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教育的再解读_教育论文

对农村教育的再解读_教育论文

重新解读农村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村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农村教育仿佛是一个不言自明的概念。然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中国农村的发展被置于更为重要的地位,农村教育则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1]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与要求,农村教育应予重新认识与解读。

一、农村教育的传统释义

在传统的教育学语境中,农村教育具有特定的指谓与涵义:

1.农村教育是与城市教育相对应的概念。长期以来,我们对农村教育的界定,是与中国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紧密联系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了二元教育结构。尽管在国家教育政策文本或经典教育学教科书中,我们很少见到有关于农村教育是与城市教育相对应的教育的表达,但实际上,无论在观念层面或在实践层面,农村教育已成为一种区别于城市教育的教育。当我们言说农村教育之时,实际上也是在用一种心中默许的标尺来言说一种区别于城市教育或允许落后于城市教育的教育。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包括在广大农村地区实现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取得的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不注意到,即使在义务教育领域,城乡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发达城市地区义务教育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水平与贫困农村地区义务教育的环境和发展水平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坦诚地看待这一问题,或许我们并不能把导致这种差距的所有原因归之于客观,事实上形成这种差距的一个很深刻的原因是与我国社会二元结构的制度安排相关。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即使我们百般重视农村教育的发展,我们也或明或暗地存有一种轻视农村教育的倾向。

2.从整体上看,农村教育是一种层次偏低,结构与功能比较单一的教育。由于农村教育是对应于城市教育因而也是一种区域性、地方性教育,这样在传统的教育视野中,农村教育也被看成是一种层次偏低、结构与功能较为单一的教育。所谓层次偏低,是指较长时期以来,我们把农村教育主要定位于农村中的“双基”教育。农村发展本身的不平衡又使得“双基”教育在不同农村地区有不同的发展要求与目标。对于较发达的农村地区而言,“双基”教育的重心是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全面扫除青壮年文盲;对于欠发达农村地区而言,“双基”教育的重心是普及小学教育与初步扫除青壮年文盲。中国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采取城市有别、地区有别的分步实施策略,这固然向国际社会展示着中国实施全民教育的成功经验与特色,但从中可以感受到城乡教育机会的差别,同时也使我们认识到这样的分步实施策略实际上有悖于社会主义条件下所应有的教育平等与公平的理念。农村教育层次在总体上的偏低是与对农村教育的认识及对农村人的认识相关。当然导致这种状况又有着更为深刻的经济与文化原因。另一方面,农村教育结构、功能的较为单一也是一种积习已久的弊端。农村教育的低层次导致其偏重于普通教育或正规教育之一维。多样化的农村教育结构因教育层次的偏低而难以有效地拓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教育的结构调整虽然在不断进行,但进行中的艰难亦明显可见。农村教育结构的较为单一无疑又使得教育功能难以获得恰当的释放与发挥。

3.在较长时期内,农村教育是一种试图将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安于农村、安于农业的人才教育。在重视与发展农村教育的过程中,一直较强烈地存在着一种试图校正农村教育培养目标的导向。对农村教育实践所持有的较为激烈的批评往往指向农村教育在培养脱离农村、脱离农业的人才,农村教育的发展自然应有鲜明的目标导向,但农村教育目标如何确定,却需要科学地认识与探讨。在较长时期内,我们对农村教育目标的偏狭的认识,既与中国社会二元结构的制度安排有关,又与小农经济意识与观念的长期影响有关。应该承认,在一定程度上农村教育应该培养安于农村、安于农业的人才,然而,由于农村本身处于现代化变革过程中,这决定着农村教育又不能将培养目标只是如此简单确定,尤其是不能仅仅确定为培养安于传统农村与传统农业的人才上。对农村教育培养目标认识的偏颇在实践上产生着一种事与愿违的效果,它阻碍着农村教育多样化的发展。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农村发展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我国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已经具备在一定范围、一定层面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另一方面则是针对“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言的。[2]所谓“低水平”,乃是因为中国迄今农村人口众多,尽管国民生产总值已居于世界前列,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较落后的水平(农村人口比例较大本身是国家现代化发展水平不高的表现)。所谓“不全面”和“发展很不平衡”,乃是因为在较大面积的农村地区,人民生活虽然达到“温饱”,但距离“小康”尚有一定差距,同时仍然存在贫困农村地区,且贫困人口不在少数。正是为着消除这种“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状况,我国确立了在新世纪初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由于这一目标是指向“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所以农村人口奔小康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框架中,农村的发展也就被赋予新的要求与期待。

