用简易的方法完成的尽量不用繁难的方法完成,如果出现相反的情况,就是“弃易而就难”。例如:

相比之下,写简化字比写繁体字容易,学习本地经验比学习国外经验容易,“放着NP不VP”表明施动者违背了“追求省力、避免繁难”的社会固有模式。 1.1.5 弃正而就偏 人是社会性动物,社会制约着人的行为规范,根据固有模式,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为“正常”,这是遵循了社会固有模式;不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规范为“偏离”,这是违背了社会固有模式,是“弃正而就偏”。例如:

“不当好孩子当强盗”“不搂自己的老婆搂别的妞儿”都是不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表明施动者违背了社会固有模式。 以上情形,“益、高、适、易、正”是高价值行为,“损、低、艰、难、偏”是低价值行为,施动者放弃高价值行为,选择低价值行为,是和社会固有模式相反的情形。“放着NP不VP”构式就是用来表达这种意义的,这是“放着NP不VP”的命题意义。我们可以这样总结“放着NP不VP”的命题意义: “放着NP不VP”构式反映了施动者对社会固有模式的违背,在可选的情况下,施动者放弃社会固有模式中的高价值行为,而选择社会固有模式中的低价值行为。 1.2 情态意义 情态意义是和言说者有关的意义。从言说者的角度看,“放着NP不VP”有时是言说者认同的,有时是言说者不认同的。例如:

例(13)是言说者不认同的,例(14)是言说者认同的。这里需要区分言说者和施动者,施动者是“放着NP不VP”行为的践行者,选择“放着NP不VP”,是施动者主动的行为;言说者是“放着NP不VP”行为的评价者,要对施动者这种违背社会固有模式的行为做出认同或不认同的主观评价。言说者的情形是复杂的,有时是文本中的某个人物,有时是文本的作者。例如:

例(15)言说者是文本中的人物“王为民”,例(16)言说者是文本的作者。 在施动者为“我”的情况下,施动者和言说者是合一的,言说者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评价。例如: (17)蔷薇夫人叫了起来,跳着脚道:“你在说什么?你说?!老娘放着好日子不过,跟着你到这个鬼地方来受苦,一个如花似玉的大美人,被你糟蹋成这个样子,你还有什么好后悔的?你说,说呀!” “放着NP不VP”构式反映了施动者对社会固有模式的违背。那么,施动者为什么要违背这种固有模式呢?因为固有模式往往是不准确的,“社会固有模式通常被认为是不准确的,它们在理性活动方面的运用可能会招来公开的挑战”(Lakoff 1987:85)。正因为如此,Lippmann(1922)最初是将固有模式作为消极概念使用的,他认为固有模式是错误的,非理性的。由于施动者不认可原有的社会固有模式,故反其道而行之。而言说者要对施动者违背社会固有模式的行为做出认同或不认同的评价。“放着NP不VP”构式作为一种强主观性句式,能反映言说者的态度、情感、认识,尤其是言说者对施动者行为的态度,如果认可施动者的行为,就是肯定的;而不认可施动者的行为,并不一定都是否定的,有时反映了言说者的迷惑和不解。例如:

例(18)(19)言说者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否定态度,但明显不认可施动者的行为。 我们可以这样总结“放着NP不VP”构式的情态意义: “放着NP不VP”构式反映了言说者对施动者违背社会固有模式的行为所持有的认同或不认同的主观态度。 二 社会固有模式制约构式成分 社会固有模式对构式的组成成分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就“放着NP不VP”而言,该构式是由施动者、“放着NP不VP”和后续转折小句三类成分构成的,这三类成分或多或少都受到社会固有模式的制约。 2.1 施动者 “放着NP不VP”是一种行为,这种行为一定有一个“施动者”,即“谁”发出的这种行为。施动者可以紧邻“放着NP不VP”出现,即使不紧邻出现,也一定可以根据上下文或情景确定。例如:

