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古琴文化、金陵琴派、保护传承
古琴艺术作为“琴棋书画”四艺之首,在中国的文化史上有些举足轻重的地位,金陵琴派是颇具代表性的流派之一。金陵琴派产生于六朝古都南京,东方有苏州的吴派、常熟的虞山派,这两个琴派的风格是安静含蓄;北方是形成于宋代的中州派,其风格是苍古而劲、高古端严、宽宏苍老;西方是四川的琴派,其风格也以古劲为特色;南方是以杭州为中心的浙派,其风格是“绸缪”,即绵密连续、连贯流畅。金陵琴派则将这些相互对立的琴乐风格综合在一起,形成了独有的风格。
在了秦淮区图书馆。组员们找到了《太古遗音》、《琴府》等几本珍贵的古琴典籍并进行集体观摩。《太古遗音》是史上第一本记载古琴制式并对斫制方法、弹琴指法、理论进行系统介绍的论著,为公认的琴书之祖。其中有大量琴歌的记载,例如琴歌《思归引》:思归引,归河阳。假余翼鸿雁高飞翔。经芒阜,济河梁,望我旧馆心悦康。清渠激,鱼彷徨,雁惊溯波群相将。终日周览乐无方。
登云阁,列姬姜。拊丝竹,扣宫商。宴瑶池,酌玉觞。
经过研读,我们了解到了一些意境深远的古琴曲,而且古琴的记谱方式是独有的减字谱,琴曲的传承不光需要琴谱,更重要的是师傅的心口相授。在金陵秦淮区文化馆中,我们看到了关于金陵古琴的发展历史,古琴的构造等信息。金陵琴派的主要特征:其一、融合南北琴风,在节奏、指法和音乐意境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貌;其二、在艺术理念上,强调琴家应具有综合修养;其三、在艺术表现形式和内容上,突出琴歌与琴曲并存;其四、在演奏特点上,则秉持古韵,尤以“顿挫”取胜,在中国古琴界独树一帜。
我们在各个广场进行调查问卷,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行人进行随机的调查。问卷主要针对年龄、对音乐这方面的了解、对古琴艺术的了解进行提问。我们发出去大约四五十张问卷,最终达到了我们的预期。通过本次问卷,我们了解到不同年龄段的人有80%的人都对音乐有一定的了解,其中30%的有过学习乐器的经厉,当问到他们如果有机会可以学习一门乐器最想学的是什么乐器的时候,有大约65%的人都想学习钢琴和吉他,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大家对音乐还是有一些了解的。然而当我们问到对于古琴的了解时,80%的人都只是听说过,对古琴艺术有一定了解的少之又少,仅占5%。在问卷中我们可以发现知道古琴这门乐器的其实不在少数,但是对其有深度了解的实在是少之又少,很明显这门乐器还是比较冷门的。
来到了金陵古琴馆。解说员带我们了解了古琴的结构构造,古琴由琴面、琴弦、琴徽、岳山、蝇头、琴底、龙池、风沼、雁足、轸子、轸池、护轸等组成。一位解说员为我们讲述了古琴的发展历史。解说员说:古琴又被称为瑶琴、七弦琴,在我国的历史非常悠久,不管是神话故事还是史书记载,古琴的出现时间是所有乐器中最早的,古人也常以琴来传情,名曲《凤求凰》讲的便是司马相如追求卓文君的故事。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合五行宫、商、角、徵、羽,周朝时周文王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为文弦,武王伐纣加弦一根,是为武弦,合成文武七弦琴。古琴的演奏形式主要有琴歌、独奏两种。根据文献记载,先秦时期,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主要在士以上的阶层中流行,秦以后盛兴于民间。春秋战国时期,古琴的独奏音乐已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如伯牙弹琴子期善听的传说。当时有名的琴师有卫国的师涓,晋国的师旷,郑国的师文,鲁国的师囊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汉、魏、六朝时期,古琴艺术有了重大发展。如器乐曲《广陵散》、《大胡笳鸣》、《小胡笳鸣》等,反映出古琴作为器乐演奏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汉末的蔡邕父女和魏、晋间的嵇康,都是当时著名的古琴演奏家和作曲家。