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观察低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在无痛分娩中的镇痛效果、产程时间、产妇及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择40 例试验组给予0.15%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2μg/ml芬太尼连续硬膜外麻醉,选取不实施无痛分娩的产妇4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的镇痛效果、产程时间、产妇及对新生儿的影响。结果:试验组镇痛效果好,缩短了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的时间,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产妇的生命体征、新生儿1min、5minAPgar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连续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效果好、可缩短产程,对新生儿无不良影响,值得推广。
【关键词】甲磺酸罗哌卡因;芬太尼;连续硬膜外麻醉;无痛分娩【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10-0033-02
无痛分娩不仅缓解分娩时疼痛,还应改善产妇分娩时的焦虑、不安和恐惧等所有痛苦,并努力缩短产程,减轻分娩时母婴的应激反应[1]。连续硬膜外麻醉进行分娩止痛必须密切配合产程的进展,做到合理用药。我院用低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连续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效果好、缩短产程,对新生儿无不良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 年1 月~2014年12月来我院住院且自愿要求无痛分娩的初产待产孕妇40例,并选取不实施无痛分娩的初产妇40 例作为对照组。ASA分级Ⅰ级,试验组及对照组均为胎位正常、胎儿宫内储备良好、无椎管内麻醉禁忌的产妇。两组在年龄、孕周、体重、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试验组孕妇宫口开大3~4cm,且有规律的宫缩,建立静脉通路,监测生命体征,吸氧3ml/min,选择L2~3 腰椎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置药管3cm,经硬膜外导管给予1%利多卡因试验剂量3ml,观察5min 无全脊麻醉后,再注入5ml,负荷量用药量为8ml,起效后调整麻醉平面T10以下。采用0.15%甲磺酸罗哌卡因与芬太尼2μg/ml 混合剂持续泵入,用输液泵5~6ml/h 剂量维持量,根据产妇的疼痛情况,调整用药速度和药量,总量不超8ml/h。在产妇宫口开至10cm左右停止用药,若产妇的宫缩不足,可静脉滴注适量缩宫素增强宫缩效果。分娩结束,拔出硬膜外导管。对照组不给任何镇痛药而自然分娩。为确保母婴平安,两组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均鼻管吸氧,观测产妇的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胎心、产程时间、新生儿出生后的APgar 评分情况进行对比。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统计学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采用t 检验标准,计数__________资料以率(%)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镇痛效果评定试验组和对照组在镇痛前均有明显的疼痛感,孕妇产前有烦躁、呻吟或大汗淋漓的现象。试验组镇痛后,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评分)观察镇痛效果:“0”分为无痛,“2”分为“优”,“3~5”分为“良”,“6~8”分为“可”,>“8”分为“差”,“10”分为重度疼痛。40例试验组产妇:“优”9例,“良”27例,“可”4例,镇痛效果达到了100%。
2.2 对产程的影响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宫缩不足时给予缩宫素混合的5%的葡萄糖静脉滴注,试验组第一产程活跃期平均时间(3.3±0.2)h,对照组第一产程活跃期平均时间(4.6±0.5)h,可见试验组第一产程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产程试验组平均(1.3±0.2),对照组平均(1.8±0.15)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产程两组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对产妇生命体征的影响试验组患者中呼吸平稳,均未发现明显的低血压、心动过缓,可能与充分吸氧,低麻醉平面、低浓度的局麻药硬膜外阻滞和容量治疗有关。对照组产妇因宫缩疼痛期间出现呼吸浅快,血压升高5-10mmHg、心率升高6~10次/分钟,间歇期恢复原状,1 例行剖宫产结束分娩;两组产妇的血氧饱和度(SpO2)均≥9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对新生儿的影响试验组和对照组孕妇分娩后,1min、5minAPgar评分,两组婴儿均无重度窒息,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 两组新生儿娩出1min 5min APgar评分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3 讨论产痛是分娩过程中的生理现象,分娩进入第一产程活跃期后(孕妇宫口开大3~4cm), 宫缩将逐渐加强, 宫颈管逐渐开大, 疼痛可延T10~L1 途径传向中枢;进入第二产程主要表现阴道和会阴痛,疼痛可延S2~S4神经传向中枢。产痛是由于子宫阵发性收缩所致,每次有效收缩可使产妇心输出量、左室做功、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度增加。产妇的氧耗和代谢率显著上升,内分泌(主要是儿茶酚胺和皮质激素)分泌增加,肾上腺素可诱发频繁但对宫颈扩张无效的宫缩,去甲肾上腺素则使子宫━胎盘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胎儿缺氧;产妇由于疼痛和精神紧张,可导致换气过度,致呼吸性碱中毒,氧解离曲线左移,影响胎盘供氧[2]。研究表明,适当的镇痛通过阻断伤害刺激和交感神经的传出,减少儿茶酚胺、ACTH和皮质醇的释放,降低产妇的应激反应,减少氧耗,改善胎儿氧合,使胎心维持在正常范围;目前椎管内阻滞是公认的镇痛效果可靠的分娩镇痛的最佳方法,罗哌卡因是长效酰胺类局部麻醉药,麻醉效果确切、心脏毒性小、在低浓度时有感觉与运动分离现象[3]使其在分娩镇痛中既有良好的优越性。故我院使用0.15%甲磺酸罗哌卡因加芬太尼2μg/ml于硬膜外持续推注可满足分娩镇痛,罗哌卡因与芬太尼并用,适用于分娩的各个产程,对运动的影响可达最轻程度,其镇痛效果不单是两药简单相加,而是有协同作用,减少用药量,降低不良反应[4]。混合用药镇痛效果快、安全性高,产妇配合较好,镇痛效果达到了100%。但注意的是在镇痛过程中:第一产程中应严格控制麻醉平面不要超过T10,否则影响子宫收缩,第二产程中,硬膜外阻滞局麻药浓度不宜过高,保留腹壁、盆底肌肉张力及其收缩力,就可防止麻醉引起的第二产程延长;密切观察产__________程进展、宫缩强度、产妇血压和胎心,以便掌给药时间、用药剂量、和必要的相应处理。从数据显示,无痛药物分娩在实施过程中大大缩短了第一产程的时间,认为可能因是阻滞子宫下段、宫颈运动神经(S2~4)及盆底、阴道的运动神经(L1~S4),降低了软产道阻力,有利于胎头下降及宫颈口扩张;而宫体的运动神经(T10 以上)未被阻滞,故不影响子宫收缩,保证了正常的子宫收缩力[5]。给药过程配合缩宫素,使胎位下降迅速,减少了第一产程的时间。第二产程时间缩短明显可能与第一产程药物作用的时间呈正比。由于减少了孕妇的痛苦缩短了产程时间,且整个过程中对新生儿胎心及1min、5minAPgar 评分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些特点有利于分娩镇痛在临床上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1] 刘先义.主编.临床麻醉实施程序[M]第1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29.[2] 谢荣.主编.麻醉学[M].第3 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537[3] 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鉴,等.现代麻醉学[M].第3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28[4] 宋俊岭.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用于无痛分娩的镇痛效果[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8):71-72.[5] 蔡嘉兴,宋玲,王强.腰麻及硬膜外麻醉联合于产科分娩镇痛的临床观察.中华妇产科杂志,1998,9:524—526.
论文作者:杨丽波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5月第1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6
标签:产妇论文; 芬太尼论文; 统计学论文; 两组论文; 对照组论文; 新生儿论文; 效果论文; 《医师在线》2015年5月第10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