首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实现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其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加快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实现农村人口更大规模的转移。城镇化水平是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其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农村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深刻体现出以人为本位的发展观。提高全民族受教育水平和健康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又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动力与保障,而提高全民族的受教育水平和健康素质,关键在农村。其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农村发展的新的期待实质上是对中国农村进一步向现代化转型与变革的期待,农村发展亦因此被赋予新的涵义。在农村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农村人的发展始终是发展的主题与核心。世界现代化发展给予人类最重要的启示是:现代化发展是以人力资本积累为先导。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发展,热切呼唤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

1.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呼唤人力资源的开发。首先,中国农业的发展必须走农业现代化道路,而农业现代化本质上是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农村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广大农民已普遍建立了“一靠政策、二靠科技”的共识与信念。当农业生产向广度和深度进军之时,政策与科技的作用已融为一体,而“科教兴农”则成为中国农村发展、农业发展的新的政策与支持力量。农业发展对科技的更深刻的依赖无疑要求提升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国际发达国家通过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已是众所周知,无须赘述。其次,农村非农业经济发展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同样有着深刻的需求。农村非农业经济发展主要是指农村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已加入WTO的背景下,中国农村非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将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这种竞争的核心乃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但现实是,当今农村劳动者素质不高,并成为制约农业经济与农村非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全面提升农村劳动者素质,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已成为发展农村非农业经济和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的迫切需要。

2.推进城镇化与实现农村人口转移呼唤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推进城镇化要求实现农村人口更大规模的转移,而要顺利实现农村人口的转移,必须以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前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的流动本质上是劳动力、资本以及技术信息等各种生产要素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下市场配置的综合反映。“在城乡劳动力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既定条件下,中国现在进行的结构调整导致的主要不是周期性或摩擦性失业,而是结构性失业,即现有城乡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不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于庞大的仅能从事简单劳动的农村剩余劳动后备军来说,大中城市为从事简单劳动的农村劳动力提供的就业机会仍是极为有限的。”[3]推进城镇化,则包含着应有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就业,或转化为城镇人口。中国社会发展的这种要求已经同农村劳动力素质现状形成矛盾。只有当庞大的农村人口群转变成丰富的人力资源时,农村人口才具有进一步拓展转移的可能性与现实性。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需要通过深入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以促进农村人口转移。

3.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呼唤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从一种更深的层面与更新的角度对科技发展及对人力资源开发的理性诉求。防止水土流失、控制土地荒漠化、减轻化学污染、保护耕地及提高耕地质量等等,这一切都深切要求中国国民更理性地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更科学地运用人对自然的征服力、改造力。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要依靠一代代国民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素养与能力来实现。全面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将会在整体上提高农村人口的科技素养与文明素养,因而也是在整体上提高全体国民的科技素养与文明素养。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发展,本身是为着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村人口的转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中国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与要素。这种可持续发展深深蕴含着对人的发展的要求。

三、重新解读农村教育

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农村发展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要求与期待,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农村教育,重新解读农村教育。

1.农村教育是一种大教育,是指一切可能且应该为农村现代化发展服务的教育。在传统的教育语境中,农村教育是一种区位概念,是与城市教育相对应的教育。农村教育实际上被理解成农村中的教育。强调教育为农村发展服务,也是强调农村中的教育为农村发展服务。强调农村中的教育为农村发展服务固然有其强烈的必要性,且也应该继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鉴于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对教育更广泛、更深刻的需求,要求农村教育超越传统的范围与模式。农村教育的区位概念应该转化为功能概念,即农村教育应该定义为:为农村现代化发展服务的教育。为农村现代化发展服务的教育固然包含着农村中的教育,但它不囿于农村中的教育。这种教育既可能发生在农村,也可能发生在城市。它既指农村中的教育要强化为农村发展服务的功能,也指城市中的教育要强化为农村发展服务的功能。概言之,它是指中国当代各级各类教育要努力为农村现代化发展服务。因为中国农村现代化发展是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并不只是农村人的事业。即使农村现代化要求通过农村人的主体性活动去实现,要求全面提升农村人口的素质,但全面提升农村人口素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也并不是仅仅可以通过农村中的教育可以达成。它需要全社会的教育关注于农村的发展,服务于农村发展。所以将农村教育诠释成“为农村现代化发展服务的教育”,从而使农村教育获得一种新的更宽阔的理解,有着现实的必要性。