隋唐时期,西域音乐盛行,琵琶兴起,古琴音乐的发展受到一定的抑制。但由于古琴谱的产生,不仅推动了当时古琴音乐的传播,而且对后世古琴音乐的继承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使中国古代音乐历史进人了一个具有音响可循的时期。清末与民国年间由于战乱和社会变迁,特别是古琴本身存在的局限性,使古琴音乐濒于绝灭。建国后,古琴音乐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抢救,调查、收集、整理了流失于民间中的各种传谱,并录制了一批音响;发掘一批失传的琴曲,如《广陵散》、《幽兰》等;培养了一批古琴音乐人材,为今后古琴音乐的整理、研究、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著名的琴家有管平湖、吴景略、龙琴舫、查阜西、张子谦、夏一峰等。
古琴的音域为四个八度零两个音。有散音七个、泛音九十一个、按音一百四十七个。演奏技法繁多,右手有托、擘、抹、挑、勾、剔、打、摘、轮、拨刺、撮、滚拂等;左手有吟、猱,绰、注、撞、进复、退复、起等。
? 古琴的右手弹弦亦有手指之别与指背甲弹与指面肉弹之别。右手的弹弦是由大指、食指、中指和名指承担的。一般说来,大指与中指力度较强,食指与名指较弱(小指是古琴中的禁指,只用其余四指弹奏)。这四指的弹弦又各分指背甲弹和指面肉弹两种。前者音色比较轻、薄、亮,后者音色比较重、厚、实。古琴的演奏以左手按弦取音,以右手弹弦出音。左手按弦之指的不同和手指按弦部位的不同均可造成音色的差异。左手按弦除偶用中指与食指外,最常用的是名指与大指;其按弦的部位亦有肉按与甲肉相半之按两种。一般说来,名指按弦其音温厚稳实,大指则清脆明亮;肉按者温厚稳实,甲肉相半者则清脆明亮。
7月19日拜访了金陵古琴馆的馆长桂世民先生。迈步进入琴舍,只见桂老先生身着一身月白衣裳,甚为儒雅,墙上挂着数架古琴,间隔着几幅他亲笔的字画。桂先生不仅是古琴的大师,也是一位国画大师,让我们感到甚是钦佩。小组成员向桂馆长提出了古琴派别区分等问题,桂馆长回答道:“古琴的派别形成主要有三个因素:一,地缘因素,古代交通不便,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会形成不同风格。二,曲目的选择方面,不同地方的琴家会偏爱一些曲子,使得人们对这些流派留有不同的印象。三,杰出的人物,当一个地方出现一个杰出的古琴人物时,势必会带动该地区的古琴发展水平,乃至有人慕名前来学习,使得这个地方的古琴得到更好的传播”。桂先生表示古琴与现代音乐结合无疑扩大了人们对古琴的了解,但是新兴的古琴爱好者们对古琴没有深入的了解,更多的将古琴作为一种演艺行为,这对传统古琴的传承和坚守带来了冲击。
桂先生表示绝不可以简简单单的将古琴看成一件乐器,古琴艺术自古以来是伴随着中国文人而存在的,历代的文人也赋予了古琴艺术丰富的文化内涵。古琴需要有自己的语言,历代琴家流传下来的手法有数百种,抛弃古琴原有表现技法而改用其他乐器演奏技法的做法是对古琴艺术缺乏敬畏之心的表现。古琴的演奏和学习要做到手上功夫和个人文化修养并重。空有文化修养没有手上功夫不可取,同样,只注重手上功夫不注重文化内涵的做法也失去了古琴艺术本身的精髓。结语:通过此次实践,我们更加的了解了中国古琴的由来跟历史意义,意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古琴成功申请“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后,越来越多的人去关注它,并积极的参与到它的保护当中去。保护古琴文化,传承古琴艺术也是我们对民族的“根”的敬畏,愿金陵古琴能如“旧时王谢堂前燕”一般,飞入寻常百姓家。
参考文献:
1 《江南文化中的古琴艺术——江苏地区琴派的文化生态研究》读后[J]. 施咏. 中国音乐. 2013(04)
论文作者:姚辰龙 秦峰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2
标签:古琴论文; 金陵论文; 艺术论文; 音乐论文; 文化论文; 乐器论文; 风格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