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当代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国民素质的竞争。当代大学生是二十一世纪的生力军,他们的素质状况决定着祖国未来的面貌。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人才质量,已是高校面临的迫切任务。本文就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问题做些探讨。
一、素质、素质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何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理论界对此有许多不同的定义。现在看来,这一问题有必要进一步明确。
1、素质
在心理学中,素质一般是指人的先天解剖生理特点,尤指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在人的社会性上,素质则是指主体所存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身心特性及其结构,是决定主体活动功能、状况及其质量的基本因素。素质可以看作是一定的社会文化对主体行为的要求与规范在个体身上的内化,也可以看作是个体生理、心理结构与潜能向一定社会文化对主休行为要求与规范的方向定向发展和开发的结果。
素质是一个多元化的综合概念,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人的素质结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包含了三个相对独立的基本要素:品德素质、才智素质、身体素质。第二层次,品德素质中有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个性心理素质;才智素质中有科学文化素质、智力素质、能力素质;身体素质中有运动机能素质和抵抗疾患的素质。第三层次的各个素质还可以进一步分成若干基本组成要素。
深入考察素质的结构可以发现,上述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并不是一种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至少存在着以下三种关系:一是相互促进关系。例如,智力素质中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个性心理素质中的性格的积极进取、坦诚开朗等要素与能力素质中的组织协调能力等。二是相互排斥关系,即一种素质的发展可能成为另一种素质发展的障碍。例如,性格,活泼、交游广泛者常较难甘于寂寞;长于组织策划者往往短于局部的具体的操作。三是相互平行关系,即相互不存条件关系。例如,品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与政治素质等。因此,素质是个体的体质、性格、气质、能力、知识、品质等各种要素的综合。考察人的素质的高低,也应该以素质的层次为基础,正确把握素质层次间各要素关系,做出综合性的评价。
2、素质教育
在人的社会性上,个体素质并不是生来俱有的,依靠零碎的自然模塑又需要太长的时间。学校教育很早就成为提高人的素质的一种有效手段和方式。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是依据人的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在掌握和培养能力的基础上,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精神为出发点,以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和创新能力和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人格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认为:“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教育。”
由此可见,素质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思想,是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既适应现代政治、文化发展、又适应和促进现代经济、科技发展的普及教育、大众教育,它在充分发挥每个受教育者潜能的前提下,着重强调全体公民必须接受的素质教育,从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劳动者。
但是,从前面对素质结构要素的考察可以看出,就学生个体而言,人的素质的各要素普遍发展,各要素品质普遍提高,既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因为,一方面,某些素质要素的功能通常具有双重性,即一种素质教育有正功能,也有负功能。作为素质相互依存的两方面,清除了负功能,正功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另一方面,作为常人,不论其发展的潜力有多大,总有一定的极限。通常我们可以看到,当一个人的精力过度专注于某方面发展时,其它方面的发展就会受阻。很明显,尽管素质教育贯穿于教育的不同阶段,但在不同的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目标、内容、实施途径是有差异的。基础教育以培养好公民为目标,着力于国民基本素质的发展;高等教育则要培养各行各业的专门人才。同时,素质要素之间的结构也应该是协调的、合理的,不能用一方面要素的突出与否来表征整个素质的高低。因此,我们要对大学生素质教育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3、大学生素质教育
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一流人才,是高等教育的终极目的,也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现代教育思想认为,高等教育从本质上说是完全意义上的“人的教育”,即培养出真正适应未来挑战的人。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培养的专业人才,基本上只熟悉本专业的知识,而对相关专业的知识知之甚少,以至于“隔行如隔山”。爱因斯坦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工具,但是不可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专门人才接受必要的人文、科学方面的教育,促进文理渗透,从而改变专业人才作为某一方面工具的形象,成为人格完善、和谐发展的专门人才。
根据上述目的和素质的层次性,笔者认为大学生素质主要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培养防微杜渐的品德素质。其主要内容包括:正确的政治思想素质,它可以使学生对社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下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高尚的道德素质,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乃至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形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保护自然的良好伦理道德品质;和谐的个性心理素质,重点是使学生保持人的心理健康,保持人的心态的平和、情绪的稳定、乐观、积极、向上,达到“平和而不保守,向上而不偏激”,能经受挫折、抑制浮躁、防止骄逸,保持真诚的虚心、专一的目标的不懈的恒心。