2.农村教育是与时俱进、动态发展的教育。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寓含教育的发展,同时也依靠教育的发展。农村教育因而应是与时俱进、动态发展的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与时俱进的农村教育的重要指谓是:农村教育需要调整与改善传统的较为单一的结构与低层次模式,向着多层次、多形式、综合化、整体化的教育迈进。

首先,作为为农村现代化发展服务的教育,它不仅仅十分强调发挥基础教育的服务功能,而且也要求拓展与增强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为农村发展的服务功能。着眼于全面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和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需要,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在农村人口中实施基础教育,努力消除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状况,并不断将农村人口的基础教育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与此同时,我们要在农村人口中努力推进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致力于逐步缩小农村劳动者与城市劳动者在接受中等和高等教育方面的差距,以此作为深度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必需。另一方面,我国现代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包括各级各类中、高等学校),要把更好地面向农村和支持农村现代化发展作为新时期应予履行的重要职责和神圣任务。

其次,作为为农村现代化发展服务的教育,它要求农村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与时俱进、协调发展。正规教育是指农村普通学校教育,非正规教育主要指农村成人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农村成人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又是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教育。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与优化,要求农村非正规教育应有更良好的发展。非正规教育的良好发展一方面是指应有适度先行性,另一方面则是指有更好的适应性。农村成人教育与职业教育只有与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村人口生活水平建立更广泛更深刻的联系,才能具有强盛的生命力。这也是新时期农村非正规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所在。农村教育的与时俱进,不仅要求农村正规教育多层次发展,同时也要求为农村发展服务的非正规教育不能囿于低层次水平,它应随着农村正规教育的发展而实现多层次发展与整体性提升。

3.农村教育应是将促进农村人口转移视为重要使命的教育。中国农村现代化发展,不仅要求农村教育继续培养能安于农村、服务农业的人才,同时要求农村教育着力于培养能够离开农业,顺利向非农产业和向城镇转移的人才。新时期我们有一种新的理念,这就是: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鉴于这种新的理念,农村教育应将促进农村人口转移视为新时期的重要使命。“如果至2020年,近3亿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达到城镇人口的同等受教育水平并实现就业的话,这将使中国有效利用的人力资源的数量增长一倍。也就是说,有效开发人力资源,使之转移到城镇并实现就业,就等于在人力资源上再造一个中国。”[4]相反,“如果不能有效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中国的城镇化就会落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泡影。”[5]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使农村教育面临着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农村人口的转移立足于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所以,教育为农村人口转移服务既需要为农业生产培养现代劳动者,又要为面向非农产业发展的需要提供服务。我国农村人口转移的模式与途径已呈多样化特点,其中从农村流人城市的“农民工”队伍日益庞大,因而,对流入城镇的农村转移人员进行教育与培训已成为我国各级劳动部门和教育部门高度关注的问题。如今,实施“农村转移人员教育与培训工程”已成为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工程,这从另一种层面对发展农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由此赋予农村教育新的内涵与意义。

4.农村教育是指向农村人的幸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教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也为农村教育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教育固然要为农村经济全面繁荣服务,但又不囿于为经济发展服务。农村教育是为包含经济发展在内的人文发展服务。国际社会已将人文发展指数界定为人均GDP、人类的健康水平和受教育水平三大方面。其中人类的健康水平(包含预期寿命)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教育对增进人类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因为这样,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农村教育应该成为更加关注农村人的健康并为提高农村人的健康水平而服务的教育。农村教育将通过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健康水平而增进农村人的幸福。与此同时,农村教育还需要拓展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的服务功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要求农村教育本身成为一种和谐的教育,这种和谐的教育亦使中国当代的农村教育获得更新的解读。

标签:;  ;  ;  ;  ;  ;  

对农村教育的再解读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