例(20)施动者“她”紧邻“放着福气不享”。例(21)施动者被承前省略了,是前一分句的主语“你”;例(22)施动者是前一分句中“我”,“我”在前一分句中是个很不起眼的成分。例(21)(22)的施动者是根据上下文确定的。例(23)是古龙《银钩赌坊》里的一个片段,施动者是陆小凤,这是根据情景确定的。 从语义看,施动者应该是具有高生命度的词语,主要是表人词语,上述例子施动者都是表人词语。施动者也可以是企事业单位等组织,这些组织都是人为设置的,根据移情原则(empathy principle,Kuno 1976),人们很自然地把属于人类的某些性质延伸到它们身上。例如:

这里还要区分“主语”和“施动者”。“主语”是句法概念,“施动者”是语义概念,主语不一定是施动者,主语可以是某些由人操控的事物,但施动者还是人。例如:

例(26)“中巴车”是主语,但不是施动者,施动者是驾驶中巴车的人;例(27)“著作”也是主语,不是施动者,施动者是写著作的人。 “放着NP不VP”如果是表示现实的句子,就一定有施动者,不论施动者以什么样的方式呈现。如果是表示非现实的句子,就可以没有施动者,这时主语是无指的,而且句子是否定的,整个句子的意思是“没有谁放着NP不VP”,古汉语有专用否定性无指代词“莫”,现代汉语用否定的句法结构或反问语气表示例如: (28)生产适合平民百姓的“大众车”不赚钱,远不如生产高档豪华车,谁

去啃骨头呢?(=没有谁放着肥肉不吃去啃骨头) (29)有哪个企业家肯

,去搞那个吃力不讨好的基础设施呢?(=没有谁放着房地产不做去搞基础设施) (30)任何一个聪明的经营者都不会

而去从头培训一窍不通的人。(=没有谁放着熟练的劳动者不用去从头培训一窍不通的人) “放着NP不VP”如果是表示非现实的句子,一般是用来说理的,而不是用来叙述的。 在有施动者的情况下,“放着NP不VP”的施动者都是生命度高的词语,主要是表人词语②,也可以是企事业单位等组织,因为它们是由人组织起来的,也具有高生命度特征。“放着NP不VP”构式反映了对社会固有模式的违背,而违背社会固有模式是有意的、可控的行为,只有高生命度的施动者才具有这样的能力,因此,社会固有模式对施动者的性质起着制约作用,要求施动者具有高的生命度。 2.2 “放着NP不VP” “放着”和“不”是常量,NP、VP是变量。“放”意义已经泛化,“放着”表示“存在”意义(参看3.1)。从NP和VP之间的关系看,一般情况下,NP是所及对象,VP是动作行为,二者具有支配关系。例如: 放着钱不挣——“挣钱”是支配关系 放着福不享——“享福”是支配关系 放着路不走——“走路”是支配关系 放着水不喝——“喝水”是支配关系 有些组合,比如离合词,并不是严格意义的支配关系,但可以“识解”(construe)为支配关系: 放着觉不睡——“睡觉”可以识解为支配关系 放着试不考——“考试”可以识解为支配关系 NP和VP也有非支配性关系,主要有两种,一是处所和行为。例如: (31)有些地方没有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改善生态环境的关系,

。 (32)谁个那么傻,

,故意往烂泥坑里跳? 例(31)(32)NP都是处所,VP是行为,NP和VP之间没有支配性关系,是处所和行为关系: 放着大量宜林荒山不造林——在大量宜林荒山造林 放着河水不洗脚——在河水里洗脚 二是时间和行为。例如: (33)他能够为别人牺牲自己,

,帮人家干活。 (34)真搞不懂,

,竟然玩起了西方的节日。 例(33)(34)NP都是时间,VP是行为,NP和VP之间也没有支配性关系,是时间和行为关系: 放着礼拜天不休息——在礼拜天休息 放着中秋节不回家——在中秋节回家 “放着NP不VP”还有变式,即“NP放着不VP”。例如: (35)

