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民经济运行看社会资金走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运行论文,走势论文,国民论文,资金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稳中求进”的政策下,国民经济运行处在自90年代以来最为宽松的环境中,经济的运行不象前几轮经济周期那样下滑到偏冷状态后再调整上升,而是在较适度区间高位见底趋升,扩张势头表现相对平稳,当前的资金运行状况展示出经济发展渐入正常轨道,但资金结构调整压力很重,市场需求还缺乏大的拉力,高底平台期的势头将会持续一段时间。
一、当前社会资金运行变化的特点
根据居民、企业、政府、进出口及金融五大部门改革开放以来资金运行来看,资金配置状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前的资金状况呈现出值得注意的几大特点:
(一)银行可供资金能力越来越弱。
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银行储蓄增势将在减缓的基础上进一步减缓,1997年6月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长19.6%,比去年年末低10.2个百分点,当月储蓄存款增加455.1亿元,比去年同期少增380.7亿元。上半年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加3943亿元,贷款余额达6.8万亿,增长18.1 %,而国家银行贷款比去年少增加31亿元,但整个金融机构贷款加总还是增加84亿元,主要是社会资金分流而形成。
1、居民收入水平是影响储蓄的最根本因素,1997 年上半年城镇居民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分别为2680元,剔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仅为2.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980元,剔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3.3 %,居民对收入的预期也不乐观,因而下半年的储蓄增长仍只能保持平稳势头。
2、资金加大了向证券市场流动。①国债市场吸引去了一块资金。 从国债持有者结构看1994年国债发行实际承购包销,金融机构和养老保险基金持有的国债有所增加,其中金融机构持有份额达65%左右,1997年一季度全国国内债务收入931亿元扣除债务支出737亿元,社会资金净流向国债市场194亿元。②企业债券,据不完全统计1997 年一季度我国已发行企业债券34亿元,据有关部门安排1997年企业债券的发行计划为150亿元。③股市吸引了部分资金,自1996年以来, 股市活跃证券资金规模不断扩大,证券交易保证金呈递增趋势,开户人数不断增多,1997年上半年新增加400多万股民,股民人均手持现金1.2万元,这块就增加手持现金300—400多亿元。企业资金也较多地涉及一级市场,到1997年3月末股票市价总值14072亿元,比上年同期3599亿元增长291%。另一 方面储蓄存款增势持续下降,以上海为例,1996年1月—4月全市储蓄存款增加241亿元,5月—8月增加208亿元,9月—12月仅增加22 亿元,1997年1月—2月增加11.6亿元,明显资金从储蓄流向股票市场相应减少了商业银行的可供资金来源。
3、其他资金分流了部分银行资金的来源。 居民手持现金量增加到6000亿元。农金会、社团基金会和各种彩票的发行,还有一些非法活动乱集资、高利集资在一些地区和部门还比较突出,内部股票和集资影响,不但分流了部分银行资金,而且扰乱金融市场秩序,对金融、对社会都潜在着极大的风险。
(二)商业银行锁定资金越来越多。
1、银行“一愈两呆”贷款象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①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不善,“一愈两呆”贷款的数额没有得到有效扼制,或说实际效果甚微,不良贷款比例不但没有下降,反而不断上升,如:某省1996年末国家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455.7亿元,占27.3%, 到1997年3月末余额为559亿元,占比上升到30.96%,到1997年5月末各银行不良贷款占比又有不同程序的上升,工行不良贷款占比增加到47.1%,比年初占比25.4%又上升了21.67个百分点, 不良贷款居高不下已成为银行业的最大风险。②商业银行沉淀越来越大,收回再贷能力越来越弱,前几年的经济开发区热,许多地方没有从实际出发建设经济开发区,使银行部分信贷资金投入后占用了一部分可用信贷资金,没有见到效益。③在近几年的开放中,不少项目和设备重复、盲目引进,造成了无效益资金增多,致使沉淀的资金越来越多。
2、企业经营风险逐步向银行转化。 企业改革中不少企业采取各种形式的逃债方法逃避银行债务,造成银行部分资金沉淀,如破产逃债、裂变逃债、兼并甩债和承租悬债等,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作为国有企业40多年的资金支持者,目前仍承担着企业转制的困难与代价,三分之二的贷款为企业长期垫付无法收回,其中约三分之一左右的贷款已成风险资产,另一方面是企业贷款利息难以收回,据资料表明1997年6 月底国有商业银行应收未收利息累计已达1200多亿元,表内和表外相加总达4000多亿元,仅1997年上半年光是表内应收利息又增加了200多亿元, 收息率仅为60—70%,这样企业的经营风险转为银行承担。