二是培养一流的才智素质。其主要内容有:高科技水平和高文化素质,通过专业教育及与之相关教化熏陶,培养既专又博、有文化内涵的专门人才;能力素质,着力培养五种核心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协作能力,从而达到有知识而不呆板,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联合组织众多的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三、是培养健全的身体素质。俗话说得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大学生应该有健全的体魄,这样才能适应未来艰巨的工作。
综上所述,大学生素质教育应该以高尚的人格主体精神为核心,身心健康为前提,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为两翼的一种全面教育。教育工作者以上述理论为指导,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措施,使每个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各类专门人才要求的素质结构。
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原因
大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各方面的素质有了一定的改善和提高。但同时也要看到,当代大学生具有的两重性素质:一方面他们最积极,最有生气,最少保守思想;另一方面缺乏社会经验,实践知识少,政治观念、劳动态度、纪律观念和责任感不强。后者构成了当前大学生素质的种种缺陷,比较突出的现象有:
第一,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表现在一些大学生不注意公共卫生,不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肆意破坏学校公物,校园内的偷盗事件也时有发生,以至于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一度降低,称之为“垮掉的一代”。这其中也许有些言过其实的地方,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部分大学生公德意识的缺乏。
第二,专业素质偏低,非专业素质浅薄,部分大学生甚至于既不专也不博。主要表现在,一些大学生不重视专业基础训练,沉迷于外语、计算机及其它考证,理工科学生文化素质欠缺,文科学生则对现代科学知识知之太少。
第三,心理素质不高。社会适应能力较低。据权威部门统计,有30%—40%的在校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心理异常,表现在部分大学生正义感淡化,自我控制和承受逆境的能力较差,遇事容易走极端等。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认为,造成上述大学生素质欠缺的原因是在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忽视,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长期来,偏重于对学生政治素质的培养,忽视社会公德的造就。加上家庭教育的某些偏差、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中小学教育不足,大学生教育的乏力,大学生普遍对自我道德修养极端忽视,集中表现在对“分数决定一切”的崇拜;二是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沿袭前苏联专业教育的模式,教育体制条块分割,单设性院校较多,学科环境偏于单一。加上近年来部分院校存在功利主义倾向,急功近利,学校专业设置向有利于短期市场需求方向靠拢,缺乏长远规划,从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三是忽略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过程长期以来用哲学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完善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发展机制,许多学生面临新环境、新问题时堪于应付,造成心理负担过重,以至精神失常;四是中学生教育在高考“指挥棒”的压力下,推行应试教育,过早文理分科,学生只注重考试科目的学习,忽略其它知识的学习和素质的培养,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连起码的美术基本功和基本的乐理都不懂。
从上述可以看出,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是高校面临的一个极为紧迫的任务。
三、时代呼唤人们重视大学生素质教育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历来就是教育的一项基本功能。亚里士多德时代倡导的“自由教育”为主的素质教育,在西欧风行了的千年。然而,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社会分工的加剧,导致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大增。于是,自由教育为专业教育所取代。人类历史也表明,专业教育的发展为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今天,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现代社会活动日益呈现如下特点:第一,现代社会活动日益复杂。社会化大生产已经达到以大工程、大企业、大科学为标志的崭新高度,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信息巨量、因素众多已成为当今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第二,现代社会活动日益多变。科学技术发明到产品生产的周期越来越短。从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电话用了56年,无线电用了35年,电视用了12年,大规模集成电路用了2年,激光仅用了1年。机器设备与产品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 工业技术经过十年就将过时30%左右,电子工业则达到50%以上,新一代的设备和产品不断涌入市场;第三,现代社会活动的影响越来越大。社会化生产规模巨大,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之巨大前所未有,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更为空前,人类在惊叹其强大的创造力的同时,现代活动日益凸现出来的破坏力也正在困扰着人类。
