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下,人们对环境保护的工作也更加的注重,经过全面有效的控制,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水利工程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部分,经过科学合理地规划设计,促使水利工程目标的实现,进而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化发展。在水利规划阶段,对于河道的有效整治,尽可能的确保规划合理。本文主要基于作者实际工作经验,简要的分析水利河道整治措施,希望对相关从业人员有所帮助。
关键词:水利工程;河道整治;措施
前言:在水利工程的规划过程中,河道的整治是必不可少的部分,河道作为水利工程的一部分,经过复杂的工作,实现不断积累经验,落实河道的治理工作,以保证施工过程的创新,实现各项治理工作形成一个良好的应用模式,保证水利河道工程的质量,降低投资建设的成本,实现水利工程事业的可持续化发展。经过有效整治其河道,尽可能的优化相关资源利用,改善周边的环境,提升当地的生态循环水平,尽可能的提升沿河居民的生活质量,促使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良好的河道治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城市的良好形象,提高城市竞争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化发展。
1 水利工程的河道防洪能力下降的原因分析
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化发展下,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显著提升,对 自然生存的环境要求更高,特别是在近些年来,我国绝大部分的城市河道出现问题,经过落实全面河道治理的工作,以确保人们的安居乐业,给人们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对于城市河道所出现的问题,我们也逐渐注重河道的治理工作,在河道治理理念、技术措施,有很多不足支出,通常为单一的目标实现,损害另外的利益,为提升防洪的能力,一些水工建筑物就有效的侵占原有的河道。另外,在一些水利施工阶段,来挖面对其河道的景观、生态环境有着较大的破坏程度,下面就对河道的防洪能力下降原因进行分析:
1.1 河流系统的面积减少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的加快下,自然资源也逐渐受到一定的破坏,城市发展越快,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破坏性则是更大,特别是国家就耕地保护的要求较为严格,使得土地资源短缺和发展产生矛盾,一些城市通常占据整个河流的空间,而河流区域也逐渐被填埋,应用在城市商业用地中,原有河道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被道路、楼房、公共项目而挤占,造成了河沟、溪沟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河流的系统面积,减少了河道流经的面积。
1.2 垃圾堵塞,造成的河流功能弱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化发展,人口也是逐渐增多,城市的自净能力减弱,在城市发展阶段,因为利益而不断的损害自身环境、生态。在城市发展的初期,整体规划和管理能力的落后,制度上的不够完善,城市垃圾的增多,都造成城市周围环境日益恶化,一些河道称为大量的垃圾、污水堆积的区域,绝大部分的污水没有经过净化处理,直接的排入河流中,造成河道的淤积和水质的恶化,在垃圾的包围,河流自身的生态环境修复的功能也逐渐的丧失。
1.3 河流的防洪功能减弱
河道功能在于确保排水的安全,在不断发展的时候,因为河道受到了破坏,排水因素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响,在一些重要区段里受到阻碍流量的减少,达不到径流量的需要,如果说出现洪水,将对其产生大面积的灾害。垃圾堆放使得河道的底面平整,减少河道的水量干枯、流量,促使地面水不能和地下水进行直接的交换,河道的防洪功能逐渐的丧失,,如果说产生洪水,将严重的影响到下游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生产。
1.4 乱开采的现象比较严重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下,原材料应用也是更大,在利益不断驱动下,河道大量的采砂,并且其规模也在不断的增加,城市因为没有相关法律规范的约束、保护,乱开采的活动不能进行有效控制。采砂活动造成了河道的河床结构产生明显的变化,河流自身的自然演变成人为破坏、更改,河道自身也存在着诸多不确定的因素,严重的威胁到行洪、通航的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5 河流堤防能力较弱
河流的堤防工程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功能也逐渐下降,尤其是一些工程项目长期缺少相关维护和管理工作,在自然环境影响下,经过多年洪水冲击,堤防工程产生较大面积坍塌,并且部分的堤防段出现了决口的问题,使得河流堤防工程薄弱点的产生,达不到防洪的标准,河流的堤防达标率不满足实际要求,堤防工程防洪能力的下降,这些将会威胁到河流安全运行。
2 加强水利工程河道的整治措施分析
2.1 合理的规划布局
第一,科学统筹,以保证河道的整治效果。对于极易出现冲刷、垮塌的重点段,河道堤线、岸线等极易出现问题的河道,需要落实全面的规划设计工作,进而形成一个统筹的机制,进而促使恢复河道的流向合理,形成一个自身功能的作用,确保河道的天然形态。对于新建的河道工程,我们必须按照实际情况,落实全面的设计和规划工作,避免出现造成行洪能力下降的问题。在规划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全面的减少丁字坝,对必须使用丁字坝的,应该保证气坝轴线、水流方向角度能够维持了30°以内,进而保证河道周边的耕地、建筑不会受到影响,以保证堤防的安全、稳定性。并且,我们还需对河道的断面、挡水面、平面的协调联系,确保各部分的作用充分发挥。河道治理必须秉持先下游,后上游、先重点,后一般,先消防后达标是原则,对重点区域实施全面治理,促使城市段能够得到治理,对极易出现险情的区域,按照轻重缓急进行处理。
2.2 对生态水利的合理应用
生态主要是指河道的周边自然环境,是一种自然的原生态,在河道的治理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保证气满足实际情况,利用河道种植沉水的植物。进而有效的对水、污泥中的营养物进行转换,降低水体中的N、P、K及必需微量元素含量,进而形成快速周转的速率,抑制浮游生物的生长,进而对水质进行改善,实现自身的净化。
2.3 对河道水污染的治理
配水和调水是一种最为有利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实现全面治理小面积的水域,整体投资不高,效果比较良好,但是气方式并不能从源头上实现水体的治理,不能杜绝污染水体,经过物理方法,把污染物进行区间转移,从上游移动至下游,若是不能进行根本上的防治,将造成大面积的流域受到影响,进而产生恶性循环。在当前,2SPR污水净化技术是一种治理方法,化学方法将溶解、溶解液中污染物进行析出,进而形成固相界面的胶粒、微小的悬浮颗粒等,进而实现分离污染物和色度,污泥中的含水率低,并且脱水性好。截污治理是一种有效的方法,经过建立相关的雨水、污水排放的管道,能够确保治理后排入河道水体的质量,进而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2.4 落实河道的护岸和河床的护底工作
在水流长期的作用下,河道极易受到洪水的冲刷,造成了岸坡的防洪能力下降,经过落实全面的护岸工作,尽可能的确保气河道的护岸安全,护岸工程主要是有结构性、非结构性的方式,我们必须合理的选择使用混凝土、浆砌石、水泥土、土工织物等,以提升防护的能力,避免土料产生明显的流失。
结束语:
总之,河道的整治将直接影响到国计民生,我们必须突出重点,经过合理的规划,按照河道的变化周期,制定出完善的方案,促使河道治理可以满足生态环境的需要,充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广亮.水利规划中河道整治的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4,13:160.
[2]高峰哲,朱春红.水利综合规划中河道整治规划综述[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3,02:25-27.
[3]王冲,顾页川.河道整治中常见的问题及措施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7(6):228.
论文作者:杨燕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4
标签:河道论文; 河流论文; 堤防论文; 城市论文; 水利工程论文; 能力论文; 水利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