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灵敏 (南阳市淅川县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474450)
【摘要】目的 对微创碎吸引流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方法 选取2009年3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5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其中男性90例,女性60例,年龄为32-77岁,平均年龄(65.2±10.6)岁。随机将上述患者分为治疗中和对照组,其中治疗中90例,对照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况等因素均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给予两组患者促进、改善细胞代谢、防感染、保持电解质平衡等疗法。另对治疗组患者行微创碎吸引流术,根据患者病情进展情况,及时进行CT复查,并对患者血压波动加以监测。结果 治疗1个月后,对照组患者死亡23例,占比38.3%;治疗组患者死亡7例,占比7.8%。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微创碎吸引流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具有较佳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微创碎吸引流术 大面积脑梗死 脑疝
【中图分类号】R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9-0192-01
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是由于脑血管主干闭塞,随后造成该动脉供血区域脑组织缺氧,进而导致脑水肿、颅内压增高,该并具有发病快、病情重、治疗难度高、死亡率高(80%以上)等特点[1]。近年,我院采用微创碎吸引流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临川效果显著。现汇报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3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50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其中男性90例,女性60例,年龄为32-77岁,平均年龄(65.2±10.6)岁。经诊断,上述患者都符合我国关于大面积脑梗死病症的诊断标准,经MRI及CT监测,梗塞面积直径都在3cm以上,累计解剖部位的大血管主干个数超过2个。随机将上述患者分为治疗中和对照组,其中治疗中90例,对照组60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况等因素均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给予两组患者促进、改善细胞代谢、防感染、保持电解质平衡等疗法。另当治疗组患者入院后5天左右病发的,且脑水肿症状加剧,脑疝早起威胁患者生命和没有相关禁忌症状。选择无菌环境,通过特制的Y型穿刺针,采用CT对手术部位进行定位,行微创穿刺术,当上述操作成果进行后,将坏死的脑组织抽去,每天内抽两次,总量约为坏死脑组织的30%,同时将穿刺针留置,以能够持续3-5天的引流。根据患者病情进展情况,及时进行CT复查,并对患者血压波动加以监测。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组间比较采用U检验,当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的死亡率,对照组患者死亡23例,占比38.3%;治疗组患者死亡7例,占比7.8%。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表1 死亡病理对照
产前出血原因 胎盘早剥 胎盘前置血管破裂 子宫破裂 前置胎盘 例数(n=66) 35 2 11 18 百分比(%) 53.03 3.03 16.67 27.27 3.讨论
脑组织缺氧、坏死,水肿所导致的颅内压力增大、脑血管大面积痉挛和脑组织大面积坏死后分泌有毒物质等是大面积脑梗死的主要病理症状,上述病理变化会导致患者精神和意识的变化,体温调节系统紊乱,从而使得患者出现中枢性高热;大面积脑梗死会引发小丘脑及脑干功能出现紊乱,进而导致患者脏器合并症,引发消化道出血、心肌病变以及电解质失衡等;形成脑疝,引发中枢性呼吸循环衰竭[2]。而脑疝的形成是导致患者死亡最为重要的因素。因此对脑疝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及时的诊治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关键。常规的治疗方法仅仅是采用药物降低患者颅内压,无法排出脑内的死亡组织,因此具有极大的局限性,无法从本质上对脑疝的形成加以防治。微创碎吸引流术首先能够直接清理坏死的脑组织,其次可以以持续引流的方式,确保颅内压长期处于稳定状态,第三可以对尚未坏死的脑组织加以最大范围的保护,第四清除了坏死脑组织之后可以有效避免坏死组织排放的毒素对健康组织的不良影响[3]。基于上述情况,在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时,微创碎吸引流术不但能够对脑疝加以有效的防治,还可以避免有毒物质的生成及对机体的损伤,从而从根本上降低了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概率,提高了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生存率和治疗效果。
然而在采用微创碎吸引流术时,相关人员必须对治疗实际、穿刺部位、储蓄引流时长、许褚坏死脑组织的量有足够的认识,从而防治治疗时出现脑出血等医疗事故。
综上所述,采用微创碎吸引流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具有较佳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董志领,李花莲,韩丽丽,陈玲,刘晓满,邵汝升.微创碎吸引流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60例疗效分析[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8,16(4):474
[2]Krieger DW,Demchuk AM,Kasner SE,et al. Early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i predictors of fatal brain swelling in ischemic strokestroke[M],1999,30:287-292
[3]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675
论文作者:王灵敏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9
标签:患者论文; 大面积论文; 脑梗死论文; 组织论文; 微创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两组论文; 《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