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要适应20世纪中叶以来学科、专业界限模糊,技术交叉、综合的发展趋势,高层次人才仅仅拥有先进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足于应付现实社会活动的变化的。自90年代中国确定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新体制的运行日益对人才提出了不同于计划经济时代的要求,它一方面要求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另一方还要求建立在健全的生理、心理和道德基础上的适应能力。这无疑是对长期推行的应试教育和过分偏、窄的专业教育的一种必然的、无情的否定。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21世纪不仅要求年轻一代要有广阔的胸怀,知天下事,有较高的道德水准,而且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方面都要有较高的素质。”并且认为,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最全面发展的人,将是对新思想和新机遇最开放的人。
根据“三个面向”的要求,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时代赋予广大教育工作者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
顺应时代的潮流,大学生素质教育现在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艰苦努力下,当前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出现了可喜的局面,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东南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理、工、文、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近年来,从培养跨世纪人才这一高度出发,根据本校具体情况,努力探索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内涵、目标、原则、途径和方法,从教学改革、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及环境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大学生素质教育正在有步骤、重实效地全面推进之中。
第一,加强领导,转变教育观念。全校就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召开了教务工作会议,制订了《东南大学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及能力培养和素质纲要》,对素质教育进行了周密研讨和统一部署。学校加强领导,各单位广泛发动,全校上下形成共识,积极投身于素质教育的行列。
第二,加强宣传引导,让学生树立素质意识,明确素质教育的含义和目标,充分认识到,未来社会是高科技信息时代,需要的是高素质人才;国际、国内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且人才竞争的核心是素质。只有具备高素质的国民,中国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个人才能立足于社会竞争的激流。
第三,加强素质教育,特别是文化素质教育。东南大学已在总结近年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制定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政策和措施。97级教育学计划中已经体现了对通识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视。除继续加强“两课”教学改革、注重实效以外,已经将《大学语文》作为全校学生一年级上学期的必修课,并规定了文化文学、美育艺术、社会科学三门作为必修课程,每类中开设若干门课供学生选择,将《经济管理基础》作为必修课;举办文化素质系列讲座,并规定学生每人必须听8 个讲座并写出两篇推荐书目的读书报告,以取得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学分才能毕业,每学期将组织1—2次大型精品活动,利用学生自己的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文艺晚会、棋类比赛等,利用德育基地,进行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咨询、科技培训、街头义务服务和勤工助学活动以及“希望工程”、教育扶贫活动等,使学生在实践中实现思想品质的升华。
第四,加强第一课堂的素质教育力度。非专业课和其它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但仅有这些不够的,因为它受到学生的时间、精力和学校条件的限制。专业课程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渠道,素质教育贯穿其中是必要的。一方面,要求任课教师为人师表,做到铸师魂、修师德、博师长、练师功,以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浓厚的文化功底、诗化的教学艺术感染学生,实践证明,最受学生欢迎和爱戴的,是那些清正自律,豁达开朗,学术造诣和教育艺术都很高的教师;另一方面,针对我校过去人文、社会相对薄弱的特点,加强了社科、人文方面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形成了一支稳定的文化素质教育的师资队伍。
第五,加强情感教育和心理教育。根据工科学生侧重于逻辑思维、习惯于用自然科学方法看待社会问题、遇事容易钻牛角尖的特点,学校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和建立心理咨询档案,引导学生重建理性认识、完善自我意识,学会情绪调节,锻炼意志品质,塑造健全人格的调控方式和方法。
第六,改革考试方法,重视教育评鉴。一是调整考试目的,既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又侧重于考察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鼓励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二是改变考试方法,做到形式多样,推选结构化考试;三是改革记分制,采用五级记分,以弱化学生的分数意识;四是用全面发展的标准来评价学生,充分发挥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对人才评价的指挥棒作用。
大学生素质教育,直接关系到人才竞争能力水平的高低,关系祖国未来人才的素质优劣,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在即将进入新世纪的今天,面对新的挑战,竭尽全力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将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