,非要去“理解历史”,是拿历史当儿戏,为自己赚卖点。 (36)令人不解的是,有的人

,偏要用口、用脚、用肩、用腮去写,这不是哗众取宠又是什么? 例(35)(36)NP放在了“放着”的前面,这是因为NP相对比较长,放在前面更容易组织句子,使句子结构更加平衡。 NP和VP之间,不论是支配关系还是非支配关系,不论是常式共现还是变式共现,都必须保证符合社会固有模式的高价值行为,这样才能保证“放着NP不VP”对社会固有模式的违背。因此,社会固有模式制约着“放着NP不VP”中NP和VP之间的关系,即它们的联结必须保证符合社会固有模式的高价值行为。 2.3 后续转折小句 后续转折小句反映了施动者对社会周有模式中低价值行为的选择,这是社会固有模式对后续转折小句的制约。后续转折小句有时用“却、而、偏、非”来标记,有时不用任何标记,凭意会转折。例如: (37)在车辆厂摆摊的女个体户和职工家属,也被深深地吸引住了,好好地

,却打报告要求加入这支女职工队伍。 (38)他们

,住在一栋普通的农村平房。 例(37)用“却”标记转折,例(38)没有转折标记,但在意义上仍然是转折关系,可以加上“却、而、偏、非”等转折标记,意义不变。 在语义自足的情况下,后续转折小句有时也可以不出现。例如:

施动者可以只放弃社会固有模式的高价值行为,而不选择低价值行为,这样的语义是完全自足的,可以不用后续转折小句达到语义完整的目的。 施动者、“放着NP不VP”、后续转折小句共同构成了“放着NP不VP”构式。“放着NP不VP”构式常常独立成句,但有时也用作关系从句。例如: (41)随着加拿大经济的好转和失业率的下降,许多人对独立问题已产生了“

,自找麻烦”的厌倦情绪。 (42)“外来和尚好念经”,本来是个贬义词。意思是批评那些

,去用那些外地人的平庸之辈。 用作关系从句的“放着NP不VP”构式,其施动者都是无指的或不定指的。 三 社会固有模式促进构式形成 社会固有模式对构式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这从“放着NP不VP”的构式化过程可以看出。“放着NP不VP”的构式化分为两个阶段,先构式化为“施动者+放着NP不VP”,再构式化为“施动者+放着NP不VP+后续转折小句”,这两个阶段都和社会固有模式相关。 3.1 先构式化 “放着NP不VP”的先构式化,既和语言自身的发展有关,也和社会需要有关。从语言自身发展看,“放”意义的泛化是“放着NP不VP”构式化的必要条件之一。根据谷衍奎(2003:388),“放”的本义是“流放”,后来引申出“放任”,再引申出“搁置”。“放着NP不VP”中“放”和“搁置”意义有关。“放”表示“搁置”,既可以用于具体事物,如“桌上放着一本书”;也可以用于抽象事物,如“事情先放一放”。“着”是持续体标记。根据吴福祥(2004),典型的持续体标记“着”是在宋代出现的,因此“放着”组合出现不会早于宋代。事实上,表示“搁置”意义的“放”和“着”组合,用于具体事物是在元代出现的③。例如:

元代,“放着”的对象仅限于事物,未见到涉及人的用例。到明代,“放着”的对象扩展到人,其意义也开始泛化。例如:

根据冯春田(2001),“放着”应该首先和指物词语组合,因为“放”是地道的“涉物”动词;然后又发展出和指人词语组合。我们同意冯春田(2001)的观点,只是想说明,“放着”的对象扩展延伸到人之后,“放”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泛化了,由“搁置”义发展为“存在”义,例(45)(46)“放着”都表示“有”这样的存在意义。“放”的泛化,为“放着NP不VP”的构式化提供了基础。 “放着NP不VP”的构式化,还需要有和社会固有模式相关的语义背景,即:存在着某个事物(“放着NP”),施动者应该按照社会固有模式的原则去处置这个事物,但施动者并没有处置这个事物(“不VP”)。这样的语义背景用特定的句式表达,就是“放着NP不VP”。这是“放着NP不VP”构式化的社会条件。例如: (47)你愁甚么!