(三)企业对外源资金的依赖越来越强。
据一项在全国28省市自治区的37个大类行业中企业经营状态问卷调查显示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的企业回答“停产半停产”的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时,有76.3%的企业把资金周转困难列为首要原因,另有16%的企业列为第二位的原因。经营状态处于“正常和基本正常”的企业在回答“企业目前生产经营中面临的主要困难”这一问题时,把“贷款困难,资金不足”列为前三位主要困难的企业占82.7%;这主要是企业的“内源”资金被多方面消耗,因此对外源资金的依赖日益增强。
1、企业资金占用结构不合理。 不合理的原材料产成品库存积压占用了大量的资金,严重影响了资金的循环流动,使企业的流动资金难以“流动”,某省1996年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占用高达87.36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6.2%,为同期工业企业短贷增加额的166.7%,这样使企业再生产所需资金供应缺口进一步加大。
2、企业生产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弱,愈显内源资金不足。 一是以养老、医疗、失业、住房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进一步深化,按照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合理负担的要求,也相应地增加了企业在这方面的支出,二是由于机、油、电、棉等某些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加大了企业的产品成本,这样更进一步导致中国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竞争中失利。三是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向纵深扩展,大企业、大财团、跨国公司等企业,来华投资明显增多,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凭借资金和科技优势来华“抢市场”,截止1997年上半年,批准外商投资企业29.4万多家,协议外资额达4693.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达1979.41亿美元,是1990 年的103亿美元的17倍,占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总额的13%, 出现了许多中国的某些商品市场份额已被外资企业占领了50%以上。
3、企业资金的拖欠、挪用严重, 是一些企业资金周转中的“黑洞”,只见资金投入不见产出或多投入少产出,企业可用的周转资金越来越少,挪用流动资金作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较大。1995年11月末国家银行信用社用于工业短期贷款的流动资金1500 亿元被挪用, 据国家统计局1996年统计报告称:大约有15%的流动资金挪作固定资产投资用。
4、企业经营亏损占压了一块, 部分经营性亏损和政策性亏损企业仍在生产,造成对外部资金需求越来越大。据全国37万家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统计,进入90年代以来, 亏损企业亏损额由1990 年的454亿元,直线上升到1996年的1235亿元,1997的1—4月亏损554.5亿元,同期比上升8.1%,亏损面由1990年的20%左右,1996 年进一步上升为23%。1997年4月上升为26.2%,同期比扩大0.8个百分点。
(四)资金流与商品流的差异越来越显性化。
在市场经济不仅要求商品流要具有市场性,而且要求资金流也具有市场性,我国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商品流的市场程度已比较高,90%以上的商品都由市场机制调节,而资金流受资金流动渠道影响,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在计划与市场的夹缝中艰难挣扎,绝大部分资金流向受到体制和行政计划的集中控制,市场程度显得比较低、微观经济主体需要资金,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资金的计划管理,与商品流极不对应,当前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及资本市场发展正在缓解这一矛盾,从前面的部分资金分析中可以看出社会资金流多渠道融资的份量,有利于商品流与资金流的对应的方向发展。但资金流市场化赶不上商品流的市场化的同向性愈显差异。
二、经济运行中资金渠道的拓展措施
当前解决企业资金和金融风险问题首当其冲的应该是如何注入一定的资金,在中国企业进行资本营运的改革中实现第三次跳跃给予一定的润滑,使资本与资金相结合,支持经济新一轮周期的稳健启动。
1、适当延长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调适期。
实行完全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这一转变现已处于一个质的飞跃阶段,因而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
1998年实行完全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按存贷比例75%进行银行信贷管理,因以前实行规模管理形成借差较大,存贷比例大大超过75%这一比例,实行完全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后,应该有一段时间的调适期,这一调整时间应该较长,其理由一是我国宏观货币的间接调控机制还没有形成,其调控货币能力效果还很小;二是当前企业融资渠道还比较狭窄,若国家按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要求行事,企业的资金紧张程度将进一步加剧,正在进行的结构调整会付诸东流。因此,第一,中央银行必须结合准备金、备付金的调整,同时实施75%存贷比例管理,应在信贷总量不减或适当增加的情况下进行调整,以促进经济的有效增长。第二,必须结合各地的实际逐步到位,比如北京、上海、深圳等资金相对充足的地方可以一步到位,而偏远的穷地方应渐渐向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目标靠拢。第三,其他地方可以分几步定期达到目标。
2、金融部门配合资产重组和资本营运,实行结构性松动。 但不能再以通货膨胀换取泡沫经济,应以少量的资金投入激活大量呆滞资本,同时金融部门要采取六严六保的措施:“六严”就是严格执行国家各项金融法规和人民银行的各项管理规定,严格禁止商业银行违规资金流入股市、期市,严格禁止商业银行违规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严格禁止擅自扩大业务范围和开办新的业务品种,严格银行结算纪律,严格控制货币投放;“六保”就是保证企业资产重组和资本营运等改革所需的基本资金,实现资本在流动中增值,保证对国有大中型企业集团流动资金的合理需要,活化大中型企业,保证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及时到位,保证重点产品资金倾斜,保证农业及重点行业的结构调整的基本资金,保证信贷资产质量的提高,促进金融业的稳健运行,保证现金的合理供应,以使资金流与物资流基本吻合,防止过多投资创造的购买力没有商品去平衡。
3、优化资产重组介质,强化产业结构升级。到1995 年底我国已有5万亿元的固定资产和近4万亿元的流动资产,要使这一存量资产合理流动是当前工业领域的重头戏,必须做到以资产为纽带,突出抓大放小的战略措施。①以资本为纽带,扶持跨地区、组合资源的资本集团,打破地方利益对合理布局的阻滞,遏制分散的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关键要摆脱地区属性,建立能够在更广阔范围内组织集中化生产的大型、超大型的资本集团,通过大型资本集团的参股和控股,把同行业中大量的中小型企业纳入专业化协作的发展轨道,使这些大型资本集团摆脱地方、部门的利益的束缚,在产业内的空间布局、集中化生产、专业化协作、集约化经营方面起组织和统领作用。②实施企业资产重组的措施,一是着力启动存量资本,以“存”盘“现”,死钱变活钱,以优盘劣将优质资产盘活盘大;以“虚”盘“实”,运用“三名”(名牌、名气、名人)效应进行资本扩张;二是加速集聚优势资本,合理布局空间资本。通过组建股份制龙头企业,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大力引进增量资本,最终让企业存量资产活起来。
4、进一步完善股份合作制, 流动生产要素实现有生命的资产活起来。对国有小型企业及集体企业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积极进行股份合作制的改造,明晰产权关系。可供选择的措施有:①按“资合性”和“人合性”的要求出租和出售企业存量资产,设置国家股、社区股、乡村集体股、企业集体股、社会法人股、职工个人股、外资股等。把企业的一部分存量资产以股份形式向职工和社会(机构和个人)转让,那些债务规模较大且有资产作抵押的企业,可以向社会公开发行一种“银企特别优惠债券”并且有流通性,对那些债务规模不大的单个企业,可以联合几家企业以资产作抵押,设立准开放型的“银企”债务转移基金及其管理公司,用基金管理公司发行基金,股份所募集的部分资金支付离退休职工的社会保障费及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偿还企业债务。②建立多层次证券交易市场,拓展股票债券等证券的发行数量,包括职工内部股和上市股票企业债券,建立多层次的交易网络,不能将眼界限制在两个交易所内。③发展投资基金、改善固定资产投资来源固定资产投资资金的筹措,仅靠财政投资、个人投资、发行股票债券等是不够的,由于绝大多数个人投资者缺乏对投资项目的选择能力及手段,所以需要建立投资基金,发展机构投资者,从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实际情况来看,不仅要发展主要从事二级市场业务的投资基金,而且要注意发展主要投资于高科技,基础产业等产业投资基金。④出售部分企业,收回投资。在资产评估的基础上出售部分企业,把收回资金偿还债务后的剩余资金转投于其他企业,把企业从深陷于“高负债—低效益—再提高负债……”的恶性循环之中解救出来,从而实现资金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良性循环。