?倒只怕你过了这一会,你又不愁了,依旧仍不读书。(《醒世姻缘传》第三十八回) (48)众人齐拍手道:“

,可惜!可惜!”(《初刻拍案惊奇》卷一) 根据社会固有模式,人应该吃饭,否则就会饥饿,例(47)施动者应该吃饭却没有吃,用特定句式表达就是“放着饭不吃”。又,根据社会固有模式,放贷者应该取利钱,否则就会白干,例(48)施动者文若虚本来应该取几倍利钱,却没有取,用特定句式表达就是“放着几倍利钱不取”。这样的特定句式在形成以后,随着使用越来越多,就逐渐在语言中稳定下来,并且所浮现出的表面无法预测的构式意义也逐渐凝固,即施动者在可选的情况下,放弃了社会固有模式中的高价值行为,这使得“放着NP不VP”的构式化程度更加深入。 3.2 再构式化 “放着NP不VP”表明,施动者应该按照社会固有模式处置的事物没有处置,而伴随着这种否定意义的,是相反的肯定意义:不应该处置的事物反而处置了。如果出现了这样的意义,就意味着施动者选择了社会固有模式中的低价值行为。这样的意义用语言形式包装起来,就是后续转折小句的出现。后续转折小句的出现,标志着“放着NP不VP”再构式化的完成,使整个句式更加完整。例如:

例(49)(50)是典型的“放着NP不VP”句式,从明代产生一直使用到现在。 “放着NP不VP”的先构式化和再构式化都是在明代出现的,其历时发展进程并不能明显表现出来,那么,为什么是这样的发展而不是相反呢?从理论上说,应该是先有独立的“放着NP不VP”,再有后加小句的情形。“放着NP不VP”表示施动者放弃社会固有模式中高价值的行为,后续小句表示施动者选择了低价值行为,显然,放弃高价值行为是自主的独立的行为,并不依赖选择低价值行为,而选择低价值行为,必然会放弃高价值行为,自主独立的应该在先,附着依存的应该在后,具体到“放着NP不VP”句式,就是先构式化在前,再句式化在后。 语言的发展,是语言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构式的产生也不例外。“放着NP不VP”的构式化,一方面是由于“放”意义的泛化,这是语言因素的作用;另一方面是由于施动者对社会固有模式的违背,这是社会因素的作用。二者的共同作用促成了“放着NP不VP”构式的形成,并使之成为汉语中的一个稳固的构式存在并发展下去。 四 结语 本文从社会固有模式的角度着眼讨论了“放着NP不VP”构式。以往讨论句式或构式,大都从语言本身出发研究,说明该句式或构式构成要素是什么,句法功能如何,构式意义怎样,有什么样的表达作用等等。这样的研究当然也是有价值的,但视野不够开阔,而且容易陷入“句法自足、语义自足”的“语言自足论”陷阱。本文从社会固有模式的视角出发,讨论“放着NP不VP”构式,试图在更为广阔的视野中研究构式问题。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社会固有模式对“放着NP不VP”构式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它决定构式意义,制约构式成分,促进构式形成。 近年来,社会固有模式成为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的研究热点④,我们认为,语言学研究也应该积极借鉴相关理论,对构式等语言现象做出研究,从而促进语言研究的深入。当然,社会固有模式并不能解决所有的构式问题,哪些构式和社会固有模式有关,哪些无关,这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本文曾在“汉语句式研究学术研讨会”(江西南昌,2013年5月)上宣读,得到与会代表吴为善教授、吴长安教授等的指正,谨此致谢。 ①本文未注明出处的用例全部来自CCL语料库,恕不一一注明出处。 ②CCL语料库有这样的例子:“可这匹白马就像把魂丢到山下大草原上似的,愣是放着马王不当,放着‘黑美人’不要,却天天准时跑到峡谷口外痴痴张望。”这是冯苓植小说《雪驹》里面的句子,“放着NP不VP”的施动者是“白马”,不是表人词语,但这是文学作品中拟人手法,属于修辞用法。 ③宋代有用于抽象事物的用例,《朱子语类》里有“认来认去,更莫放着,便只是自家底”“‘必有事焉而勿正心’之时,平铺放着,无少私意”这样的用法。“放着”的对象本来应该是具体事物,但这里“放着”的对象都是抽象事物,分别是“道理”“意义”。这可能和《朱子语类》的语体有关,《朱子语类》是语录汇编,内容以谈论道理为主。 ④心理学和社会学领域一般称为“刻板印象”。
标签:朱子语类论文; vp论文; np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